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
由于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及升粒细胞治疗措施应用水平的大大提高以及人们对输注粒细胞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认识,近年来粒细胞输注逐年下降.但由于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化疗和放疗,治疗中患者骨髓严重受损,导致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而并发感染,也需输注粒细胞以增加抗感染能力,因此临床上粒细胞输注仍作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低而并发感染者的一项可选择的治疗措施[1].  相似文献   

3.
氯氮平致粒细胞减少或缺乏29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情况。方法:调查了1782例使用氯氮平的病人,对其中出现粒细胞减少的26例缺乏的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氯氮平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发生率与国内报道一致,其发生与药物剂量、单一或合并用药无关,但与性别有关,并与用药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只要定斯检查白细胞(1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异常,氯氮平的使用还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粒细胞减少症与抗粒细胞抗体 (IgG)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固相免疫竞争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抗粒细胞抗体 (IgG)。结果 :30例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中抗粒细胞抗体 (IgG)阳性 12例 ,阳性率4 0 % (12 /30 )。对照组 4 0例不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中抗粒细胞抗体 (IgG)阳性 2例 ,阳性率 5 % (2 /4 0 ) ,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抗粒细胞抗体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NAP)及形态学的作用.方法 选择化疗中使用G-CSF无合并感染的肿瘤患者为G-CSF组,具有细菌感染阳性指征的患者为感染组,另外选择10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三组的血涂片进行NAP染色,并作阳性率、积分计数,NAP阳性指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实现两两比对分析,同时对三组进行瑞氏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结果 100例体检者NAP阳性指数95%的医学参考区间为13~127.G-CSF组、感染组和对照组的NAP阳性积分分别为290±56、245±55和68±27,三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分别为(95%±5%)、(89%±8%)和(51%±18%),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形态学方面,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感染组、对照组分别与G-CSF组的差异较为明显.结论 G-CSF可致中性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明显升高,并且明显高于感染所致NAP阳性率和积分的升高.在形态上,G-CSF可使中性粒细胞胞浆颗粒明显增多增粗,同时易见空泡变性及幼稚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7.
王鑫 《海南医学》2007,18(8):33-34
目的 探讨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在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7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按现在国内通用的诊断标准进行复核和确认[1],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骨髓象中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的情况.结果 嗜酸粒细胞中晚幼阶段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显著增高,其U值为4.8,P<0.05,杆状核、分叶核阶段与其正常参考值比较,U值为8.5,P<0.05.嗜碱粒细胞百分率的均值与正常参考值比较,显著增高(U=2.3,P<0.05),不能划分阶段的嗜碱粒细胞占大多数,故难于判断其成熟障碍.嗜酸、嗜碱粒细胞形态学上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各自有其特点.结论 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中,嗜酸、嗜碱粒细胞数量上的变化,形态学上的一些特点、对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粒细胞输注治疗持续粒细胞缺乏合并重度肺部感染的护理.方法 对8例持续粒细胞缺乏合并重度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包含粒细胞经静脉输注的综合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粒细胞输注耐受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性感染的患者,进行连续的粒细胞输注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支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用重组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 -CSF)治疗粒细胞缺乏症 47例 ,与对照组 (未用rhG -CSF) 39例比较 ,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 38例 (80 .9% )中性粒细胞数升至≥ 0 .7× 1 0 9/L ,其中 2 1例 (44.7% )升至≥ 1 .5× 1 0 9/L ,与对照组的53 .8%和 1 7.9%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为 ,rhG -CSF对粒细胞缺乏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47例急性白血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掌握特殊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特点。有利于减少误诊的发生;应用血细胞分离技术清除循环血液中过度增多的粒细胞,能快速减轻患者痛苦,较单纯传统药物治疗作用快,该技术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Agnor是核仁组成区 (NOR)相关嗜银蛋白的简称 ,它能反映细胞核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的r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质的合成状况。Agnor曾被细胞遗传学家用于某些遗传疾病的研究。自改良Agnor染色法后 ,已有不少学者将其应用于肿瘤研究[1]。最近国内外报道了Agnor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2,3]。我们对于正常骨髓象中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及晚幼粒细胞进行Agnor染色分析 ,发现Agnor与血细胞成熟发育相关 ,现报告如下 ,供同道参考。1材料与方法1.1取30例经瑞氏染色显示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系增…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合并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61例Grav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1例Graves患者中,粒细胞减少或缺乏127例(35.18%):粒细胞减少123例(34.07%),粒细胞缺乏4例(1.11%)。其中Graves疾病本身导致者72例(56.69%),抗甲状腺药物(ATD)导致者55例(43.31%)。在Graves疾病本身所致的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中,粒细胞计数与年龄、FT3、FT4、TSH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呈负相关。结论 Graves病患者合并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其疾病本身所导致的粒细胞减少可能与甲亢的病情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临床上并非罕见,大部分病因可以找出,其中有药物,化学制品及放射物质,但亦有病因不明者,粒减和粒缺其本质是相同的,只不过是程度之差,临床上则以粒缺,粒减而招致感染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粒缺粒减的病人属于医源性者达81.4%,可见药物所致的粒缺,粒减是何等惊人。说明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用药,药物剂量和适应症是极其重要的。关于治疗,除做好无菌隔离,仍然是综合性中西医结合,辅助输血或成份输血,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绝大多数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6.
卡米拉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3):627-627
抗精神病药引起粒细胞下降的报道很多,但未见该药引起粒细胞持续升高的报道,现将我院发生l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相关性及血脂检测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电阻法、酶耦联比色法、免疫比浊法、终点比色法对2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1例白细胞减少症和35例健康人的中性粒细胞、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L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证明我们研究的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效力,本实验用自产rhG-CSF和日本生产rhG-CSF产品惠尔血对放疗小鼠、化疗大鼠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自产rhG-CSF可加快粒细胞减少症动物外周血粒细胞数量的恢复,且效力与进口产品相当。  相似文献   

19.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临床谱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 ic an-tibody,ANCA)是一组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细胞质成分为抗原的自身抗体。 1982年由 Davies等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indirect im munofluoroscence,IIF)首先在坏死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发现 [1 ] 。 1985年 Vanderwonder发现在 Wegenger肉芽肿 (wegener granulomatosis,WG)患者血清中存在 ,并认为对 WG诊断有高度特异性 ,且抗体滴度消长与疾病活动性相关。以后的研究又发现 ,ANCA与其他血管炎 ,如显微镜下多动脉炎 (microscopic polyangitis,MPA )、Churg- straus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胺在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 ,揭示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法检测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 ,常规方法检测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对 30例肝癌病人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嗜酸、嗜碱粒细胞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为 (30 .1± 11.8)个 / m l,肝癌病人为 (19.3± 8.0 )个 /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则相差不大 ,分别为 (2 91.5± 36 .9)个 / m l,(2 6 8.5±47.3)个 / m l(P >0 .0 5 )。外周血中组织胺水平分别为 (16 9.7± 49.1) μg/ ml,(10 0 .1± 2 5 .1) μg/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组织胺及嗜碱性粒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明显降低 ,是否可作为一项肝癌早期诊断的辅助观察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