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中医类医院治疗费用的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运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核算北京市中医类医院的治疗费用情况。结果 2016—2019年,北京市中医类医院治疗费用由229.83亿元增长到309.86亿元,年均增速为7.61%,二、三级中医类医院治疗费用年均增速分别为10.26%、3.56%,二级中医类医院费用占比从58.96%增长到63.42%,二级医院门急诊、住院服务量增长均快于三级医院。二、三级医院门急诊、住院药占比均下降8个百分点以上,但门急诊中药饮片费用占比分别增长2.45、4.43个百分点,住院耗占比分别增长2.94、2.14个百分点。结论 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中医类医院治疗费用的流向和结构,提升了中医类服务的技术劳务价值,但改革可能导致诊疗行为变化。应注意政策的协调性,关注改革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北京市中医类医疗服务及收入的影响。方法:基于北京市39家中医类医院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基于分段回归的多元间断时间序列模型。结果:北京市两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中医服务收入及服务量均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之后,北京市二、三级中医类医院针灸、推拿收入以及中药饮片收入占比明显增长,但针灸科和推拿科的门诊人次数显著下降。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总体上促进了中医医疗服务收入的提升,促进了中药饮片的使用,但也为中医服务设起了一道价格门槛,合理控制门槛高低,使中医药能惠及更多群众是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经过医药分开及医耗联动改革对门急诊患者就医流向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卫生综合统计信息平台2016年1月—2019年12月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人次的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间断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对改革带给门急诊人次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医药分开及医耗联动改革实施以来,三级医院门急诊服务量较医药分开改革前下降5.43%,较医耗联动改革前上升3.81%.基层机构较医药分开改革前上升39.91%,较医耗联动改革前上升7.70%.结论两项改革措施对于三级医院门急诊量起到一定分流作用,基层机构门急诊增幅明显上升,分级诊疗效果显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本地居民和外来就医患者治疗费用、服务量的机构流向变化,为下一步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为基础,核算2016—2019年北京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不同来源患者治疗费用情况。结果:2016—2019年社区卫生机构治疗费用增长最快,治疗费用和服务量占比均呈上涨趋势。本地居民治疗费用、门诊服务主要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9年,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服务量占比由50.19%增至53.12%,外来就医患者门诊、住院的费用和服务量占比均有小幅度增长。在相同级别机构中,外来就医患者次均费用均高于本地居民,三级医院住院次均费用差异逐渐减小,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差距增大。结论:北京市综合医改后治疗费用流向逐年优化,改革有效分流二三级医院门诊患者,使其流向社区,优化本地居民门诊患者流向的效果明显,应该加大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医耗联动改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三级医院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外来就医患者的吸引力,因此,应合理配置首都高质量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透露,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21个月来,门急诊量3.8亿余人次,出院和住院病人610万人次,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实质进展,三级医院门急诊量减少8%,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数增幅近30%,住院服务向三级医院集中,出院患者增长9.7%。改革以来,全市医药费用年均增长率仅为6%,为2000年以来费用增幅的最低年份,与经济增长保持了基本协调。今年,北京市将以以公益性为导向,稳妥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通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的效率与可及性.方法:以评价指标集为基础,运用描述性统计结合"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实施六个月后,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手术人次显著增加,二、三级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缩短;技术劳务收入占比明显提高,卫生材料收入占比下降;基层医疗机构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辖区医务人员对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政策和相关工作的认知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工作方案,确保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平稳顺利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涉及三级医院3家,二级医院3家,一级医院1家,社区医疗机构8家。结果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政策和相关工作培训方面,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知晓度较高,一级医院知晓度低。医务人员"对自身收入是否得到提升"的关注度超过60%。多数医务人员认为患者最关心问题是医疗费用是否有降低。超过50%的工作人员认为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有利于改革的顺利推进。40%以上医务人员认为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能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35.3%的人员认为宣传工作是当前的工作重点。结论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对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内容知晓度提高;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部分常见慢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同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需要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及结构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北京市T医院两次改革前后的住院患者医疗费用数据,构建多断点回归模型。结果:北京市两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效控制了住院患者费用的增长趋势,优化了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医药分开改革降低了药占比和耗材比,医耗联动改革显著降低了耗材比。结论:北京市两次公立医院改革成效显著,但医疗服务人员劳动技术价值有待进一步提升,降低药品耗材费用仍是北京市未来公立医院费用改革的重点,通过推动DRGs和公立医院绩效改革可以有效调整控费措施对医疗保障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北京市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前后老年人群医疗机构治疗费用流向变化,为优化老年患者就诊流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获取样本,基于《卫生费用核算体系2011》核算老年人群的治疗费用。结果 2016—2019年北京市老年人群医疗机构治疗费用由604.57亿元增长至797.54亿元,年均增速为6.83%,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费用增长最快,增速达24.04%,治疗费用占比由11.31%增长至17.71%,三级医院治疗费用占比下降4.39个百分点。门诊患者治疗费用流向优化明显,低龄老年门诊患者更愿意在社区就诊,但高龄老年患者门诊流向优化更明显。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病老年门诊患者治疗费用大幅度流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论 改革对不同年龄和疾病的老年患者就诊影响不同,建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凸显二级医院发展特色,精准完善老年患者分级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北京市胆囊结石患者住院费用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 (以下统称两轮综合改革) 前后的变化情况,总结两轮综合改革的成果与不足。方法:应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对北京市111家二三级医院两轮综合改革前后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及明细费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两轮综合改革后,二三级医院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略有增加,例均药品和材料费用占比减少,例均医疗费用占比增加。二级医院例均医疗费用和例均材料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增长趋势,三级医院例均药品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下降趋势,例均医疗费用则继续增长。结论:两轮综合改革基本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建议加强医用耗材治理,优化医院内外部补偿机制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公立医院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慢性病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重大疾病。2017年4月8日,北京市全面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慢性病不同受益人群治疗费用的机构流向的分析,为慢性病及分级诊疗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京市24家医院、5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卫生费用核算体系(SHA2011)核算2016—2017年北京市医院和社区中心慢性病患者治疗费用总量和受益人群的机构流向。结果:2017年,慢性病门诊费用由三级医院流向社区中心和二级医院,三级医院住院费用比重增加。男性和女性患者的机构流向与整体情况一致。15~59岁和60岁以上慢性病人群的门诊费用流向基层的比例升高。多数疾病别慢性病治疗费用流向三级医院的比例下降。结论: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后,社区中心承担了更多的慢性病门诊服务,分级诊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促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医疗机构门急诊总费用的机制及影响。方法:对北京市89家三级公立医院、78家二级公立医院和206家一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测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2017年一二季度与2016年一二季度门急诊费用的变化,并分析服务利用和服务价格因素对门急诊费用变化的影响机制。结果:2017年二季度监测医疗机构的门急诊总费用为173.7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后,较2016年同期减少1.14%,费用增速下降2.46%。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费用较历史同期水平分别减少了2.82%和3.02%,增速分别下降4.06%和3.7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费用较历史同期水平增加17.09%,2017年二季度增速为26.28%,比2016年(15.84%)大幅度提升。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和服务利用对门急诊费用变化的贡献分别为6.98%和-7.65%。三级医院价格和利用对门急诊费用控制的贡献分别为10.37%和-12.00%。二级医院价格和利用的贡献分别为0.72%和-3.3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价格和利用对门急诊费用控制的贡献分别为6.08%和9.57%。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通过调整卫生服务利用,有效控制了门急诊费用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的实施对于门急诊患者就医流向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市卫计委信息中心收集的2016年1月—2017年10月的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就诊人次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Interrupted Time Series,ITS)方法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其影响。结果:2017年4—10月,三级医院平均每家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同比下降12.11%;二级医院平均每家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同比下降2.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均每家机构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11.49%。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通过医事服务费的调整和基层用药目录与三级医院对接等主要措施,使得门急诊患者就诊流向发生明显变化,长期下去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基层是否有动力接收病人,以及能否接住病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西部农村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治疗常见病的就诊机构选择,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收集我国西部11省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患者常见病就诊机构选择情况,采用非条件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卡方检验分析就诊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 233名样本,其中45.5%选择乡镇卫生院。样本来源机构、省份和受访者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医保类型等自身因素对患者的选择意愿有显著影响。就诊机构的"距离"、"收费的合理性"、"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是就诊选择的主要外部原因。结论:男性、务农务工群体、教育程度较低、收入较低的患者,倾向于在级别较低的医疗机构就诊;农村居民对村卫生室的医疗需求多为方便、及时,对较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如县级及以上医院)的需求则定位于更好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因此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应更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而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着眼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的可负担性及满足患者较高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践行"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全市按照网格管理组建20家基层医疗集团,通过做强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做实家庭医生服务和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医保、价格、财政和人事薪酬等综合激励机制,成为支撑居民健康守门人制度的强大后盾;并与23家区域医疗中心联网组团运营,形成医教研协作共同体。2018年,深圳市区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为74.42%,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发达国家水平,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4.42%,医疗费用处于全国较低水平。在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过程中,关键要以综合改革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以"院办院管"体制强化医联体建设,以激励机制促进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以基层服务体系托起全民健康的基石,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改革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梳理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并对2011—2013年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机构数量、服务数量、价格、费用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上海市相关政策对特需服务规模具有明确要求,住院床位费、住院诊查费、护理费、门诊诊查费可由医院自主定价。2013年,上海市89.7%的三级公立医院开展了特需服务,特需服务数量变化较为平稳,但医院之间收费差别较大,2013年上海市三级公立医院特需服务总费用占全院总费用的6.2%,药占比低于全院平均水平。结论与建议:公立医院特需服务的存在具有历史必要性,短期内应加强其监管。公立医院应加强自身管理,规范提供特需服务。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形成公立医院多层次的医疗服务格局,并积极开展与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