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方法 将一段大鼠颈外静脉分支游离,同侧颈总动脉切断,采用2点定位连续吻合法将颈外静脉分支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超声检查血管通畅情况,于第3、7、14、28、42天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吻合完成时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超声检查示术后早期(3 d内)桥管通畅率94%.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病理切片显示内膜不同程度增生.结论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连续吻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间断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大鼠自体静脉移植再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30只,体质量300~350g,分成A组和B组。2组大鼠均以右侧颈外静脉作为自体移植静脉,以Cuff套管法为吻合方法,A组将右侧颈外静脉移植至右侧颈总动脉,B组将右侧颈外静脉移植至腹主动脉。术后第1、2、4周分3次取材,对切片行HE染色,测量内膜和中膜的厚度。结果B组手术时间、吻合时间较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鼠在相对应时间点的内膜和中膜的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模型均是研究自体移植静脉增生和狭窄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防治措施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自体心包外支架包裹静脉移植物减轻内膜增生的动物模型,探讨自体心包外支架预防静脉移植物再狭窄的可行性。方法:以“no-touch”方法取犬一侧颈外静脉,对半剪成两段后分别吻合在双侧股动脉上,其中一侧静脉移植物外包裹自体心包(实验组),另一侧为单纯的静脉移植(对照组)。术后2周、4周分别切取移植静脉,行HE和WEIGERT染色,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内膜厚度、内膜面积。免疫组化法检测静脉移植物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除1条犬死亡外,余12条成活,所有动静脉吻合口无狭窄。实验组静脉移植物术后2周、4周内膜厚度、内膜截面积和PCNA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该动物模型设计合理,自体心包可作为静脉外支架的材料,能明显减轻内膜的增生,减少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建立兔颈总动脉旁路移植的动物模型,比较建立各种动物模型的手术结果。方法将36例兔分为:P1组、P2组、C组,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建立兔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模型。P1组:将2~3 cm长的颈外静脉远近端倒转后端侧吻合移植至同侧颈总动脉上,结扎两吻合口间的颈总动脉。P2组:与P1组不同的是动脉离断后与倒置的静脉行端端连续吻合。C组:将同样长度的颈内静脉倒置后应用cuff管技术移植于颈总动脉。比较三组血管吻合技术的手术时间、吻合口术后即刻及4周时的通畅率,4周后静脉桥血管内,中膜增生情况。结果三种实验动物均无死亡。P1、2组动物手术时间相当,但较C组手术时间长(P<0.05)。三组手术中出血量相当(P>0.05)。Cuff技术制作的动静脉吻合口,大小相对固定,不容易形成手术技术的吻合口狭窄;缝合法,技术要求较高,缝合不当、打结过紧可直接导致吻合口狭窄,以端端吻合的狭窄率最高。4周后缝合法比cuff技术的吻合口管壁增生更加明显,吻合口发生狭窄的比率升高,cuff技术与端端吻合差异明显(P<0.05)。静脉桥血管体部的内膜及中膜增生程度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uff技术制作兔颈总动旁路移植模型容易掌握,吻合口不易狭窄,适用于研究静脉桥血管体的病例生理变化。而缝合法手术要求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高,但更近于临床,对研究吻合口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自拟川黄三七汤对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并探讨护理配合的意义价值。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川黄三七汤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3d实验组开始采用灌胃法给予川黄三七汤,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一次,直至术后取材。所有动物建立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模型:将颈外静脉端侧吻合于股动脉,术后取血管桥标本。光镜、扫描电镜观察近吻合口处和中央部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同时对术前准备、术中特殊用品的准备、手术配合及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移植4周后,各组静脉均有内膜及中膜较正常颈静脉明显增厚表现,辛伐他汀组,内膜及中膜增厚较对照组轻。两组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川黄三七汤能抑制动脉化静脉内膜及中膜增厚,有减轻桥静脉狭窄的作用。护士熟悉手术步骤、配合熟练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联合左旋精氨酸对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前3 d开始采用灌胃法给予辛伐他汀(10 mg/Kg溶于10 ml生理盐水),经耳缘静脉给予左旋精氨酸(100 mg/kg),对照组给与等量生理盐水,每天一次,直至术后取材。所有动物于术日建立自体静脉旁路移植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颈外静脉端侧吻合于股动脉,于术后4周取血管桥标本,同时取0.5 cm移植静脉作为正常静脉参照。光镜下观察、测定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近吻合口处和中央部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管腔增生面积与管腔面积比(S1/S2),统计学分析各组间差异。结果移植4周后,各组静脉均有内膜及中膜较正常颈静脉明显增厚表现,辛伐他汀组内膜及中膜增厚较对照组轻。两组静脉桥的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结论(1)兔颈外静脉移植至股动脉后内膜及中膜增厚。(2)辛伐他汀联合左旋精氨酸能抑制动脉化静脉内膜及中膜增厚,有减轻桥静脉狭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喉移植改进模型的可行性。方法近交系F344大白鼠80只。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Strome喉移植模型,实验组保留咽升动脉,供体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分别与受体大鼠颈总动脉和颈前静脉行端端吻合,比较2组术后动静脉通畅率及移植喉存活率。结果对照组的动、静脉通畅率和移植喉存活率分别为30%、15%、30%,实验组为75%、65%、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改进的大鼠喉移植模型提高了受体鼠和移植喉的存活率,能更好地进行喉移植抗免疫排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改良cuff法和间断缝合法在建立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模型中的异同.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cuff组和缝合组,每组20只.分别采用改良cuff法和间断缝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到同侧颈总动脉模型.结果 两组均无动物死亡.cuff组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较缝合组缩短.4周后比较,cuff组与缝合组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95%与85%.大体观察及病理示桥血管壁不同程度增厚,两组移植静脉中段内膜、中膜增生,但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增强.结论 两者均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改良cuff法较间断缝合法更加简单,出血量少,是建立静脉桥狭窄模型更为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9.
血管外支架预防CABG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动物模型,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对静脉桥血管吻合口部位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 25~30 kg普通长白猪10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旁路移植(端侧吻合),实验侧静脉桥放置涤纶外支架,完全覆盖而不压迫吻合口.术后35 d取出桥血管,观察吻合口部位内、中膜增生情况.结果 近端吻合口对照组内膜增生较实验组明显增加[(0.6981±0.085 9)mm vs(0.376 0±0.064 5)mm,P<0.01],对照组中膜增生亦较实验组增加[(0.827 5±0.127 0)mm vs(0.6404±0.058 8)mm,P<0.01)];远端吻合口对照组内膜增生较实验组明显增加[(0.619 7±0.145 8)mm vs(0.413 0±0.097 2)mm,P<0.01)],对照组中膜增生亦较实验组增加[(0.8224±0.136 3)mm vs(0.578 6 ±0.1464)mm,P<0.01)].结论 非限制性涤纶血管外支架可以显著减轻大隐静脉桥血管近、远端吻合口部位内膜及中膜增生,能够预防大隐静脉桥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间断吻合和连续吻合法建立静脉桥狭窄动物模型的优劣.方法 SD大鼠20只,分成两组(间断吻合组和连续吻合组),取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行端端吻合.术后4周取下静脉桥,观察桥管通畅性,分析新生内膜与中膜的厚度、面积比.结果 连续组与间断组相比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但桥管通畅率低,两组内膜增生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连续吻合用时短,出血少,对术者要求更高,较易形成吻合口狭窄.两者造模效果一样.  相似文献   

11.
用51只Wistar大鼠建立了新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手术模型,手术成功率为92.1%,周存活率为86.27%。手术要点是术前供肝冷灌注;受体肝只建立门静脉血供,静脉吻合分别采用“双袖套”式吻合和“8”字外翻缝合;胆管重建采用单管支架总胆管对端吻合法。移植术后肝细胞超微结构动态观察表明:术后2周是控制免疫排斥反应的关键时期,术后8周实验鼠产生免疫耐受性,移植肝脏成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进大鼠原位单肺移植模型建立的方法,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将46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配对,采用三袖套法进行肺动?静脉及支气管的吻合,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结果:手术成功20例,失败3例,其中肺静脉撕裂1例,吻合肺动脉失败1例,术后出血失败1例?供肺获取时间为(11.6±2.1)min,供肺套管时间为(13.6±2.4)min,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吻合时间为(17.7±3.5)min?血气?胸片及病理检查证实成功建立大鼠单肺原位移植模型?结论:改良的建立大鼠单肺原位移植模型的方法能够更好的满足肺移植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大鼠肝移植技术改进及免疫排斥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对大鼠肝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将SD大鼠肝脏移植至Wistar大鼠时免疫斥发生的规律,方法:将“二袖套法”肝称植技术在袖套管制作,受体麻醉,肝上下腔静脉,门静脉及肝下下腔静脉吻合等方面进行,行供肝取自SD大鼠的Wistar大鼠肝移植30例,并随机分为环孢霉素(CsA,2mg/kg,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g/kg,术后第1天到第7天皮下注射)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免疫排斥情况,结果:肝上下腔静脉吻合时间为6.5-10.0min,无肝期为8.5-12.0min,93%以上的移植大鼠生存超过7天,对照组大鼠术后9-13天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提示有典型的免疫排斥,而CsAI治疗组到目前为止生存良好,结论:对大鼠肝移技术进行了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SD大鼠移植对Wistar大鼠的肝移植组合为高排异组合,是较理想的研究肝移植排斥及移植免疫耐受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大白鼠自体颈外静脉植入腹主动脉辅以高脂饲料的动物模型,观察自体移植静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分析其内膜重建过程中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形态的改变及蛋白聚糖含量的变化与粥样硬化形成间的关系。探讨其发病机理,指出内膜层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蓄积是自体移植静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猪胰腺移植术中不同的血管吻合重建对术后移植胰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健康小型猪18头体重30~50K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A、B两组,均作带十二指肠袢的同种异体节段性胰腺移植。A组采用传统血管重建术;B组采用边灌注边吻合、先静脉后动脉的血管重建术。测定各组术后不同天数的胰液淀粉酶小时分泌量平均值、血清C-肽水平,了解移植胰的功能状况。结果:A组术后第5天始血清C-肽、AM分泌量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移植术中采用改进后的血管吻合重建术可明显改善术后移植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在大鼠移植静脉壁中的表达,探讨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移植后血管再狭窄提供新方向和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袖套法将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入同侧颈动脉制作血管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后12周切除移植静脉,应用苏木精-伊红观察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外膜增生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各膜厚度;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移植静脉壁内TSG-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和支架组的TSG-6、TNF-α和IL-1表达水平、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程度均显著低于非支架组(P<0.05).结论 TSG-6在大鼠静脉桥血管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与TNF-α、IL-1炎症因子表达呈正相关性;外支架可能通过抑制移植静脉的炎症反应而限制移植血管壁增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肌-内皮连接系统在静脉移植早期重塑阶段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的影响。方法2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非基因转染组)与实验组(基因转染组),每组10只。于术后14天取出移植的静脉,分别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PT-PCR)、Western印迹(Western blotting)及透射电镜等技术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水平和肌-内皮连接系统、血管内皮细胞(VEC)及VSMC表型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中HIF-1α呈过量表达,VEC增生显著,VSMC以收缩表型居多,肌-内皮连接系统重建显著(P均〈0.01)。结论肌-内皮连接系统是稳定移植静脉重塑早期VSMC转化态的重要组织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大网膜做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修复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在全麻下实施.供区:在腹腔镜下探查、解剖游离胃网膜左右动脉并结扎切断,将大网膜完全游离后,经腹腔镜拉出体外.受区:经患侧耳前和下颌缘切口做皮下分离达颧弓上、眶下缘、鼻外侧缘、鼻唇沟、口角和下唇.解剖游离出患侧颞浅动、静脉和颈外静脉以备吻合.参照健侧面部,将取下的大网膜修剪、折叠后植入患侧面部皮下并固定.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吻合胃网膜左动脉和颞浅动脉,胃网膜左静脉和颞浅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颈外静脉.结果:术后3个月,患侧面部臃肿明显减轻,移植的大网膜无明显下坠,两侧面部轮廓基本对称,局部组织柔软有弹性.腹部瘢痕亦不明显.术后20个月,面部形态明显改善,基本恢复面部的饱满和对称性.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切取大网膜做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修复进行性半侧颜面萎缩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治疗兔感染性移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双侧桡骨中上段骨髓炎造模成功的32只家兔随机分成颗粒骨组和微小颗粒骨组,双侧桡骨中上段行清创术并制成1 cm节段性骨缺损,两组1期分别行自体小颗粒骨和微小颗粒骨植入,并于术后2、4、8和12周行大体形态、X线和组织学观察及Lane-sandhu评分。结果术后第8周X线可见微小颗粒骨组比颗粒骨组成骨效果优良,骨缺损修复,髓腔通畅;第2、4、8周微小颗粒骨组X线评分优于颗粒骨组(P〈0.05);第12周两组X线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8、12周微小颗粒骨组组织学评分均优于颗粒骨组(P〈0.05)。结论兔感染骨缺损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较小颗粒骨植入成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