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2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智  何庆 《华西医学》2007,22(1):60-62
目的:了解四川省成都市急诊科院前急救配置现状,并从中找到更合理的配置方式以促进院前急救的建设和发展。材料与方法:通过问卷方式采集了成都市38家二乙以上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有关数据,考察主要指标间的相关性,在相关的基础上计算回归模型。结果:本研究得出了关于成都市急诊科院前急救配置现状的大量描述性资料;发现了院前急救配置情况与日平均急诊量、日平均观察量、日平均危重病人数、日平均抢救病人数等指标的相关关系;得到了配置的回归模型。结论:目前成都市急诊科院前急救配置上有诸多不足之处,可以参照本研究得出的回归关系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
百草枯急性肺损伤中毒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文  何庆 《华西医学》2006,21(3):649-650
百草枯(paraquat,PQ.1,1’-二甲基-4,4’-联吡啶二氯化物)于1882年合成,1932年作为氧化还原反应指示剂使用,1955年发现其除草作用,1962作为除草剂上市后,在130多个国家广泛使用,1966年首次报道百草枯中毒致死病例。百草枯的中毒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毒性机制在于氧化循环反应产生的毒性物质引起:(1)产生超氧化物阴离子(O2^-),导致由更多的活性氧形成,如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2)细胞内NADPH氧化:NADPH是细胞内使百草枯还原的主要还原剂,因此需要NADPH的重要生化反应遭到破坏;(3)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细胞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变性。因此,百草枯的毒性是多系统、多器官、多水平的。哺乳动物不论其给药途径如何,百草枯均迅速分布至重要组织,其中尤以肺和肾的浓度最高。肺是百草枯损伤的主要靶器官,亦是引起Po急、慢性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百草枯通过能量依赖过程缓慢聚集到肺,引起肺损伤。肺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2个阶段: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被损害的早期破坏阶段和肺泡炎、肺水肿、炎细胞浸润的增殖阶段。百草枯亦损伤其他主要的器官如肝、心、脑、肾等,但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与呼吸功能不足有关,因此百草枯中毒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减轻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 ,在厌氧环境生长繁殖 ,产生外毒素所致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发作后病死率高达 2 0 %以上。但无论采用被动免疫还是主动免疫 ,只要使机体血清的破伤破抗体含量达 0 0 1~ 0 1IU/ml,即可获得免疫保护作用[1 - 6 ] 。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TIG)、破伤风抗毒素 (TAT)和破伤风类毒素 (TT)预防和治疗破伤风的疗效已得以普遍认可 ,但国内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现介绍如下。一、应用TIG、TAT及TT的认识误区1.误区一 :因TAT疗效肯定、价格低廉等特点 ,在我国常规用于外伤患者 ,有人认为只要是伤者 ,都可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5.12"汶川地震中地震伤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急诊科对突发灾难作出的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救治685例地震伤员病历.将685例地震伤员中分为四组.(1)挤压综合症n=21;(2)骨折伤员n=503;(3)主要生命器官损伤伤员(包括脑、主要内脏器官)n=134;(4)非地震伤员但与地震有关的疾病发作的患者n=27.根据年龄、性别、诊断、预后、是否有复合伤等危险因素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找出伤员发病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医疗救治特点及决策.结果:在685例地震伤员中,其中挤压综合症的死亡率为0%;骨折伤员,内脏损伤员及非地震伤员但与地震有关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0%;0.145%;0.58%.急诊科总死亡率0.72%,有490例患者与强震后72小时入院.结论:在强震后24~72 h内大量的地震伤员拥入医院急诊科,恰当分诊和迅速抢救受伤严重的伤员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这次汶川地震的回顾性分析能够对急诊科医生及医院急诊科管理者对应将来突发性自然灾害给予有用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聂虎  何庆  何斌 《华西医学》2006,21(4):726-727
目的:评价危险度评分在急诊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设计急诊病人危险度评分调查表,以24小时内来急诊就诊的所有病人为观察对象,在初次就诊和就诊后15分钟分别记录所需参数并进行评分和统计。结果:共纳入272例病例,初次评分和二次评分与患者急诊诊断的病情危重度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和0·518)。结论:危险度评分在急诊病人的分拣和病情变化评估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昉  何庆  黄雨蒙  刘铭  崔瑾 《天津医药》2019,47(3):299-301
倾倒综合征是食管、胃及减肥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介绍胃贲门癌术后8年因反复严重低血糖就诊的迟发性倾倒综合征1例,对患者予以阿卡波糖治疗后血糖控制稳定;随访2年,未再出现过乏力、心慌等低血糖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迟发性倾倒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方法等,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卓广英  何庆 《现代医院》2012,12(12):115-117
目的通过对两类医务人员(刚毕业来本院接受规范化培训的本科医生和下级医院来本院学习的进修医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短期(1小时30分钟)强化培训,了解培训后二者对心肺复苏术的掌握情况,为今后本院对同时期新进的本科规培生和进修生关于心肺复苏术培训顺序的决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0年10月发布的《2010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简称《2010心肺复苏指南》)为标准,对此两类医务人员进行短期强化培训,培训完后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考核。结果本科规培医生与进修医生的理论知识考核合格率分别为:90%、8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拟人急救成功率分别为90%、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科规培医生较进修医生培训效果好。基于培训结果 ,分析两类医务人员的急救相关基础知识和培训前工作环境等差异可能对心肺复苏培训效果有影响,因此今后每年本院新上岗人员可安排进修医生先接受心肺复苏术培训,以达到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每年新进医务人员的急救水平,然后依次通过对本科生、研究生等的心肺复苏规范化培训使全院的整体急救水平再上台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持续缺氧孵育后脂肪细胞脂联素和瘦素表达的变化。方法:将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随机分为6组,即常氧(21%O2)组和缺氧(1%O2)4、12、24、48、72 h组,实时定量PCR(q RT-PCR)法测定各时间点脂肪细胞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葡萄糖转运子1(GLUT-1)、脂联素和瘦素基因表达。结果:与常氧组相比,缺氧12、24、48 h组HIF-1α、GLUT-1 m 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24 h时HIF-1α、GLUT-1 m RNA达到最高。各缺氧组脂联素m RNA在12、24、48、72 h缺氧组的表达下降,较常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缺氧组瘦素m RNA的表达高于常氧组,并在24 h时达到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使脂肪细胞HIF-1α、GLUT-1、瘦素m RNA表达升高,脂联素m RNA表达下降,各反应在缺氧24 h时达到最大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4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4例,观察组给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晚餐后血糖、睡前血糖、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相比,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降糖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0.
对晚期官角妊娠破裂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女,35岁,停经31周,下腹痛3d,加重1d于2006-07-21T15:00入院。LMP:2005-12-16,EDC:2006-09-23,3d前弯腰劳动后,自觉下腹痛,伴少量阴道见红,曾到我院查彩超提示:腹腔少量积液约9cm未治,今自觉胎动减少,腹痛加重,来院就诊。查体:T36.5℃,P80次/min,R20次/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