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2例报告郑秋甫杜洛山我院近年收治2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1例临床确诊,另1例临床误诊为“心内膜下心梗”。现报告如下。1临床病例例1,男性,40岁。因四肢无力3月,左脑痛1月于1992年9月21日入院。患者于1992年6月一次淋雨后出...  相似文献   

2.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个亚型,临床上少见,本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右心尖肥厚性心肌病1例,报告如下.刘某,男,36岁,发作性心悸、胸闷1年,每次持续2~10分钟不等,突发突停。查体:Bp 16/10.7kPa,心率80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5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检查,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影像学表现,并评估三种影像学手段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效能。结果52例病例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左胸导联RV4-6电压增高、左胸导联前后肢对称且有深倒置巨大T波、ST段水平压低各35(67.31%)、40(76.92%)、32例(61.54%),均无异常Q波,不同程度心律失常6例(11.54%);MRI影像学表现:单纯型P-心尖部心肌肥厚、单纯型T-心尖部心肌肥厚、混合型P-心尖部心肌肥厚、混合型T-心尖部心肌肥厚各23、12、12、5例;T-心尖部心肌肥厚患者心尖部室壁弥漫性肥厚,以典型"黑桃心"征象为主要表现,P-心尖部心肌肥厚患者心尖部室壁轻度肥厚,多为节段性肥厚,无"黑桃样"征象;超声检查影像学表现以心尖部心肌对称或不对称性肥厚为主,肥厚心肌回声不均匀,收缩较僵硬,心尖部心腔狭小甚至闭塞,超声检查22例未见明显异常,18例心尖部心肌肥厚,8例左室舒张功能降低,10例左房增大。结论心电图、MRI及心脏超声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均具有一定价值,MRI可精确显示各心肌壁肥厚程度,利于心肌病分型、心脏功能分析,因而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较心电图和超声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NVM患者临床特征、误诊情况、辅助检查资料。结果本组NVM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气促(86.67%)、心悸(66.67%)、胸闷(53.33%)、水肿(46.67%)、脑栓塞(20.00%)。心电图均有异常。胸片心胸比值为(0.66±0.09)。误诊为扩张性心肌病8例,肥厚性心肌病2例,缺血性心肌病2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1例,左室假腱索1例,心尖血栓1例。超声心动图(UCG)确诊13例(86.67%),心脏磁共振(CMR)确诊3例。结论 NVM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是确诊手段,应与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等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5.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2例王彩凤内蒙古自治区巴盟医院心内科(015000)霍萍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市医院内科关键词心肌疾病/诊断;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中图号R542.2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尖部心肌肥厚为主的心肌病,属于非梗阻型心肌病的一种类型,临床上较少...  相似文献   

6.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是肥厚性心肌病的特殊类型,以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为病理特征,属于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亚型,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因其在临床、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方面有特殊的表现,而有别于其他肥厚型心肌病。本文现就本院确诊为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42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比检查结果和相关临床资料,探讨诊断AHCM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研究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肥厚性心肌病的报道很多。到目前为止有关左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报道罕见。现报道左室中部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20余年,胸闷、气  相似文献   

8.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y cardiomyopathy,AHCM)是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心肌肥厚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进行分析,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0例,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心尖部有肥厚症状,并伴随心尖部心腔变小;心电图显示患者出现特征性异常:T波伴随ST段有下移趋势,左心室电压较高。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联合评价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Apical Hypert 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指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很多被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故认为本病为少见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性改变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6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组的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进行对比检测。结果:对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检测左室心尖部厚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左房径增大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室间隔心尖水平肥厚者12例,乳头肌水平以下左室游离壁肥厚者5例,室间隔心尖段+乳头肌水平以下左室游离壁肥厚者7例,乳头肌水平以下右室游离壁肥厚者2例。结论:超声心动图是准确诊断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8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均示 V_(4~6)巨大倒置 T 波及左室肥厚。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近心尖部及左室前侧壁明显肥厚,左室流出道无梗阻。β阻滞剂及钙拮抗剂均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我院于1999年7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9例肥厚性心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1~9个月,平均年龄6个月。临床表现为气促、发绀、肺部中小水泡音、心率增快、心脏杂音及肝大。超声心动图提示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8例,其胸片示心影呈球形增大;心尖局限性肥厚性心肌病1例。8例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儿予口服心得安3~4mg.kg-1.d-1;1例心尖局限性肥厚性心肌病患儿在纠酸、镇静等处理后自动转律,未予特殊处理。9例中4例被误诊,其中3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1例误诊为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本组有4例于确诊后半年内死亡。结论小儿肥厚性心肌病易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病情重,进展快,内科治疗效果差,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4.
周丽  陈军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2):161-162
目的 总结7例非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旨在加强超声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率.方法 分析7例患者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临床特点,以及部分心电图资料.结果 7例非典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尖部肥厚4例,其中心尖部室间隔及心尖部左室游离壁肥厚3例,单纯心尖部室间隔肥厚1例;均匀肥厚型1例,室间隔中部肥厚并前壁节段性运动异常1例,单纯右室游离壁肥厚1例.结论 非典型肥厚型心肌病发病率低,超声特征相对不典型,应结合临床资料特别是心电图综合判断,从而减少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5.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特征是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晚近,形态学的深入研究发现除此之外,尚有左心室前壁、侧壁、后壁和左心室中部肥厚。1976年Yamaguchi等和Sakamoto等首先报告,左心室心尖部的心肌肥厚时,临床表现颇具特征。可称之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亚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本病有遗传性,遗传方式推测系X伴性隐性遗传,然文献报告中尚有分岐。本文报告10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探讨其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侧壁各节段收缩功能的异常.方法:采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3例(其中室间隔肥厚52例,心尖肥厚16例及对称性肥厚15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后,分别测量各组室间隔和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ε)、位移(S)、达峰值应变的时间(Tε),各组结果分别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ε与相应节段心肌肥厚的部位相关,如心尖肥厚组心尖部应变值降低;对称性肥厚组室间隔、侧壁均降低;室间隔肥厚组室间隔应变显著降低.ε与心肌肥厚的程度有相关性.Vs、S与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没有相关性.各种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长轴各节段的Tε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可评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进行探讨。 方法 根据病史、体征 ,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诊断为心尖肥厚性心肌病。 结果  17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的关系 ;超声心图左心室心尖部 (乳头肌水平以下 )心肌肥厚平均达 19.6± 1.6 5mm ;6例左心室造影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 ,其中 4例左心舒张末期呈黑桃A样改变 ,6例冠状动脉造影均基本正常。 结论 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伴R波振幅增高 ,不伴高血压病史者 ,排除其他疾患后 ,应高度怀疑心尖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测量,多层螺旋CT诊断心肌桥的价值,合并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的组织学和MRI表现,肥厚性心肌病MR延迟增强与心肌钙蛋白I相关性的初步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MRI诊断  相似文献   

19.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14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冬梅  韩雅玲  苗志林 《医学争鸣》2000,21(10):I219-I219
0 引言 心尖肥厚性心肌病 ( AHCM)是肥厚性心肌病的一种亚型 ,占肥厚性心肌病的 2 %~ 2 4 %、[1 ,2 ] .其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和心电图 ST-T改变 ,容易和冠心病 ( CHD)上混淆 .本研究旨在分析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以减少临床误诊率 .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1 996-0 1 / 1 998-1 2住院的 AHCM患者 1 4(男 1 3,女 1 )例 ,年龄 ( 4 8.93± 9.34 ) ( 32~ 67)岁 .临床表现 :典型心绞痛 9例 ,胸闷 4例 ,无症状 1例 .4例伴高脂血症 ,3例伴高血压 ,7例有吸烟史 ,6例有饮酒史 .临床均以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心内膜及心外膜下心肌旋转,并进一步探讨不同肥厚类型对左室扭转的影响。方法采集65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与30例对照组左室基底、心尖水平的图像,根据肥厚部位将HCM组分为室间隔肥厚组(IHCM),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AHCM),室间隔及心尖均肥厚型组(IAHCM)。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室心内、外膜下心肌峰值旋转角度,并计算出左室整体扭转。结果 1IHCM组在基底部心内、外膜下心肌峰值旋转角度、整体旋转角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心尖部心内外膜峰值旋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AHCM组在基底部和心尖部心内、外膜下心肌峰值旋转角度、整体旋转角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3AHCM组心尖部心内、外膜下心肌峰值旋转角度、整体旋转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较好地评价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心内、外膜下心肌的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