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后纵韧带的异常骨化,可导致椎管狭窄和脊髓、神经根压迫,最终引起神经功能障碍。颈椎OPLL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而严重的颈椎OPLL需要手术治疗,解除脊髓压迫,改善患者症状,防止患者症状进一步加重。通过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检查可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判断预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防止术中、术后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影响颈椎OPLL的预后因素较多,如术前的神经功能状态、脊髓压迫比率、磁共振成像的脊髓信号强度等级等。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fthe cervical spine,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颈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1839年,Key首先报道了脊柱韧带骨化现象,并称之为"韧带骨化性脊柱炎"[1].1960年,日本学者尸解时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导致了脊髓压迫症[2].1964年,Terayma将该病理变化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通常有放射学表现,而无症状或只有轻微神经根、脊髓症状,无进一步恶化的倾向,可行非手术治疗[3].若出现颈部脊髓诱发电位(SSEP)明显延迟,T2 加权脊髓局部高信号,放射影像显示脊髓明显压迫或出现中度至重度脊髓症状或四肢瘫痪,则必须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张浩  周文超  刘洋 《医学研究杂志》2016,45(10):149-151,15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从而导致椎管内脊髓压迫和神经功能恶化的一种疾病。该疾病首先由日本研究者报道,是目前亚洲人中导致脊髓病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因。近年来,随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外科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OPLL治疗相关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但每种术式均有其优劣之处及适应范围。本文就OPLL的影像学评估及外科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后纵韧带发生病理性异位骨化,缓慢进展的骨化物压迫脊髓、神经根,继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损害的症候群。临床中通过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依赖于症状的严重性。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并结合影像学随访;对于出现脊髓或神经病变的患者,则必须采取手术减压治疗。该病的手术入路方式目前主要有前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3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式各有其优缺点。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融合技术是一种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新兴术式,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该文结合国内外的临床研究进展,对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可控前移融合技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指异位骨化的后纵韧带对椎管内脊髓和神经根产生压迫而表现出脊髓损害及神经根刺激的症状。该病首先由日本学者报道,逐渐受到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发现其多发于东亚地区,欧美发病率较低。同时对其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就颈椎0PLL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目前颈脊髓损伤的重要因素,已逐渐被众多学者所重视。临床上OPLL治疗困难,并发症严重,预后不理想。手术入路及减压方式的选择是当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影像学及手术技术逐渐完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得到明显改善。对于何种手术策略是最佳选择一直是困扰医师的难题,现有研究表明不同手术入路对预后的影响不同,而影像学分型可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关于OPLL的手术策略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对本院1995—2006年收治的29例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平均获得10个月(8-12个月)以上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标准,颈前路减压组优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1.2%,颈后路减压组优4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69.2%。结论颈椎病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引起脊髓神经根受压时,在颈椎前路手术切除椎间盘的同时去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块,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8.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讨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OPLL)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本院 1987~ 1998年收治的 49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按照日本颈椎神经外科等级评分法 ,颈前路减压组术后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 72 % ,而颈后路减压组术后改善率为 43%。完全治愈 16例 ,其中前路减压组 15例 ,后路减压组 1例。结论 :前路减压治疗颈椎OPLL比后路减压治疗疗效佳。但对不适合前路减压治疗病例 ,后路减压治疗仍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一项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新技术,可在不切除骨化物的前提下实现神经的直接减压,弥补传统前路或后路减压手术的不足.方法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手术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处理椎间隙、去除椎体前部骨质、安装钛板和椎间融合器、椎体两侧开槽和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等.收集2例经该术式治疗的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通过将椎体骨化物复合体游离并前移,实现脊髓和神经根的直接减压.2例患者手术顺利,脊髓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特殊并发症发生.结论 颈椎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的设计兼顾了前路直接减压的有效性和后路间接减压的安全性,初步疗效证明其可作为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一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的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术式包括颈前路、颈后路、前后联合入路及微创等。多年来,手术方式层出不穷,每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应证,具体哪种术式更优目前尚争论。前路手术为直接去除致压因素,在维持或重建颈椎的前凸弧度方面的效果优于后路手术,同时前路手术可同期处理合并的如颈椎间盘突出等的疾病;但是前路手术技术难度大,对C2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很难做到直接减压,术后假关节形成概率较高,前路手术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及硬膜的撕裂。整体上,前路手术适用于骨化灶位置在C2以下,骨化灶最大长度<3个节段(节段型),椎管有效矢状径≥5 mm的OPLL[1]。颈椎后路减压手术通过切除椎板或椎板成形扩大颈椎管容积,使脊髓后移,实现神经的间接减压。后路手术难度较低,对前路手术难以重建的长节段OPLL具有独特的优势[2]。传统的颈椎后路手术方式包括全椎板切除术,椎管扩大成形术及选择性半椎板切除术等。一般认为,当发生广泛(累及>3个椎体)时,可优先选择后路手术,扩大脊髓活动空间,为脊髓间接减压。本研究将分析治疗颈椎OPLL的常用后路手术方式的优缺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减压,侧块镙钉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路减压,Vertex侧块镙钉固定,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植骨融合术,共治疗26例后纵韧带钙化症患者,其中上颈段5例,下颈段21例;1个节段2例,2个节段4例,3个节段11例,4个节段5例,5个节段4例.结果 26例病人随访3~18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4分提高到7.6分.椎管减压满意,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内固定无松动.结论 后路减压,侧块镙钉固定,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成压,椎管减压充分.一次手术达到前、后方2次手术的目的,使病人减少出血,减轻痛苦,大大节约住院费用,还可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黄韧带骨化、后纵韧带骨化都是引起椎管狭窄的病因,可导致脊髓、神经根受压而进一步出现临床症状,目前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本文就黄韧带骨化和后纵韧带骨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临床常见脊柱疾患,好发于颈椎,主要表现为神经压迫症状,严重损伤患者健康。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与遗传因素、基因多态性、机械刺激、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可能是多基因、多因素导致的疾病。该病具有鲜明的遗传特性,与多个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改变相关。因此,本文就其发病相关基因(COL11A2、BMP-2、TGF-β1、TGF-β3、NPPS、COL6A1、Runx2)的多态性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侧块钢板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疗效。方法: 对41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全部行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钢板固定术。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分采用JOA评分。结果: 随访12~16(14±2.0)个月,JOA评分较术前提高4.8分。结论: 颈椎后路减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合并颈椎侧块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安全、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型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骨科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0例颈脊髓受压型病人及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35例颈脊髓受压型患者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颈前路减压30例,颈后路减压30例,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5例。按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5例患者均得到9个月至5年门诊或电话随访,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者、退变性椎管狭窄者,选择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2个椎间盘突出者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较大脊髓前后受压者,可选择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对27例颈椎OPLL患者进行了在显微镜下的颈椎前路手术,术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定标准进行评判。结果:27例中23例获1年~4年(平均2.2年)随访,按JOA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9例;改进2例,无效1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通过颈椎前路去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可使脊髓获充分减压,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陈德强  雪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54-56,161
目的 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1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6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17分)、硬化节段、脊髓信号改变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在10个月~4年,平均16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4.36(11~17),较术前9.64(7~13)有显著改善(t=10.48,P〈0.01),术后疗效评价为优20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达86.1%。结论全椎板切除减压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合并黄韧带骨化的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前病程短、JOA评分高、单节段骨化及矢状位rI、2加权像髓内信号无改变的病例术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效果。方法多节段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患者14例,经前路结合磨钻技术开"烧瓶"状骨槽,直视下切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减压后牵引下植骨并安置钢板,观察术后植骨融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按JOA评分和X线摄片,判定改善率和优良率。结果14例患者获3~20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的随访。无1例并发神经根麻痹、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4个月后均获骨性融合。按JOA评分,优8例(57.1%),良4例(28.6%),好转2例(14.3%)。结论结合磨钻技术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采用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适应证、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25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年龄42~75岁,平均53.2岁.骨化物分型包括局限型7例,分节型5例,连续型8例,混合型5例;骨化物范围涉及2~4个椎节,平均2.8个椎节;椎管狭窄率50%~97%,平均68.4%.所有患者均通过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切除骨化后纵韧带减压,并采用钛网植骨钢板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结果 本组两椎体次全切除16例,三椎体次全切除9例.随访2~18个月,患者神经功能JOA评分从术前平均9.3(5~1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14.2(11~16)分,恢复率22.2%~87.5%,平均63.2%.并发症包括6例脑脊液漏(4例间歇性脑脊液假性囊肿),2例神经根麻痹,1例血肿压迫,1例术后短期四肢肌力下降.结论 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治疗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手术疗效,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