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临床靶区(CTV)与危及器官(OAR)自动勾画方法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勾画精度,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130例宫颈癌患者的CT图像,由放疗医师统一勾画CTV及OAR。将其中100例患者的CT图像传至Manteia AccuLearning自主学习平台进行模型训练,并将训练好的模型导出至AccuContour自动勾画平台,对剩余30例患者进行CTV及OAR的自动勾画,与放疗医师手工勾画的结构进行比较。通过Dice相似系数(DSC)、95%Hausdorff距离(HD95)和对称位置的平均表面距离(ASSD)指标评价勾画效果。结果 CTV的平均DSC为0.793,平均HD95为3.309 cm,平均ASSD为5.420 mm;对于OAR,除十二指肠和肠道外,左右肾、膀胱、左右股骨头、脊髓和直肠的平均DSC均≥0.836,平均HD95均≤3.323 mm,平均ASSD均≤1.881 mm。结论 基于自主深度学习训练平台的OAR勾画方法可较为准确地实现宫颈癌患者CTV及OAR的自动勾画,提高工作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与评价AccuContour软件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方法对头颈部危及器官(OAR)自动勾画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例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资料,应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算法模型AccuContour软件,对图像的19个OARs(脑干、脊髓、双侧眼球、双侧晶体、双侧视神经、垂体、双侧腮腺、口腔、下颌骨、双侧颌下腺、双侧颞颌关节、甲状腺和喉)进行自动勾画,勾画结果定义为深度学习勾画的体积(VDL),对其进行手动修改后,将修改结果定义为参考勾画(Vref),采用相似性系数(DSC)、Jaccard系数(JAC)、平均Hausdorff距离(AHD)、体积差异比(ΔV)、最大剂量(Dmax)或平均剂量(Dmean)评价勾画结果。结果:除垂体、双侧颞颌关节及双侧视神经外,其他器官的DSC平均值均>0.7,JAC平均值均>0.6;各器官AHD均值最大为1.91 mm,最小为0.23 mm。双侧眼球、双侧晶体、下颌骨、双侧颌下腺、喉和甲状腺在剂量评估中表现优异,以ΔDmax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用于食管癌危及器官自动勾画的几何学和剂量学精度。方法 首先,选择100例食管癌患者基于连心人工智能平台建立图像数据库,每个患者包含5个已经手工勾画的危及器官。然后将其他20例患者CT图像传入人工智能平台,系统自动勾画危及器官作为目标图像,与手工勾画的危及器官进行几何学和剂量学比较。最后,分别比较两种勾画方式所需的时间、体积差异、重合度指标、相似性系数和剂量学差异。结果 自动勾画比手工勾画左肺、右肺、心脏、肝脏和脊髓分别节省时间98.83%、94.55%、84.9%、77.96%和94.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3.28、4.92、-1.39、0.21,P<0.05)。左肺、右肺、心脏、肝脏和脊髓体积差异分别为(5.58±2.53)cm3、(8.57±4.36)cm3、(0.97±0.34)cm3、(1.47±0.65)cm3和(0.73±0.21)cm3DSC值为0.78~0.96,DSC>0.7,OR值为0.84~0.97,重合度好。自动勾画与手工勾画危及器官剂量学对比中,各项剂量学指标均符合临床要求,除右肺V5的剂量学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1,P=0.04<0.05),左肺,右肺,肝脏,心脏和脊髓的其他剂量学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3~3.11,P>0.05)。结论 食管癌危及器官的自动勾画几何精度高,剂量学差异小,时间短。AI在临床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医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使用AccuContour软件自动勾画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CSI)患者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医院接受全脑全脊髓放射治疗(CSI)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仰卧位和俯卧位各20例,且同一体位组内成人和儿童各10例。手动和自动勾画4组患者靶区和OARs。界定风险准则,勾画结果以德尔菲法进行后果分析,对靶区和OARs做出风险分型,并逐例逐层回顾统计,通过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进行可能性分析,对勾画差异做出归因分类。结果 脑、肝脏、左右肺、左右肾、心脏和左右眼球为鲁棒型;甲状腺、左右腮腺为平衡型;喉、气管、食管、胃、脊髓腔、左右视神经和左右晶体为审慎型。自动勾画和手动勾画的差异归因可分为Ⅰ~Ⅶ类。根据器官分型和归因分类,对开发方和应用方提出不同的风险应对建议。结论 AccuContour软件应用于CSI患者的靶区和OARs自动勾画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需完善前期风险评估和策略应对,确保智能勾画的安全、可靠、可控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食管癌手术中两种管状胃的制作方法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探讨哪种方法更有优势.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47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机械裁剪胃小弯制作管状胃24例(A组),手工缝缩胃小弯制作管状胃23例(B组),对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均行肿瘤根治切除,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A组并发胃内切缘急性出血1例,B组并发吻合口瘘及胸胃瘘各1例;随访12个月,A组并发吻合口狭窄1例,B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上消化道造影、CT检查,A、B两组均无明显排空障碍,两组膈上胸胃均有不同程度扩张,且B组较A组扩张明显,其中B组有3例部分胸胃侧方突入胸腔;A组有1例进食后出现胸胃综合征,B组并发胸胃综合征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反流性食管炎3例,反流症状较轻,B组并发反流性食管炎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食管癌手术中机械裁剪胃小弯制作管状胃与手工缝缩胃小弯制作管状胃两种方法比较,前者更有优势,值得临床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情况。176例均为本院2007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其中98例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床颈部吻合(A组),43例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吻合(B组),35例为食管癌切除胸腔胃吻合(C组)。结果:A组胃食管反流率为35.71%,B组为41.86%,C组为45.71%。A组胃食管反流率明显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床颈部吻合术对于防止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效果明显,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的术前头皮清洁方式对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影响。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神经外科某治疗组2016年1月-2017年12月的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追踪观察、随访。2016年1-12月的患者为对照组,其头皮清洁方式为常规的术前1 d清洁; 2017年1-12月的患者为干预组,增加头皮清洁的频次,改为术前3 d、术前1 d、手术当日3次清洁。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SSI情况。结果 共调查颅脑手术患者544例,对照组265例,干预组279例。干预组患者SSI发病率为2.51%(7/279),低于对照组的6.04%(16/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P=0.04)。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日数为(21.21±7.83)d,高于干预组的(18.78±8.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P=0.001)。住院费用方面,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为(49 356.07±46 725.34)元,干预组为(48 846.29±32 650.03)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88)。结论 严格的头皮清洁,保持头皮卫生,有助于减少神经外科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右胸入路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胸腔内吻合、食管胃颈部吻合两种吻合方式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行经右胸入路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中下段食管癌患者70例,根据手术吻合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食管胃胸腔内吻合,观察组行食管胃颈部吻合。统计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食管切除长度及切端癌残留率、术后并发症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放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食管切除长度明显长于对照组,食管切端癌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切口感染、胃排空障碍、乳糜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反酸、嗳气、胸痛、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术后1年、2年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术后第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经右胸入路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中下段食管癌而言,食管胃颈部吻合能够达到与胸腔内吻合相当的治疗效果,尽管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但其手术切除范围更广,切缘阳性率更低,远期生存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管状胃在三切口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66例管状胃代食管颈部吻合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管状胃组)及59例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术后血气分析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死亡,管状胃组术后3、5、7、10d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4.67、5.02、4.98,P<0.05).管状胃组吻合口瘘、肺部并发症、胸胃综合征、心律失常、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两组胸胃综合征[0比11.86%(7/59),x2=8.29,P<0.01]、反流性食管炎[4.55%(3/66)比16.95%(10/59),x2=5.14,P<0.05]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管状胃代食管较全胃代食管能明显减少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群生活行为习惯及基因多态性。方法 以2021年1—12月某医院收治的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17例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1∶1比例匹配同期医院进行体检健康者617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人群生活行为习惯及基因多态性的差异,生活行为习惯包括控制体重、吸烟、饮酒、睡眠时间、体育锻炼、饮食健康,基因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纤维蛋白原(FGB)G(-455)A、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ELAM)ser128arg、细胞黏附分子-1(ICAM1)gly214ar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G(-308)A、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thr26asn结果 病例组患者617例中男性396例,女性221例;年龄37~64岁。健康对照组617人中男性396人,女性221人;年龄37~64岁。2组性别分布、平均年龄、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控制体重、吸烟、饮酒、睡眠时间、体育锻炼、饮食健康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GB G-455A、ELAM ser128arg、ICAM1 gly214arg、TNFαG-308A、TNFβ thr26asn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GB G-455A、ELAM ser128arg、ICAM1 gly214arg、TNFαG-308A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TNFβ thr26asn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遗传因素,与TNFβ thr26asn多态性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寻求遗传病因学证据及建立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如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坚持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等,有利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AccuLearning和AccuContour软件在宫颈癌患者MRI图像上进行模型构建和自动勾画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某院放疗科的40例宫颈癌患者,并随机选取其中30例宫颈癌患者的MRI图像,在Accu-Learning中按照推荐参数进行模型训练、验证和测试,统计训练模型和测试病例的平均相似性系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将盆腔肿瘤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自动计划与人工计划进行剂量学对比,探讨自动计划在盆腔肿瘤IMRT计划设计中是否具有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IMRT人工计划均在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上完成,再通过Pinnacle39.10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自动计划设计。利用SPSS 20.0软件对2种放疗计划得到的临床肿瘤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处方剂量D95、平均剂量Dmean、靶区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和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以及不同危及器官的平均剂量Dmean、V40等剂量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2种放疗计划的PTV覆盖率和HI相近(P>0.05),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自动计划在正常组织的保护方面更为出色,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均优于人工计划;自动计划的平均优化时间较人工计划缩短35.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人工计划相比,自动计划在保证PTV处方剂量的同时可进一步降低部分危及器官的剂量,有效提高计划设计效率和计划质量,作为盆腔肿瘤的放疗计划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王瑒  陈丽萍  李景姝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63-5464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性纤维化的CT改变与肺功能分级的对比情况.方法 按照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分级,再对患者应用CT进行检查,观察各组患者的影像学改变.结果 在肺功能的各个分级中,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肺内异常线影发生率较高.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性纤维化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已经有影像学上的改变,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并且以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肺内异常线影发生率较高,在临床的疾病诊断过程中值得重视并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残胃状态下食管癌及贲门癌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本院自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残胃状态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8例,均行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结果:本组8例确诊患者的残胃状态时间平均为11.7年,其中BillrothI式吻合术者2例;BillrothII式吻合术者6例;2例食管癌患者行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联合结肠代食管术,6例贲门癌患者均经腹部手术切口,2例行贲门癌下段食管切除联合间置空肠代食管吻合术,4例行贲门癌残胃全切除联合P形空肠袢代胃Roux-en-Y式吻合术。结论:对于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状态下的患者,早期或局部晚期的食管癌与贲门癌亦可行根治性手术,手术前需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方案,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clipse上的优化工具NTO(normal tissue objective)对直肠癌术后调强放疗的剂量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每位患者均制定3组调强计划。对照组为手动NTO,其他2组分别为自动NTO和无NTO,在相同的优化条件下,自动NTO和无NTO与对照组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以及机器跳数。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自动NTO计划组适形度指数(CI)更差(t = 3.248,P < 0.05),正常组织Dmean高0.6%(t = ?3.678,P < 0.05),危及器官受量和机器跳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无NTO计划组CI较差(t = 16.716,P < 0.05),均匀性指数较好(t = 6.594,P < 0.05),正常组织Dmean高3.19%(t = ?8.560,P < 0.05),除小肠Dmax更高外其他危及器官受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机器跳数增加3.95%。结论 从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结果看,手动NTO和自动NTO、无NTO均能满足临床需求,但无NTO会增加靶区外热点、机器跳数和正常组织Dmean,手动NTO优势不明显,建议自动NTO用于直肠癌固定野调强放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悬挂放置和床上放置两种模体摆放方式对CT值(水)、噪声、均匀性测试结果的影响,明确哪一种摆放方式更为合理。方法 按照GB 17589-2011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中分别采用两种模体摆放方式,一种是利用CATPHAN500模体箱将CTWV17型悬挂式水模体放置于碳纤维板床外;一种是直接将CTWV17型悬挂式水模体放置于碳纤维板床上。采用同一扫描条件,分别扫描5次并获取CT影像5幅,在影像上测量CT值(水)、噪声、均匀性。结果 CT值(水)测试中,采用水模体悬挂放置的测试方法,结果为(0.39±1.49)HU;采用水模体放置床上的测试方法,结果为(1.00±1.83)HU;采用配对的t检验进行均数的比较,t=-2.55,P=0.022。噪声测试中,采用水模体悬挂放置的测试方法,结果为0.23±0.06;采用水模体放置床上的测试方法,结果为0.25±0.08;采用配对的t检验进行均数的比较,t=-3.38,P=0.004。均匀性测试中,采用水模体悬挂放置的测试方法,结果为(0.47±0.66)HU;采用水模体放置床上的测试方法,结果为(-0.06±1.82)HU;采用配对的t检验进行均数的比较,t=4.25,P=0.001。两种放置方法CT值(水)、噪声和均匀性的实验结果均存在差异。结论 碳纤维床板对CT值(水)、噪声、均匀性有潜在影响,在测试CT值(水)、噪声和均匀性时,应当采用模体悬挂放置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乔武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66-367
[目的]对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胸胃采用不同上提路径术患者进行术后效果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胸胃上提路径。[方法]患者分为胸骨后路径组和食管床路径组两组进行不同食管癌胸胃上提路径的术后效果分析比较。[结果]经χ2检验,胸骨后路径组术后患者肺部并发症和胃液量均明显少于食管床路径组,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食管床路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切除淋巴结的数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合理选择胸胃上提路径,可有效提高胸腹腔镜食管癌手术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胸段食管癌逆向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累及野照射与扩大野照射对危及器官(OAR)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40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行累及野靶区勾画和扩大野靶区勾画并勾画危及器官,制定IMRT计划,评估2个计划的靶区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剂量学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2种计划的PTV均能满足处方剂量要求,PTV在CIHI上相近(P = 0.317、0.130)。两组间平均肺剂量、两肺V5、两肺V20、两肺V30、脊髓Dmean、心脏Dmean、心脏Dmax、心脏V30、心脏V40、心脏V60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胸段食管癌患者行累及野照射与扩大野比较,可降低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从而降低放射性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不同分段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首次摆位误差。方法:在首次治疗前行CBCT验证,当平移误差<3 mm且旋转误差<3°时实施治疗;当平移误差>3 mm,<5 mm,在线纠正,再次行CBCT扫描,如果误差<3 mm实施治疗,否则需要重新摆位,重新验证。利用SPSS软件分析胸上段、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摆位误差。结果:胸上段、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首次摆位误差合格率分别为82.62%、79.59%和75.41%,再次摆位共8例,占比分别为2.94%、0.68%和6.56%。胸上段X轴、Y轴及Z轴误差与胸中段、胸下段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中段X轴、Z轴与胸下段治疗误差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t=-4.46;P<0.05)。结论:在首次摆位中胸下段食管癌摆位误差略大于胸上段和胸中段食管癌,必要时可通过在线纠正和重新摆位减少摆位误差,提高治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