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经肝外供血动脉行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8月间收治的42例存在肝外供血动脉并行TACE治疗的HCC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共42例HCC患者存在肝外供血动脉,发生率为5.2%(42/803),其中,右膈下动脉31例(73.8%)、胃左动脉4例(9.5%)、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动脉各2例(4.8%)、右肾上腺动脉、右肾包膜动脉、胸廓内动脉各1例(2.4%)。所有患者均经肝外动脉成功实施TACE治疗。TACE术后4~6周,术前23例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400g/L的患者,AFP表达量由术前的(1140.1±347.1)g/L降至(147.3±79.5)g/L(P<0.01);33例患者肿瘤病灶碘油沉积率>80%,7例碘油沉积率>50%,2例碘油沉积率<50%。结论 经肝外供血动脉行TACE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院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66例分为两组,介入组35例采用经肝动脉对瘤体供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方法治疗;微波组31例采用微波热毁损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肿瘤大小、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复查1年,3月/次,超声结果显示,两组瘤体均呈进行性缩小状态。其中,介入组瘤体平均缩小26.5%(3个月)、40.9%(6个月)、59.1%(9个月)、68.2%(12个月),术后12个月复查,4例瘤体消失;微波组术后3个月复查瘤体平均缩小〉50%,瘤体血供减少比较明显,术后6个月复查,仅1例瘤体直径〉8cm体积增加,第2次采用微波进行治疗后,瘤体血供完全消失。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两种方法均有较好疗效,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微波热损毁治疗效果优于经肝血管介入治疗法,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多次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c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造成肝动脉闭塞后,通过侧枝血管途径再次行TACE的可行性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次TACE术后导致肝动脉闭塞DSA检查结果,并经侧枝血管途径对肝内病灶进行TACE或经导管肝动脉化疗灌注(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分析其可行性及疗效。结果 38例患者均为多次TACE术后。DSA造影发现肝动脉闭塞,均通过肝外侧枝循环供血,共发现43条肝外侧支血管。成功超选进入靶血管31条(72.1%),未成功超选为12条(27.9%)。2个月后评价疗效。成功超选进入全部靶血管并进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共27例(71.1%),总有效率为25.9%(7/27),临床获益率为77.8%(21/27)。未能成功超选靶血管11例(28.9%),仅行TAI,总有效率为9.1%(1/11),临床获益率为36.4%(4/11)。结论原发性肝癌多次行TACE术后可造成肝动脉闭塞,经侧枝血管途径可再次行TACE,疗效较TAI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微波消融(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7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共46个结节,病灶直径平均(4.9±0.5)cm;单纯TACE组41例共51个结节,病灶直径平均(5.1±0.6)cm。单纯TACE治疗组仅行TACE治疗,联合治疗组在TACE术后1~2周行PMCT。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行增强CT扫描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瘤体完全坏死率86%,单纯治疗组瘤体完全坏死率5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术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优于单纯TACE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术后肝动脉闭塞的原N及肝动脉闭塞后对肿瘤的影响,探讨肝动脉闭塞后的后续治疗。方法入选20例资料完整的肝癌患者,原发性肝癌16例,肝转移癌4例。所有患者均为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肝动脉闭塞。结果20例患者均行TACE后,再次行TACE时,发现肝动脉闭塞。肝动脉闭塞后,因不能再行TACE治疗,后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均得到了很好的后续治疗。结论肝动脉闭塞的原因与术中操作粗暴、肝动脉急剧缺氧、栓塞过度有关。肝动脉闭塞后肿瘤的血供模式发生了改变,不能再行TACE治疗,但仍有多种微创方法可对肿瘤进行治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致肝动脉高灌注异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特征,以利于准确判断癌灶的范围、肝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从而选择确当的介入治疗方案.方法 2001年4月~2003年7月因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左支、右支或/和主干癌栓首次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的病例共3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动脉DSA动脉期、实质期癌变和非癌变肝组织境界及血供对比,分为无、轻度、重度肝动脉高灌注,并据此判定癌变和非癌变组织血供状况而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方案.结果门静脉癌栓发生部位右支17例,左支5例,右支及主干11例,左、右支及主干6例.动脉期非癌变肝组织无高灌注、实质期癌变肝组织境界清楚17例;轻度肝动脉高灌注,肿块境界模糊14例;明显肝动脉高灌注、肿瘤与正常肝组织不能分清8例.分别给予常规灌注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碘油乳剂栓塞、单纯灌注化疗.结论肝动脉高灌注征在判定肝癌并门脉癌栓患者门脉血供受侵程度、肝动脉栓塞耐受度,从而在指导介入方案的选择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转移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不能行手术切除的肝转移瘤35例,经肝TACE联合RFA治疗,观察近期疗效及6、12、18个月的生存率。结果 35例肝转移瘤共154个病灶行49次肝TACE及42次RFA,病灶的完全坏死率为85.7%(30/35),全部病例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4.3%、88.6%。结论 TACE联合RFA治疗肝转移瘤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CT和DSA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原发肿瘤残存血供改变的价值。方法对78个原发肝癌病灶行TACE治疗,在第1次TACE后1.5—5个月行CT检查,CT检查后7d内行DSA检查。分析对比CT和DSA在显示原发病灶残存血供数量和血供来源的结果,并与临床6个月以上随访(平均9.4个月)结果相对比。结果CT和DSA的总体符合率为92.3%(72/78),然而两项检查的显示率和准确性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SA和CT都能较准确显示HCC在TACE后原发病灶残存血供数量和血供来源,在评价TACE疗效准确性方面,DSA优于CT,但CT为无创伤性检查技术,更便于临床随访采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血管造影技术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并讨论其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01年1月-2009年12月做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和肝动脉栓塞术(TAE)的中晚期肝癌患者385例,采用seldinger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的方法,对38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造影,根据肝动脉起源和动脉走行分布情况等解剖特征,分析血管造影图像。结果肝动脉典型分布者275例(71.4%),肝动脉变异者110例(28.6%)。病灶单纯由肝动脉供血238例,147例存在除肝动脉外的多支血管供血。结论肝动脉变异种类繁多复杂,变异发生率较高。应仔细造影观察有无肝动脉变异,尽可能做到插管高选择性,了解肝动脉解剖变异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的动脉造影血供特点并与动态CT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肝动脉造影表现,37例有完整动态CT资料者,观察增强扫描前后有无显示滋养动脉并测量CT值。结果77例患者判定分为富血型36例(46.8%),乏血型22例(28.6%),无供血型19例(24.7%)。37例CT动脉期显示滋养动脉影者10例,占27.0%,其中富血型9例,乏血型1例,无供血型0例。动态CT扫描平均强化CT值为20.1Hu,3组动脉造影分型之间强化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门脉癌栓的血供特点,并且与动态CT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肝切除术是肝细胞癌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根治性切除术后高复发率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是常用的预防肝癌术后肝内复发的手段,但是其真实作用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进一步探讨辅助性TACE的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20例肝细胞癌患者接受肝切除术。10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治疗组56例,术后1月接受了辅助性TACE治疗,对照组48例,术后不接受任何辅助性治疗。患者接受定期随访,统计分析术后无瘤生存及总生存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11月(2-38月),对照组为13月(2-59月),P=0.005。术后1、2、3年复发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0%、85.7%、89.3% vs. 46.8%、58.3%、62.5%,P=0.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辅助性TACE、AFP、完整包膜、肝硬化、合并肉眼癌栓及肿瘤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影响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9月(4-41月),对照组为24月(5-59月),P=0.789。术后1、2、3年生存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5.6%、59.5%、36.5% vs. 75%、50%、41.7%,P=0.789。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AFP、完整包膜及肿瘤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影响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治性肝切除术后辅助性TACE并不能显著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无瘤生存及总生存,甚至可能会弊大于利,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p53基因瘤体内注射结合肝动脉化疗栓塞(GTACE)与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分别采用GTACE(16例)治疗和常规TACE(19例)治疗。GTACE组先经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直至血管铸型,一周后在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瘤体内多点注射p53基因,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TACE组经肿瘤供血动脉栓塞直至血管铸型为止。治疗后两组均经保肝及对症处理。疗效观察随访指标卡式评分情况,患者近期生存情况,影像随访及肿瘤缩小程度。结果GTACE组治疗前后卡氏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近期生存状况(两组患者近期生存期比较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随访肿瘤大小两组治疗后病灶均有缩小,且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病人,GTACE与单纯TACE比较在病人生存期,病人生存质量(K氏评分)肿瘤缩小率方面有明显优势。但远期确切疗效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及长时间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评价原发性肝癌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血供改变的作用,及其在评价治疗效果和指导进一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观察对比分析50例原发性肝癌介入TACE治疗术后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TACE治疗1.5~5个月后DSA复查,肿瘤平均体积缩小约28.6%;肿瘤血管网平均减少约33.5%;动静脉瘘征象平均减少35%;13例(26.2%,13/50)有明显新生血供形成;12例门脉癌栓病例中有3例明显减少;4例出现肝内小转移灶。结论利用DSA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介入治疗后的血供改变,分析DSA表现,可明确治疗效果,对制定个体化的后续治疗方案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璞  刘彦平  何国全 《吉林医学》2010,(30):5369-5370
目的:讨论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行螺旋CT的意义和必要性。方法:收集肝癌患者45例,行TACE治疗后4~5周行螺旋CT平扫及肝双期扫描,观察癌区碘化油沉积情况。结果:根据肿瘤内碘油沉积可分为4种类型。完全型18例,缺损型16例,簇集型6例,稀少型5例。结论:螺旋CT平扫及肝双期扫描可反映肝癌TACE术后瘤体的组织学及供血变化,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新病灶出现,为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索拉菲尼对接受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巴塞罗那分期(BCLC)B/C期肝细胞癌患者疗效的增益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行TACE治疗的BCLC B/C期肝细胞癌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经穿刺活检证实为肝细胞癌。根据有无服用索拉菲尼分为TACE组(45例)和索拉菲尼联合TACE组(联合组,39例),所有入组患者定期随访监测3年,并记录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疾病控制及生存获益情况,明确索拉菲尼对TACE的增益作用。结果:联合组的肿瘤反应(为64.1%)明显优于TACE组(为37.21%)(P=0.008);TACE组患者的6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0%、40%、13.3%和8.9%,联合组为82.1%、51.3%、30.8%和16.9%;TACE组和联合组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2.9个月和19.3个月,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6.0个月和16.2个月,联合组的总生存时间(P=0.032)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06)均显著优于TACE组。结论:针对行TACE治疗的BCLC B/C期肝细胞癌患者,索拉菲尼能够使患者的整体生存期显著获益,提高肝癌TACE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和碘化油乳剂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2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男7例,女14例,瘤体直径6~20.8cm.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肝海绵状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射平阳霉素和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治疗,巨大肿瘤用明胶海绵条配合阻断供血动脉主干血流.根据肿瘤大小分别进行1~3次栓塞,术后3~6个月后复查.结果 21例患者供血动脉栓塞均获得成功,达到血窦内碘化油聚集和瘤体血供截流的栓塞效果;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肝功能损害,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瘤体病灶内瘤状血管消失,随时间延长,瘤体逐渐缩小.结论 平阳霉素和碘化油乳剂供血动脉栓塞应成为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CTPI)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在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后血供评价中的价值.方法32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TACE后1个月行CT灌注成像,计算灌注参数:血流量、血容量、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肝动脉分数.检测TACE术前1天、术后1个月外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浓度,与肝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数据用统计软件包SPSS12.0处理.结果⑴TACE术后肝癌活性灶与非瘤区肝实质的BF、BV、MTT、HAI差异显著(P<0.05).PS差异不明显(P>0.50).⑵与肝动脉造影血管减影比较,CTPI的诊断正确率为96.4%.⑶DSA检查无活性患者外周血VEGF较TACE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DSA检查病灶有活性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⑴TACE术后肝细胞癌病灶呈高灌注表明病灶具有活性,需要再次TACE.⑵CT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TACE术后活性灶评估中应用价值与DSA相当.⑶VEGF检测结合CT灌注成像可以客观判断肝癌TACE后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获取的半定量血流灌注参数评估进展期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短期疗效的能力。方法  34例经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证实的进展期肝细胞癌患者共53个病灶进行TACE,TACE前经肝固有动脉行DSA灌注成像,获得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DICOM)原始图像后,导入自主研发的后处理软件Analysis 1.0进行后处理,生成各区域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获取瘤灶DSA灌注半定量参数包括视频密度增量峰值(△PV)、达峰时间(TP)、显影持续时间(TD)、TDC升支(KmaxU)及降支最大斜率(KmaxU)。对比患者术前及术后3~5个月的CT资料,根据实体肿瘤RESIST标准将肿瘤分为治疗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采用t检验对比两组患者间DSA血流动力学灌注参数的差异。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  反应组的TD明显高于无反应组(均数分别为12.26和9.86;P =0.002)。根据TD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728。当临界值TD=11 s时,TD预测判断TACE治疗反应的敏感性为63.9%,特异性为82.4%。TD阳性预测值为88.5%,阴性预测值为51.9%。结论  半定量DSA灌注成像可用于预测进展期肝细胞癌TACE短期治疗疗效。治疗前较高的TD值提示TACE治疗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HCC)介入治疗的指导、治疗效果及肿瘤活性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65例(病理诊断17例,临床诊断48例)HCC患者均进行MSCTA检查,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T)等。观察HCC介入治疗前后肿瘤供血类型与碘油沉积、瘤体大小变化的相关性,以明确治疗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 65例HCC患者共进行MSCTA186次,发现肝动脉解剖变异9例,肝外供血动脉55支,病灶碘化油沉积残缺26例,病灶明显缩小38例。病灶碘化油沉积、病灶大小变化与出现肝外动脉供血有明显的负相关(P〈0.001)。结论 MSCTA能直观、清晰的显示肿瘤病灶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及残存肿瘤活性,对评估介入治疗的效果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微波凝固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后对TAC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宏亮  许林锋  陈耀庭 《当代医学》2010,16(35):703-705
目的探讨微波凝固热消融治疗后对原发性肝癌血供及TACE治疗的影响。方法本组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因TACE治疗不满意行PMCT治疗,术后2~3月常规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肿瘤供血动脉行超选择TACE术。结果 12例患者TACE术中发现肝外供血动脉,膈下动脉6支,右肋间动脉2支,胃左动脉1支,右肾动脉1支,左右胸廓内动脉各1支;PMCT术后TACE发现新增肝外营养血管8例,分别为右膈下动脉5支,右侧下位肋间动脉2支,右肾动脉1支;对全部新生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结论 PMCT可有效杀灭肝癌肿瘤细胞,但因其造成的创伤可诱导肝外新生肿瘤供血,在随后进行的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积极寻找新生肝外血供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