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为“肺络病”范畴,肺络、脑络、肠络之间以络脉相系,“肺”“脑”“肠”三者在生理及病理上紧密相连,形成“肺-脑-肠”轴环形体系。微生物群在“肺-脑-肠”轴之间进行多向交互串扰,微生物群失调影响IPF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多个环节。文章基于“肺-脑-肠”轴理论阐述微生物群失调影响IPF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为IPF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疾病之一,“微生物-脑-肠轴”包括肠道菌群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免疫学、神经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微生物-脑-肠轴”在CRC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侵袭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中医药凭借中医思维优势,以中医整体观认识CRC,脑肠同治,在脑-心-神及肠-脾-肝2个方面对机体进行调节,维持“微生物-脑-肠轴”的相对平衡,进而防治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现代医学疗效有限。“脑-肠-微生态”是脑-肠轴与肠道菌群之间双向调节的新概念,这一概念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现梳理了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微生态”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辨证施治、整体调理、不良反应小、可长期使用等特点,结合“药以治病,医以疗心”的治疗思路,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势,可为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方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证实了大脑与胃肠系统之间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作用于脑-肠轴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微生物-脑-肠轴”作为切入点,提出从肠治脑的方法,探讨中医(中药、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传统蒙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生理上人体各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强调整体观理论,认为胃肠道功能与失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脑-肠轴”理论的提出为温针治疗失眠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分析“脑-肠轴”影响脑功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肠道菌群系统,结合蒙医温针的调节作用及“脑-肠轴”与胃肠道和失眠关系的蒙医传统理论依据,探讨温针调节“脑-肠轴”功能治疗失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作为一种中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高、病程长、病情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现代医学“脑-肠轴”参与PD病理过程,中医理论中“脑、肠”也与PD发病密切相关。本文根据中医学“脑神失职”“脾失健运”等病理机制结合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提出以健脾升清为基础,全面调治脑肠治疗PD的思路和方法。亦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论述了治疗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治疗PD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慢性便秘作为一种良性顽疾,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虽不影响患者生命,但会导致一些情志问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文章从西医、中医就脑-肠轴理论的认识分别进行阐述,并对一些基于脑肠相通展开的中医药疗法进行整理,以期中医疗法治疗慢性便秘更有现代依据可循,脑-肠轴理论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脑-肠轴”联系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系统,参与GERD的发病。本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阐述现代医学、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功能异常为GERD的发病机制,提出与之相应的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基础,并调畅肝、脾、肺气机,恢复“脑-肠轴”功能,为GERD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胃肠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及循证证据表明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疗效明确,副作用小,但其机制尚未系统阐明。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针灸能够通过促进脑肠轴相关脑区功能正常化,调动脑肠轴相关NEI网络中自主神经、HPA轴,调节下游免疫网络及肠道菌群促使胃肠道稳态恢复。此外,针灸可通过抑制痛觉信号传递,减轻功能性胃肠病内脏超敏反应。本文对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病基于“脑-肠”整体水平的效应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针灸临床应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0.
陆夏敏  陆敏 《河南中医》2016,(6):1114-1116
脑-肠轴学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不仅仅是肠道疾病,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调控失衡所致。中医治疗的多靶点效应与脑-肠轴、脑肠肽的关联。基于脑-肠轴理论的中医治疗方法有:中药经方、中药验方、中药灌肠、及推拿、针灸等。脑-肠轴理论与中医药相结合,规范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深入探索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理,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菌群参与了抑郁症的可能发生机制,其作为客观存在的影响肠与脑之间信息交流的物质基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抑郁症的发生不仅为患者带来了困扰,更为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便使得临床医者不断深入寻求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在西医药优化抗抑郁药物作用的同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优势也不断凸显,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小,已成为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和接受的治疗方式。“五脏致郁”学说一直是中医界所遵从的治疗抑郁症的准则与方向,心、肝、脾、肺、肾无论何脏不及或太过,均会引发情志的不适,诱发抑郁症的发生。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发现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来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且持久。文章通过对“微生物-肠-脑轴”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总结了近年来中医界从调节胃肠功能的角度对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概况,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脑肠肽的分泌及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而影响抑郁情绪。从临床使用的抗抑郁中药制剂来看,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与研究成果,“微生物-肠-脑轴”理论为探索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的功能性肠病,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属中医学“泄泻”、“便秘”、“腹痛”范畴,患者症状可间歇或持续发作。据2006年公布的“IBS罗马III诊断标准”该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中医药领域应用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现状及研究热点,阐明相关领域发展趋势,为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检索收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发表的中医药领域脑-肠轴理论治疗IBS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2021年,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76篇,年发文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吴皓萌、霍清萍、储浩然、王迎寒等团队为本领域贡献最大的研究团队;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研究热点词包括“脑-肠肽”“5-羟色胺”“痛泻要方”“肝郁脾虚”等;研究内容集中于中医药疗法、实验研究及机制研究、治法方药等。结论:近20年来中医药领域脑-肠轴理论论治IBS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的研究热点为总结临床经验、中医药疗法改善IBS疗效;研究趋势为调节脑-肠肽和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14.
随着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卒中后抑郁及其脑肠轴机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出发,分别从中医学、西医学的角度对国内外涉及的脑肠轴基本概念做了界定,阐述了卒中后抑郁脑肠轴相关机制,并对脑肠轴的现代应用进行了分析。接着介绍了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具体认识,综合性地汇总了中医大家们对脑肠轴中医维度的理解。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主要包含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肾相关3个方面,重点从脾、肝、肾3个方面阐述了“脑”与“肠”互动的机制;西医学主要阐述了脑肠轴、肠脑互动等相关概念,以及脑肠的信号传导与相互作用,分别从肠屏障和血脑屏障、微生物群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中西医维度具体阐述脑肠轴,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脑肠轴的研究现状,为随后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分析,引出了认识和治疗卒中后抑郁脑-肠-微生物轴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脑-肠轴理论是基于脑肠之间经络相通、生成充养与神明共统的生理特点而形成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位在肠,与脑神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脑-肠轴相关理论阐释IBS-D的发病特点,认为邪客肠腑为发病的直接原因,肝郁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脾肾阳虚为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在脑-肠轴理论指导下,针对病因病机提出脑肠同调取主穴,通肠腑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与公孙,调脑神取百会、神庭、本神与内关,同时根据症状辨证论治选取配穴,以期为针灸治疗IBS-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曹雅茜  王杰 《光明中医》2023,(12):2418-2421
近些年来,“脑-肠轴”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大量研究证实了从肠治脑的可行性。此文在“脑-肠轴”理论与中医理论的共同指导下,探讨了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发病机制、PSCI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调节肠道菌群治疗PSCI的针灸思路及其中医理论基础,发现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大大改善PSCI的治疗基础,而基于“脑-肠轴”理论针刺治疗PSCI是中西方医学融合的结果,在以后的临床研究中应该对比PSCI患者肠道菌群的不同,尽可能建立统一的诊疗标准,结合“脑-肠轴”理论,以调控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态为目标,研究新的针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微生物-肠-脑轴已被证实与神经、消化、内分泌、呼吸等多系统疾病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失眠关系密切,而中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稳改善睡眠.文章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相关中医理论基础及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对中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起病隐匿,发病机制不清。便秘是PD常见的临床前驱症状,与病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肾司二便”,肾精不足导致肾阴、肾阳不能濡养或温煦肠道导致便秘。肾主藏精,精生髓,髓生脑,肾脑相关。肾虚在前,PD发生在后,这与便秘是PD的临床前驱症状相吻合。PD便秘与中医肾虚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是便秘的发病机制之一,且可导致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aptonucleoprotein, α-Syn)在肠神经系统中沉积,并通过迷走神经传导进入脑黑质积聚,进而促进PD发生发展。肠道菌群-肠道-脑轴理论与肾脑相关理论有高度契合性。肾虚血瘀是PD发生、发展的根本病因病机。补肾活血法治疗PD疗效确切,能改善PD患者便秘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提高脑内多巴胺(Dopamine, DA)水平。这可能与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炎症、修复肠道屏障功能以及DA能神经元炎症反应有关。对补肾活血法治疗PD内涵的进一步阐释,可为临床治疗PD提供新思路、开辟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志异常疾病,病因病机复杂,为本虚标实之病。脑-肠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神经系统之间传递的一种神经递质,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慢性炎症和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本文基于脑-肠轴学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联系,以脾立论,从“痰”“虚”“瘀”3个角度论述与心、与肝、与肾之关系,以祛瘀、化痰、补虚为法来治疗,为中医从脾论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医早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临床观察经验,而现代医学关于“菌群-肠-脑轴”学说认为,肠道内环境的微生物菌群的稳态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失调机制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胃肠脾运化功能失常可能是失眠的重要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的平衡,成为失眠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