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大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60例ARDS患者分为大黄治疗组 ( 4 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未用大黄治疗组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第 1、3、7天氧合指数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应急性溃疡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第 1天氧合指数均下降 ,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大黄治疗组患者氧合指数第 3天开始上升 ,7天后明显改善 (P <0 .0 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大黄治疗组 1 0± 3.0天、非大黄治疗组 2 8± 9.0天 (P <0 .0 1 ) ;应急性溃疡的发生率大黄治疗组为 1 0 .0 %、非大黄治疗组为 35.0 % (P <0 .0 5) ;病死率分别为大黄治疗组为 2 5.0 %、非大黄治疗组为 4 5.0 % (P <0 .0 5)。大黄可以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 ,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降低应急性溃疡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可作为救治ARDS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ARDS机械通气患者88例,分为A(俯卧位治疗组)、B(常规治疗组)2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观察0.5h,3h,5h后,将2组的SpO2、PaO2:、PaO2/FiO2、HR、MAP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俯卧位通气对患者的HR、MAP影响不大(P〉0.05),2组Sp02、PaO2、PaO2/FiO2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态,从而实现早日脱机,且实施方便,加强护理和观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小儿ARDS临床效果。方法 ARDS患儿21例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例采用常规机械通气;B组11例采用保护性通气(小潮气量、高PEEP)。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并监测48 h内PaO2、氧合指数(O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肺的氧合功能均显著提高(P〈0.05),但在时限和程度上B组均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 ARDS患儿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其治愈率高,病死率低,并发症少,故应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最佳时机。方法选取入住重症医学科的50例经内科常规治疗48h后病情无改善且继发器官功能障碍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2组各25例。所有患者均行CVVH联合HP,其中A组治疗时机为继发一个器官功能障碍时开始,B组治疗时机为继发两个器官功能障碍时开始进行。腹痛症状消失且器官功能改善(Marshall评分至少上升1分)时停止CVVH+HP治疗。对比2组患者CVVH+HP治疗前后的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开始CVVH+HP治疗距发病的时间A组比B组早[(69.3±5.4)h比(89.4±6.9)h,t=11.446,P=0.000];2组患者APACHEII评分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3,P=0.064),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A组:(10.5±1.9)比(15.7±3.2),t=10.157,P0.001;B组:(13.6±3.9)比(17.4±3.3),t=7.192,P=0.000],并且治疗后A组低于B组(t=2.388,P=0.024);28天病死率A组比B组明显下降(12.0%比36.0%,χ2=3.947,P=0.047);28天手术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比32.0%,χ2=2.914,P=0.088);ICU住院时间[(7.8±1.8)d比(9.5±2.6)d,t=2.659,P=0.011]、机械通气时间[(5.6±1.6)d比(7.0±2.4)d,t=2.385,P=0.021]、血液净化治疗总时间[(65.4±14.6)h比(78.8±4.7)h,t=4.388,P=0.000]A组明显短于B组。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氧合指数(A组:t=10.715,P=0.000;B组:t=11.634,P=0.000)、呼吸频率(A组:t=11.974,P=0.000;B组:t=9.721,P=0.001)、血肌酐(A组:t=13.910,P=0.000;B组:t=13.939,P=0.000)、血乳酸(A组:t=11.886,P=0.000;B组:t=9.494,P=0.000)均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A组治疗后较B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氧合指数:t=2.388,P=0.024;t=4.211,呼吸频率:P=0.008;血肌酐:t=4.823,P=0.006;血乳酸:t=4.950,P=0.004)。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VVH+HP治疗急性胰腺炎效果显著,当急性胰腺炎继发一个器官功能障碍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尽早开始血液净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急性肺损伤(ALI)的疗效。方法将高浓度氧气溶解在常规输液用液体内制备成高氧液,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输氧。33例ALI患者入选,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2h后仍缺氧者即给予静脉输氧,于静脉输氧1、3h后进行血气分析,并与治疗前比较;对低氧血症仍未纠正并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者,给予机械通气并继续静脉输氧治疗。结果在静脉输注高氧液1h和3h后,有25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明显(P〈0.01),氧合指数改善明显(P〈0.01);对8例进展为ARDS者,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并继续静脉输氧,其中5例低氧血症纠正并最终脱机。结论静脉输氧对AL1患者的低氧血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防止AL1进展为ARD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侧卧位护理对ARDS患者通气效果的影响,为采取最佳侧卧位通气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行机械通气的60例ARDS患者分为A、B组,A组为侧卧位45°组,B组为侧卧位90°组,比较治疗前后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结果不同体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通气前比较,2组体位通气24 h的p(O_2)、p(CO_2)与p(O_2)/FiO_2均显著增加(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高于A组(P0.05);A组发生1例气管脱落,B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患者对侧卧位90°耐受性高,并发症少,且能够有效改善氧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血液净化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连续2~13d的CVVH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免疫细胞水平,并观察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有上升,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7、2.05、2.23,P均<0.05);治疗组CRP、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86、5.49、2.45,P均<0.05)。结论 CVVH能加强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减轻脓毒症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8.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征(ARDS)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治疗ARDS的基础上,以日间连续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给予治疗。结果:CBP治疗后动脉血氧合指数(PaO2/FiO2)呈进行性上升,治疗4h氧合指数明显升高。机械通气时间2d~16d,平均5.5d,CVVH时间48h~240h,平均84h,存活16例,死亡6例,其中自动出院死亡2例,死亡率28.0%。结论:联合应用CBP治疗ARDS疗效肯定,是具有前景的治疗ARDS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不同置换液剂量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自2004-01~2010-10期间行CVVH治疗的68例MODS患者,采用单盲法随机分组,按置换液剂量分低剂量组[20~35 mL/(kg·h)]、中等剂量组[35~45 mL/(kg·h)]和高剂量组[50~70 mL/(kg·h)];对比分析各组的年龄、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和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并将CVVH治疗前和治疗24 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血尿素氮(BUN)、血浆肌酐(Cr)及平均动脉压(MAP)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①三组患者年龄、CVVH治疗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氧合指数、BUN、C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低剂量组患者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中等剂量和高剂量组(P<0.05);中等剂量组患者少尿期持续时间、平均CVVH治疗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高剂量(P<0.05).③经CVVH治疗24 h,全部患者氧合指数、BUN、Cr和MAP均明显改善(P<0.05);中等剂量和高剂量两组行CVVH治疗24 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明显降低(P<0.05),低剂量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以较高置换液剂量行CVVH有助于缓解MODS的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在创伤性急性肺损伤(ALI)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创伤性ALI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Ala-Gln 0.5 g/(kg·d),连用7 d,比较两组的 PaO2、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 ICU 时间、AR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aO2、氧合指数、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 时间、ARDS发生率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但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la-Gln在创伤性ALI机械通气治疗中可能有肺保护作用,适合创伤性ALI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治疗组采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统计使用呼吸机天数、住ICU 时间及ICU病死率;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呼吸频率、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胸部X线片、三大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治疗组其呼吸频率、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治疗组呼吸机使用天数、入住ICU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病死率显著降低( P <0.01).[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提高呼吸窘迫综合征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呼气末正压 (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绵羊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方法 内毒素 (LPS)静脉注射复制绵羊ARDS模型 ,维持心脏最佳前负荷 ,依次调整PEEP为 5、 10、15cmH2 O ,观察不同PEEP对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氧代谢及内脏器官灌注的影响。结果 与基础值(PEEP =0cmH2 O)比较 ,PEEP 5、 10、 15cmH2 O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嵌顿压及心输出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但PEEP 10、 15cmH2 0组动脉氧分压和动脉氧饱和度均同步明显增加 ,氧合指数也从 ( 10 4 6 4± 2 5 2 1)mmHg提高到 ( 136 2 5± 38 5 4 )和 ( 135 37± 37 5 6 )mmHg (P <0 0 5 ) ,PEEP 5、 10、 15cmH2 O组肠黏膜pH值 (pHi)与基础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各组肠黏膜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Pg aCO2 )也无明显差异。全身氧输送、血乳酸无明显改变 (P >0 0 5 )。与基础值比较 ,PEEP各组平均气道压、气道平台压及肺动态顺应性显著增加 ,PEEP 15cmH2 O组气道峰压也明显增高(P <0 0 5 )。结论 维持心脏最佳前负荷状态下 ,血流动力学和氧输送可保持稳定 ,PEEP在 15cmH2 O以下对ARDS绵羊内脏灌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对百草枯中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百草枯中毒12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67例,两组均予常规及HP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CVVH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总有效率、死亡病例存活时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45%、73.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死亡病例存活时间延长,ARDS、MODS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联合CVVH治疗百草枯中毒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05—2011—05江苏泗洪分金亭医院ICU收治的3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通气,两组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分别监测两组患者在充分镇静情况下初始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1h、2h、4h、6h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02)、氧合指数(PaO。/Fi02)、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Sp0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呼吸循环指标。结果俯卧位组在动脉血氧分压(PaOz)、氧合指数(PaO2/FiO2)、SpO2等呼吸指标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问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而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循环指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明显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而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对肺外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ELWI)及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8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3例).治疗组予以盐酸氨溴索1005 mg/d静脉注入,3h完成,对照组予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3h,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5、7d动脉氧分压和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和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的变化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停留I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氧分压、SaO2以及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ELWI、PVPI均有下降,且治疗组在治疗后5、7d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此外,治疗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停留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可以降低ARDS患者肺血管通透性及血管外肺水,改善氧合功能,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ARDS的临床治疗。结果:24例ARDS采用呼吸末正压机械通气(PEEP)治疗,有效率为70.83%,其中6例加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疗效更佳;7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死亡率为29.17%。结论:机械通气治疗ARDS时动态监测动脉血气指标和呼吸指数(RI),选择适宜的PEEP值,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CVVH,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动脉血乳酸(Lac)等指标变化,以及早期行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其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 3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组,18例)和B组(常规治疗+CRRT组,18例).B组患者明确诊断后即行CRRT治疗.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监测仪(PICCO)监测确诊即刻、治疗后2h、1d、3d、7d EVLWI变化,在相同时间点监测Lac、氧合指数(PaO2 /FiO2)及pH值,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B组患者pH值、PaO2/FiO2在治疗后2h较治疗前即开始出现显著上升,EVLWI、Lac则在治疗后1d开始出现显著下降;而A组患者pH值、PaO 2/FiO2显著上升及EVLWI、Lac显著下降的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后1d和治疗后3d,均晚于B组,且在相同时间点两组之间上述指标存在显著差异.A、B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4.5±1.0d和9.2±0.8d(P< 0.05);VAP发生率分别为50%和17%(P<0.05);死亡率分别为38.9 %和22.2%(P>0.05).结论 对ARDS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CRRT治疗能有效降低EVLWI、Lac水平,改善氧合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创与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序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疗效。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7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组(A组)38例和常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SIMV)组(B组)38例。所有患者均按ARDS常规治疗,尽早气管插管行SIMV,当"ARDS控制窗"出现时,A组拔除气管插管,改用鼻面罩无创BiPAP序贯治疗,B组继续SIMV治疗,以SIMV+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模式撤机。结果:2组患者"ARDS控制窗"出现时间、生命体征的指标和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有创通气时间及总机械通气时间均减少,入住ICU时间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病死率均降低(P0.05)。结论:有创与无创BiPAP序贯治疗ARDS的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老年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32例老年肺内源性ARDS患者被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16例.两组均建立人工气道,以辅助/控制模式+呼气末正压(PEEP)+间隙性控制性肺膨胀(SI)方式通气24 h,随病情改善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PEEP的方式.待"ARDS控制窗"出现,序贯组改换为无创正压通气(NIPPV),以持续气道正压(CPAP)方式通气并逐渐脱离呼吸机;对照组以SIMV+PSV+PEEP常规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及氧合指标,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及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结果相仿(P均>0.05);序贯组有创通气时间[(4.6±1.0)d]、总机械通气时间[(12.7±4.0)d]、住RICU时间[(16±7)d]较对照组[分别为(21.9±9.0)d、(21.9±9.0)d、(29±13)d]明显缩短,VAP发生率[6.25%(1/16)]和病死率[25.00%(4/16)]也较对照组[分别为75.00%(12/16)、56.25%(9/1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老年肺内源性ARDS插管机械通气以ARDS控制窗为时机及时改用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其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用于具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高危因素患者机械通气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本院将重症医学科和传染科监护室的200例急性呼吸衰竭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单随机化法按进行机械通气先后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给予小潮气量6~8mL/kg,呼吸末正压5~8mm H2O,对照组气管插管后给予潮气量10~12mL/kg、根据病情呼吸末正压0~5mm H2O。比较通气后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呼吸力学指标、炎症指标、机械通气指标、住院时间、ARDS发生率、28d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者PaO2和PaO2/FiO2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而在pH值和PaCO2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顺应性增强明显,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IL-6水平相比较于对照组显著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TNF-α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ARDS发生率和28d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潮气量通气用于具有ARDS高危因素患者机械通气后,具有减少肺损伤,降低ARDS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效果,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