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采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探讨BMSCs向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分化的潜能和内皮细胞的特征性鉴定方法。方法采集犬髂骨骨髓15~20 mL,全骨髓10%FBS 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将第2代纯化的BMSCs细胞悬液接种于含VEGF、bFGF的DMEM/F12培养液(细胞接种密度为1×106.mL-1)体外诱导培养。对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诱导分化的细胞行CD31、vWF、VEGFR-2荧光免疫蛋白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形态呈长梭形或不规则形,呈均匀分布生长。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光镜下单层融合生长,呈铺路石样形态;电镜下细胞呈多边形,可见特征性的Weibel-Palade小体;经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7~14 d后,BMSCs诱导分化细胞CD31、vWF和VEGFR-2的表达呈阳性。结论犬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经VEGF、bFGF体外定向诱导后的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且细胞纯度高、数量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肝细胞分化,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取志愿者骨髓,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法获取MSCs,用含有HGF、EGF、FGF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表型,检测诱导后细胞胆红素处理能力。结果:骨髓MSCs生长良好,表型为CD29阳性,CD34阴性。诱导后细胞可在21~28 d时形成肝样细胞。诱导7 d后细胞检测到AFP的表达,第14天时CK18呈阳性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阳性率增加,并能显著降低胆红素浓度。结论:HGF、EGF、FGF联合能诱导骨髓MSCs分化为具有处理胆红素能力的肝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胎儿肠壁结缔组织能否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方法制备含胎儿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组织块,酶消化去肠上皮。将DAPI标记的第3代BMSCs种植于组织块黏膜下层面,设加和不加EGF的A、B组;另设BMSCs细胞爬片的C、D对照组。体外培养至第12天,做光镜、CLSM的形态、组化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①荧光显微镜下组织块表面有DAPI荧光标记细胞,同一切片HE染色显示这些细胞呈上皮样形态。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B组组织块表面的细胞和C组的细胞都能表达CK及CK20,D组为阴性;肠组织块有EGF表达。CLSM下组织块表面可见蓝色DAPI和红色CK或者绿色EMA双荧光标记阳性细胞。③PAS反应显示在细胞与结缔组织之间有基膜样结构出现。结论肠壁结缔组织能诱导BMSCs分化为上皮细胞,内源性EGF可能是其诱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新生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过程中神经细胞Tau蛋白表达量的改变.方法:用H-DMEM培养基加胎牛血清(H-DMEM/FBS)体外培养新生豚鼠MSCs并传代扩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含细胞因子的培养基诱导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对照组加入不含细胞因子的培养基;用倒置显微镜观察2组细胞形态学改变;用ELISA法定量分析诱导分化第1、4、7、10天和第14天Tau蛋白含量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第14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Tau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细胞因子作用下豚鼠骨髓MSCs逐渐向神经细胞分化,在诱导第10天时形态上有典型神经细胞样改变;ELISA法检测发现Tau蛋白在诱导分化早期含量很低,随着诱导分化时间的延长,Tau蛋白含量逐渐升高,第10天趋于稳定,至第14天时Tau蛋白含量无明显增加;免疫细胞化学法可检测到NSE和Tau蛋白抗体阳性细胞.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Tau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其稳定表达可能是神经细胞分化完成或成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海澜  高航 《重庆医学》2012,41(14):1394-1396,1457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梗死心肌裂解液模拟的生物微环境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及在模拟的微环境中BMP-2对诱导的影响。方法 BMSCs分离与体外培养,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成梗死心肌裂解液;分4组:单纯DMEM培养组(A组)、梗死心肌裂解液组(B组)、梗死心肌裂解液加BMP-2阻断剂noggin组(C组)、BMP-2组(D组),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心肌特异性肌球蛋白重链(MHC)的表达,并对诱导的心肌样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诱导3周后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cTnT、MHC,A、C组呈阴性表达,B、D组呈阳性表达,B、D组与A、C组相比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结论 BMP-2、梗死心肌裂解液可诱导B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且BMP-2是梗死心肌裂解液诱导过程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胚胎干细胞向胆管上皮细胞定向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 AB  He XS  Cai JY  Zheng QC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6):2550-2553
目的探讨胚胎干细胞(ES细胞)体外定向分化为胆管上皮细胞(BE细胞)的诱导条件和分化规律。方法选用小鼠ES细胞,首先进行拟胚体分化,然后在培养系统中按不同时间段分别添加转化生长因子(T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上皮生长因子(EGF)等,使ES细胞向BE细胞方向分化。用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BE细胞标记物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19(CK19),γ-谷胺酰转肽酶(GGT)的表达,观察其表达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ES细胞分化第10天,在拟胚体细胞分化群落中出现一种环状结构并有CK7和GGT表达,分化第13天时有CK19表达,三者的表达都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强;光镜下阳性细胞结构符合立方上皮细胞形态学特点。结论ES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和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以定向分化为BE细胞并可以形成类胆管样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作用.方法 以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CD29、CD44及成脂诱导以鉴定大鼠BMSCs; MTT法检测浓度分别为25、50、75、100 ng/ml的BMP-7对大鼠BMSCs增殖的影响;第3代细胞贴壁后随机分为三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β-巯基乙醇)、BMP-7诱导组;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诱导2 h后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神经元标志物神经丝蛋白-200(NF-200)及神经突触素-1(SYN-1)的表达情况.结果 体外培养的第3代大鼠BMSCs形态呈长梭形,"鱼尾纹"状聚集生长;CD29、CD44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9.44%、 99. 17%;成脂诱导28 d后油红0染色阳性;不同浓度的 BMP-7均具有促进大鼠BMSCs增殖的作用,以75 ng/ml最为显著;75 ng/ml BMP-7诱导大鼠BMSCs 2 h后可见形态典型的神经元细胞,NF-200及SYN-1为阳性.结论 BMP-7体外具有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离体分离和培养方法,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全反式维甲酸(RA)、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体外诱导BMSCs向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作用.方法 采用出生4周SD大鼠的全骨髓细胞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时,分为3组:A组,bFGF EGF RA进行诱导分化;B组,BMP-7进行诱导分化;C组,不加因子继续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每日观察、记录BMSCs的诱导分化情况,并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细胞进行兔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单抗鉴定.结果 A组诱导7 d后有部分细胞具备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胞体呈锥形或圆形,有较长单极或多极的突起,有NSE阳性细胞表达.而B组、C组细胞仍为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无NSE阳性细胞.结论 bFGF、EGF和RA可以联合诱导BMSCs向NSCs分化,并可调控神经元分化,而BMP-7在此种诱导条件下未见明显的诱导BMSCs向NSCs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 (EGF)和牛垂体提取物(BPE)在人垂体腺瘤细胞培养中的作用 .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EGF和BPE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垂体腺瘤细胞 ,用MTT及3 H 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及DNA代谢的变化情况 ,并用TUNEL和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和死亡情况 .结果 不同浓度的EGF和不同浓度的BPE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垂体腺瘤细胞均表现出明显的刺激作用 ,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同时 ,EGF和BPE均可降低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垂体腺瘤细胞的死亡及凋亡数量 .以含 10 0mL·L-1血清的DMEM培养液组的A490nm 值和cpm值为 10 0 % ,无血清的DMEM组的A490nm值和cpm值为 (8.6± 5 .2 ) %和 (9.4±5 .4 ) % ;含 2 0mg·L-1EGF和 1mg·L-1BPE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组的A490nm 值和cpm值为 (98.7± 5 .3) %和(10 2 .4± 5 .5 ) % ,而凋亡指数 (AI)仅为 3.5± 0 .9,提示EGF和BPE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结论 EGF和BPE具有明显改善人垂体腺瘤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条件的作用 ,EGF和BPE对离体培养的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s,EGF-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receptors,IGF-1-R)与其向上皮细胞分化分化的关系。方法:取第3代(P3)-BMSCs分别用或不用含EGF、IGF-1的介质诱导培养;另取P5-BMSCs用EGF-R抗体或IGF-1-R抗体孵育4 h后,加入含或不含EGF、IGF-1的培养基培养。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细胞表达EGF-R、IGF-1-R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的时间。结果:P3-BMSCs分别于无诱导培养的8 ~11 d、10~14 d和16~18 d首次表达EGF-R,IGF-1-R和CK;经EGF或IGF-1诱导后,EGF-R、IGF-1-R的表达较无诱导组提前2~4 d。P5-BMSCs经抗EGF-R或IGF-1-R抗体阻滞后,细胞表达CK的时间较对照晚2 d。结论:EGF-R和IGF-1-R的表达与培养的BMSCs向上皮细胞分化密切相关;体外培养的P4-BMSCs~P5-BMSCs为加入外源性EGF、IGF-1诱导其向上皮细胞分化的最佳时间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能否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方法:采集正常产妇脐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MNC,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分别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HGF+FGF4、无生长因子4种处理因素 进行诱导培养,于诱导前及诱导后的第7、14、21、28天采用RT-PCR检测AFP、白蛋白及C-met、FGFR2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细胞抗原和CK18的表达,PAS 法进行糖原染色。结果:诱导前检测到C-met、FGFR2 mRNA的表达,诱导后第7和21天分别检测出AFP和白蛋白mRNA的表达,第28天检测出CK18、肝细胞抗原的表达及糖原染色阳性细胞,无生长因子诱导组未检测到肝系细胞标志。HGF+FGF4诱导组肝系细胞标志阳性率均高 于单独生长因子诱导组(P<0.05)。结论:HGF、FGF4均能在体外诱导人脐血MNC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且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鲍春荣  丁芳宝  黄盛东  梅举  张宝仁 《上海医学》2006,29(6):339-341,F0002
目的比较K-SFM无血清培养基及DMEM有血清培养基在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中的作用,并比较不同冻存方法对人食管上皮细胞复苏后存活率的影响,探讨适合应用于组织工程食管研究的人食管上皮细胞培养、冻存及复苏方法。方法人食管上皮细胞来源于食管癌患者手术切除的食管。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培养,两种方法均分别加入K-SFM无血清培养基及DMEM有血清培养基。采用直接观察、锥虫蓝染色活力鉴定及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对比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分别以两种培养基配制的冻存液进行冻存,复苏后的细胞采用锥虫蓝染色法鉴定其存活率。结果细胞呈典型“铺路石”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角蛋白呈阳性结果,证明培养的细胞为人食管上皮细胞。人食管上皮细胞在K-SFM无血清培养基中生长快,细胞形态好,不易被成纤维细胞污染。以K-SFM培养液配制的冻存液冻存的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明显高于以DMEM配制的培养液。结论应用K-SFM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和冻存人食管上皮细胞的方法简便、培养效果好,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体外原代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长特性,为用于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培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自兔股骨、胫骨取骨髓,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采用常规培养液及含矿化液的培养液两组进行培养,对第3代细胞进行酶动力学法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及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在体外长期培养时钙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细胞其培养液中的ALP含量不断升高,经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矿化液诱导组第2,6,10天的AL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细胞表现出成骨细胞特性,在体外长期不传代培养时可形成钙结节。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增殖能力很强,可以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可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分化为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比较BMSCs、诱导后的视网膜神经节样细胞以及原代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电生理特性。方法:取传至第3代的大鼠BMSCs,利用乳鼠视网膜细胞条件分化液作为诱导剂,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M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上向表皮干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体外诱导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荷载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干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皮干细胞标志物CK19和整合素β1的表达。结果诱导液作用2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到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荷载的大鼠BMSCs中大量阳性双表达CK19和整合素β1。结论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荷载的大鼠BMSCs仍具有向表皮干细胞分化的潜能,此支架具备作为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材料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视黄醇(维生素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表皮生长因子(EGF)、干细胞因子(SCF)、集落刺激因子l(CSF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影响.方法 分离鉴定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生长稳定后分为4组,分别用含12%FBS、12% FBS+1 μmol/L视黄醇、15%血清替代品(KSR)和15% KSR+1 μmol/L视黄醇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3d后收集细胞及培养液上清,用RT-PCR和ELISA分析视黄醇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成细胞因子EGF、SCF、CSF1和LIF的影响.结果 分离所得细胞具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特征,细胞因子EGF、SCF和CSF1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表达,而LIF只在mRNA水平表达;添加视黄醇(1μmol/L)后,SCF和CSF1在mRNA、蛋白质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而EGF和LIF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 视黄醇(l mol/L)可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成细胞因子SCF和CSF1.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表达角蛋白的信号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i XD  Fu XB  Zhang Q  Sun TZ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8):1269-1273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分化为表皮样细胞过程中,相关P38、ERK、Rho等信号机制.方法(1)采用Ficoll-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扩增大鼠骨髓MSC,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2)定向诱导中磷酸化P38和ERK表达: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诱导组、Rho阻断组;培养1、3、5、7 d后,流式细胞检测磷酸化P38和ERK.(3)SB203580和PD98059对MSC诱导为表皮样细胞的影响:分为对照组、单纯诱导组、p38阻断组(在诱导液基础上加入SB203580),ERK阻断组(在诱导液基础上加入PD98059),诱导7 d后分别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细胞角蛋白CK5/8、CK19的阳性表达率.(4)Rho阻断剂HA1077对CK5/8、CK19的影响:设正常对照组、单纯诱导组、RHO阻断组.取培养7 d的细胞,流式细胞检测CK5/8、CK19表达.结果(1)大鼠骨髓MSC在体外扩增后,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2)磷酸化P38正常对照水平为0.02%.在诱导组1d(0.01%)、3 d(0.01%)变化不大,诱导5 d为0.04%,明显升高,7 d时(0.01%)复接近诱导前水平;磷酸化ERK对照水平为4.23%,诱导后3 d(0.39%)、5 d(0.40%)均呈下降趋势,7 d时(5.10%)恢复至诱导前水平.RHO阻断组:磷酸化P38水平在1、3、5和7 d,分别为1.11%、71.19%、0.25%、6.86%,均升高;ERK磷酸化在1、3、5和7 d,分别为6.17%、4.13%、3.97%和0.41%,其中7 d低于对照水平.(3)SB203580和PD98059对MSC诱导为表皮样细胞的影响:流式细胞显示诱导7 d后CK5/8、CK19阳性率分别为3.01%、6.47%;p38阻断组CK5/8、CK1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43%、5.41%,低于诱导组.ERK阻断组CK5/8、CK1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4%、7.56%.(4)HA1077对CK5/8、CK19的影响:单纯诱导组CK5/8阳性率为1.81%,CK19为10.19%;加入HA1077后,CK5/8为21.65%,CK19为39.41%,升高显著.结论P38途径在促进MSC分化为表皮样细胞过程中可能起积极作用,上游信号Rho阻断后可能增加P38途径途径激活,一定程度上促进MSC分化为表皮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Hu AB  Cai JY  Zheng QC  He XQ  Pan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92-1596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条件和机制。方法 选用Balb/c小鼠胚胎干细胞,经过拟胚体发育分化5d后开始定向诱导培养,将拟胚体转入白明胶处理的培养板中贴壁生长,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细胞生长因子进行肝细胞定向诱导。细胞分化过程的形态学变化用倒置显微镜追踪观察;用放免法对细胞培养上清中抗小鼠甲胎蛋白(AFP)和抗小鼠白蛋白(ALB)进行动态检测,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细胞分化标记物AFP,ALB,CK8,CK18,并计算其阳性表达率(肝细胞分化率)。结果 胚胎干细胞在重组小鼠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存在的情况下保持未分化生长状态,撤去LIF后很快发育为拟胚体并继续分化。在第8天检测到上清中AFP出现,浓度为3.4n/ml,ALB在第11天开始检测到,浓度为0.2μg/ml,随培养时间延长,AFP和ALB浓度逐渐增加。第8天分化细胞开始出现AFP阳性,第10天出现CK8、CK18阳性,第11天出现ALB阳性,阳性细胞结构符合正常肝细胞结构特点。计算分化细胞中ALB阳性细胞率,得到肝细胞的分化率为30%。结论 胚胎干细胞经过拟胚体发育阶段,在特定培养条件和aFGF、HGF、等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肝细胞,这种细胞分化系统有望成为肝细胞替代疗法中的新型肝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外人表皮干细胞向汗腺样上皮分化的影响条件,并对诱导成的管腔样结构进行鉴定.方法 将人表皮干细胞接种到复方壳多糖真皮基质上和胶原凝胶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表皮生长因子(EGF),体外垂直震荡培养,进行三维培养和定向诱导分化,采用HE染色、免疫荧光等手段观察表皮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汗腺样上皮的条件及形态、表型改变.结果 15~20 ng/mL的EGF可诱导组织工程真皮上的表皮干细胞向真皮内生长并可出现腺样结构.HE染色该结构,显示为单层细胞连接为环状,中间见明显的腔隙,细胞质嗜酸性.利用CK 19荧光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团中央有管腔结构,同时此结构表达CK18、癌胚抗原(CEA).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接种在组织工程真皮上,在一定浓度的EGF诱导条件下,能形成管腔样结构,该管腔样结构在形态学、组织学上与在体汗腺分泌部细胞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条件培养基体外诱导成年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平滑肌细胞,探讨其作为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DMEM添加PDGF-BB和维生素C(VIT-C)体外培养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骨髓单核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鉴定培养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4~6代细胞中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α-肌动蛋白(α-SMA)和肌球蛋白重链SMMHC,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5、6代细胞中平滑肌细胞的阳性率。结果: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条件培养基的诱导下稳定传代至第6代后达到种子细胞的种植数量107~108,单独DMEM培养需要42 d,添加PDGF-BB/VIT-C后时间减少为33 d。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提示,大部分细胞α-SMA阳性、SMMHC阴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第5、6代细胞的α-SMA阳性率分别为57.8%和66.8%。结论:体外条件培养基能诱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平滑肌细胞,并可作为组织工程血管构建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