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进展缓慢,多无明显临床症状.按病变组织学改变的不同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和特殊类型3大类.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有时黏膜局部呈不典型增生甚至可癌变.特殊类型胃炎临床少见.按病变的部位和病因不同可分为慢性胃窦胃炎(B型)和慢性胃体胃炎(A型)两种.前者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程序化细胞死亡因子5(PDCD5)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及胃腺癌中的表达,以探讨PDCD5蛋白在胃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应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CD5在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30例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和30例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①PDCD5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表达最高,明显高于癌前病变及癌组织中的表达(P<0.05);在肠化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和胃腺癌组(P<0.05),在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胃腺癌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PDCD5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病理分级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DCD5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胃腺癌的过程中阳性表达逐渐降低;但其在胃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人类刺猬因子(SHH)在肠型胃癌各阶段病变的表达情况及与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的相关性,探讨SHH在肠型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肠型胃癌组织SHH和CD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SHH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胃黏膜组织表达率低于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达率(χ2=3.914,P<0.05),在肠型胃癌组织的表达率高于在浅表性胃炎的表达率(χ2=10.286,P<0.05)。CDX2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不表达,在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黏膜的表达率高于在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的表达率(χ2=9.619、4.904,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人胃黏膜组织SHH和CDX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384,P<0.05)。结论 SHH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的发生有关,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过程中SHH与CDX2可能互相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 (COX - 2 )表达与胃黏膜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胃黏膜标本共 1 2 0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胃黏膜COX - 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胃窦黏膜表面上皮和固有腺上皮的胞浆中 ,均可见到COX - 2蛋白表达。COX - 2蛋白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间 ,差异无显著性。不同胃黏膜病变COX - 2蛋白表达阳性百分率以不典型增生最高 (90 % ) ,其次为肠组织转化 (80 % )、慢性萎缩性胃炎(5 0 % ) ,其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在COX - 2蛋白强阳性表达中 ,以胃癌前病变 (不典型增生和肠组织转化 )为主 ,占 72 2 % ;而在COX - 2蛋白表达阴性中 ,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 ,2者合计占78 1 %。结论 COX - 2表达强度与胃黏膜病变有明显的相关性 ,胃癌前病变COX - 2蛋白表达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f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本病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慢性胃炎中约占10%~30%。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发展模式。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肠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0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106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93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的表达。结果Cdx2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无表达,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97/112)、58.5%(62/106)和56.9%(53/93)。其中Cdx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P〈0.05);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与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x2可能为胃黏膜组织肠上皮化生病变的特异性标志物;Cdx2蛋白过表达在肠型胃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鸟氨酸脱羧酶(ODC)和c—myc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二者表达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探讨ODC及c—mye在慢性胃炎胃黏膜化生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ODC和c—mycmRNA在18例浅表性胃炎、18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12例不典型增生及30例胃癌组织中表达,并做统计分析。结果ODCmRNA在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浅表性胃炎中的表达(P〈0.01)。此外,ODC在高分化腺癌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低、中分化腺癌(P〈0.01)。c—myc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P〈0.01),c-myc在低分化腺癌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1)。ODC与c—myc在胃黏膜癌变多阶段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ODC作为致癌因子在胃癌发生中有重要作用,且c—myc通过诱导ODC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将两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GA,Survivin蛋白在胃黏膜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表达情况,探讨胃黏膜病理变化过程中的最佳外科癌前干预节点,并为胃癌生物靶向治疗寻找新的靶点.[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GA及Survivin蛋白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CGA及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明显高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组(P<0.05),且CGA表达与Surviviv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阶段是外科干预的最佳节点,Survivin有望成为胃癌生物靶向治疗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抗胃肠癌单克隆抗体对胃肠癌普查1801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结肠癌及胃癌单克隆抗体组合应用对1801例进行胃肠癌普查。普查结果:32例胃肠癌肿瘤相关抗原阳性,阳性率为1.8%,部分进行胃及肠镜检查,其中12例做肠镜,30例做胃镜,结果证实:早期胃癌1例。癌前病变19例,其中大肠腺瘤5例,伴不典型增生2例,萎缩性胃炎12例,伴不典型增生7例,浅表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1例,老年多发性肠憩室1例。此外,非癌前病变7例,包括浅表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等。1750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浅表性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胃窦部粘膜68例,其中正常胃粘膜12例,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数均比正常者减少,特别是后者。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加重,G细胞数也随之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分布不均,肠化区无G细胞,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区G细胞明显减少。电镜观察详细地描述了正常胃粘膜和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的形态。讨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数量减少和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其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胃炎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胃炎胶囊(柴胡、白术、佛手、蒲公英等9味药组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例。其中轻度萎缩性胃炎42例,中度38例,重度20例;伴肠腺化生41例,Ⅰ度不典型增生13例。男63例,女37例,年龄30~65岁,平均51±8岁,病程6~100个月,平均60.0±18.5个月。临床表现胃脘痛者86例,胃脘胀满72例,纳呆90例,嗳气34例,口苦20例。连用3个月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黏膜的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胃炎胶囊治疗3个月,临床治愈7例,显效48例,有效34例,无效11例,愈显率55.0%,总有效率为89.0%。轻度萎缩性胃炎42例中有33例转为浅表性胃炎,4例恢复正常,5例无变化;中度萎缩性胃炎38例中17例转为轻度萎缩性胃炎,14例转为浅表性胃炎,3例恢复正常,4例无变化;重度萎缩性胃炎20例中10例转为中度萎缩性胃炎,8例转为浅表性胃炎,2例无变化。肠腺化生轻度26例中消失20例,无变化6例;中度8例,转为轻度化生4例,消失1例,3例无变化;重度7例中有2例转为中度,2例转为轻度化生,3例无变化。Ⅰ度不典型增生13例中有7例恢复正常,6例无变化。结论胃炎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气滞型和虚寒型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萎康胶囊对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大白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自然恢复组,萎康胶囊大、小剂量治疗组,维酶素治疗组。结果模型组光镜下可见大鼠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数量减少,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经萎康胶囊治疗后,胃黏膜炎症减轻,肠化或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结论萎康胶囊可能对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上皮和肠化以及异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具有较好的阻断和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除幽门螺杆菌后对胃黏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人选患者均经胃镜和临床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并确定有Hp感染的状态。患者分两组:幽门螺杆菌根治组慢性胃炎4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45例,未行Hp治疗组慢性胃炎41例、萎缩伴肠上皮化生38例;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1年行胃镜随访,在同一部位取活检,根据病理结果的不同分为好转和无好转。结果治疗Hp1年后慢性胃炎根治组逆转率54.52%(23/42),未根治组19.51%(8/41),组间比较有非常明显差异(χ^2=11.06,P〈0.01);Hp根治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变逆转率15.56%(7,45),未根治组10.53%(4/38),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根除Hp1年后慢性胃炎病变有明显好转,对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病变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胃癌、癌旁组织、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探讨PTEN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41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慢性胃炎肠化组织30例、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织55例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以浅表性胃炎20例作为对照,比较胃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型、癌旁组织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胃癌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但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无关(P>0.05)。黏液腺癌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浅表性胃炎组织及肠化组织(P<0.05),与慢性胃炎中不典型增生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下调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胃癌前期病变的发病机制及萎康胶囊对其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复制大鼠胃癌前期病变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萎康胶囊对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的影响。结果大鼠癌前期病变胃黏膜Bcl-2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正常组大鼠明显增多,表达强度显著增强(P<0.01),而萎康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Bcl-2表达强度均低于自然恢复组(P<0.01)。正常大鼠胃窦部黏膜腺体增值带较多细胞Bax蛋白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和自然恢复组,胃癌前期病变区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1),尤其在异型增生区域信号强度明显减弱,且随病变程度加重表达减弱。萎康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Bax表达强度均高于自然恢复组(P<0.01)。结论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存在着Bcl-2、Bax蛋白表达的异常现象,萎康胶囊则有下调胃癌前期病变大鼠胃黏膜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和上调Bax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发挥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78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CAG且伴有Dys和(或)IM的78例患者,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总体疗效为69.20%;患者治疗前后腺体萎缩程度缓解明显;患者治疗前后黏膜Dys、IM改善显著。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对CAG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黏膜Dys、IM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相关性胃疾病、端粒酶活性与胃癌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TRAP ELISA方法 ,检测 94例胃粘膜活检标本 ,其中正常胃粘膜 10例 ,浅表性胃炎 2 1例 ,萎缩性胃炎 33例 ,不典型增生7例 ,胃癌 2 3例。胃粘膜病变中HP阳性 4 1例 ,HP阴性 2 0例。结果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组织中与正常胃粘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 ,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最强 ;HP阳性胃粘膜病变组与HP阴性胃粘膜病变组比较有十分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可使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强 ,促进细胞增殖。HP相关性胃疾病增殖特性与胃癌的增殖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患者胃液胆汁酸的测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气相色谱仪对10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胃液胆汁酸浓度测定,结果慢性胃炎患者胃液内胆汁酸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其中尤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最为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肠腺化生者次之,慢性表浅性胃炎则增加最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TP4B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l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组织形态学检查将221例胃镜活检标本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4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TP4B的表达情况;根据胃镜检查时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确定Hp感染状态。结果ATP4B表达水平随胃黏膜病变演化而降低,在4组的表达率分别为51.4%、15.4%、15.9%及5.0%.CSG组ATP4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SG组中Hp阳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为33-3%,显著低于其在Hp阴性标本中的表达率(59.7%,P〈0.05);在另外3组中,Hp阳性标本与阴性标本ATP4B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ATP4B的表达随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而降低;Hp在胃黏膜病变演化的早期阶段抑制了ATP4B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2 C-erbB-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发生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机制。方法对 4 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2 2例不典型增生和 37例胃癌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检测bcl 2、C erbB 2蛋白的表达 ,结果bcl 2在胃粘膜癌变过程中表达不断增加 ,其中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分别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1) ,胃癌组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 (P <0 .0 5 )。C erbB 2的表达也呈递增趋势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分别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 (P <0 .0 5 ) ,不典型增生组(P <0 .0 1)和胃癌组 (P <0 .0 5 ) ,结论胃粘膜癌变过程中bcl 2、C erbB 2的异常表达可能是胃粘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