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房室隔疏松组织间隙及其有关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4例人心房室隔水平连续组织切片,观察了房室隔内的疏松组织间隙和与其有关的组织结构:包括心房肌至房室结的过渡性心肌纤维,冠状窦末段的形态结构以及冠状窦口后方的右房后窝等。并结合临床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Roberts和Castleman描述了人房室结、房室束和束分枝的形态学。取下以冠状窦口、膜部、三尖瓣的隔小叶和房室隔为界的一块组织。然后在心脏的额状面上,从右侧心内膜面起始作连续切片。用这种方法作组织切片比以前叙述的技术所得到的切片数要少些。把房室结、房室束和束近端分枝的轮廓详细记录下来,并贮存在电子计算机内。然后其结构的三维重建由电子计算机制作出来并显示在示波器上,因此在任何地方都能转动出来完整的三维影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心脏房室管畸形15例,其中单纯型4例、部分型9例、完全型2例。术中先修补二、三尖瓣裂口,后用Dacron补片修补心内膜垫缺损。Koch三角区近三尖瓣隔瓣处间断浅缝合。13例冠状静脉窦口留在右房,2例在左房。术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死亡1例,2次手术及残留分流各1例。13例恢复良好。术后常规应用临时起博预防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房事交界区的形态结构,为导管消融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成人心脏做房室交界区的水平面连续切片,在HE染色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结果 房室结位于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主要由P细胞和T细胞组成.其向后形成的延伸部同射频消融慢径的部位吻合.结论 房室交界区不同层面和部位细胞形态有较大差异;房室交界区的概念应当扩大,分布范围从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一直向后接近冠状窦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依据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冠状窦口向上扩张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于冠状窦口 周围射频消融治疗AVNRT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15例AVNRT患者在进行系统心内电生理检查后,进行 射频消融。此15例病人靶点均选在冠状窦口附近,其中窦口上缘12例,偏侧缘2例,近下缘1例。电位示小A大 V,功率 15~ 30W,平均放电时间为(72.0± 16.8)s。结果 12例一次放电成功,2例放电两次成功, 1例三次就位放 电成功。其中9例出现交界性早搏,3例出现短暂交界性心律,3例无任何心律异常改变,无1例出现一过性或永久 性房室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1.5年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选择冠状窦口上缘行射频消融房室结慢径对 AVNRT患者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和较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对150例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者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1)100%病例存在室房传导;(2)50.9%右室S1S1利激可出现文氏阻滞,49.1%病例则直接表现为1:1传导突变到2:1传导;(3)41%病例在室房文氏阻滞或2:1传导发生前V—A值始终恒定不变,余59%病例V—A值延长22±13ms,表现弱的速减传导;(4)在127例次V2后可见H2波的病例中,V2一H2随S1S1缩短而延长,H2一A2在121例次中保持不变,6例延长10~20ms.认为房室结双径路并AVNRT患者室房传导及房室结快径逆传具有其特有的非递减传导或弱递减传导特性。  相似文献   

7.
(1)目的为了探讨不同病变部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速(PSVT)的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2)方法应用射频消融治疗43例PSVT病人,其中房室结双径路11你,房室旁道32例(左侧旁道23例,右侧旁道9例)。(3)结果11例房室结双径路病人采用下位法消融均获成功,32例房旁道病人中,31例消融成功(96.9%),另1例因旁道位于心外膜以心内膜消融失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2.3%,随访28d~3.5年  相似文献   

8.
<正> 右房下部心律(旧称冠状窦性心律)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在我院心电图统计中占1.4%。其发病原因文献已有报道。常见的原因有洋地黄中毒,急性风湿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有关此种心律的起搏点的部位,各家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种认为其起搏点位于冠状窦口及其附近组织区,故称为冠状窦性节律。另一种则认为此种心律系结区心律伴有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即认为起搏点位于房室结中。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起搏部位,现将我院所见7例中的2例报告于后,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3年3月至2002年7月射频消融治疗的833例快速心律失常。左房室旁道消融二尖瓣环侧,右房室旁道消融三尖瓣环房侧;房室结双径路通过下位能量递增消融法,改良房室结慢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采用心内膜激动时间及起搏标测相结合方法,标测起源点消融;心房扑动采用三尖瓣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峡部行线性消融的方法;房性心动过速采用双大头电极顺序标测法。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23例,成功5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40例,全部成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2例,成功35例;房性心动过速21例,成功17例;房扑7例,成功5例。消融成功率97.4%,总复发率3.8%,并发症发生率1.8%,无死亡病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各类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可重复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右房通道2例杨磊(临沂市中医医院特检科)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先天心脏病;左室—右房分流左室一右房通道是指隔瓣后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隔瓣缺口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间隔缺损。临床上易误诊为房间隔缺损或空间隔缺损。现...  相似文献   

11.
兔房室结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利用显微镜观察了20例兔心房室结的连续切片。房室结位于冠状窦口前上方,三尖瓣隔瓣的上方,中心纤维体的右侧,形似不规则的三角体。大小为2.81×1.61×0.38mm。有前、中、后三束心房肌分别在房室结的上端、后端和后下端进入结内。房室结主要由 P 细胞和 T 细胞组成,它们分别构成上结区和下结区,后者延续为房室束。副房室结出现率25%,位于房室束穿通部的上方或主动脉根和中心纤维体转折处的房间隔右侧心内膜下。副房室结主要由 P 细胞组成。副结在临床和心电图诊断方面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显微解剖法和冠状动脉X射线造影法,研究了113例成年国人心脏房室连接区的动脉。供应连接区的动脉主要有房室结动脉、Kugel动脉、冠状口支和第二支前中隔动脉。此外,第一支前中隔动脉、降隔动脉、后上中隔动脉及第一支后中隔动脉可经吻合枝或直接供应房室连接区。在心脏展平后的冠状动脉X射线造影片中,清楚地显示了房室结动脉,Kugel动脉及降隔动脉的走行与分布;对房室结动脉终末分支的特点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认为房室连接区可同时接受左、右冠状动脉的血液,以右冠状动脉占优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显微解剖法和冠状动脉X射线造影法,研究了113例成年国人心脏房室连接区的动脉。供应连接区的动脉主要有房室结动脉、Kugel动脉、冠状窦口支和第二支前中隔动脉。此外,第一支前中隔动脉、降隔动脉、后上中隔动脉及第一支后中隔动脉可经吻合枝或直接供应房室连接区。在心脏展平后的冠状动脉X射线造影片中,清楚地显示了房室结动脉、Kugel动脉及降隔动脉的走行与分布,对房室结动脉终末分支的特点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认为房室连接区可同时接受左、右冠状动脉的血液,以右冠状动脉占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不同胎龄心脏右心房结构、大小及变化规律。方法40例胎心标本按胎龄分为4组,对右心房内主要结构进行观测比较,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各结构总体均数(cm)如下:上腔静脉内径0.42±0.17cm、冠状窦口直径0.21±0.08cm、右房室口直径0.75±0.27cm、右房壁厚度0.08±0.03cm、卵圆孔高度和宽度0.18±0.79cm和0.32±0.11cm、第一房室间隔高度和宽度0.52±0.21cm和0.21±0.08cm。下腔静脉瓣出现率为100%,Chair′s网占7.5%。冠状窦口瓣膜出现率为97.6%。筛状瓣膜占冠状窦口瓣膜的5%。结论上腔静脉内径、右房室口直径、第一房间隔高度和宽度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加。冠状窦口直径、右房壁厚度、卵圆孔高度和宽度变化不规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临床选择逆行灌注的操作技术及提高灌注效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体心脏标本50例,重点观察冠状静脉窦属支的引流情况及冠状静脉窦口与房室结动脉的解剖关系。结果心中静脉在冠状静脉窦的开口距窦口的最短距离为(3.4±1.5)mm,左室后静脉、心小静脉汇入心中静脉者分别占30%和4%,心中静脉与心小静脉单独开口于右心房者分别占12%和2%。房室结动脉距冠状静脉窦口前、后点的距离分别为(4.9±2.5)和(9.9±4.2)mm,与窦口长轴成(21.2±15.6)°的交角。窦口左右两侧的心房壁厚度为(1.1±0.2)mm。结论直视下不带气囊的插管法较其他方法更具有解剖学优势,但在作窦口的荷包缝合时应充分考虑右房底壁厚度及窦口与房室结动脉的关系。为提高逆行灌注效果,应尽可能辅以顺行灌注、采用直视下不带气囊的插管法,以及对较大的异位心中静脉开口考虑附加灌注。  相似文献   

16.
消蚀术治疗58例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总成功率为93.1%。其中4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45条房室旁道.36例和41条旁道成功地被消蚀。15例房室结双径路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蚀慢径路)和3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位于左室前壁,1例在左后隔)全部获得成功消蚀。无严重并发症。1例遗留有右束支阻滞。随访未见复发病例。根据单极电图的PQS波形易取得成功和减少放电次数。为防止希氏束受损,在房室结处消蚀时必须密切监视心电图和消蚀导管的放置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逆向型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对150例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常规高右房递增起搏(S1S1)及程序刺激(S1S2)和右心室心尖部递增起搏及程序刺激。结果:18例(12%)出现逆向型房室结双径路,右室S1S1起搏时发生经慢径逆传的S1S1周长为(430±57)ms,快、慢径逆传的V-A值差为(150±56)ms,右室S1S2刺激发生快、慢径跳跃时S1S2间期为(330±58)ms,V-A值延长(170±65)ms。当心室激动经快径逆传时HBE上的A波较CSp上A波早(20±9)ms,经慢径逆传时CSp上A波较HBE上A波早(10±9)ms。其中16例激动经慢径逆传时仅能逆传1~2个心室激动就发生阻滞,仅2例在右室S1S1刺激时可持续经慢径逆传。所有18例均可见逆向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室回波。18例中,14例发生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2例发生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仅2例为典型的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房室结双径路患者的房室结内慢径虽有逆传功能,但绝大多数病例慢径的逆传功能脆弱,慢径有逆传功能并不意味着就能发生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8.
房室结双径路室房传导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行舟  马长生 《铁道医学》1996,24(3):131-133
对150例房室结双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1)100%病例存在室房传导;(2)50.9%右室S1S1刺激可出现氏阻滞,49.1%病例则直接表现为1:1传导突变到2:1传导;(3)41%病例在室房氏阻滞或2:1传导发生前V-A值终恒定不变,余59%病例V-A值延长22±13ms,表现弱的递减传导;(4)在127例次V2后可见H2波的病例中,V2-H2随SAS1缩短缩短而延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家兔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学特点及房室结双径路的发生基础,处死家兔后迅速取包含房室结在内的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HE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家兔房室结呈不规则形,大小约2.7mm×1.5mm×0.32mm;房室结与心房肌之间存在多部位联系;Koch三角内组织排列紊乱;1例标本冠状窦口周围可见到P细胞分布。研究结果提示,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学特点可能为该区域发生慢传导,并进而为房室结双径路提供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房室通道及其并发畸形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手术治疗房室通道36例,其中部分性房室通道(PAVC)28例,完全性房室通道(CAVC)8例;并发冠状静脉窦顶膜缺如4例,左上腔残留3例,双孔二尖瓣、继发孔房缺、肺动脉瓣狭窄各2例,动脉导管未闭、右上肺静脉异位引流、三房心、共同心房各1例。PAVC手术方法采用间断缝合二尖瓣裂缺,心包补片关闭原发孔房缺。CAVC采用双片修补法,即用Dacron片修补室缺,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原发孔房缺。2例冠状静脉窦顶膜缺如合并左上腔者术中插管转流,术终仍保留冠状静脉窦开口在右房内;另外2例未合并左上腔者经房缺补片将窦口隔入左房侧。另1例左上腔静脉套带阻断,术中定时开放。1例双孔二尖瓣行瓣裂修补及瓣下结构修理;另1例只须修补瓣裂。并发的其它心脏畸形术中予以同期处理。结果 PAVC手术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严重心律紊乱;CAVC手术无死亡。结论 房室通道一旦诊断明确均应手术治疗;妥善修补间隔缺损及瓣膜裂缺,矫正并发畸形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