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滴酸试验评价食管酸敏感性有效食管滴酸试验(APT)是测试食管酸敏感性的一种试验方法。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中,APT大多被从24小时食道pH值监测中获取的指标所代替,这些指标包括症状指数(SI)、症状敏感指数(SSI)及症状相关概率(SAP)。为评价APT在患GERD患者中的作用,英国的King等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比较了SI、SSI和SAP在APT阴性和阳性患者中的结果。研究发现,在APT阳性的患者中这些指标数值比阴性患者高,APT阴性的患者一般不具有由于酸反流而导致的症状。由此研究人员提出,对于在24小时食管pH监测中无症状的患者APT可能有效(DigDisSci,2005,50:1611-161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的咽喉部改变及其与胃食管酸反流的关系。方法对 70例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了解反流性食管炎情况 ,咽喉镜检查咽喉部病变的发生情况 ,并对反流症状及咽喉部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3 7.1 %患者有咽喉部症状 ,咽喉部症状类型和程度与反流症状类型及程度无关 (P >0 .0 5 )。 68.6%的患者有咽喉部病变 ,与反流症状及咽喉部症状无关 (P>0 .0 5 )。食管炎严重程度与咽喉部病变的发生率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咽喉部症状及病变与胃食管反流症状及反流程度无关 ,但与食管酸反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与胃十二指肠形态的关系.方法 将20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和非RGERD,比较2组的胃十二指肠形态学异常情况;将RGERD按上消化道形态有无异常分为阳性组(异常)和阴性组(无异常),全部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并予以不同的体位变化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结果 RGERD和非RGERD患者间胃十二指肠形态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阳性组患者GERDQ评分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RGERD患者胃十二指肠形态异常率明显增高;体位变化治疗对胃十二指肠形态异常的RGERD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胃食管病理性酸反流的监测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2年9月因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在我院消化科胃肠动力室行动态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的51例患者资料,根据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远端、近端均有病理性酸反流组(20例),仅远端有病理性酸反流组(2例),仅近端有病理性酸反流组(9例),远端、近端均无病理性酸反流组(20例)。比较单、双通道24 h食管pH监测食管病理性酸反流阳性率的差异,分析仅近端食管出现病理性酸反流的可能原因及近端与远端食管酸反流的相关性。结果51例中9例仅近端提示有病理性酸反流,其中8例同时在本院进行了胃镜和(或)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1例为Barrett食管(主诉仅为咽部异物感,没有明显的反酸、烧心症状),7例主诉反酸、烧心者中2例食管裂孔疝、2例贲门失迟缓、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1例胡桃夹食管,另外1例胃镜结果阴性(未做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近端、远端均有病理性酸反流患者近端食管pH<4所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卧位pH<4所占百分比、立位pH<4所占百分比及Demeester记分均明显高于单纯近端食管病理性酸反流患者(P<0.05),最长酸反流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近端、远端酸反流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越易反流。结论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有明显胃食管反流症状但pH监测远端食管无病理性酸反流的患者有一定诊断意义。喉咽反流与胃食管反流具有相关性,24 h双通道食管pH监测对其研究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马欣  张如敏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5):115-116
目的了解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的酸反流位置及与症状的对应关系。方法用瑞典CTD公司引进的24小时双极pH导管(导管间距5cm固定)连续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内存在不同位置的酸反流,重症状组反流位置常高达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esophagealsphincter,LES)上10cm,明显高于轻症状组。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ES上10cm发生反流时症状的对应性明显高于LES上5cm出现反流时症状的对应性(P<0.01)。双极pH导管监测能更准确地反映食管酸反流程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酸分泌及胃-食管反流的测定,以观察胃酸分泌对胃-食管反流的影响。其中胃-食管反流阳性组18例,胃-食管反流阴性组12例,胃液分析结果显示的基础胃酸排泌量(BAO)、最大胃酸排泌量(MAO)及高峰胃酸排泌量(PAO),两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胃酸分泌和胃-食管反流无关,提示胃酸过高不是胃-食管反流的诱发因素,有烧心、反酸症状出现者可能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但并不能反映胃内泌酸及胃酸分泌亢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酸反流、非酸反流的情况及其与烧心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病患者92例,根据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及24 h pH监测指标分为糜烂性食管炎(A组,40例)和非糜烂性反流病(B组,52例),比较两组联合阻抗-pH监测指标。结果:两组阻抗指标酸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酸反流次数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7,P〈0.05);两组非酸反流烧心症状指数阳性率分别为22.5%(A组)、13.5%(B组)。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无论糜烂性食管炎还是非糜烂性食管炎,非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均占相当的比例,提示非酸反流也是引起烧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避免睡前进食被推荐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其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影响如何尚不明确。本文探讨了睡前进食对NERD食管酸暴露和症状的影响。方法35例经反流诊断问卷及胃镜诊断的NERD患者分为睡前0.5h内进食组(21例)和睡前3h内不进食的对照组(14例)接受24h食管pH监测,分析DeMeester指数、夜间卧位酸反流、卧位前3h酸反流及全天酸反流时间及与症状的相关性。结果全部患者平均RDQ评分24.17±6.33,DeMeester指数中位值4.47(1.73,19.75),中位卧位酸反流时间1.68(0.22,7.13)min;中位卧位前3h酸反流时间0.12(0,1.62)min,中位全天酸反流时间10.18(3.4,47.58)min。相关性分析显示全部患者RDQ评分与DeMeester指数及BMI均无关(均P<0.05)。两组在性别比例、辣食偏好、饮酒或吸烟习惯、RDQ评分、年龄及BMI等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睡前进食组DeMeester指数、卧位酸反流时间、卧位前1.5h酸反流时间和全天酸反流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卧位1.5~3h酸反流时间两组间无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镜下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341例疑似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资料,分析比较胃镜下胃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24 h pH阻抗诊断的一致性。比较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高分辨测压远端潜伏期(DL)、下段食管括约肌综合松弛压(IRP)、食管远端收缩积分(DCI)。结果 胃镜下食管阀瓣分级和食管胃超声造影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镜下胃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敏感度93.22%、特异度98.10%、准确度94.72%、阳性预测值99.10%、阴性预测值86.65%,分别高于单独使用胃镜下胃食管阀瓣分级或食管胃超声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镜下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与食管24 h pH阻抗诊断高度一致(Kappa值0.881)。通过胃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检出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食管高分辨测压测出DL、IRP大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测出DCI小于非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镜下食管阀瓣分级联合食管胃超声造影诊断胃食管反流病较各自单一检查敏感性、特异性高,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涂颖  陈洁  郑仕诚  何素玉  周骥  张强  汤善宏   《四川医学》2023,44(6):630-634
目的 探索四川地区胃食管反流食管外症状的患病现状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5月在成都平原、川中地区和川北地区3家三级医院诊断明确的23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和一般资料问卷进行调查,以RSI>13分作为食管外症状判断标准,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胃食管反流食管外症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39例胃食管反流患者有131例(54.8%)发生食管外症状,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51.1%)、咽部异物感(47.3%)、声音嘶哑(42.0%)、饭后咳嗽(38.2%)、持续清嗓(26.0%)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BMI、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焦虑抑郁状态、睡眠障碍、功能性肠病是发生胃食管反流食管外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四川地区胃食管反流食管外症状患病率较高,临床表现多样,且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医务人员及时有效的干预独立危险因素,可减轻患者的复杂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9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的关系 ,为本病辨证分型寻求特征性的客观指标。方法 :对 97例经 2 4小时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再统计分析研究各证型与 2 4小时食管多项酸反流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型中高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在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P <0 .0 5 ) ;总pH <4时间百分率和反流总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型 (P <0 .0 5 )。酸反流的症状指数≥ 5 0 %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1 )。酸反流体位分型为混合型的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脾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5 )。结论 :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食管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胃食管酸反流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患者对抑酸治疗的反应不如胃灼热症状的患者好,但是抗反流手术的改善作用已有人报道,这提示反流涉及到非酸性的胃因素作用,较少的酸反流可能会引起反胃或胸痛。本试验旨在研究慢性咳嗽是否和轻度酸反流有关。方法:本研究采用24h动态压力-pH-阻抗监测仪,对28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研究。压力测定被用来精确识别是否咳嗽,而阻抗-pH值测量用来测定酸性(pH<4)、弱酸性(pH7~4)以及弱碱性(阻抗下降,pH≥7)反流。并为各种类型的反流进行症状相关可能性(SAP)分析。结果:22例患者完成分析,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0月接受食管癌切除术的20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消化道重建术式分为2组,其中118例接受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为观察组,82例接受全胃代食管吻合术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并对2组的并发症、肺功能、术后胃食管反流、生存质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和11.0%(P>0.05);观察组在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和肺活量(VC)降低幅度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酸反流次数、>5 min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和pH值<4的总时间等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且观察组在术后4和12周的反流性疾病问卷表(RDQ)评分及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4周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12周和24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2组生存质量总满意度分别为77.9%和63.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提高肺部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因各种原因而就诊于全科医生(GP)的患者人群中,具有典型症状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以及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Q oL)。患者与方法:选择在同一天内,由所有参加研究的G P(n=3200)向其所有就诊的患者询问灼热感和反流症状的发生情况。对所有具有阳性报告的患者,由GP填写调查问卷,并由患者填写指定的Q oL调查问卷。结果:在40982例就诊于全科医生的患者中,有4124例(10.1%)存在一种或两种胃食管反流症状。男性的发病率(11.1%)高于女性(9.3%;P<0.001),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至50~59岁后其发病率开始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食管的组织损害。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三大症状。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破损,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即RE)和内镜阴性GERD,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已有关于胃食管反流病(GORD)患者胃排空延迟的报道,然而其在反流次数中的增加作用仍有争议。该研究目的在于评估内镜阴性的GOR D患者胃排空加速及胃食管反流与病理性食管酸暴露的关系。患者与方法:在至少间隔7d的时间内,随机双盲地给予患者西沙比利(20m g2次/d)和安慰剂3d后,对12例患者(7例男性,年龄极差24~65)通过实时超声进行餐后(每餐2.1M J)6h的胃排空与食管内pH值监测。同时测定12例健康志愿者(7例男性,年龄极差25~54)给予安慰剂后的胃排空情况。结果:相比于健康受试者,患者组胃排空时间曲线下面积较大(P<0.01),半排空…  相似文献   

17.
赵忠岩  李岩  郭宏华 《吉林医学》2008,29(15):1252-1253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状的食管酸暴露特点,探讨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食管外症状的治疗价值。方法:32例具有食管外症状的GERD患者分成三组,异常酸反流组14例,食管对酸高敏组16例,功能性上腹灼痛组2例,并以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2次/d治疗8周。结果:异常酸反流组酸反流次数、长时间酸反流次数、pH〈4,时间百分比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食管对酸高敏组食管外症状指数显著高于功能性上腹灼痛组,P〈0.05;治疗前食管对酸高敏组食管外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异常酸反流组;治疗后4、8周,异常酸反流组、食管对酸高敏组的症状积分显著下降,而功能性上腹灼痛组患者仅有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GERD患者食管外症状4、8周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71%和80%。结论:食管对酸高敏患者可能更易发生食管外症状;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对GELID患者食管外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孙宝君  李园  邹琳  俞森洋 《重庆医学》2005,34(7):1044-1045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老年肺炎患者24h食管pH监测,探讨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s,GER)在老年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及30例非肺炎患者进行24h食管pH监测,计算酸反流得分,以12.70作为酸反流得分的正常界限.结果 31例老年肺炎患者平均酸反流得分34.91,对照组平均酸反流得分5.9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患者25例存在胃食管反流,占80.6%(25/31),其中仅5例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占20.0%(5/25).结论胃食管反流可能是老年肺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老年肺炎患者胃食管反流多无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9.
孟勇  陆敬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3):1088-108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方法中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试验的应用。方法有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GER)相关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进行症状评分、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及治疗试验。一组为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治疗试验作为试验组,另一组为安慰剂治疗试验,两组间治疗试验前后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有GER相关症状的患者中,内镜检查的阳性率26.7%,食管pH监测的阳性率81.7%,PPI抑酸治疗试验的阳性率73.3%(敏感性87.0%)。结论有GER相关症状的患者中内镜检查的阳性率低,PPI抑酸治疗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和敏感性,简便易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综合分析109 名接受食管24小时动态pH监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DeMeester记分和GERDQ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所占比例,统计分析患者GERDQ量表评分及动态pH 记录仪记录的DeMeester记分。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在多个科室首诊,以GERDQ 8分为分界点,对食管24小时pH测定DeMeeste评分阳性和阴性的区分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存在多样性,GERDQ评分用于食管24小时pH测定前筛查评估可提高监测阳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