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对相同母核结构的8种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分析不同大黄素型蒽醌结构与致突变性的关联。方法 L1578Y细胞分别与系列浓度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羟基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作用4 h(有S9)或24 h(无S9),给药24 h后应用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RPD)评价受试物细胞毒性;细胞表达8 d后经APC-anti-CD45和PE-anti-CD90.2标定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突变细胞(CD45CD90)发生率。结果 所有受试物在有或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可排除试验中假阳性结果。在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芦荟大黄素25 μg·mL-1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01); S9代谢活化条件下,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大黄素50 μg·mL-1组,羟基大黄素6.25、12.5、25 μg·mL-1组,大黄酚25、50、100 μg·mL-1组和大黄酸12.5、25、50 μg·mL-1Pig-a基因突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羟基取代基的多寡及所在位点是蒽醌类化合物致突变性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其体内致突变性及致癌性作用仍需进行大量体内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LC-MS/MS定性及定量测定中成药中非法添加N-乙基他达拉非。方法 采用DAD检测器进行初步定性筛查,用质谱检测器进行定性确证,再用DAD检测器进行定量。初筛及定量选用SHISEIDO C18柱(250 mm×4.6 mm,5 μm),以流动相A[磷酸三乙胺溶液(取三乙胺7 mL,用水稀释至1 000 mL,用磷酸调pH至2.8)-甲醇-乙腈(60:20:20)]与流动相B[磷酸三乙胺溶液(取三乙胺7 mL,用水稀释至1 000 mL,用磷酸调pH至2.8)-甲醇-乙腈(8:46:46)]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1,检测波长230 nm;确证选用Dikma Spursil C18柱(150 mm×2.1 mm,3 μm),以甲醇-乙腈-含0.1%冰乙酸的0.02 mol·L-1乙酸铵溶液(30:25:45)等度洗脱,体积流量0.2 mL·min-1结果 N-乙基他达拉非质量浓度在0.003~0.3 mg·mL-1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8%,RSD为0.7%(n=9);通过对30批次壮阳类中成药进行测定,其中2批检测结果为阳性,含量分别为4.8,4.1 mg·g-1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可作为分析检测壮阳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N-乙基他达拉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HPLC波长切换联合梯度洗脱法同时测定参苏宣肺丸中咖啡酸、迷迭香酸、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的含量。方法 采用ZO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A为甲醇-乙腈(1:1),流动相B为0.1%冰醋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检测波长为320 nm,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和大豆苷的检测波长为250 nm;进样量为20 μL。结果 咖啡酸、迷迭香酸、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的浓度与峰面积分别在2.32~46.40 μg·mL-1r=0.999 8)、3.06~61.20 μg·mL-1r=0.999 5)、4.45~89.00 μg·mL-1r=0.999 9)、14.48~289.60 μg·mL-1r=0.999 9)、4.86~97.20 μg·mL-1r=0.999 7)、3.69~73.80 μg·mL-1r=0.999 6)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和相应的RSD分别为99.0%(1.6%),97.5%(0.6%),99.3%(0.9%),98.6%(1.3%),97.6%(1.3%),97.0%(0.9%)。结论 方法操作准确、简便,可用于参苏宣肺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HPLC测定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中潜在的手性杂质[杂质1L-对羟基苯甘氨酸,杂质2L-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杂质3D-对羟基苯甘氨酸]的含量和限度。方法 采用Crownpak CR(-)手性色谱柱(150 mm×4.0 mm,5 μm);流动相:高氯酸溶液(pH 1.7)-甲醇(90:10);检测波长为226 nm;流速:0.7 mL·min-1;柱温:25℃。结果 杂质1、杂质2和杂质3均在其定量限浓度~2.400 μg·mL-1内线性良好(r分别为1.000 0,0.999 9,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7%,100.30%和103.18%,RSD分别为0.30%,0.64%和0.62%(n=9)。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准确、方便,可以作为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酯中手性杂质1、杂质2和杂质3的液相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影响化合物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稳定性的因素并对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HPLC考察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在不同溶剂、pH、温度、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UV测定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结果 溶剂的种类、pH值、温度、光照条件对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具有较强的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其活性与Vc相当[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Vc的IC50值分别为(372.56±1.04)μg·mL-1和(294.54±1.03)μg·mL-1]。结论 在该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其分析检测时,不能采用纯有机溶剂为溶剂,应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低温、避光操作。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作为抗氧化剂在制药、食品、化妆品以及精细化工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槲寄生黄酮类成分的特征指纹图谱,同时测定槲寄生中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高圣草素的含量,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5 nm,柱温30℃。建立14批槲寄生药材的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软件进行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在同一色谱条件下,经方法学验证,HPLC法同时测定14批槲寄生药材中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高圣草素。结果 建立了槲寄生药材黄酮类成分的指纹图谱,标定了7个共有特征峰,指认了其中2个峰:峰4 (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峰6(高圣草素);其中12批槲寄生药材相似度达到0.9以上,聚类分析将14批样品分为2类;PCA分析共得到2个主成分,主成分1主要反映了特征峰2~7的信息,主成分2主要反映特征峰1的信息,峰4与峰6的峰面积较大,且对第1主成分的贡献也较大;PLS-DA结果表明,3个共有特征峰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依次为峰7、峰6、峰4。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高圣草素2个指标成分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17%、101.47%,RSD分别为2.0%、0.7%,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相关要求,14批样品中2种成分总质量分数为2.32~5.17 mg·g-1结论 建立的方法准确、简便、重现性好,可为槲寄生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具有相同母核结构的7种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分析不同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取代基结构与其致突变性的关联。方法 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3.7.2.C)分别与系列浓度的茜草素、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茜草素-1-甲醚和光泽汀作用4 h(有S9)或24 h(无S9),给药24 h后应用细胞计数仪进行计数,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RPD)评价受试物细胞毒性;细胞培养8 d后经APC-anti-CD45和PE-antiCD90.2抗体孵育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突变(CD45+CD90.2-)率。结果 所有受试物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可排除试验中假阳性结果。在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光泽汀(16 μg· mL-1)组、羟基茜草素(10 μg· mL-1)组、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31.25 μg·mL-1)组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01、0.001);在有S9代谢活化条件下,光泽汀(4、8 μg· mL-1)、羟基茜草素(10 μg· mL-1)、茜草素-1-甲醚(3.75、15.00 μg· mL-1)、甲基异茜草素(12.5、25.0、50.0、100.0 μ g · mL-1)、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15、30、60 μ g · mL-1)、异茜草素(2.50、5.00 μg·mL-1)组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羟基取代基所在位点是茜素型蒽醌化合物致突变性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其体内致突变性有待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顶空进样气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HS-GC-MS/MS)法测定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中微量的基因毒性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NDMA)。方法 采用三重四极杆GC-MS/MS,Agilent VF-WAX ms(30 m×0.25 mm,1 μm)色谱柱,载气:氦气;恒流模式1.0 mL·min-1;程序升温,进样口温度230℃,顶空温度130℃;质谱采用电子轰击电离源(EI),电离能量为70 eV,离子源温度230℃,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溶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NMP)。进行专属性、系统适用性、检测限与定量限、线性与范围、准确度、精密度、溶液稳定性、耐用性考察。结果 NDMA与相邻色谱峰之间分离效果良好;NDMA在7.0~105.0 ng·mL-1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3.5 ng·mL-1,定量限为7.0 ng·mL-1;NDMA低、中、高质量浓度(56、70、84 ng·mL-1)回收率为95.6%~109.3%,RSD为4.0%(n=9);重复性试验NDMA质量浓度RSD为6.5%,中间精密度RSD为6.1%;对照品溶液室温放置24 h稳定,供试品溶液室温放置90 h内溶液稳定;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分别改变进样口温度(230、225、235℃)、离子源温度(230、225、235℃)、载气体积流量(1.0、0.9、1.1 mL·min-1)、顶空温度(130、128、132℃),方法耐用性良好。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度好、灵敏度高、简便可靠,对仪器污染小,可用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中NDMA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栝楼桂枝颗粒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诱导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后钙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NMDA诱导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模型,栝楼桂枝颗粒干预后,采用MTT、LDH法检测神经元活性,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指标MAP-2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神经元中CaMKⅡ、CREB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CREB、p-CaMKⅡ、CaMKⅡ、CREB及CaM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NMDA组比较,栝楼桂枝颗粒(200,300 μg·mL-1)组可显著提高细胞活力,降低LDH浓度(P<0.05或P<0.01),明显升高CREB、CaMKⅡ mRNA水平(P<0.05或P<0.01),明显升高MAP-2、p-CREB、p-CaMKⅡ及CREB水平(P<0.01),而显著降低CaM水平(P<0.01)。结论 栝楼桂枝颗粒对NMDA诱导的神经元兴奋性毒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此作用可能与促进CREB、CaMKⅡ的磷酸化,抑制CaM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汉黄芩素 7-O-β-D-乙基葡萄糖醛酸苷(WODE)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及机制。方法 MTS法检测WODE(2.5、5.0、10.0、20.0、40.0、80.0、160.0 μmol·L-1)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WODE(10、20、40 μmol·L-1)或地塞米松(1 μmol·L-1,阳性药)预处理1 h,再给予LPS刺激24 h(造模过程不再加药),对照组不加 LPS 和受试物,模型组只给予 LPS 刺激;荧光探针检测胞内活性氧(ROS)水平;Griess反应测定细胞上清液中 NO 生成量;ELISA 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法检测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环氧化酶-2(COX-2)、白细胞介素-1βIL-1β)、醌氧化还原酶1(NQ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 HO-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Kelch ECH相关蛋白(1 Keap1)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WODE浓度小于40 μmol·L-1时,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变化;浓度大于80 μmol·L-1时,细胞存活率下降,但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WODE 10、20、40 μmol·L-1组 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20、40 μmol·L-1 组 NO 释放显著降低(P<0.05、0.01);40 μmol·L-1iNOS mRNA 表 达 水 平 显 著 降 低(P<0.01);10、20、40 μmol·L-1COX-2 和20、40 μmol·L-1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10、20、40 μmol·L-1组TNF-α和IL-6的释放受到显著抑制(P<0.01);10、20、40 μmol·L-1NQO-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40 μmol·L-1SOD-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10、20、40 μmol·L-1组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10、20、40 μmol·L-1组HO-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0.01);20、40 μmol·L-1 组 Nrf2 蛋白和 40 μmol·L-1 组 Nrf2 mRNA 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结论 WODE 对 LPS 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氧化应激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Keap1/Nrf2/HO-1信号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N~6-苯甲酰基-2′-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腺苷-3′-H-膦酸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腺苷为起始原料,先对腺苷的嘌呤氨基进行苯甲酰基保护,再分别向腺苷的5′位和2′位引入二甲氧基三苯甲基(DMT)和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DMS)保护基,制备得到关键中间体N~6-苯甲酰基-5′-二甲氧基三苯甲氧基-2′-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腺苷(3)。中间体3与磷试剂2-氯-4H-1,3,2-苯并二氧磷杂环己烷-4-酮反应引入膦酸基团,最后使用二氯乙酸脱除DMT保护基得到目标产物。结果 经过5步反应得到了目标化合物N~6-苯甲酰基-2′-叔丁基二甲基硅氧基腺苷-3′-H-膦酸,并利用~1H-NMR、~(31)P-NMR、质谱等方法确证了其结构。本合成工艺的总收率为35.7%,目标化合物的质量分数为98.5%。结论 该合成工艺与原有方法相比步骤短,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油酰乙醇胺对东莨菪碱诱导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多奈哌奇组(阳性药,3 mg·kg-1)和油酰乙醇胺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1)组,每组6只。在ig给药4周后,除对照组外,各组ip 3 mg·kg-1的东莨菪碱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避暗、跳台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记忆功能; ELISA法检测小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乙酰胆碱(Ac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损伤。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避暗潜伏期显著缩短、避暗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001);大脑皮层、海马的Ach水平显著减少(P<0.01、0.001),AChE活性显著升高(P<0.001);模型组的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不均匀,组织细胞呈弥散状,提示组织存在病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避暗潜伏期显著升高、避暗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油酰乙醇胺给药组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组织Ach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AChE活性显著降低(P<0.01、0.001);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油酰乙醇胺对东莨菪碱诱导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胆碱能系统功能、促进神经细胞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将4-(5’-二甲氨基)-萘磺酰氧基苯并噁唑酮(W3D)制成固体分散体,并研究其对对乙酰氨基酚(N-acetyl-para-aminophenol,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 ALI)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溶剂法将原料药W3D及辅料PVPk30按1:7反应得W3D固体分散体。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和X-粉末射线衍射(XRD)手段表征固体分散体的物相变化,同时对其饱和溶解度、溶出重现性进行考察。建立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ALI模型,分别灌胃给予CMC-Na、阳性药N-乙酰半胱氨酸(NAC 12.5 mg·kg-1)、W3D原料药(12.5 mg·kg-1)、W3D固体分散体(12.5、6.25和3.125 mg·kg-1),24 h后处死小鼠,取出肝脏,计算肝脏指数;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微孔板法检测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微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TBA法检测丙二醛(MDA)的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的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MD2蛋白的表达。结果 W3D固体分散体为无定形形态,溶出度10 min即可达70 %;W3D可降低APAP诱导的ALI小鼠肝脏指数,减少肝组织血管周围细胞胞核固缩、碎裂或溶解等现象,剂量依赖性地减少血清中ALT、AST、TNF-α、IL-6的含量,升高肝组织中GSH含量及SOD活力,降低MDA含量而呈现出优于临床用药NAC的肝保护活性;W3D亦可降低ALI小鼠肝组织中MD2蛋白的含量。结论 W3D固体分散体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而发挥抗APAP诱导的ALI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D2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基于"药材–成分–靶标–通路"关联网络,揭示鸡骨草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筛选鸡骨草中OB≥30%且DL≤0.18的活性成分,补充文献报道中鸡骨草代表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在线预测靶标,整合Ge...  相似文献   

15.
Safflower, the dry flower of Carthamus tinctorius L., has long been applied for empirically treating cerebral ischemia and depress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athogenesis of major depression involves monoaminergic transmission.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whether safflower or its isolate would be effective in functionally regulating monoamine transporter using in vitro screening cell lines. We discovered that safflower insoluble fraction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serotonin uptake in 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s stably expressing serotonin transporter (i.e. S6 cells). This fraction went through an activity-guided isolation and an active ingredient was obtained, which was subsequently elucidated as a novel coumaroylspermidine analog N1,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using NMR techniques. Pharmacologically, this compound potently and selectively inhibited serotonin uptake in S6 cells or in synaptosomes, with IC50 of 0.74 ± 0.15 µM for S6 cells or 1.07 ± 0.23 µM for synaptosomes and with a reversible competitive property for the 5HT-uptake inhibition. The potency of it for 5HT uptake was weaker than that of fluoxetine whereas efficacy generally similar for both. Animals treated with this testing compound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synaptosomal 5HT uptake capacity. Thus, N1,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is a novel serotonin transporter inhibitor, which could improve neuropsychological disorders through regulating serotoninergic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6.
报道11个预期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的N-(4-甲氧羰基-4-邻苯二甲酰亚氨基丁酰基)-N-取代甘氨酸(VII1~9)、脯氨酸(VII10)和焦谷氨酸(VIl11)的合成和鉴定。所有上述化合物以及与VⅡ1~9相应的叔丁酯(VI1~9)均未见文献报道。药理初试结果显示,化合物VII8,VII9和VI10均有明显降压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全新结构化合物4-(5''-二甲氨基)-萘磺酰氧基苯并噁唑酮(W3D)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体内抗炎活性评价。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257 nm,柱温28℃,测定W3D的峰面积,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化合物W3D(25.000、12.500、6.250、3.125 mg·kg-1)体内抗炎活性。结果 供试品主峰专属性良好,在1~100 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分别为0.61%、0.19%、0.84%,回收率为99.55%(RSD=0.81%);与对照组比较,W3D各剂量组耳肿胀率均显著下降(P<0.05、0.01),12.5 mg·kg-1组抑制率可达53.88%,优于阳性药塞来昔布。结论 建立的HPLC法简便、准确,且专属性好,可用于W3D的含量检测;W3D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炎活性,作为新结构抗炎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人参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人参活性成分及其所对应的靶标.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靶标.利用Venn在线工具获得人参活性成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人参、活性成分、靶标间相互作用网络关系图...  相似文献   

19.
瓜子金为苗族民间常用草药,近年来瓜子金在神经系统中的药理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发现瓜子金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减轻认知障碍、抑制神经炎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抗抑郁、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本文对瓜子金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瓜子金防治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R)-(+)-脱水芽子碱甲酯的合成工艺进行研究和结构表征。方法以托品酮为原料,经克莱森缩合、拆分、还原和消除得到目标产物,并以成盐的方式得到其富马酸盐,以溶剂挥发法培养单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结晶形态进行表征。结果优化了合成工艺,总收率为36%。测试结果表明不对称单位化学计量式为C_(14)H_(19)NO_6,相对分子质量为297.30,晶体密度为1.359 g/cm~3,该晶胞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2_12_12_1。结论本合成工艺简化了实验操作,更适合大规模制备,且为脱水芽子碱的结构确证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