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86例慢性乙肝患者心理状态分析的调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予以干预.方法:采取了对病人病情给予符合实际的分析及有根据的保证.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教会病人自我调节,帮助患者摆脱被歧视的心理,促进病情的好转.结果:286例病人的心理障碍均得到正确干预,获得良好效果.结论:心理状态与慢性乙肝患者的疾病转归密切相关.心理干预能减弱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不良情绪中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8例患者均分为治疗组54例,对照组54例。给予两组患者常规降低眼压下的青光眼手术治疗,治疗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情绪变化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不良情绪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t=7.90,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心理干预可降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不良情绪,能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青光眼视力保护及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痔术前患者的饮食情况和心理反应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适应疾病过程,促进康复。方法:对100例痔术前患者进行饮食调查和观察其出现的不良心理反应,并进行分析。结果:50%进食偏少,14%未进食,90%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18%存在害羞心理。结论:通过痔术前饮食调查和心理反应的分析说明,痔手术虽小,患者同样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反应,均衡的饮食和营养不仅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还可减轻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范容 《吉林医学》2011,(33):7169-7169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06例,调查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据此实施针对性的临床心理护理干预,以期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实施心理护理后,患者不良情绪均有缓解,并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心理护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抑郁程度进行测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情绪变化与疾病发展密切相关,临床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或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口腔癌患者的心理调查及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手术前后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60例口腔癌患者进行心理分析,根据患者的危机心理及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原因,制定手术前后干预措施,为促进癌症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结果通过对口腔癌患者的心理分析并于手术前后实施干预措施,消除了患者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结论通过心理干预可使口腔癌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针对围手术期病人实施常规治疗的同时,不能忽视心理干预,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消除患者的各种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治愈疾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2月我院接收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162例,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分析研究,同时采取相对应的心理护理干预.结果 在出院时的轻度以及中度焦虑和抑郁的患者明显低于入院时.结论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抑郁情绪,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在康复期给予及时的心理干预对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影响。方法选取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n=45),2组均采用利培酮片治疗,常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药物治疗上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分别在入组时及3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经过3周的心理干预SAS(38.61±10.32)、SDS(40.30±1044)评分比入组前明显降低,且干预组3周后的SAS、SDS评分结果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围术期心理干预对阑尾切除患者术后身心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整体护理发展到今天,其对实施心理干预后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心理干预与技术护理相辅相成,具有同等价值。而心理干预在特定条件下,往往胜于技术护理的作用。近代心身医学研究发现,躯体疾病可导致情绪障碍,通过大脑皮质下中枢的反作用,可以加重疾病或使之长久不愈。通过心理干预能使患者改变负性心理反应,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的同时再加以心理干预,判定给予心理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情况、SCL-90评分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患者得到有效治疗,且干预后患者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前后数据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同时,此次调查患者的满意率高达95.0%。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帮助更多患者尽早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功能尽早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方法:分析50例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焦虑恐惧心理、抑郁心理、自卑心理、急躁心理、依赖心理,从多方面细致入微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干预。结果:90%患者能自理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病人克服不良情绪,树立信心,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既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又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分级心理护理模式对胸外科患者的干预效果,为今后临床心理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0月至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外三科住院治疗行择期胸外科手术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干预组(n=86)和对照组(n=30)。计算患者术前SCL-90量表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得分,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干预组患者划分心理护理等级,采取相应的分级护理策略进行干预,在术后出院前再次评估SCL-90量表及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得分,同时比较术后恢复活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出院前干预组的SCL-90平均得分为(1.79±0.48)分,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为(2.96±0.44)分;对照组SCL-90平均得分为(2.96±0.44)分,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为(3.21±0.48)分,干预组及对照组得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出院前干预组SCL-90平均得分及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心理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术后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效果优于普通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对HIV感染者/AIDS病人心身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对108例深圳市HIV感染者/AIDS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HIV感染者/AIDS病人干预后,SCL-90在敌对和精神病症2项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8个因子和SCL-90总分、阳性总分、阳性均数、阳性项目数等4方面均低于干预前(P〈0.01)。WHOQOL-100评估在干预后,除了对药物及医疗手段的依赖性、性生活、交通条件和精神支柱等方面及领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5大领域及21个方面和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均高于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改善HIV感染者的心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护理干预在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效果。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实验组同时采用护理干预,包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认知疗法、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等,疗程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治疗经护理干预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身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措施对于贲门癌术后营养不良患者心理状态的积极作用以及对生活质量的有利影响。 方法 将 56 例贲门癌术后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 28 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入院宣教、疾病知识教育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 3 次结构性心理干预。用 SCL-90 和 QLQ-C30 评定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心理干预 1 个月后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结果 56 例营养不良患者入院时 SCL-90 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P<0.01);1 个月后干预组 SCL-90 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1 个月后干预组 QLQ-C30 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疲乏、恶心呕吐、失眠、食欲丧失、便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结构性心理干预措施对于减轻贲门癌术后营养不良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脑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心理状况。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狭窄患者40例(研究组),行脑动脉造影血管内支架治疗,选择同期行脑动脉造影无血管异常的患者40例(对照组),全部患者脑血管造影后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定,对于研究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1周后行第2次SCL-90测定,比较研究组干预前后、对照组以及常模组的心理状况。结果研究组干预前强迫、焦虑、抑郁等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干预后,研究组各项SCL-90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恐惧、人际关系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模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敌对、偏执、强迫仍高于常模组(P<0.05)。结论脑动脉血管狭窄支架植入治疗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状况问题,有必要在支架植入前后进行心理干预,以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A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人性化护理措施。所有患者入院后当天行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住院7 d后再进行第2次评定。结果:干预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后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且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SCL-90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症、其他等因子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1)。2组患者SCL-90评分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恐惧、偏执和其他等因子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显著降低AMI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7.
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择期手术病人术前心理干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术前实施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择期手术病人术前进行心理应激调查,并针对调查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干预,评估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与60例未实施心理干预的病人对照研究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后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调查显示择期手术病人术前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惧及精神病性等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有明显升高,而人际关系因子与国内常模比较有明显降低;心理干预后病人的焦虑、抑郁、疑虑等不良心理反应有显著性降低(P<0.05或P<0.01);经过心理干预的患者入手术室前后的生命体征更趋平稳。结论:术前心理干预能有效地降低术前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的水平,可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来完成手术,表明对择期手术病人术前进行心理干预(认知治疗与支持治疗)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心理干预对直肠癌结肠造瘘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能否改善直肠癌结肠造瘘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36例直肠癌结肠造瘘患者(实验组18例,对照组18例)进行心理干预研究,化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测评。结果治疗前直肠癌结肠造瘘患者的心理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心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直肠癌结肠造瘘患者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情志干预对不同系统疾病急诊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8月—2011年10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急诊科就诊的患者40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产生随机序列,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及情志干预组各200例。治疗前后使用SCL90、SDS、SAS量表评价并比较。结果:两组分别有36%和37.5%患者就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情志干预组心血管、消化、呼吸、神经系统患者SAS、SDS、SCL-90总分显著低于常规组,情志干预组治疗后心血管疾病患者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精神病性5项因子,消化疾病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5项因子,呼吸疾病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7项因子,神经疾病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5项因子显著低于常规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患者就诊时多存在不良心理情绪,其表现与其所患疾病系统类别相关,通过情志干预能有针对性的改善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运动造成膝关节急慢性损伤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2例运动造成的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采用国际通用的 SCL-90症状自评量表、SAS 焦虑自评量表和 SDS 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查。在心理护理干预1个月后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结果:干预组试验前后 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焦虑、敌意等维度和 SAS 及 SDS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造成的膝关节损伤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对康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