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蒋君 《当代医学》2014,(32):77-78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均分为2组(n=30)。观察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BI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李璘 《实用全科医学》2010,8(9):1153-1154
目的观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微创清除术治疗,治疗组行颅内血肿开颅清除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GCS评分、NIHSS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存活率治疗组为71.64%,对照组为49.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治疗组为28.36%,对照组为5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率治疗组为49.25%,对照组为3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颅内血肿开颅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好,减少病死率,可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8.6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治疗效果优于传统保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128例患者以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一般内科治疗,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NIHSS评分和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NIHSS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差异继续加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7.50%,对照组79.68%,两者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idit z=13.621,P=0.00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联合亚低温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右江医学》2019,(5):376-37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8年9月进行治疗的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微创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血肿体积变化情况、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 W、4 W血肿体积均小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基底节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实施CT引导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较好,患者血肿清除明显,神经功能改善较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到较好的恢复,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巴氏指数(BI)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5.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NIHSS及BI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小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40例高血压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天、1周、2周、1个月观察组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1个月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同期比较,观察组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小量脑出血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周坤 《微创医学》2011,6(1):57-59
目的比较微创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方法治疗小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的32例小量脑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另取同期行内科保守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9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 d、1周、2周、1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迅速清除血肿、创伤小等优点,对于小量脑出血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9.
袁林文  黄剑 《当代医学》2016,(21):76-77
目的:观察YL-1型微创穿刺针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微创穿刺组,各30例,分别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YL-1型微创穿刺针清除血肿治疗,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BI指数)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术后3个月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1),BI指数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经功能缺损及BI指数评分改善程度微创穿刺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微创穿刺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P<0.05)。结论 YL-1型微创穿刺针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164例,分为两组,微创组82例,均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内科保守组82例,采用传统内科保守治疗,于治疗1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比较,微创组优于保守组(P<0.05),微创组死亡率低于保守组,但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内科保守组,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住院治疗急性脑梗死120例,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 例。两组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再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丁苯酞注射液100mg2次/d,?连续应用14d。观察两组NIHSS评分、ADL评分,进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进行比较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ADL评分差值分别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120例患者均为2009年1至12月间我中心住院部或家庭病床的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组时和康复6周后由同一医生用脑卒中量表(NIHSS)、Fus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和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评定。组内比较结果:对照组NIHSS、FMA、BI及WHOQOL-BREF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治疗后NIHSS、FMA、BI及WHOQOL—BREF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康复组NIHSS、FMA、BI及WHOQOL—BREF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联合银杏达莫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1月在中山市大涌医院住院的12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胶囊口服加银杏达莫静滴治疗,对照组给予血塞通静滴,疗程均为15d。收集治疗前后数据,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0.05),观察组D一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联合应用丁苯酞胶囊和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尿激肽原酶(human urinary kallikrein, HUK)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根据病情给予两组患者相同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HUK注射液015 PNA U(p nitroaniline unit,相当于10 000国际单位)+生理盐水50 mL静脉泵入,1次/d,共21 d。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并比较。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xfor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标准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分型。结果: 治疗21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81.67%)高于对照组(51.67%)。糖尿病及TOAST分型与HUK临床疗效相关(P<0.01);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疾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治疗组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非糖尿病患者及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使用HUK的临床疗效优于糖尿病患者及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结论: HUK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糖尿病及TOAST分型可能是HUK的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20例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1)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有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前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红细胞压积(HCT)、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Fbg、HCT、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血浆Fbg、HCT、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组间比较显示: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NIHSS均显著下降(P0.05),FMA评分、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NIHS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煎剂联合西药可以改善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肢体综合康复治疗[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针灸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同时结合使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根据患者就诊时间段选取相应的开穴进行治疗,共治疗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的Ashworth、Berg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NIHSS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的Ashworth评分、Berg平衡功能: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2个月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在治疗1个月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综合康复治疗的同时结合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平衡功能,增加肌张力。  相似文献   

17.
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照儒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4):2040-2042
目的探讨脑脉泰胶囊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11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而治疗组则加用脑脉泰胶囊治疗,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及ADL能力评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能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其神经功能及ADL,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通腑开窍汤鼻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GCS、NIHSS、AD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急性期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开窍汤鼻饲治疗。通腑开窍汤方药组成:大黄6 g,芒硝(冲服)6 g,枳实9 g,厚朴12 g,瓜蒌15 g,清半夏9 g,石菖蒲15 g,川芎15 g,麝香(冲服)0.15 g,黄芪30 g,大枣12 g,生姜9 g。水煎取汁200 m L,每日鼻饲3次,共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格拉斯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daily liviing,ADL)和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GCS、NIHSS和ADL评分都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GCS、NIHSS和ADL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有效率为7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开窍汤鼻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昏迷患者GCS、NIHSS、ADL评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和疏血通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连续观察21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并监测血小板计数、血凝常规和肝肾功。结果2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BI评分升高。治疗后组间相比,治疗组在降低NIHSS评分和提高BI评分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依达拉奉和疏血通注射液在使用中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依达拉奉可显著降低NIHSS评分,提高BI评分,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病情合理选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防治并发症、必要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治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人尿激肽原酶0.15PNA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7例,显著进步31例,进步10例,无效2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21例,进步8例,无效16例,恶化3例,总有效率为68.33%;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4 d后NIHSS评分[(7.06±3.64)分]显著优于治疗前[(15.03±5.77)分]和对照组治疗后[(9.85±4.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58.4±5.6)分]显著优于治疗前[(38.7±6.3)分]和对照组治疗后[(43.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4d后hs-CRP水平[(2.13±0.30)mol/L]显著低于治疗前[(6.73±0.78)mol/L]和对照组治疗后[(3.73±0.43)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应用人尿激肽原酶能够显著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后期的生活能力,降低血清hs-CRP水平,减轻炎性反应,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