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小叶锦鸡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叶锦鸡儿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各种现代色谱方法分离小叶锦鸡儿根的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手段(MS,NMR,DEPT,1H-1H COSY,HSQC)鉴定结构。结果:从小叶锦鸡儿根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并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7-羟基-3′,4′-二甲氧基异黄酮,即赝靛黄素(2),阿魏酸二十五烷醇酯(3),阿魏酸十七烷醇酯(4),阿魏酸(5),胡萝卜苷(6),高丽槐树-7-O-β-D-吡喃葡萄糖苷(7),芒柄花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1,3~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4,5,7首次从锦鸡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吐鲁番锦鸡儿、刺叶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和粉刺锦鸡儿等4种锦鸡儿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对吐鲁番锦鸡儿等4种锦鸡儿属植物的资源分布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走访当地集市和关键人物访谈,对其民间使用及市场流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掌握了当地原住民对锦鸡儿属植物资源利用的总体情况。结论:为锦鸡儿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常晶茹  姚萱航  张雪薇  周仪  刘翠晶  刘霞 《中草药》2022,53(22):7201-7206
目的 通过分析吉林产10种黄芪属植物的ITS2、matk、rbcL、psbA条形码序列,为黄芪属植物的物种分类鉴定及其亲缘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共收集30份样品,以ITS2、matk、rbcL和psbA作为条形码序列,对黄芪属10种植物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并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结果经校正处理后,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ITS2、matk、rbcL和psbA4种片段,单独的每一种片段并不能将10种植物全部鉴别出来,只能鉴别出部分植物,即蒙古黄芪A.membranceus var.mongholicus、扁茎黄芪A.complanatus、糙叶黄芪A.scaberrimus、华黄芪A.chinensis、草木樨黄芪A.melilotoides、细叶黄芪A.angustissimus、兴安黄芪A.dahuricus、新巴黄芪A.hsinbaticus;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以锦鸡儿Caragana sinica为外类群,10种植物中,华黄芪为单独1支,细叶黄芪与扁茎黄芪聚为1支,糙叶黄芪、斜茎黄芪与新巴黄芪聚为1支,膜荚黄芪A.membranceu、蒙古黄芪与草木樨黄芪聚为1支,并且这3者与兴安黄芪关系较近。结论 ITS2+rbcL+psbA组合可以将8种黄芪属植物鉴别出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种黄芪属植物被划分为5支,该聚类分析结果与《中国植物志》中10种黄芪属植物的传统分类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已查明锦鸡儿属植物共66种,大多作为生态树种及饲料使用。本文总结了锦鸡儿属植物的根、地上部位及种籽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强调其药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锦鸡儿属植物小叶锦鸡儿与朝鲜锦鸡儿总黄酮的含量。方法以索氏提取法提取总黄酮类成分,以硝酸铝-亚硝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小叶锦鸡儿与朝鲜锦鸡儿根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206%,0.146%。结论两种植物根中的总黄酮含量都较低(小于1%),其中小叶锦鸡儿根的总黄酮含量高于朝鲜锦鸡儿根的总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6.
陈栋杰  郭盛  伊艳玲  张芳  段然  徐盼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1):317-333
茄科枸杞属植物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资源植物类群。现代研究表明枸杞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多糖类、类胡萝卜素类、酰胺类和有机酸类等。随着近几年对其小分子物质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酰胺类成分结构类型多样、生物活性丰富,是一类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资源性化学物质。为进一步阐明枸杞属植物中酰胺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对已有报道的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枸杞L. chinense、云南枸杞L. yunnanense及黑果枸杞L. ruthenicum等枸杞属植物中的135个酰胺类成分的类型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枸杞属植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怡  贺春荣  杨学东  郭丽娜  王伟平 《中草药》2018,49(16):3950-3956
藏锦鸡儿作为藏药始见于公元8世纪的《四部医典》,后被《晶珠本草》和许多汉、藏医药著作收录。不同文献记载的藏锦鸡儿名称、基原等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考证相关的文献记载,对藏锦鸡儿的名称、基原植物及其代用品、药用部位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植物的形态、名称、资源分布及传统用药等进行了总结。现有文献分析表明,虽然在不同文献中藏锦鸡儿涉及10余种豆科植物,但产于青藏高原的鬼箭锦鸡儿与多数经典文献的描述一致,其红色木部心材作为藏锦鸡儿正品使用。昌都锦鸡儿和川青锦鸡儿在一定范围内可作为基原植物使用,而锦鸡儿属中的其他5种植物以及苏木等常用作藏锦鸡儿的代用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中国的6种红树类海桑属植物进行DNA条形码研究,为该属植物鉴定、资源保护、合理开发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核基因ITS2片段及叶绿体基因片段psbA-trnH作为DNA条形码,对分布在中国的海桑属植物进行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经CodonCode Aligner拼接获得叶绿体psbA-trnH基因间区序列和核ITS2序列,用软件MEGA6.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构建NJ(邻接)树。结果 我国6种红树类海桑属植物的ITS2序列间存在明显差异,psbA-trnH序列间也存在一定的碱基差异,表明6种海桑属植物具有其各自独特的DNA条形码,可以相互区别,同时基于ITS2序列及psbA-trnH序列构建的邻接(NJ)树可以看出6种海桑属植物具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结论 核ITS2和叶绿体psbA-trnH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区分和鉴别我国6种红树类海桑属植物,为后续药用资源开发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厚聪  袁德培  刘圆 《中草药》2014,45(23):3486-3493
豆科(Fabaceae)山豆根属Euchresta J. Benn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生物碱类、甾类等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HIV活性、抗血小板聚集、中枢抑制、抗氧化、调血脂、抗菌等药理活性.综述了国内外对山豆根属4种植物山豆根E. japonica、台湾山豆根E. formosana、伏毛山豆根E. horsfieldii、管萼山豆根E. tubulosa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为该属植物的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简便、可重复的分子标记方法对绞股蓝属Gynostemma植物及其混淆品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进行鉴别。方法:对7种常见药用绞股蓝属植物及其混淆品乌蔹莓的6个cpDNA片段进行PCR 扩增,再利用TaqⅠ,HpaⅡ,EcoRⅠ,RsaⅠ,HhaⅠ,HindⅢ等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对扩增片段进行消化。结果:36种DNA片段/内切酶组合中,trnK1f -trnK2r片段与RsaⅠ组合可将乌蔹莓从绞股蓝属植物中区分出来,产物清晰、结果稳定。结论:PCR-RFLP分析方法可有效区分常见绞股蓝属植物与其混淆品乌蔹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惠于未然的预防学思想,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本文从治未病的渊源;治未病思想的实质内容;“治未病”理论的应用;“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等几方面解释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20.
股骨颈骨折是发生于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病,以女性多见。因老年人骨质疏松,有机质少,应变力差,所以只需较小扭转暴力就能引起骨折。骨折后,由于骨折部位血供差,骨折不愈合的可能性大,加之患者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因此恰当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