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英  朱海龙 《职业与健康》2006,22(6):413-414
振动性白指(VWF)是手臂振动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但是,手臂振动病的VWF却很难被医生捕获,实践证明采用国外一些常用的冷激惹方法也收效甚微,尽管寒冷是其诱发的必备条件。因此,研究VWF发作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其诊断及寻找诱发VWF的最佳方法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公开发表的这方面资料甚少,现将我们近20年来收集到的75例资料完整的Ⅶ汀病人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述综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旦发生,治疗效果差,因此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回顾分析本院DIC患者的早期诊断指标,现综述如下。1DIC诊断常用的指标1.1血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采用免疫比浊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是主要由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一例不典型局部振动病人诊断过程中引发的思考常继增,王颖,王守信,郭英(哈尔滨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王彪,原建国,杨赞强(哈尔滨锅炉厂)报道:在岗的典型局部振动病病人,特别是以白指为主要表现的局部振动病病人诊断一般并不难。有局部振动的接触史,脱...  相似文献   

4.
振动性血管损伤(vibration-induced vascular impairment,VVI)是指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周围血管功能紊乱,表现为指端血管的收缩、痉挛,严重者可发生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VVI是手臂振动综合征(hand-arm vibration syndrome,HAVS)的主要表现,也是目前诊断手臂振动病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使用丹麦BK振动测量仪器,对60名健康人和97名局部振动病患者的中指指端振动觉阈值进行了测试。振动刺激频率为8、16、31.5、63、125、250、500、1000Hz。结果表明,正常人振动觉阈值与性别和手别无关。在8~250Hz范围内,正常人的振动觉阈值曲线比较平坦。在125Hz处,正常人振动觉最敏感,振动病患者振动觉阈值明显降低。振动觉阈值测定对手臂振动病具有早期诊断意义。推荐右手中指振动觉阈值正常值上限作为局部振动病的一个早期辅助性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局部振动病目前国外多称为手臂振动病,随着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1~6],对其认识在不断提高。有些问题已达共识[7],本文就我国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的补充和修改提出个人意见,与同道共同讨论。1 我国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GB4869-1985)研制的历史背景①我国有关振动病诊断标准研制是在国内外调查研究已有70余年历史基础上进行的,但是传导振动能引起哪些器官和组织的损害意见不一,术语繁多,定义各异[8]。当时还没有一个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和解释。②对局部振动病的发病机制、病理…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早期发现局部振动对机体所造成损害的新方法,我们应用红外摄像法和热电偶温度计法对选取的22名从事接振作业的亚临床期工人和15名健康对照进行了冷水负荷复温试验,分析了两组手部温度的变化并对两种方法的结果作一比较,发现楼振组与对照组相比,冷水复温试验前手部温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在施加冷水负荷后接振组手部温度明显较低,复温时间延长(P<0.05)。可见局部振动在亚临床期即已经对机体微循环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两种方法均能准确地发现这种损害,但红外摄像法更加简便易行,在局部振动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川崎病早期患儿与非川崎病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组(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 ST-T 段改变及QRS 低电压。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患儿明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振动性神经病的国内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振动性神经病(vibration-induced neuropathy,VN)的概念,首次由加拿大的Brammer AJ教授在1987年提出,这引起了该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因为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振动性白指(vibration-induced white finger,VWF)上,振动引起职业病的诊断和分期也主要、甚至仅是以VWF为根据,而一旦发生VWF,其治疗和恢复是相当困难的,少数病例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川崎病早期患儿与非川崎病患儿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川崎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川崎病组(P<0.05),差异主要表现在ST-T段改变及QRS低电压.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心电图改变比非川崎病患儿明显,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局部振动病甲皱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部振动病甲皱微循环观察徐州矿务局职防院(221006)吴苓职业性局部振动病以末梢循环及末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主,我院对本局井下掘进工人发生的局部振动病进行甲皱微循环观察,现分析如下。1观察对象和方法1.1选择对象:按国家诊断标准(GB4869~85...  相似文献   

12.
振动性神经病与腕管综合征非常相似,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例曾接触局部振动职业病危害的患者临床分析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认为在进行局部振动病诊断时应注意职业接触史的调查,诊断的关键在于接触振动因素的振动强度、振动频率和接触时间,临床上手臂振动病累及双手,常以一手为重,多神经损害;而腕管综合征常以一手为重,只累及正中神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IKD)早期诊断的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5月在厦门市第三医院儿科住院的21例I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发热、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卡巴红等症状及体征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炎症指标(ESR及CRP)、WBC及BNP早期增高以及发病10 d内心脏彩超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是早期诊断IKD可靠的辅助指标。21例IKD患者中发生冠状动脉扩张10例,占47.6%,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IKD病例中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对持续发热5天以上的婴幼儿,当出现川崎病面容、手足硬肿、肛周潮红或脱皮及卡巴红等表现中的2~3项时要引起重视,尽早做相应的辅助检查及心脏冠状动脉检测,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早期治疗,以避免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早期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采集时间段为2016年3月-2019年3月内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58例,对其临床资料及X线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X线检查后,患儿肺野的透过度降低,且为网格状,以支气管充气征及颗粒状密度增高影作为典型特征。结论 :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早期诊断中,通过X线能够显示特征性表现,在临床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的CT表现.方法 收集我院对2006~2010年收治的18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人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早期股骨头坏死CT较传统X线平片的优势.结果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CT表现为股骨头内骨纹理的改变和局部骨密度的改变.结论 CT扫描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特别是高分辨率CT能清楚地显示早期股骨头坏死病变范围,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直观真实的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的修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年10月我国发布实施的“职业性局部振动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国家标准(GB4865-85),不仅为局部振动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学和卫生学的研究统一了标准,也为其防治工作和处理原则提供了依据。但是,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对其不尽完善和不相适应之...  相似文献   

17.
刘庭驹 《现代保健》2009,(12):127-127
癌症的早期诊断并非独寻癌细胞,从癌的起因——局部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功能障碍入手,检测微循环功能障碍后,该处有何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或是体征的变化,也就是对癌症的早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正> 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引起的一种以白指为特征的常见职业病。自1911年Loriga报导了使用振动工具的人出现白指以来,引起了不少人对振动危害的重视。我国自1959年张氏报告砂轮工人的雷诺现象后,也陆续有不少报导。但至今,振动病仍缺乏特异的早期诊断指标,为此,我们于1980年10月对沈阳某机床厂振动作业工人及非振动作业工人进行了对照检查,以期寻找有价值的客观指标,为早期防治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局部振动病是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全身性疾病,发病部位一般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性痴呆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并且与多种疾病所导致的老年人痴呆容易混淆,所以早期正确诊断率较低,大部分患者确诊为老年性痴呆时已经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疗效很差。但是老年性痴呆仍有着特殊的临床症状演变过程,即逐渐发生的记忆、认知、行为、人格、视空间和语言障碍,并在晚期出现肢体残疾等,在充分认识这些表现的基础上,结合精神状态量表检查,再参照影像学如C T或磁共振等,早期正确诊断仍是可能的。下面介绍常用的老年性痴呆诊断标准,如果觉得家中老人有类似表现,就应该尽早就诊,以早期获得正确诊断,进行必要的防治。什么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