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6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肺部孤立性炎性病变的X线、CT表现的认识,以避免误诊。方法对28进行正、侧位X线胸片拍摄和CT平扫;结果病灶部位:两肺下叶7例,上叶后(尖)段8例,中叶及舌叶3例;病灶密度:低~中等且不均匀20例,可见支气管充气征15例,有不规则密度减低区10例;病灶边缘:有粗长毛刺20例,浅分叶10例,光滑整齐3例;病灶周围:病灶周围充血征25例,胸膜增厚粘连及胸膜尾征15例;结论肺部孤立性病变边缘充血征,粗长毛刺,部分清楚、部分模糊,肺窗清楚、纵隔窗消失及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尾征,对诊断炎性病变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连平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5):1281-1282
目的分析局灶机化性肺炎(FOP)的CT、高分辨率CT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为FOP的CT、高分辨率CT表现。结果典型结节和肿块各2例,非典型结节7例。类圆形病灶有浅分叶征1例,棘突并毛刺征3例;菱形病灶边缘呈向心弓形凹陷4例,楔形病灶侧边缘平直3例。有空气支气管征6例,有空泡征1例。邻近肺野有炎性渗出灶5例。有支气管血管集束征9例,病灶与胸膜间有粘连带7例,有胸膜增厚8例,有胸膜凹陷5例。结论FOP的大部分CT、高分辨率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经全面分析可与肺内其他病变鉴别;但有时其征象与肺癌重叠致难以鉴别时,需依赖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球形肺炎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球形肺炎的CT表现。结果:12例球形肺炎较常见的CT表现是病灶易发生在两肺下叶(背侧多见)。病变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平直边缘,病变呈方形,即"方形征",可作为其特征性表现。边缘模糊、毛糙或呈锯齿形,可见"晕征"。大部分病灶周围血管纹理增强,靠近胸膜处病灶胸膜反应明显。抗感染治疗后明显好转,肺门及纵膈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球形肺炎与肺内其他球形病变的CT表现有相似之处,但球形肺炎具有较特殊的炎性病变CT征象,结合抗感染治疗动态观察,诊断应无困难。CT上应注意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肺梗死及早期和进展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表现和病理表现,提高该病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及病理结果。结果31例中单发结节/团块型16例,多发结节/团块型6例,浸润实变型5例,混合型4例。21例(67.7%)位于肺外周胸膜下区,11例(35.3%)见“胸膜凹陷征”,10例(32.3%)见“空气支气管征”,9例(29.0%)见“毛刺征”,8例(25.8%)见“晕征”。25例行增强扫描,6例见“血管造影征”;其中21例呈轻中度强化(19例均匀,2例不均匀),4例呈重度均匀强化。病理上所有病灶表现为肉芽肿样病变,其内可见大量隐球菌孢子。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CT表现多样,以肺外周胸膜下结节/团块多见,可伴“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晕征”及“胸膜凹陷征”和轻-中度均匀强化,有助于对其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诊断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经阜阳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确诊的32例阜南县人民医院和阜南县第三人民医院COVID-19患者的CT征象,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早期单发或多发纯磨玻璃影4例(12.50%),局部血管影稍显增粗,短期复查,密度增加,范围扩大。进展期多发磨玻璃影伴周围间质性肺炎改变16例(50.00%),磨玻璃影内小叶间隔增厚,呈网格状改变,周围见条索状纤维化灶;多发磨玻璃影伴部分实变影12例(37.5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病灶内见"晕征"1例, "反晕征" 1例。重症期两肺多发实变影,严重者呈"白肺"表现;两侧胸腔少量积液6例(18.75%);胸膜肥厚5例(15.62%)。结论 COVID-19患者CT征象主要有多发磨玻璃影,间质性肺炎改变,出现"晕征""反晕征""白肺征",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结合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均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球形肺炎、炎性假瘤的X线、CT表现,增强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符合率,减少误诊。方法:收集46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球形肺炎和炎性假瘤患者,将其X线与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球形肺炎8例(17.3%);炎性假瘤38例(82.7%)。X线及CT一般表现:球形肺炎与炎性假瘤常见单发,球形肺炎X线平片多见支气管气像,密度淡,CT图像上多呈三角形或方形,CT值略低于软组织密度,边缘模糊,可见粗毛刺影,附近胸膜增厚,常见胸膜外透亮线,病灶与肺门间多见数条增粗的血管影相连,部分病灶非胸膜侧可见小点状炎性浸润,抗炎治疗短期内复查,病灶明显吸收。炎性假瘤X线表现平片呈肿块影,边缘清晰或模糊,CT图像示其好发于下叶深部肺段,呈软组织密度影,内部多见蜂窝状小空洞显示,轻度分叶,可见“桃尖征”,附近胸膜幕状或线样粘连,抗炎治疗无变化或轻度缩小。结论:通过对球形肺炎,炎性假瘤的X线及表现回顾性分析分析、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对此两种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
孤立肺炎性结节高分辨率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孤立肺炎性结节的高分辨率CT特征。15例常规胸部CT和高分辨率CT扫描。手术病理证实12例,3例抗炎随访短期内病灶明显缩小或消失。部位在上叶后段和下叶背段,基底段肺边缘(14/15)、结节不规则或山丘状(10/15),类圆形(5/15),密度均匀(7/15),空洞、支气管空气征(8/15),周围较多点片状影或肺段实变(13/15),紧贴胸膜(10/15),局部胸膜增厚(13/15),结节轮廓模  相似文献   

8.
杨亚辉 《中外医疗》2009,28(14):162-162
目的分析肺炎假瘤的CT表现,以便与周围型肺炎和结核球形病灶鉴别。方法搜集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病灶多位于肺的边缘部胸膜下,多为图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直径2~4cm,密度均匀;(2)病灶基底可广泛帖于胸膜,局部胸膜粘连增厚,无胸水;(3)边缘可见粗短毛刺,棘状突起或呈浅分叶状,(4)可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但无融合征象。  相似文献   

9.
陶伟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9):79-80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性结节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的CT检查资料。结果肺孤立性结节的CT特征表现分别为分叶、毛刺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钙化及空洞等;肺癌分叶、毛刺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P〈0.05),6例合并不规则厚壁空洞;结核球环形钙化、薄壁空洞发生率高(P〈0.05);炎性假瘤病灶空泡及支气管充气征、邻近胸膜反应比例高(P〈0.05);肺错构瘤表现为爆玉米花样钙化。结论CT能够较好显示肺孤立性结节特点,是区分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肺炎性肿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14例肺炎性假瘤的X线(包括CT)表现的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在我院诊治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4例肺炎性假瘤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及X线检查资料,对年龄、性别及X线表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4例病灶均为单发,上叶3例,下叶8例,中叶3例。10例病灶呈类圆形肿块,3例呈片状,1例呈肺不张。8例有相邻膜增厚,5例有毛刺征,3例有桃尖征。8例有局部肺纹理粗密改变。结论:肺炎性假瘤好发肺尖后段、下叶背段及后基底段。病灶多呈圆形肿块。胸膜增厚征、桃尖征及粗毛刺征为其特征改变。局部肺纹理粗密的改变亦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以烟花征为主要表现的肺结核多层螺旋CT征象及其转归表现,以提高对该型肺结核的认识。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于台州市立医院确诊的肺结核且CT主要表现为烟花征的患者55例,分析其治疗前后的CT表现及转归。结果 纳入患者病灶以双肺弥漫分布为主,占49.09%。烟花征形态包括均匀样、反晕征样和晕征样,其中以均匀样为主,占比50.90%(28/55);21例患者同时出现2种及2种以上形态的烟花征,其中20例可见均匀样。伴随活动性肺结核征象包括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亚段或小叶实变、空洞、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等,其中小叶中心结节最为常见,检出率100%。51例患者治疗有效,主要表现为病灶缩小、结节减少、密度减低;2例患者病灶融合成高密度结节及斑块影;2例患者病灶起初吸收不明显,2个月后病灶逐步吸收。结论 肺内烟花征是肺结核经支气管播散在CT上的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均匀样或均匀样合并反晕征样,其转归主要表现为病灶缩小、结节减少、密度减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及对比分析,找出肺内孤立结节的影像特点,正确认识、区分良恶性结节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31例肺内孤立结节病变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恶性结节病变的CT表现特点,恶性结节病变CT表现特点包括:典型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及多发含气透亮区、胸膜凹陷征等,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征象时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增大。而良性结节病变则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炎性结节为楔形、多边形,边缘毛糙且模糊,其内可见支气管相及液化低密度区,边缘裂隙样空洞,多与肺门支气管相通,灶周可见卫星灶,邻近胸膜局限增厚粘连等。结论在分析肺内孤立结节CT影像过程中,正确认识、区分良恶性结节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对定性诊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内单发薄壁空洞型肺结核的CT表现,为临床提供参考,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临床证实的、表现为肺内单发薄壁空洞型肺结核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例患者中,病灶多位于肺结核的常见发病部位(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且多见于右肺;病灶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内壁光滑的空洞,病灶边缘多伴有长毛刺,临近可见胸膜增厚、牵拉及卫星灶。结论若肺内单发薄壁空洞性病灶位于肺结核的好发部位,且病灶形态呈圆形/类圆形,空洞内壁光滑,病灶边缘伴有长毛刺、临近可见胸膜改变及卫星灶形成,要首先考虑肺结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肺恶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focal ground-glass opacity,fGGO)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以期提高对恶性fGGO征象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和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fGGO螺旋CT表现,包括病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病灶边缘、病灶界面、内部结构、邻近结构。结果病灶单发14例,病灶多发2例,纯磨玻璃密度5例,混合磨玻璃密度11例,圆形或类圆形14例,三角形或不规则形2例,毛刺征或棘状突起6例,分叶征9例,病灶界面清晰11例、毛糙5例,空泡征5例,充气支气管征4例,胸膜凹陷征10例,血管集束征6例,肺门及纵隔均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或穿刺病理:腺癌9例,细支气管肺泡癌7例。结论肺部多层螺旋CTfGGO征象:呈圆形或类圆形、毛刺征及棘状突起、分叶征、病灶界面清晰或毛糙、空泡征、充气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是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瘤(PPL)的CT表现。方法对11例PPL患者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的CT表现特点。结果 11例患者中结节或肿块型6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4例;病灶边缘清楚1例,边缘模糊5例;边缘有分叶3例,毛刺征2例;5例病灶密度均匀。肺炎或肺泡型4例,均表现为单发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病灶位于支枪管周围或胸膜下,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例周围见晕征。混合型1例,肺区见不规则肿块影,周围见分叶征,内见支气管充气征,两肺见多发结节影。增强扫描,8例呈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PPL病灶CT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支气管充气征、中度-明显均匀强化、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特点可提示本病,但确诊仍需病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咳痰59例,乏力32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4.35%),普通型病例54例(78.26%),重型和危重型12例(17.39%)。69例患者中,5例(7.25%)首诊胸部CT阴性,64例(92.75%)胸部CT有异常病灶,13例(20.31%)单侧肺叶病变,51例(79.69%)为双肺受累;9例(14.06%)肺内单发病灶,55例(85.94%)肺内多发病灶。病灶的CT影像学特征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37例(57.81%)呈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为主;伴病灶中心或节段性肺实变23例(33.33%),伴支气管充气征19例(27.54%),合并病灶内血管束增粗50例(72.46%),伴小叶间隔增厚38例(55.07%),胸膜下纤维条索影9例(13.04%),2例(2.90%)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海南地区COVID-19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部分为本地散发病例,临床以轻型和普通型病例为主。首诊胸部CT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及肺外带分布磨玻璃密度影,伴血管束增粗及间质性改变,胸腔积液少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免疫正常者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与实性肺腺癌的CT影像表现,寻找鉴别诊断有意义征象,以提高确诊率。方法 回顾性收集26例免疫正常者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及29例实性肺腺癌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比较两组病变病灶分布、大小、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晕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与胸膜接触面以及CT增强情况。结果 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平均发病年龄小于实性肺腺癌,且病灶较小,晕征(53.85%)及支气管充气征(65.38%)多见;实性肺腺癌患者分叶征(96.55%)、毛刺征(93.10%)、血管集数征(96.55%)及胸膜凹陷征(93.10%)比例高于孤立型肺隐球菌病患者,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晕征及支气管充气征在孤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具有特征性,与胸膜接触面宽基底为较为特征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肺部孤立性慢性炎症的 CT表现特征 ,提高 CT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肺部孤立性慢性炎症患者 2 1例 ,其中 13例手术治疗病理证实 ,8例经抗炎治疗后 CT随访复查。所有病例均对病灶部位行 4 mm薄层 CT扫描。结果 :1病灶部位 :好发于两肺下叶背段及基底段 13例 ,占 6 2 % ;2病灶 CT表现 :所有结节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边缘有毛刺 8例 ;光滑锐利 10例 ;支气管空气征 4例 ;结节病变以宽基底贴近胸膜 ,向两侧延伸 ,形成胸膜尾征 9例 ;病灶边缘部分模糊 ,周围有小薄片影 ,在肺窗观察清楚 ,纵隔窗消失或缩小 10例。结论 :孤立局灶性慢性肺炎常具有长轴贴近胸膜面扁平病灶的特点 ;孤立结节病灶边缘模糊 ,有长毛刺 ,周围见片状影 ,在 CT相同层面上观察肺窗和纵隔窗病灶大小变化 ,若纵隔窗较肺窗明显缩小或消失 ,则对肺部孤立性炎症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邓耕 《中外医疗》2011,30(17):166+168-166,168
目的研究早期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的早期周围型肺癌88例,均行CT平扫,分析CT图像上病变的形态、边缘及密度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边缘分叶征出现率74例(84.1%),细短毛刺征71例(80.7%),锯齿征28例(31.8%),病灶内部空泡征36例(40.9%),病灶周围血管集束征57例(64.8%),胸膜凹陷征55例(62.5%)。结论边缘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出现率较高,对CT诊断鉴别肺内结节的良恶性具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曾东求  谭利华 《当代医学》2009,15(12):112-113
目的总结细支气管肺泡癌(BAC)临床及CT表现,以提高对其的CT诊断水平。方法收集40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及CT资料,分析各型的临床表现与CT特征。结果孤立结节型17例,16例位于肺下野胸膜下,12例同时具有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11例出现空泡征.2例出现钙化征。弥漫型9例,有6例表现为弥漫分布的腺泡结节影,病灶以两下肺野分布为主,3例出现支气管血管束征与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征5例,3例有融合现象。肺炎型14例,其中均匀实变7例,10例可见细支气管气像,5例见血管造影征,4例见碎石路征。结论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影像表现复杂多样,熟悉其各型表现特点,便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