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气腹头低位时,肺开放策略[肺复张(RM)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对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34例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气腹后RM随后机械通气联合5cmH2O PEEP直至手术结束.测定气腹前、气腹后15min头低足高位25°无PEEP、RM后5cmH2O PEEP和气腹结束时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动脉血气.结果 气腹和头低足高位显著增加ECW和EL,分别为8.5±0.8和11.89±1.75cmH2O/L,与T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T0比较,OLS能明显降低ECW和EL,分别为5.3±1.4和8.65±1.03cmH2O/L(P <0.05).T1吸气末跨肺压(PplatL)和呼气末跨肺压(PEEPtotalL)分别为9.22±2.03和2.8±1.7cmH2O较T0明显降低(P<0.05,P<0.01),而在T2显著上升,分别为11.65±1.25和6.55±1.30cmH2O.T2时点PaO2/FiO2均低于其他时点(P<0.05).RM引起每搏输出量短暂下降.结论 OLS可增加跨肺压进而开放塌陷肺泡,降低胸壁弹性阻力,改善肺气体交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压力容积曲线(pressure-volume curve,P-V环)指导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小潮气量通气对CO2气腹截石位手术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全麻下行CO2气腹截石位择期手术患者50例(TNM分期Ⅰ~Ⅲ期直肠癌根治术11例、子宫肌瘤全宫切除术39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和P-V环组(B组),每组25例.气腹前,两组通气参数设定:潮气量(VT)为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1:2.气腹后A组通气参数不变;B组通气参数:PEEP值(PLIP+VT)为6 ml/kg,RR 18次/min.于气腹前(T0)、气腹后30 min(T1)、60 min(T2)测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测定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颈内静脉球部和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O2),根据Fick公式计算动脉-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Ca-jvDO2).结果 组内比较:与T0相比,两组T1、T2时MAP、HR、Pmean、Ppeak、PETCO2、PaCO2、PjvO2、SjvO2、CjvO2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T1、T2时PaO2、Ca-jvDO2均显著减小(P<0.05).组间比较:与A组相比,B组T1、T2时Pmean 、PETCO2、PaCO2、SjvO2均明显增高(P<0.05),而Ppeak均显著减小(P<0.05),B组T1时Ca-jvDO2显著减小(P<0.05).结论 P-V环指导下PEEP值、小潮气量通气可以改善CO2气腹截石位手术患者的脑血流量和脑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需单肺通气(OLV)的胸科手术中不同吸气末停顿(EIP)及吸呼比对患者呼吸功能的 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择期行胸科手术OLV 患者6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OLV 吸呼比1 ∶ 2 组(A 组) 和OLV 吸呼比1 ∶ 1 组(B 组),每组30 例。将两组根据吸气末停顿设置的不同分别随机分为2 个亚组,即 OLV 后吸呼比1 ∶ 2,吸气末停顿0%、10%、20% 先后通气30 min 组(A1 组);吸气末停顿0%、20%、10% 先后通气30 min 组(A2 组);OLV 后吸呼比1 ∶ 1,吸气末停顿0%、10%、20% 先后通气30 min 组(B1 组); 吸气末停顿0%、20%、10% 先后通气30 min 组(B2 组)。每组15 例。分别于OLV 前(T1)、OLV 后30 min(T2)、 60 min(T3)、90 min(T4)记录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并采集动脉及中心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结果 在A 组与B 组中,吸气末停顿20% 与吸气末停顿0%、10% 比较,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死 腔率降低(P <0.05)。B 组在联合吸气末停顿0%、10%、20% 时与A 组比较,患者气道压峰值、平台压降低,肺顺 应性提高(P <0.05)。结论 对胸科手术OLV 患者,吸气末停顿20% 有利于二氧化碳交换,减少死腔率;吸 呼比1 ∶ 1 可降低气道压,提高肺动态顺应性。两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楼海霞  徐丽丽  李伟燕 《浙江医学》2021,43(16):1765-1767,1772
目的探讨反比通气在肥胖患者行妇科腔镜手术中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至12月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下妇科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气腹后通气模式为I︰E=1︰1,对照组为I︰E=1︰2。记录患者气管插管后10min(T0)、气腹后15min(T1)、气腹后60min(T2)和气腹结束后15min(T3)通气参数中的分钟通气量(MV)、呼吸频率(RR)、气道峰压(Ppeak)、平均气道压(Pmean)。同时在各时点抽取动脉血1ml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肺泡动态顺应性(Cdyn)、无效腔率(VD/VT);记录相应时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观察患者术后有无缺氧、术后皮下气肿、肩痛、肺部并发症等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SpO2、PETCO2、RR、HR、MAP、MV、VD/V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在T1、T2时点的Pmean、Ppeak均高于观察组,观察组T2、T3时点OI及T1、T2、T3时点Cdyn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肩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比通气可降低Ppeak,降低肺内分流,提高肥胖患者气腹下肺顺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腹腔镜手术呼吸动力学及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SAⅠ-Ⅱ级腹腔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机械通气组(A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B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潮气量为12 mL·kg-1,呼吸频率为12次·min-1,I∶E=1∶2.B组在气腹开始时将潮气量设为6 mL·kg-1,呼吸频率为16次·min-1,呼吸末正压(PEEP)为5 cmH2O.2组患者分别于气腹前、气腹毕、气腹后1 h及术毕测定平均气道压、动脉血气分析、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结果 B组气腹后各时点的平均气道压均低于A组(P<0.05);B组气腹后1 h及术毕PaCO2高于A组,pH低于A组(均P<0.05).PaO2、心率、平均动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腹腔镜手术中机械通气时的气道压,但PCO2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对循环系统干扰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吴艳辉  陈新忠 《中国现代医生》2013,(34):113-115,118
目的 探讨沙丁胺醇预先给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腹腔镜手术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合并COPD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先吸入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对照组未给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中血气分析和呼吸力学参数.结果 观察组pH值和PaCO2值在T0~T4期间无显著波动(P>0.05),PaO2/FiO2在T1~T3下降,T4回升,T0~T4期间波动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H值、PaCO2值和PaO2/FiO2在T0~T4期间均存在显著波动(P<0.05),观察组T2、T3时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T2~T4 PaCO2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T4 PaO2/Fi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4 Ppeak、Pplat、Raw有明显波动,均呈升高后降低(P<0.05),Compl的波动并不显著(P>0.05);对照组T1~T4 Ppeak、Pplat、Raw、Compl均有明显波动,Ppeak、Pplat、Raw呈显著升高后降低,Compl显著降低T4回升(P<0.05).结论 沙丁胺醇预先给药能够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术中气道应激反应,抑制气道压力和阻力升高,增加肺顺应性,改善肺通气功能,有助于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丙泊酚辅助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气腹体位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108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根据手术类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采取不同体位进行手术治疗,采集两组患者气腹前(T0)、气腹后10min(T1)、体位改变后15min(T2)、体位改变后30min(T3)及撤除气腹并恢复体位10min (T4)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PETCO2、气道峰压(Ppeak)并进行比较。结果 T1、T2、T3时点两组患者MAP、HR、Ppeak及PETCO2与T0期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T2、T3时点MAP、Ppeak、PETCO2明显高于对照组,T4时点观察组MAP及H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中体位是影响呼吸及循环功能的主要因素,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手术操作选择最为适宜的体位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任铭  张望平  祝胜美 《浙江医学》2017,39(3):200-203
目的探讨低潮气量反比通气联合PEEP对肺叶切除患者单肺通气时肺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通气组与反比通气组,每组40例,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机械通气,反比通气组吸呼比为2∶1,常规通气组吸呼比为1∶2。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5min(T1)、单肺通气开始(T2)、单肺通气45min(T3)及手术结束(T4)不同时点呼吸力学指标,采集T0、T3时点的动脉血和中心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用纤维支气管镜采集T1、T3时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ELISA法检测IL-6、IL-8及IL-1β水平变化。结果与常规通气组比较,反比通气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平均气道压和肺的顺应性(CL)明显增加,同时平台压降低,IL-6、IL-8及IL-1β释放减少(P<0.05)。结论低潮气量反比通气联合PEEP可改善通气和低氧血症,增加肺的顺应性,降低平台压,减少炎症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气末停顿(EIP)对腹腔镜手术病人肺通气死腔/潮气量比值(VD/VT)的影响。方法:45例全麻下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3组:EIP0、EIP15和EIP30组。病人麻醉后机械通气时使用EIP周期占吸气时间分别为0%、15%和30%。分别在二氧化碳气腹前5min(T1)、气腹后30min(T2)、气腹后60min(T3)3个时点行动脉血气分析及记录PETCO2,计算VD/VT值。结果:各组PaCO:2和PETCO2气腹期间均高于气腹前(P〈0.05或〈0.01),EIP30组PaCO2在T3时点低于EIP0组。各组VD/VT值在气腹期间均高于气腹前(P〈0.05或〈0.01),EIP15组和EIP30组VD/VT在T3时点均低于EIP0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IP通气模式可降低二氧化碳气腹病人VD/VT比值,改善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下不同吸气流速对胸科单肺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单侧肺病损切除术的单肺通气全身麻醉患者75例。随机分为3组,吸气流速30?L/min组(A组),吸气流速50?L/min组(B组),吸气流速70?L/min组(C组),每组25例。分别于单肺通气前5?min(T0)、单肺通气后30?min(T1)、60?min(T2)、120?min(T3)记录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并行血气分析,计算动态肺顺应性(Cdyn)、死腔率(VD/VT)、氧合指数(PaO2/FiO2)和分流率(Qs/Qt)。结果 不同时间点的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Ppeak、Pplat、呼气末正压(PEEP)、VD/VT、Cdyn、PaO2/FiO2、Qs/Qt有差异(P?<0.05);3组间PaCO2、Ppeak、Pplat、PEEP、VD/VT、Cdyn有差异(P?<0.05);3组间PaCO2、Ppeak、Pplat、PEEP、VD/VT变化趋势有差异(P?<0.05)。结论 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的单肺通气中,适当增加吸气流速可以在降低气道压的同时促使更有效的气体弥散,减少死腔率并改善肺动态顺应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引起的不适及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妇科行腹腔镜手术者9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常规镇静剂组(E1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常规镇静剂基础上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E2组)、静脉复合全麻组(G组),每组30例,比较各组麻醉前(T1)、气腹前10min(T2)、气腹后15min(T3)、气腹后30min(T4)、气腹关闭后15min(T5)、气腹关闭后30min(T6)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清醒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气腹后各组HR、SBP及DBP均较气腹前明显升高(P<0.01),G组较E1、E2组上升幅度明显(P<0.05),气腹关闭后接近麻醉前水平;PaCO2在气腹后明显升高(P<0.01),在气腹关闭后明显下降(P<0.01),E1、E2组较G组下降幅度明显(P<0.05);G组术中SpO2较E1、E2组高(P<0.05);G组清醒时间比E1、E2组长;E1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各种不适发生率高于E2及G组。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较轻,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少,是妇科腹腔镜手术安全、舒适、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长方案促排卵患者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日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比值(E2/P)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13个IVF-ET周期的资料,将E2/P值分为3组,Ⅰ组:E2/P≤1.2,Ⅱ组:1.25.0,对3组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3组获卵数、2PN受精率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Ⅲ组高于Ⅰ、Ⅱ组,Ⅲ组与Ⅱ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率及妊娠率Ⅱ组最高而流产率最低,流产率Ⅱ组低于Ⅲ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率、妊娠率Ⅰ组均低于Ⅱ、Ⅲ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E2/P值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妊娠率、更低的流产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并使IVF-ET的结局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静注艾司洛尔对乳腺癌根治术局部注射肾上腺素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其中80例血压正常,随机分为A、B、c、D4组。另外40例为术前诊断高血压病的患者,随机分为E、F2组。选择A组和E组分别为对照组,不使用。肾上腺素或艾司洛尔,B组分离皮瓣时于皮下注射2ug·ml-1的。肾上腺素80ml,C组在皮下注射80ml的肾上腺素的同时静脉输注1%的艾司洛尔1mg·kg-1,D组和F组只在切皮时静脉输注l%的艾司洛尔1mg·kg-1,不使用肾上腺素。监测并记录患者手术当天在病房的血压、心率,视为基础值(T0),并记录麻醉前(T1)、麻醉后(T2)、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输注艾司洛尔时(T3)(不使用组记录切皮时)、注射肾上腺素或艾司洛尔或切皮5min后(T4)、10min后(T5)、15min后(T6)、1h后(T7)的数值。结果:B组血压、心率(T4—T6)较A组明显升高(P〈0.05);C组血压、心率(T4~T6)较B组明显降低(P〈0.05);D组与A组(T3~T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F组血压、心率(T4-L)较E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行乳腺癌根治术分离皮瓣时,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静脉输注艾司洛尔可以显著抑制肾上腺素所致血压、心率上升,维持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且对心血管功能正常的患者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通喉罩通气在纤支镜肺部急诊止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通喉罩(three-way laryngeal mask airway,TLMA)纤维支气管镜在肺部急诊止血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15例患者,在快速诱导全身麻醉下插入TLMA,TLMA的标准端口连接麻醉机进行控制通气,从TLMA内镜入口置入纤维支气管镜,经声门进入气管、支气管,实施肺部止血术。记录麻醉前5min时(T0),插入TLMA后即刻(T1),通气1min时(T2),通气5min时(T3),通气10min时(T4),通气20min时(T5),通气30min时(T6),手术结束时(T7)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患者通气T1、T2、T3、T4、T5、T6、T7的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测定T0、T3、T5、T7时间点的血气分析。记录麻醉和手术的效果和过程。结果:全部15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20-38min,通气时间30-45min。与T0时比较,其余时点SBP、DBP、HR、VT、Ppeak和PET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7时SpO2明显升高(P〈0.05)。血气分析结果显示:三通喉罩通气后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和血氧饱和度(O2sat)明显改善(P〈0.05)。均于术后30min内清醒并拔除喉罩。结论:TLMA用于支气管镜肺部止血安全、可靠、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术后应用福尔利和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抑制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且术毕出现苏醒期躁动患者46例,随机分为Ⅰ、Ⅱ两组,每组23例.当患者出现四肢乱动、烦躁不安、答非所问时,Ⅰ组静注福尔利0.15mg/kg,Ⅱ组静注丙泊酚1.0mg/kg.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通气模式对先心病患儿心内直视手术中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40例,心功能Ⅰ级或Ⅱ级,按年龄分为2组:A组(年龄〈2岁)、B组(2岁〈年龄〈4岁)。分别于切皮前(T1)、胸骨劈开后10min(T2)、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T3)及缝皮后(T4)记录在定容(VCV)和定压(PCV)通气模式下的呼吸力学指标,分别作为体外循环前(T1、T2)和体外循环后(T3、T4)的数据,记录时使不同通气模式下的潮气量都维持在10ml/kg。结果:两组患儿CPB后(T3、T4)各模式下的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均高于CPB前(T1、T2),动态肺顺应性(Cdyn)有所降低(P〈0.05)。A组患儿在定压通气模式下的Ppeak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定容通气模式,Cdyn高于定容通气(P〈0.05)。B组患儿在CPB前的呼吸力学指标在不同通气模式下无差别,CPB后定压通气模式下的Ppeak低于定容通气组,Cdyn高于定容通气(P〈0.05)。结论:不同年龄先心病患儿在定容和定压通气模式下测定的呼吸力学指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对2岁以下及体外循环后的婴幼儿定压通气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n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IH)对于老年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NK细胞数量和毒性功能、NKT细胞数量及Th1/Th2细胞因子比值的影响.方法 40例最终入选老年患者分为常规输液组(Ⅰ组,n=20)和ANIH组(Ⅱ组,n=20).所有患者分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醒脑静用于腹腔镜术后全麻病人的催醒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I组和Ⅱ组病例于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注入醒脑静10mL和纳洛酮O.4mg,Ⅲ组则注入10mL生理盐水。术中连续监测Sp02、ECG、HR、Bp和RR,并记录,手术结束时(TI)、拔管时(T2)、拔管后1min(T3)、5min(T4)和15min(T5)的SpO:、HR、MAP以及自主呼吸时的呼吸频率(RR)、潮气量值(V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从停药至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抬头和手可指鼻的时间,并观察术后谵妄躁动的例数。结果:I组和Ⅱ组患者拔管前后的生命体征及呼吸参数均优于Ⅲ组(P〈0.05),而I组的生命体征较Ⅱ组更为平稳(P〈0.05)。I组和Ⅱ组患者术后苏醒及意识恢复时间较Ⅲ组明显缩短(P〈0.05),I组谵妄发生例数明显少低于Ⅱ组。结论:醒脑静能有效缩短全麻患者的苏醒时间,而且使患者在苏醒期的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是一种较理想的全麻催醒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