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9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制订局部振动卫生标准。本文在近年来对上千名接触振动作业工人进行卫生学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接触振动剂量与人体反应间的关系,求出了其间的回归方程式。据此,推荐四小时等能量计权加速度5米/秒~2,为工作日内接触振动的限度。  相似文献   
2.
工业企业局部振动危害的卫生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600多名接触振动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检查与有关生理机能的测定,并对其经常使用的11种型号的振动工具的振动参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接触振动作业工人,每日累积接触振动的时间多在两小时以内,年累积接触振动的时间为300~500小时,振动工具手柄处最大的频率计权加速度值为4.2~111.8米/秒~2,多数在20米/秒~2以上,工人“白指”发生率平均为2.8%,其中6KM铆工与砂轮工“白指”发生率最高,分别为20%与22%。  相似文献   
3.
<正> 在生产实践中,噪声与振动往往同时存在,研究与探讨噪声与振动联合作用下,对机体某些生理机能的影响,具有现实的意义。为此,我们在实验室对接触噪声与振动的大白鼠进行实验,观察了在噪声与振动的联合作用下,机体生理机能的某些改变。一、实验条件与内容噪声振动源为一振动台提供。振动参数:我们选定的振动频率为30赫兹,振动加速度为3~5米/秒~2。噪声级即振动台起动后的噪声为87.5~90分贝(A)。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噪声对机体某些生理机能的影响,我们在实验室的条件下,选择健康家兔为实验对象,观察了它们在较长期接触噪声作用下机体一些生理指标的改变。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分组 选择体重为1.5~2公斤心电图正常的健康雌雄兔各8只,按体重相当,雌雄各半的原则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实验观察。 二、实验条件 实验组动物每日暴露在噪声环境下两小时,前两周接触的噪声强度为高频100分贝(A),后两周接触的噪声强度为高频105分  相似文献   
5.
<正> 结合对车间噪声环境的测定,我们对部分噪声车间(棉纺厂——前纺、细纱、织布;印刷厂——铅印)工人进行了主诉询问与患病率等的卫生学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在不同噪声环境下,工人对车间噪声的反映即耐受情况;接触噪声工作后的主观感觉以及平时易患的疾病和总的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一、车间的噪声级与工时状况Ⅰ、纺织厂前纺车间:工人工作地点的噪声级为86~87分贝(A)。(包括梳棉,清花与并粗等  相似文献   
6.
<正> 陶瓷工业的劳动卫生学,过去很少被人们所重视,国内仅有些陶瓷工人矽肺发病率的报导,有关陶瓷业的噪声问题,国内外未见报导,为此,我们对我国著名的瓷都——景德镇的瓷厂及各车间的主要工种,工人工作地点的噪声状况进行了测定,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车辆驾驶员承受的全身振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噪声与振动对机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在噪声与振动联合作用下,大白鼠生理机能的改变。噪声,振动源为振动台提供:振动频率为30赫兹,振动加速度为3~5米/秒~2;噪声级为87.5~90分贝(A)。结果:每日三小时为时两周的噪声与振动暴露下,导致大白鼠一般免疫反应(红血球凝集试验与溶血反应)功能减弱,胎鼠体重减轻,但实验雌鼠的生育率以及大白鼠的白血球总数与分类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广泛、深入地研究与取得可喜的进展,它的成果已逐渐被应用到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领域内,为探讨由于劳动条件对工人身体健康产生有害作用的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对这些条件的适应性与病理反应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当前,由于噪声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研究噪声对机体的影响,除了听力以外,已涉及到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各方面。但是关于噪声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却研究得较少。为此,我们在实验室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基础上,观察了强噪声对动物一般免疫机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外环境高温对机体的不良作用,特别是在劳动状态下所造成的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急剧过热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正常生理机能的变动,文献上已有很多记载,且为人们所公认,因此不少学者研究并提出了在安静或从事不同强度劳动时气象因素上限(Mapwak M.E,Robinsons,Eichna L.W和Bean W.B,胜木新次,Belding H.S和Hatch T.H.、Ashe W.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