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明清时期福建地区疫病多发,对其流行情况的研究是中国古代疫情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四时季节、疫病种类以及致疫因素等多角度对明清福建南北瘟疫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可直观地了解瘟疫曾给民众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分析明清时期闽北、闽南地区不同的疫情特点及自然、社会双重因素对疫情的影响,并对疫病发生原因、时空分布的规律、人类文化行为之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今后的疫病防治策略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医预防与治疗瘟疫具有独特的方法,寻找特定的时空规律推算出瘟疫暴发的可能性,进而针对性的防治,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本文使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2015年至2025年瘟疫发生的可能性,具体包括瘟疫发生的时间、地点、特点等,并对其中医预防提出建议以供参考,希望据此开展中医运气理论指导下的治未病瘟疫防治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3.
甲型H1N1流感发生后中医界积极应对,从临床表现到传变规律,从病机特征到运气分析,从辨证论治到经验总结,中医学者从不同层面开展研究,积极探索防治规律。综合公开发表的文献,深入研究各临床医家的诊疗经验及其学术思想,中医学对于甲型H1N1流感病因与发病的认识,可以从温病学说、瘟疫学说和运气学说三个角度和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学说探源求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阳五行学说源于先秦天道自然观,阴阳概念与日照及时空相关,阴阳学说的本源是日照强度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客观实际,五方观是五行说之滥觞;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程序,阴阳五行学说与古天文学相关,它以时空为核心;五行分别隶属于阴阳,亦可谓是五方,四时的代名词,阴阳五行学说曾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系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亦颇有借鉴意义,是值得批判继承的。  相似文献   

6.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国古代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生命、疾病影响的一门学说。在中国古代应用这一理论,对疫病的流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这一学说对当今的环境影响人类健康关系的研究,以及对疾病的控制与治疗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文章通过分析古今运用五运六气理论、环境气候对疾病防治影响的相关技术资料,探讨其研究方向与应用的科学价值。五运六气学说在传统中医和环境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对环境与人类健康科学的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进行古今疫情及其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疫病的发生规律、流行趋势,对于现代传染病的防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对华北地区公元960年至1949年近千年疫情作系统研究,干支年分布显示:辛巳年为疫情高发年份。本文尝试用运气理论探讨辛巳年疫情高发的原因和疫病性质,通过分析得出:辛巳年疫情高发可能与升降失常有关,疾病性质多为湿热。又以运气理论对2009年甲型H1N1流感作一分析,结果流感的流行及证候表现与当年运气比较吻合。提示用运气作为预测疫情和防治疫病的参考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盛增秀从医五十余年,学验俱丰,成绩卓著,对瘟疫学说研究造诣精深,颇有心得。文章从明辨病因,审因论治是治疫的基本原则;中医疫病治法的亮点,多有阐述和发挥;运用瘟疫理论,防治急性传染病;加强文献研究,是研发治疫新药的重要举措等四大方面介绍了盛老在瘟疫学说方面的研究经验与心得,对当今临床防治急性传染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12月以来,以我国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以人群集散辐射传播为特点,全国各地病例陆续出现增加。疫情发源地罹患患者早期以身热不扬、干咳气促、身楚乏力为主要症状,以脉濡缓、舌苔厚腻、胸部X线检查显示炎性反应性改变为特征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性肺炎为主的新型传染病。疫情传入地的患者早期症状由于地域的不同,有所差异。各地传统中医、现代医学先后集体或个人出台了相关诊疗方法和建议方案。作为现代中医,按照习近平主席:“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和“中西并重”的指示精神。为规范这一新型传染病“瘟疫”的认知和诊疗,综合相关资料,根据疫情演变规律,结合个人经验与体会,特此探讨COVID-19感染性肺炎的诊疗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0.
刘宁  郭蕾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7):1495-1496,1697
通过太原3个地区5000例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判断太原地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亦老年性痴呆中医证候类型的分布规律,以期为AD的有效防治和中医证候学得充实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吴奇 《天津中医药》2005,22(2):166-169
医学理论的发展必须与哲学相结合,才可能有生命力,也是中医学历经几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医学和古代先贤留下来的《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和温病学说,对SARS的分析治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议在中医今后科教研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古代哲学等多种学科,结合高等数学、统计学、气象科学、地球科学、天文学、电脑三维多维模拟实验,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2.
肺炎是小儿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为肺炎喘嗽,临床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特征。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在改善肺循环、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从辨证分型、专法专方以及经方加减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中医内治法对本病的治疗方面的进展。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关于本病的描述,中医治疗小儿肺炎积累了诸多经验,特别是近些年,在古代治疗基础上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也存在诸如辨证分型命名繁多,治疗方法缺乏规范统一,药物剂量、方剂中各中药比例搭配等方面均缺乏深入研究与规范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医务人员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探讨与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准确了解当前中医传染病工作者的科学思维方法、温病理论、科研能力和方法,以及现代前沿技术的能力等,研究制定传染病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及相应的体制机制。方法:针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的34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2家其他单位的61名中医传染病工作者,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98.4%。结果:调查对象在温病学理论、传染病临床、传染病科研和科学思维四大知识块都有一定的欠缺。结论:调查对象总体情况较差,开展相关培养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学对疫病的认识、中医运气学说对疫情的影响以及中医防治疫病的方药特点,探讨古代中医抗疫理论的现实意义及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治工作的临床指导价值。认为结合运气学说可推知COVID-19起因与2019年己亥岁末水火相克有关,推算COVID-19的大规模扩散将于2020年3月得控,6~8月消灭;防治疫病的高频中药,以芳香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祛风补虚药并举,组方思路因疫病分期不同而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对某些病因和疾病具有易感性。其中,气虚体质是最常见的中医偏颇体质,以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等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研究表明气虚体质与肿瘤、高血压、2型糖尿病、甲减、肝硬化、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其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气虚体质相关影响因素,这将为其调理提供途径或靶标,同时对气虚体质易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体质学说理论,结合中医古籍及现代研究文献,就气虚体质形成与先天禀赋及多种后天因素如饮食、劳逸、睡眠、情志、地理环境、年龄、慢性疾病等方面对气虚体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中医体质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体质类型决定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所产生疾病类型的倾向性。研究表明湿热体质现患率居偏颇体质的第二位,并且与痤疮、湿疹、便秘、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热体质的危险因素,对于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防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研究,结合中医古籍和现代研究等文献,探讨湿热体质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饮食结构、运动锻炼和睡眠时间等是影响湿热体质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体质的判定来指导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调理湿热体质的偏颇状态,有利于亚健康状态和相关疾病的防治,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非典”与温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典”以发热为主症,具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属中医“温疫”范畴。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阐述了温疫学说的发展源流,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探讨温疫的辨治规律。湿热疫主以透达、攻下,拟达原饮化裁;暑燥疫主以清热解毒,拟清疽败毒散化裁。推测此次“非典”属湿热疫的可能性较大,依其病情发展可分早、中、极、恢复4期。中医学宝库蕴藏着丰富的防治温疫的有效经验,运用于“非典”,需作新的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全息论,就是研究事物间所具有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中医脉学体现了全息论的观点。浙江·丝线脉学、昆仑·天元脉学等民间传承的特殊古脉法虽有独到诊断方法,却鲜为人知。而由此两种脉学发展起来的九宫脉和全息律脉,却在数百年来的临床经验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脉法。用全息律的观念,能综合掌握整体功能状态,而达到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有助于中医脉诊的继承和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运用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特点,回顾性分析中医治疗疫病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源流、特点,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问题,阐明其解决对策。中医疫病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对戾气致病的生物超分子化学的科学认识史,由“非时之气”到戾气的病因探求,由六经辨证论治发展到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逐渐接近现代传染病学和免疫学理论体系,均具有中医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的印迹。将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戾气),人体与中药置于自然界生物演化的历程中,三者都是自然界中处于特定进化阶段的生物超分子体,均受到逐级生物超分子的“分子社会”按“印迹模板”管控;彼此进化、突变、适应、制约的规律一直未变。通过对隐藏在中医药疫病防治理法方药的超分子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探讨其现代化关键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既可阐明中医药疫病防治的科学原理,研制出组分中药,加速疫情控制,还可带动中医药经络脏腑与证候物质基础、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等原创性关键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古籍文献整理探讨上清派道教与中医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整理上清派道教医药相关文献,采取类编等文献整理方法,与中医理论体系对照研究。结果:上清派以存思、行气、服食等为主要修炼手段,结合了中医学藏象学说的内容。结论:上清派养生术对道教的发展、养生学和中医藏象学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五脏炼养术、命门学说等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