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多层螺旋CTA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最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情况。方法:对32例动脉瘤患者经3D-CTA与DSA检查出的36个动脉瘤予以比较研究,评估出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患者的36个动脉瘤,3D-CTA准确检出34个,DSA检出36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小动脉瘤的诊断上3D-CTA不及DSA,而3D-CTA在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壁钙化及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3D-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三维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d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2003年6月至2005年2月间,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128例患者,在CT平扫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使用GELightspeed pro16层螺旋CT扫描仪行3D-CTA检查(时间在发病后2h到4d)。其中6例在3D-CTA之前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11例在3D-CTA之后行DSA检查。3D-CTA后处理图像与DSA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和DSA共同证实发现112例患者有130个动脉瘤,动脉瘤大小为1·1~28mm,其中单发动脉瘤97例,多发15例33个动脉瘤(12例2个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在112例动脉瘤患者中,3D-CTA发现111例125个动脉瘤,其中多发12例26个动脉瘤(10例各2个动脉瘤,2例各3个动脉瘤)。在DSA检查的117例中,动脉瘤患者107例(5例未行DSA,3D-CTA后直接手术),DSA发现其中104例122个动脉瘤,显示多发动脉瘤15例(12例2个动脉瘤,3例3个动脉瘤)。112例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3D-CTA检查过程中,病情无加重或无其他意外发生。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具有快捷、经济和相对无创等优点,可以完全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容积重建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46例164个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容积重建3D-CTA和数字减影造影术(DSA)影像学资料.影像学分析诊断采用双盲法.结果 146例患者共发现164个动脉瘤,120例患者为单发动脉瘤,8例为2个动脉瘤,5例为3个动脉瘤.3D-CTA容积重建(VR)漏诊10例,DSA漏诊3例.经统计学分析3D-CTA容积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为94.5%、95.0%.结论 3D-CTA容积重建技术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筛检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急性原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进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患者均完成VR、MIP、SSD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发现7例动静脉畸形,23例共24个动脉瘤,其中21例为单个动脉瘤,1例为两个动脉瘤,1例合并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直径最小2.0 mm,最大20 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DSA检查发现25个动脉瘤,MSCTA的吻合率为96%.[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以帮助原发性SAH患者查找病因,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周广立 《大医生》2023,(10):98-101
目的 研究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曹县人民医院接收的106例疑似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均接受3D-CTA、DSA检查,统计患者的检查结果,并对比3D-CTA、DSA检查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径;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及其与DSA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在106例患者中,DSA共检出83例颅内动脉瘤,3D-CTA共检出84例颅内动脉瘤。以DSA为“金标准”进行分析,发现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7.59%、特异度为86.96%、准确度为95.28%、漏诊率为2.41%、误诊率为13.04%。3D-CTA检查的瘤体最大径、瘤颈径与DS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及测量的判读,3D-CTA与DSA之间判读一致性为优。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3D-CTA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且3D-CTA诊断与DSA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对本院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共57例怀疑颅内动脉的瘤患者于2周内分别进行MSCTA和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MSCTA血管重建后处理技术有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多层面重建、三维表面遮盖显示。结果:57例患者中43例患者阳性共发现48个动脉瘤,MSCTA发现40例44个,DSA发现42例47个。1例MSCTA发现动脉瘤,DSA阴性,3例DSA发现动脉瘤,MSCTA阴性,两者均阴性共14例。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93.33%,符合率为92.98%,阳性预测值为97.50%,阴性预测值为82.35%。结论:MSCTA是一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轴向、比邻结构关系的快捷、有效检查方法,弥补了DSA的不足,可逐渐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采取容积重建(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同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对比。结果:CTA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中,VRT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最高,<10mm的容积重建术相比DSA动脉瘤的检出率,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方面相比DSA,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可较好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的可靠性。方法对240例CT检查怀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者直接进行显微手术,未发现动脉瘤者进行重复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并将CTA图像与术中所见及DSA图像进行对比。结果24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者227例,发现动脉瘤239个;首次检出率为94.6%(227/240);8例重复CTA与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例两种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CT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100%[(235+5)/240&#215;100%]。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为0%(0/235)。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瘤体上有无穿支血管、与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可靠方法,CTA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对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效果评价、随访复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CTA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含颅内镜像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患者进行3D-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3D-CTA共发现47例110个动脉瘤,其中2个动脉瘤者35例(含镜像动脉瘤15例),3个动脉瘤者例9例;4个动脉瘤者2例(含镜像动脉瘤1例),5个动脉瘤者1例。3D-CTA能清晰显示颅内多发动脉瘤,并能清晰显示每个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结论3D-CTA诊断颅内多发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断的首选方法,在指导动脉瘤治疗方面可对DSA起到重要补充作用。将颅内镜像动脉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有助于判断破裂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 3D-MSCTA容积重建(VR)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3D-MSCTA检查,使用GE Light 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VR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同时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辅助检查。结果:在36例患者中3D-MSCTA发现动脉瘤39个(3例2个动脉瘤),其中大脑前动脉3个,前交通动脉11个,颈内动脉5个,大脑中动脉9个,后交通动脉9个,基底动脉环1个,椎动脉1个。VR图像上所测动脉瘤大小为1.1~14.7mm不等。DSA和手术证实20例共21个动脉瘤(1例为2个动脉瘤),VR所测动脉瘤大小与DS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59,P>0.05)。VR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数量及是否为狭颈或宽底的结果与DSA基本相符。结论:3D-MSCTA VR对颅内动脉瘤显示清晰,可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是一种快捷、经济和有效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CT angiography,CTA)后处理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8例,所有病例采用16层螺旋CTA检查,运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lP)两种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本组38例患者,CTA俭出42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3个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20例,前交通动脉瘤10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5例,推动脉瘤1例。其中囊状动脉瘤28个,梭形动脉瘤8个,不规则状动脉瘤6个,直径约2~23mm,平均直径约为5.8mm。结论:16层螺旋CTA后处理技术能及时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复查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患者18例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17例(21个),其中1个大脑后动脉瘤误诊为交通动脉瘤,1例(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漏诊.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DS-CTA检查,即增强扫描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组织,获得数据后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33例病例都得到较好的无骨干扰的血管影像,常规CTA发现27个动脉瘤,DS-CTA发现29个,行DSA检查被证实为29个动脉瘤。结论:DS-CTA能更好地显示颅底段血管小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38例在我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各例均有治疗前后完整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行CTA检查。34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例行介入栓塞术;32例治疗前后CTA检查相隔在10d之内,6例在11~27d之内。术前所有病例均行DSA检查,术后4例复查DSA。结果:38例病例中颅内动脉瘤46个,其中行动脉瘤夹闭术34例,夹闭动脉瘤40个;介入栓塞术4例,栓塞动脉瘤4个;另有2个未作处理。46个动脉瘤中,CTA明确诊断40个,可疑5个,漏诊1个。术后CTA见夹闭不全2个,瘤颈残余1个。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快速、准确、易被患者接受的检查方法,不仅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诊断及选择手术方法中具有优势,而且可成为术后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与三维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对颅内小动脉瘤检测的对照研究,评价64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12月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73例,回顾性分析其64排CTA及3D DSA图像资料,以3D DSA为诊断标准,采用双盲法对比分析64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3D DSA共检出47例,合计52个小动脉瘤。颅内小动脉瘤组(直径3~5 mm)32个,其中CTA检出32个,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颅内微小动脉瘤组(直径〈3 mm)20个,其中CTA检出19个,假阴性1例和假阳性4例。CTA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1.8%、86.0%和91.5%。64排CTA对颅内小及微小动脉瘤诊断与DSA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的应用,提高了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检出能力,CTA可作为颅内小动脉瘤筛选检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姚世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449-5449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发现38例动脉瘤患者共40个颅内动脉瘤(2例患者为2处动脉瘤)。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后复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疑似颅内动脉瘤136例其临床病历资料,皆完成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以及对颅内动脉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的检查差异比无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可肯定,诊断敏感度、准确率较高,与DSA金标准相近,可作为DSA诊断辅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估(附6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进行MSCTA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在62例患者中,MSCTA检出动脉瘤其66个,7例未检见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2个瘤灶者7例,3个瘤灶者2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者26个,大脑中动脉15个,颈内动脉12个,大脑前动脉4个,后交通动脉4个,小脑后下动脉3个,基底动脉2个。最大瘤体直径为18mm,最小瘤体直径2mm。经DSA和手术对照,MSCTA诊断准确55例,漏诊3例,动脉瘤位置判断不准3例,假阳性1例。MS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883%,特异性100%,准确率91.7%,阳性预测值97.0%,阴性预测值71.4%。结论MSCTA可安全、快捷、无创性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指向、轮廓)、瘤颈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推荐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 的选择以及开颅直接手术或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取向等问题.方法 1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MRI检查37例、MRA31例,通过重建CT血管成像技术(CTA)及三维CTA(3D-CTA)确诊13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确诊142例;直接手术96例,其中因血管内手术失败而开颅4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92例,其中ONYX胶栓塞2例,其余均采用GDC栓塞手术.另6例因再次出血,病情恶化等原因家属放弃治疗.结果 死亡9例,死因:2例再出血、3例严重血管痉挛,肺炎等并发症死亡4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诊选择,MRA可作为无出血史患者的检查,但不宜以此直接手术;CTA/3D-CTA在相当患者中可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破裂点,并依此直接手术;DSA尤其3D-DSA对复杂性的动脉瘤的血供情况可清晰提示并指导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各有优点,我们主张急性期脑肿胀患者应首先行急诊介入治疗,但血管痉挛明显的患者应果断早期手术,其中多发性动脉瘤的重点是判断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