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由振动工具引起的振动损害的临床症状由乘车引起的为全身振动,由振动工具引起的为局部振动,这样区分从损害方  相似文献   

2.
总结了各类振动控制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介绍了当前常用的振动控制装置和振动控制算法,阐述了振动控制技术在机动卫生装备中的应用情况,对半主动及混合振动控制系统在未来机动卫生装备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振动与健康     
振动的害处人类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振动的王国。城市的地下铁道在振动,公共汽车在振动,工厂里的机床——车、磨、刨、铣、钻等都产生频率不同的振动。振动可以危害人们的健康,被视为现代工业的一大污染。振动一旦超出某一界限,许多疾病就会接踵而来。例  相似文献   

4.
振动病是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以肢端血管痉挛,上肢骨及关节骨质改变和周围神经末梢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振动病一般是指局部振动病而言,亦称气锤病、职业性雷诺氏征和血管神经症等。多发生于操作铆钉机、凿岩机、风铲、电钻、电锯、油锯、砂轮、养路捣固机及内燃机车、摩托车等作业人员。以往认为振动病多发生于寒冷的北方,其实不然。我们调查结果发现处亚热带的南方振动病发生率占4%,说明南方振动病并非少见,也要注意做好振动病的预防工作。 振动病的临床表现依振动频率不同而各异。长期  相似文献   

5.
手持振动工具在工业上应用广泛,种类繁多。这类工具的振动对工人健康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我国东北地区报道,使用手持振动工具的工人白指发生率达6.9~70.5%。可见从卫生学角度对手持振动工具给予科学的评价是完全必要的。我们对比较常用的十一种国产手持振动工具进行了振动的测量和分析,参照国际标准组织1979年提出的局部振动国际标准草案(ISO/DIS 5349)进行了初步的卫生学评价,以便为振动病的病因学研究以及振动工具的设计制造与改进提供一定的资料。 测定方法 1.现场测试。现场测试系统装置包括  相似文献   

6.
所有现代工业部门,都拥有会产生强烈振动的机器,设备及动力工具,而且这类振动还能传递给操作者。接触振动的方式可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有些工种同时受到局部和全身振动的作用。当机体接触大振幅后,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损。振幅越大,接触时间越长对人体的危害越大,振动病的发生越快。人体受振后,振动波在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结构不同,其大小顺序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  相似文献   

7.
振动性神经病与腕管综合征非常相似,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例曾接触局部振动职业病危害的患者临床分析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认为在进行局部振动病诊断时应注意职业接触史的调查,诊断的关键在于接触振动因素的振动强度、振动频率和接触时间,临床上手臂振动病累及双手,常以一手为重,多神经损害;而腕管综合征常以一手为重,只累及正中神经。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供的一套用于手持振动工具振动测量加速度计固定装置,符合I SO/DIS8662/1等文件的规定,可以广泛用于振动工具振动参数的测试。用法简便,结果可靠和准确。  相似文献   

9.
生命在于运动,生命也离不开振动。人体本身内部的各种器官时刻不停地振动着:如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消化是由于胃肠的蠕动,呼吸是由于肺脏的翕动,血液输送是由于心脏的搏动……等等。可以说,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振动。 尽管生命与振动是这样息息相关,但科学家们发展,振动一旦超出了某种界限也会危害到人体健康。有一种“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水力发电站作业工人全身振动的接触水平,评价其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判断抽样方法,选择杭州市某水力发电站为研究对象,对作业工人巡检点和高振动水平区域的全身振动接触水平进行测量和频谱分析,并对全身振动作业工人进行舒适性和允许职业接触持续时间评价。结果该水力发电站发电机层、水轮机层、中间层和涡壳层全身振动的计权加速度的均方根值(RMS)中位数分别为0.894、0.995、1.095和0.904 m/s~2;全身振动的中心频率为1.25 Hz。105个监测点中,91.4%监测点的全身振动作业工人感觉到不舒适,甚至是非常不舒适;仅12.4%监测点作业工人的全身振动允许职业接触时间为8.0 h,不会对其健康产生影响。结论该水力发电站存在全身振动职业接触危害,中心频率1.25 Hz以下的低频振动是该水力发电站全身振动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11.
全身振动训练是一种神经肌肉训练方法,由振动平台产生机械刺激通过脚底向全身传递,进而引起患者生理功能的改变。近期全身振动训练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发现全身振动训练对脑瘫儿童康复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主要就全身振动训练对脑瘫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振动性神经病一经提出就引起手臂振动病研究者的浓厚兴趣,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振动性神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诊断、发病机制和检查方法进行综述。为研究振动对中枢和外周神经损伤的机制、完善振动性神经损伤的诊断指标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苏联卫生部1985年1月1日批准执行的生产性振动卫生标准,有《局部振动的卫生标准和规则》No 3041—84和《全身振动的卫生标准》No3044—84。《标准》规定生产性振动分为局部和全身振动两大类,并进一步按振动发生源、作用方向、波谱性质、频谱范围以及变化特点等进行细分(见表1),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工业企业中,许多设备都产生强烈的振动。振动通过地面或其他与人体接触的部位传播到人体,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长期暴露在强振动下的工人会受到职业危害而发生振动性疾病。早在1957年,卫生部就把振动病列为首批14种职业病之一。但长期  相似文献   

15.
兹将工业车间全身振动(指立位时通过足,坐位时通过臀部等传至全身的振动)的容许标准规定如下。在此标准下,一天工作八小时对健康成年男子不致出现生理机能的损害和工作能力的明显下降。适用范围为1至80赫,正弦、杂散、非周期振动,并暂定适用于连续冲击性振动,但不适用于建筑物和船的振动。使用方法: 1.单一的振动如表所示。2.复合正弦振动,各单一成分的加速度值按表分别比较评价。3.窄带和宽带杂散振动参照1/3倍  相似文献   

16.
研究机械振动对人体影响的一些资料说明,机械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严重性主要决定于振动的振幅、频率、振动作用的时间、以及经受振动的人体各部分的性能。 振动对人体的第一个影响是人体感觉,感觉是通过人体的许多感受器接收的,如表皮中的末梢神经、细胞组织中的环层小体、肌肉中的肌梭和高尔基腱梭、以及前庭器官等。人体对振动的感觉有一个振幅和频率的范围,当振幅和频率在这个范围内时人体才感觉到振动。例如,人体对加到手指端的切向振动感觉的最小临界值是在频率为200~300Hz和振幅接近10~(-8)m时、而对站或坐在垂直振动平台上受到全身振动的振觉最小临界值是在1~10Hz的频率范围内。 在人体能感觉到振动的频率和振幅范围内,在振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由于频率的不同,人体的  相似文献   

17.
<正> 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引起的一种以白指为特征的常见职业病。自1911年Loriga报导了使用振动工具的人出现白指以来,引起了不少人对振动危害的重视。我国自1959年张氏报告砂轮工人的雷诺现象后,也陆续有不少报导。但至今,振动病仍缺乏特异的早期诊断指标,为此,我们于1980年10月对沈阳某机床厂振动作业工人及非振动作业工人进行了对照检查,以期寻找有价值的客观指标,为早期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职业性局部振动病的诊断标准是以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为主要依据的。但是,调查研究表明,VWF不是局部振动病的早期表现,更不是唯一的表现。VWF的治疗恢复又相当缓慢困难。既使脱离振动作业10年后仍有半数以上患者反复发作。为了研究手臂振动危害所致VWF以前和VWF以外的表现,以探讨局部振动病早期诊断指标,特进行本研究。  相似文献   

19.
环境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振动充斥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人们暴露在环境振动中的时间与日剧增.振动已成为七大环境公害之一,给人体带来了各种不利的影响,也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该文综述了影响人体振动的四个主要因素,针对人体泌尿、消化、神经、运动等多个系统分析了环境振动对人体健康影响和危害,结合国际标准和国内规范讨论了人体对振动的感受以及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生产实践中,噪声与振动往往同时存在,研究与探讨噪声与振动联合作用下,对机体某些生理机能的影响,具有现实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实验室对接触噪声与振动的大白鼠进行实验,观察了在噪声与振动的联合作用下,机体生理机能的某些改变。一、实验条件与内容噪声振动源为一振动台提供。振动参数:我们选定的振动频率为30赫兹,振动加速度为3~5米/秒~2。噪声级即振动台起动后的噪声为87.5~90分贝(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