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复方的用药频次分析,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用药规律。方法:对所选文献中的中医复方用药进行统计分类,总结药物及其种类的使用次数和相对使用频率。结果: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中药复方33首,涉及中药100种21类,共用药391次。使用次数较多的药物为防风、甘草、当归、黄芪、蝉蜕、荆芥、白鲜皮、白术,使用次数较多的药物种类为清热药、发散风寒药、补气药、发散风热药、平肝息风药、活血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等,使用次数较多的治法为祛风、益气、止痒、养血、固表、活血等。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主要采用玉屏风散、消风散为基础加减,主要治法则在祛风止痒、益气固表的基础上,注重养血活血之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辨证论治、中药复方、单味药、中药提取物、中西医结合、作用机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阐述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李冰 《光明中医》2007,22(4):57-58
数千年来,祖国医学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选用中药复方;也可采用单方验方内服或外用;亦可选用针灸或针药配合综合治疗等方法.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运用便捷灵活.现有的研究表明,单纯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中西医结合治疗亦可有效减少本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邓翠荣 《新中医》2001,33(6):73-74
从慢性荨麻疹的辨证论治、经方验方单味药、针灸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4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现状及进展,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方法多样,疗效与西医治疗相近,在远期疗效方面则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多发的一种过敏性疾病,其病程反复,发作时瘙痒之剧,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目前西医多对症治疗,虽能缓解症状,但停药后易反复,且存在服药后嗜睡等不良反应,故探究中医药治疗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消风散作为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常用方剂,本文搜集了应用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文献、医案,从单纯中药法、中药联合针灸、放血、自血疗法四个方面,综述消风散的组方特点、现代药理机制、临床疗效、外治法选穴组方,为临床上应用消风散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药多靶点逆转肺癌多药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对中药单体及复方逆转肺癌多药耐药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介绍。目前中药单体及复方主要从下调膜转运蛋白、降低肿瘤细胞解毒、修复功能、影响信号转导凋亡调控基因、影响细胞周期、影响肿瘤细胞外基质等方面实现逆转肺癌多药耐药的作用;结果表明中药单体及复方通过多途径、多层次逆转肺癌多药耐药,逆转作用机制广泛,体现了中医药高效、低毒、多靶点的优势。但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中药单体成分、体外研究,中药复方及临床研究明显不足,而中医临床辨证用药及疗效的发挥大多是以中药复方为手段实现的。因此,充分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着力中药复方逆转剂的研究更具临床应用价值;中医药必将在逆转肿瘤耐药,防治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肺癌耐药提供科研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姜维  刘锋 《河南中医》2016,(5):914-917
中医药治疗GC副作用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应用,都已经有了广泛的认识。但是我们也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GC导致种种副作用的中医病机认识和中医药治疗大多从肾着手,虽然也有从郁证、少阳郁滞证等来论述,但中医药最大的优势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结合,从中医五脏、六腑等角度来讲,有着怎样的影响,还缺乏深入探讨;GC应用过程中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尚缺乏统一的认识;2复方治疗GC副作用,以滋阴补肾、补肾壮阳等补肾类方剂居多且大多以临床观察为主;相关的实验研究较少,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等基础研究和开发还比较薄弱。中药复方是多组分、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功能主治为依据,药理效应及效应成分为核心,通过系统的实验研究,阐明中药配伍、药效物质基础及效应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3单药研究较少。单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复方研究的基石和可靠路径之一,对中医药治疗GC副作用的研究亦是如此。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实验技术的发展,为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GC副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和单药治疗GC副作用的具体机制和靶点,能起到明确机理、简化用药的作用,能更好的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发病学、临床治疗研究 (包括辨证分型、专方专药、饮食疗法、针灸疗法及其他疗法 )及中药药理研究 (单味药及复方 )三个方面 ,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 30篇。  相似文献   

9.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属于中医学瘾疹、风疹块等范畴。目前西医首选抗组胺药物治疗,但其仅能控制症状,远期疗效欠佳,且停药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可通过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内治法有经典方剂玉屏风散、消风散、当归饮子和桂枝汤;外治法有针灸、脐疗、自血疗法、中药熏蒸等。笔者对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相关临床文献进行概述,以期为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关于痛经治疗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医凭借其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特点在痛经治疗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中药单体、单味药、中药复方的不同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痛经方法的多样性,目前中医多采用中药复方汤剂、中成药、针灸、耳穴及穴位敷贴等方式治疗痛经,疗效显著,不易复发。因此,从病因病机、证型分类、中医药治疗痛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痛经提供参考,也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花前胡地上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花前胡新鲜地上部分各部位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组分。结果:花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氧化石竹烯(26.590%),2,6,6-三甲基双环[3.1.1]-2-烯(13.605%);果中为石竹烯(34.589%),1R-α-蒎烯(14.444%);叶柄中为(1α,4aα,8aα)-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异丙基)-萘(33.671%),[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22.474%%),1R-α-蒎烯(11.479%);茎中为1R-α-蒎烯(15.544%),[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14.212%),石竹烯(11.551%)。结论:白花前胡地上部分挥发油中,石竹烯类、1R-α-蒎烯含量较高,茎和叶柄挥发油中萘类成分含量较高,在考虑综合利用的同时,应防止人畜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