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的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表现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435例健康职工用12导联同步方法描记体表心电图,用美国DMSoftware公司合作产品有线式心电综合分析系统自动分析、测量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按Bazett公式校正心率后得最大校正QT间期(QTcmax)、最小校正QT间期(QTcmin),自动计算QTd=QTmax-QTmin,QTcd=QTcmax-QTcmin,对照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年龄、性别对QTd、QTcd的影响。结果QTd、QTcd均数分别为(47±11)ms、(52±12)ms。女性组QTmax、QTmin、QTcmax、QTcmin、QTd、QTcd均长于男性组,但仅QTc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d、QT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组QTmax、QTmin、QTcmax、QTcmin。均长于低龄组,QTmax、QTmin、QTc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龄组QTd、QTcd短于低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测得435例健康成人QTd、QTcd均数分别为(47±11)ms、(52±12)ms,QTd、QTcd与性别、年龄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40例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给予倍他乐克50-150mg/ld,对照组不给倍他乐克,其它抗心肌缺血治疗同试验组,测定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心率,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QT离散度(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试验组QTd,QTcd显著缩小(P<0.01)。结论:倍他乐克在控制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患者症状的同时,显著减少QTd及QTcd,从而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QT离散率(QTr)的变化,以了解心肌梗死急性期时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是否较恢复期增大。作为衡量心肌梗死患者是否度过急性期的指标。方法:分别测量56例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最大QT间期(QTmax)减最小QT间期(QT-min),得QTd;以QTmax/(R-R)~(1/2)减QTmin/(R-R)~(1/2)得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QTd/(R-R)得QT离散率QTr。并对心肌梗死急性期与恢复期的QTd、QTcd、QTr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急性期较恢复期QTd、QTcd、QTr明显增加,P值分别<0.01、<0.01、<0.001。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室肌复极时限差异较恢复期增大,QTr是QT离散程度更为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探讨射频消融治疗 (RFCA)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患者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6例IVT患者成功地进行了RFCA治疗 ,并测量了消融前心速发作间歇期和成功消融后心电图的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并测定 16例年龄、性别相近的健康者的上述同样指标作为对照。结果 IVT组行RFCA前与对照组比较 ,QTmax、QTmin、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IVT组成功消融前、后QTmin、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而成功消融后QTmax及QTd比消融前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VT发作间歇期QT间期、QT离散度于正常人无差别 ,QTd、QTcd不能作为IVT患者发生室速的预测指标 ;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 ,不会导致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的增加 ,消融后QTmax、QTd减少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2组,试验组(32例)予以美托洛尔及其他相关治疗,对照组(30例)除不予美托洛尔,其他治疗与试验组相似.治疗前以及治疗后4周测定QId及其他相关参数并予以分析.结果试验组治疗后QTd、QTcd显著缩小(P<0.01).对照组治疗后,其HR、QTd、QTcd、QTmax、QTmin均无明显改变(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HR、QTd、QTcd、QTmin明显降低(P<0.05).试验心绞痛患者的QTd、QTcd,从而有利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电话动的一致和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镁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组、单盲处理、前瞻性研究 ,观察 60例AMI患者 (用镁治疗 3 0例 ,常规治疗 3 0例 )治疗前后QTd及RR间期、改良校正QT离散度 (QTLcd)、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 1天的RR间期、QTd、QTLcd、QTmax及QTmin均无差异 (P >0 0 5 ) ;治疗后第 3天试验组RR间期、QTmin较对照组延长(P <0 0 5 ) ,QTd、QTLcd较对照组缩小 (P <0 0 5 ) ,两组QTmax无差异 (P >0 0 5 ) ;治疗 1周时试验组RR间期及QTmin较对照组延长 ( P <0 0 5 ) ,QTd和QTLcd较对照组缩小 ( P <0 0 5 ) ,两组QTmax无差异 ( P >0 0 5 ) ;治疗 2周时RR间期、QTd和QTLcd、QTmax两组无差异 (P >0 0 5 ) ,QTmin试验组较对照组延长 (P <0 0 5 ) ,血镁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5 )。结论 镁通过缩小AMI患者QTd ,使心肌复极化趋向同步 ,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减少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其治疗后的改变.方法测量8例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首诊时心电图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并分析其治疗后的变化;检测15例健康小儿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做对照.结果8例患儿首诊时QTmax、QTd、QTcd分别是(0.58±0.06)s、(136.12±16.14)ms和(142.38±18.67)ms,其中6例经普萘洛尔治疗2~4年后QTd为(112.13±12.82)ms(P>0.05),2例未用药物治疗QTd自动缩至72ms和63ms,1例发现发生尖端扭转室速时QTd增大为172 ms,经利多长因治疗后缩小至106ms.15例健康儿童心电图QTmax、QTd、QTcd分别是(0.35±0.03)s、(28.32±8.52)ms和(35.66±11.45)ms,与长QT综合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明显延长.β受体阻滞剂治疗QTd无明显缩短.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长QT间期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评价指标,并可预测其危险性发生.  相似文献   

8.
陆春雷 《安徽医学》2008,29(5):587-58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量其早期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间期离散度,对入选患者预后随访2周,并比较QT间期离散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结论QTd、QTcd对AMI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蔚  杨希立  杨劼  郑玲 《海南医学》2010,21(2):18-19
目的探讨手汗症患者胸2-胸4(T2-4)Q—T离散度(QTd)变化与心脏自主神经的关系。方法用同步12导心电图测定112例手汗症患者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前后R—R间期即心率(HR)、Q—T间期、最小QT间期(QTmin)、最大QT间期(QTmax)和经心率校正的QTmax(QTc—max)、QTmin(QTc—min)数值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2—4dQT间期和R—R均较术前缩短,QTd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3年QT间期、R—R间期与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T离散度较术前延长,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手汗症患者T2-4交感神经链切断术后Q—T离散度(QTd)变化与交感神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选择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组),5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B组),同时选择49例健康体检者这对照(C组),分别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电脑分析得出HRV时域指标,并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QTd。③结果A组的24小时HRV各指标均较B组明显降低,QTd、QTcdQT间期离散度明显延长(P〈0.05);B组HRV指标较C组明显降低,QTd、QTcd明显延长(P〈0.05)。QTd与HRV时域指标呈负相关。④结论心绞痛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心肌电稳定性降低,且与病情稳定程度有关,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总负荷值(TIB)、心率变异性(HRV)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并探讨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者131例,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5例和冠状动脉造影无异常组(对照组)30名。每组均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TIB、HRV指标(PNN50、SDNN、SDANN、RMSSD)及校正QTcd,进行对比分析;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析冠心病患者HRV指标与TIB、QTcd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比较所有研究对象不同范围QTcd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SAP组、UAP组和AM!组的HRV指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UAP组的HRV指标均较SAP组显著降低(P〈0.01);AMI组的HRV指标较UAP组显著降低(P〈0.01);UAP组和AMI组的TIB均较对照组和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TIB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SAP组、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QTcd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1组的QTcd值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UAP组和AMI组的Gensini积分均较SAP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的Gensini积分较UAP组显著升高(P〈0.01)。I-IRV指标与Gensini积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TIB和QTcd与Gensini积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QTcd〉60ms者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TIB、HRV指标、QTcd和Gensini积分有明显差异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TIB、QTcd越大,而HRV越小;QTcd越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越高。TIB、HRV、QTcd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活动平板负荷试验中测定的意义。方法选择活动平板负荷试验检查结果呈阳性者40例,测定其运动前及运动中的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并与正常组对照比较。结果阳性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前QTd、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运动前与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运动前与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试验阳性组运动中QTd、QTcd明显增大,预示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李素花 《四川医学》2010,31(6):814-815
目的通过研究氯沙坦治疗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的情况,探讨氯沙坦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分别在服用氯沙坦当天及服用第7天进行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QT间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QT间期于治疗7d后明显降低。治疗7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QTd值分别为(38.4±9.9)ms、(49.2±10.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d分别为(42.4±8.9)ms、(54.6±1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8、18例(P〈0.05)。结论氯沙坦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异常情况,对预防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QTd)、JT离散度(J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根据卡维地洛用量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256.25 mg,每日2次,n=68)和大剂量组(12.56.25 mg,每日2次,n=68)和大剂量组(12.525.0 mg,每日2次,n=52),疗程均3个月。治疗前后患者均接受长程心电图检查,记录QTd、JTd、HRV时域(SDNN、SDANN、rMSSD)、频域指标(LF、HF、LF/HF)。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月后,2组QTd、JTd、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及频域指标均明显改善,且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更为明显(P<0.05,P<0.01)。6个月内2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卡维地洛能进一步减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JTd及改善HRV,但并不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王书诚 《吉林医学》2010,31(19):3014-3015
目的:探讨急性脑中风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中风患者93例,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死45例,诊断主要依据CT检查予以确定,选择相应对照组。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QTd增加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之间QTd无差异;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明显增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治疗后QTd显著减小。结论:急性脑中风患者并发心电图异常,QTd显著增大。QTd检测有助于对脑中风的了解,防治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减少心脏并发症,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金全  李俊峰  刘瑶 《四川医学》2011,32(10):1593-1595
目的探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对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比索洛尔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RV及QTd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应用比索洛尔和常规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HRV和QTd均有一定的改善;两组间HRV参数及QTd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可明显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活动,可能起到减少猝死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58例和对照组62例,用药前及用药后2周分别记录24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心率变异性各参数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美托洛尔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美托洛尔可显著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体表心电网QT离散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QT离散度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离散度等指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大,且心肌梗塞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者QT。离散度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也有明显延长。结论 QT离散度延长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匀性,易产生折返激动而致心律失常,可作为预测室速和室颤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