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观察腐皮镰刀菌、黄曲霉菌感染小鼠角膜的过程,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影像学资料。方法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右眼分别接种腐皮镰刀菌和黄曲霉菌,采用角膜划痕法制作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行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激光共焦显微镜图像显示:在感染早期,腐皮镰刀菌表现为短线状或蚯蚓状结构,中期为长而支挺、分支极少的长线状结构,病变部位角膜形态结构破坏明显;黄曲霉菌在早期为短小、弯曲的蠕虫状结构,中期为走行更加弯曲,分支较多呈树枝状或簇状结构,病变部位角膜形态结构消失。后期均未见真菌结构。结论不同菌种感染所致真菌性角膜炎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且同一菌种不同时期在角膜组织中菌丝形态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观察腐皮镰刀菌、黄曲霉菌感染小鼠角膜的过程,为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影像学资料。方法 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右眼分别接种腐皮镰刀菌和黄曲霉菌,采用角膜划痕法制作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行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激光共焦显微镜图像显示:在感染早期,腐皮镰刀菌表现为短线状或蚯蚓状结构,中期为长而支挺、分支极少的长线状结构,病变部位角膜形态结构破坏明显;黄曲霉菌在早期为短小、弯曲的蠕虫状结构,中期为走行更加弯曲,分支较多呈树枝状或簇状结构,病变部位角膜形态结构消失。后期均未真菌结构。结论 不同菌种感染所致真菌性角膜炎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菌丝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且同一菌种不同时期在角膜组织中菌丝形态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 方法 对23例23只眼临床确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者行共焦显微镜检查,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用药后每周对患者检查,观察临床体征并记录病灶中央浸润区、周边上、下、鼻及颞侧4个位点菌丝密度及炎症细胞数量变化,调整临床用药. 结果 23例患者从开始治疗至上皮完全愈合、角膜瘢痕形成,平均时间48 d.其中13例患者上皮愈合、角膜瘢痕形成后仍可见菌丝,这部分患者从角膜全部瘢痕化至共焦显微镜检查未查到菌丝的平均时间22 d. 结论 激光共焦显微镜叮以对角膜进行无创的、实时的、活体的检查,具有高清晰的图像,能准确地判断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为临床治疗调整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旨在观察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查真菌性角膜炎及治疗转归的图像特点,探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和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在丽水市人民医院眼科拟诊为真菌性角膜炎的38例(38眼)患者在治疗前同时行角膜刮片、角膜真菌培养及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使用那他霉素滴眼液、两性霉素B滴眼液及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在治疗后7、14、21 d和停药后7 d再次行角膜显微镜检查,观察局部菌丝密度及炎性细胞密度,以此判断治疗效果,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治愈后继续随访1个月以观察有无真菌复发。 结果 共焦显微镜在34例患者中查找到菌丝,阳性率达到89.47%,真菌菌丝主要表现为高折光性的丝状物,有分支。显微镜下符合镰刀菌属特点(分支夹角多为90°)的有14例(41.18%);符合霉菌属特点(分支夹角一般为45°)的有10例(29.41%);符合酵母菌特点(表现为瘦长粒状)的有2例(5.88%)。经治疗后31例治愈,治愈率为81.58%,7例好转,无恶化及复发患者,平均病程19 d。经治疗后共焦角膜显微镜可及时观察到病灶中菌丝及炎性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治愈后完全消失。 结论 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菌种的初步鉴别及动态随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与KOH湿片镜检法在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应用效果,探讨早期、快速、准确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方法。方法:选择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与KOH湿片镜检,以真菌培养阳性为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金标准,观察图像特点,比较诊断结果。结果:168份真菌性角膜炎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158份,阴性10份。激光共焦检出阳性148例,阴性8例;KOH湿片镜检检出阳性121例,阴性7例。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均明显高于KOH湿片镜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焦镜下显示,不同菌丝长度、直径、荧光含量、菌丝密度、炎性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丝密度与炎性细胞密度呈负相关性。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查能够提高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水平,KOH作为辅助检测方法对提高准确诊断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真菌性角膜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真菌性角膜炎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对37例(37只眼)经门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患眼同时行角膜组织刮片、角膜真菌培养、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并观察菌丝和孢子的检出情况. 结果:真菌性角膜炎组织学表现为上皮细胞缺损、神经结构破坏、基质层结构紊乱和透光度降低,菌丝表现为角膜病灶在较暗的背景中折光很强,呈明亮、杂乱无章、相互交错的线状或短棒状结构,走形类似神经组织,但较其弯曲度明显增大.病灶处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所有受检眼角膜刮片、真菌培养、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48.7%、62.2%和78.4%;16例检查前未进行抗真菌治疗的患眼的阳性率分别为75.0%、87.5%和100%;21例检查前已行抗真菌治疗患眼的阳性率分别为28.6%、42.9%和61.9%. 结论: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对真菌性角膜炎的检出具有及时、无创和高阳性率的特点,可作为真菌性角膜炎诊断的一种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兔曲霉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建立及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蕊  吴洁  马吉献  朱秀萍  刘先宁  尹琳  程燕 《医学争鸣》2006,27(21):1925-1928
目的:建立有色实验兔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角膜共焦显微镜进行早期诊断. 方法:应用内皮面作"#"形划痕的角膜植片,用10-0尼龙缝线将其固定于受体角膜上,将曲霉菌混悬液注入植片与植床间,建立模型. 并在接种后第3,7,10,15日作裂隙灯、角膜刮片、角膜共焦显微镜、角膜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及培养. 结果:兔眼真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并经角膜刮片、角膜共焦显微镜、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检查及培养证实. 共焦显微镜检查早期(接种3 d)见较直、短、分支比较少的高反光的菌丝及孢子,菌丝以斜行、垂直生长方式为主,伴有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 中期(接种7,10 d)共焦显微镜检查除可见高反光的菌丝外还可见大量的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后期(接种15 d)在角膜刮片和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均未见明显真菌菌丝时,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在基质深层见到少量稀疏分布、短小的真菌菌丝. 结论:应用角膜植片成功建立兔曲霉菌性角膜炎模型,共焦显微镜为曲霉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检查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有色实验兔24只建立曲霉菌性角膜炎的模型,分别在接种后的第3,7,10,15日行角膜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曲霉菌接种后的第3,7,10日角膜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切片(HE,PAS染色)检查均可见曲霉菌菌丝及孢子,呈垂直、斜形生长,周围伴有较多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第15日角膜共焦显微镜可见到少量稀疏分布、短小的真菌菌丝,组织病理切片未见明显菌丝生长.结论:角膜共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对曲霉菌菌丝、孢子及生长方式的检测一致.角膜共焦显微镜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为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治疗用药、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我院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分析采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早期诊断该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42例患者均进行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组织涂片法与真菌培养法诊断,对比分析使用三种方法检测真菌的检出率情况.结果 三种方法检测真菌的检出率情况对比,使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检测率最高,共检测出40例菌丝,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于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真菌检出率,方法 具有快速、无创伤且有效等优点,对早期治疗与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疾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姜丽丽  王勇  史春生  詹邶  李晶 《安徽医学》2018,39(6):659-661
目的 探讨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1例(21只眼),分别行角膜刮片实验室镜检和共焦显微镜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阳性率.结果 21例(21只眼)患者中,实验室检查与共焦显微镜检查双阳性患者11例(52.38%),单共焦显微镜阳性患者7例(33.33%),单实验室检查阳性患者1例(4.76%).共焦显微镜检出率为85.71%,实验室检出率为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8例(38.10%)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治疗好转13例(61.90%).4例(19.05%)患者在症状体征阴性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基质层菌丝残留.结论 共焦显微镜检查可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率,并可根据共焦显微镜实时检查结果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