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评价川芎定痛饮预防性治疗对肝风挟瘀型偏头痛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6例)和对照组(42例),以前瞻性回顾分析患者近12周的头痛发作情况作为基线.试验组服用川芎定痛饮免煎颗粒,对照组服用免煎颗粒安慰剂.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和头痛发作频次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2组在头痛发作频次、PSQI量表总积分及其多个成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头痛发作频次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PSQI量表总积分和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成分积分与基线差值的组间比较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定痛饮预防性治疗能减少偏头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次,并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川芎定痛饮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肝风挟瘀型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川芎定痛饮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比灵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头痛次数、持续时间等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周及随访4周头痛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VAS评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定痛饮能减少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和疼痛持续时间,降低疼痛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仰卧整复手法与低周波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手法治疗组36例,低周波治疗组34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和头痛程度指数、颈椎活动度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手法组患者头痛程度指数、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尤其是头痛程度指数和发作次数下降幅度接近70%;而低周波组患者头痛程度指数和发作次数下降较明显(P〈0.05),而头痛持续时间却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活动度指数评分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整复手法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王倩  范文涛 《新中医》2012,(7):55-56
目的:观察黄竹定痫胶囊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黄竹定痫胶囊。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癫痫发作次数、治疗前后脑电图异常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5.0%,对照组43.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月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月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电图异常改善率治疗组61.1%,对照组2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黄竹定痫胶囊可有效控制癫痫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少癫痫发作次数。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仰卧整复手法与低周波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将70例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手法治疗组36例,低周波治疗组34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和头痛程度指数、颈椎活动度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手法组患者头痛程度指数、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尤其是头痛程度指数和发作次数下降幅度接近70%;低周波组患者头痛程度指数和发作次数下降较明显(P〈0.05),而头痛持续时间却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颈椎活动度指数评分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病颈源性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分型与枕颈部个体化手法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分型、及其枕颈部个体化手法治疗对颈源性头痛患者镇痛效应。方法:将64例确诊为颈源性头痛患者试分为肌肉筋膜型、关节紊乱型和混合型。所有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根据此临床分型予以枕颈部个体化手法治疗;对照组32例,予牵引和药物治疗。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月发作次数,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及月发作次数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评分及月发作次数下降(6.2±1.9)分和(8.1±1.4)天,较对照组的(3.9±2.6)分和(4.7±1.9)天明显,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为81.3%,好转率为15.6%,无效率为3.1%;对照组的治愈率为37.5%,好转率为31.3%,无效率为31.3%,2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对颈源性头痛进行分型,采取相应的枕颈部个体化手法治疗,疗效显著,患者头痛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较牵引加药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比较川椒方和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包括季节性和春季卡他性),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口服川椒方,每日1剂:对照组予奥洛他定滴眼液点眼,每日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随防,评估眼部症状、体征及眼外过敏症状(鼻部症状)。结果基线情况:2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病情程度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眼部症状、体征评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可改善眼部症状、体征。组间比较:治疗1周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眼部总体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总疗效比较,治疗后1周、2周、4周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眼外过敏症(鼻部症状)比较,治疗组鼻部症状评分随时间呈下降趋势,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各随防时点,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可明显改善鼻部过敏症状。结论川椒方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奥洛他定滴眼液:川椒方可有效缓解过敏性结膜炎伴发的过敏性鼻炎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西雅图量表)评价血府逐瘀汤及其拆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23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4组进行干预治疗,采用西雅图量表进行治疗前后疗效评价。结果 血府逐瘀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精制血府逐瘀组治疗后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知程度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药对组治疗后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较治疗前改善(P〈0.05或P〈0.01)。安慰剂组治疗后心绞痛稳定状态较治疗前改善(P〈0.05)。血府逐瘀汤及其拆方各组心绞痛发作情况改善优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 西雅图量表评价血府逐瘀拆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心绞痛疗效,各拆方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优于安慰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我们分别应用三级及五级症状定量化计分方法观察中药组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然后对两种症状定量化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两组均采用基础疗法,治疗组30例在应用基础疗法的同时应用心复宁V号(鹿衔草、栝楼、丹参、川芎、桂枝等)治疗,对照组31例在应用基础疗法的同时,应用消心痛治疗。结果A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侯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61.29%,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纽。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B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对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侯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0.97%,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心复宁V号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心绞痛发作。五级症状定量化方法优于三级症状定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与药物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控制发作效应差异。方法:采用三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合格受试者300例随机纳入治疗组(符合方案者146例)和对照组(140例),分别给予电针太阳穴和口服药物(去痛片、麦角胺咖啡因、安定)治疗,观察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头痛评分、伴随症状、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中医症状总积分、随访结果的变化。结果:2组控制发作疗效,治疗组临床控制率47.3%,显效率73.3%,有效率90.4%,其临床控制率、显效率优于对照组的效果(临床控制率35.7%,显效率61.4%,有效率85.7%),P〈0.01,其疗效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度患者身上;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但组间头痛评分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伴随症状评分变化的差异则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远期控制发作效应不甚理想,组间复发率相当(P〉0.05),但治疗组复发患者的头痛程度较治疗前减轻且好于对照组(P〈0.01),头痛频度较治疗前减少且治疗后2月内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未出现对照组普遍嗜睡、部分患者面色发红的副作用。结论:电针太阳穴治疗偏头痛肝阳上亢证具有明确的控制发作效应,其在改善患者伴随症状、克服药物毒副作用方面较常规西药治疗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王刚 《陕西中医》2013,(11):1464-1465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麻夷鼻炎喷雾剂对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患儿98例,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麻夷鼻炎喷雾剂。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进行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SNOT-20评分。结果:2组流涕、鼻塞、头痛VAS评分治疗后6周、12周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嗅觉障碍VAS评分治疗后12周较治疗前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12周流涕、鼻塞、头痛VAS评分较治疗6周有显著降低(P〈0.05),流涕、鼻塞VAs评分较对照组治疗12周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6周、12周后Lund—Kennedy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P〈0.01),治疗12周Lund-Kennedy评分较治疗6周及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12周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6周、12周后SNOT-20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12周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较治疗6周及对照组治疗12周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法可有效改善慢性鼻窦炎患儿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的临床疗效,将7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手法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仰卧整复手法和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隔天1次,共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2周和治疗后4周的头痛数字评分(NRS)、每周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和颈椎活动度(ROM)的差异。结果发现,治疗后手法组的MRS、每周发作次数和头痛持续时间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NRS下降较为明显(P〈0.05),两组的颈椎ROM均无明显变化;手法组治疗有效率为9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P〈0.05)。提示仰卧整复手法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手法,其疗效与手法的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痛宁合舒马普坦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丛集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舒马普坦片50rag口服,每日1次。治疗组同时服用头痛宁胶囊,5粒/次,3次,d。2组均以治疗20天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发作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效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P〈0.05)。丛集期、发作频率治疗前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组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宁合舒马普坦治疗丛集性头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丛集期、降低发作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l组65例,对照2组45例,3组均用西药常规治疗,对照1组加服益气活血汤煎剂,治疗组加服益气活血汤免煎颗粒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1组临床症状改善及治疗前后EF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后EF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个疗程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个疗程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活血汤能明显提高EF值,改善心功能,改善临床预后。中药免煎颗粒与传统汤剂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脑通络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证属肝热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38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63例,采用清脑通络方(处方:决明子、丹参、山楂、赤芍、川芎、水蛭)治疗;对照组175例,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60天。主要观察1年内TIA发作频次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1年随访TIA发生频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除对照组失眠症状外,其他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各项症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清脑通络方能明显降低TIA发作,尤其在改善TIA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疏肝活血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疏肝活血通络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正天丸治疗,均治疗28天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0%和7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及伴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头痛指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伴随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指数及伴随症状积分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在正常范围内。2组组间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结论:疏肝活血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痛穴(宁神穴)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穴切割疗法相对于普通针刺组的治疗优势。方法:选择符合瘀阻脑络型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疗程为一周。以治疗前、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为观察点,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观察其镇痛疗效,并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综合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头痛穴切割组愈显率96.7%,普通针刺组为53.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穴切割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普通针刺组为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当天、治疗第三天、治疗一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穴切割组和普通针刺组临床综合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痛穴治疗偏头痛有效,且头痛穴切割疗法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散寒活瘀止痛方治疗阳虚寒凝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选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口服散寒活瘀止痛方,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观察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81.6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2月后头痛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2月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散寒活瘀止痛方治疗阳虚寒凝型偏头痛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传统饮片与免煎颗粒剂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作用。方法以随机分组的方法将80例偏头痛患者分成两组,各40例,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天威桃红四物方饮片治疗,实验组给予中药免煎颗粒剂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症状的改善情况(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及程度)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97.5%,差异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头痛发作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和头痛程度都比治疗前要好。两组头痛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传统饮片和免煎颗粒剂在治疗偏头痛中的效果相当,但是中药免煎颗粒剂具有携带及使用方便、安全卫生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普遍推广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耳针配合百会穴针刺治疗肾张性头痛。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时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耳针配合百会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用散利痛治疗,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3、4周末记录前1周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和头痛程度,计算头痛指数,同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治疗组头痛指数明显降低(P〈0.01),同时能显著减少HAMD及HAMA得分(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针配合百会穴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疗效明确,具有较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