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头颈部CTA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01—2015-01入院检查的13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分布与性质,以及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与责任血管等情况。结果 130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121例(93.08%),检出斑块284个,其中非钙化斑块占45.07%(128/284)。CTA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02例(78.46%),正常28例,其中轻度狭窄30例(29.41%),中度狭窄35例(34.31%),重度狭窄20例(19.67%),闭塞17例(16.67%);共检出颈动脉狭窄或闭塞160支,其中轻中度狭窄占70%(112/160),重度狭窄及闭塞占30%(48/160);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32例(31.3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5.88%),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64例(62.74%)。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可判断责任血管78例(76.47%),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2例(28.21%),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5.13%),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52例(66.67%)。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情况及其性质,判定脑血管的狭窄程度,以及责任血管情况,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的病理机制及超声鉴别诊断.方法 纳入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TCD)显示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8例,以数字血管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金标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椎动脉峰值流速(systolic velocity,Vs)及血管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的差异.结果 椎动脉正常组41 例(24.4%);椎动脉发育不良/变异组55例(32.7%);椎动脉狭窄组72例(42.8%).正常组双侧椎动脉Vs及PI无统计学差异(P>0.05);狭窄组患侧椎动脉Vs 低于健侧(P=0.000),PI 双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育变异组患侧椎动脉Vs 低于健侧(P=0.001),PI则高于健侧(P=0.004).不同病变类型血流动力学的比较显示,椎动脉起始段≥70%狭窄者、椎动脉变异者及颅内段闭塞者Vs均低于正常椎动脉(均P<0.05),椎动脉起始段轻-中度狭窄者Vs与正常椎动脉无统计学差异(P=0.195);正常椎动脉PI与上述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动脉起始段≥70%狭窄者PI最低(0.77±0.37),低于正常椎动脉、椎动脉变异、椎动脉起始段轻-中度狭窄及颅内段闭塞者(均P<0.05);而颅内段闭塞者PI则明显高于上述各组(1.47±0.13,P=0.000).结论 TCD椎动脉血流速度减低可见于椎动脉正常、发育不良/变异、起始段重度狭窄/闭塞以及颅内段闭塞,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PI对称性的比较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方法,评价颈、椎动脉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6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颈部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结果(1)颈部血管听诊发现血管杂音95例(89.6%),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排序依此为高脂血症83例(78.3%)、高血压62例(58.5%)、糖尿病49例(46.2%)、长期饮酒44例(41.5%)、吸烟41例(38.7%)和高尿酸血症23例(21.7%);(2)本组患者DSA发现单纯颅外段颈动脉狭窄40例,单纯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0例,颅外段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合并存在36例,共检出狭窄血管169条;(3)104例患者血管内成功植入支架123枚,术后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10%~20%,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3例(2.88%),92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症状性颈、椎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影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具有脑缺血症状的颈动脉狭窄(狭窄率≥70%)且接受CAS治疗的患者41例,采用CDFI及TCD测量CAS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率、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宽,原狭窄处内径由术前(1.88±0.75)mm增加至术后的(3.63±1.02)mm(P<0.01);颈动脉狭窄处PSV及患侧MCA的PSV、PI恢复正常.侧支循环全部关闭.颈动脉狭窄处PSV由术前(197.49±64.78)cm/s,降至术后的(82.62±36.48)cm/s(P<0.01);患侧MCA的PSV由术前(63.92±26.83)cm/s,术后升高(87.46±18.90)cm/s(P<0.01);MCA的PI值由术前0.67±0.35提高到0.89±0.17.结论 CDFI和TCD结果提示CAS后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善,CDFI和TCD结合可以作为准确评价和随访CAS术后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ICA SO)后颅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 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方法ICA SO患者75例,全部经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其中12例经脑血管造影(DSA)或核磁血管造影(M RA)进一步确诊。双侧病变7例,单侧病变68例,共有病变血管82条(狭窄42条,闭塞30条)。全部行TCD检查。结果(1)狭窄或闭塞侧大脑中动脉(M C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SPV)及脉动指数(P I)明显低于对侧;(2)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的患者健侧大脑前动脉(ACA)的峰值流速明显快于ACoA未开放的患者,P I值低于后者;(3)眼动脉之前的ICA SO,患侧虹吸段血流与对侧相比具有明显的低流速低搏动改变;眼动脉之后的ICA SO,患侧虹吸段与对侧相比具有明显的低流速高阻力改变,发出眼动脉之前和之后的ICA SO二者虹吸段收缩期流速无明显差异,但前者P I值明显低于后者;(4)颈外-颈内动脉(ECA-ICA)侧支开放的患者患侧与健侧滑车上动脉(S trA)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但P I值明显低于健侧;(5)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占50.67%(38/75),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占52.00%(39/75),颈外-颈内动脉侧支(ECA-ICA)开放占75.44%(43/57)。结论增强对ICA SO时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认识能提高对ICA SO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多层CT评价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CT脑灌注技术和头颈部CT灌注成像(CTA)技术联合应用评价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有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进行颅脑平扫、脑CT灌注和头颈部CTA联合检查。利用CTA对血管的狭窄程度、狭窄部位进行评价,利用CT灌注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价。选10名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行CT灌注检查,作为CT灌注的对照组。结果CTA显示一侧颈内动脉闭塞12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1例。7例为单侧颈内动脉病变,16例为多血管多部位狭窄,包括对侧颈动脉狭窄,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脑CT灌注显示病变同侧灌注异常17例,闭塞组(8例)和重度狭窄组(9例)在灌注异常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发组(3例)和多发组(14例)在灌注异常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多伴有同侧脑灌注的异常(17/23),多血管病变脑内灌注异常的发生率多于单发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CTA和CT灌注技术联合应用可更加全面地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对首发卒中发生于前循环或后循环的影响。方法通过南京卒中登记系统检索颈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颅外段均狭窄的患者,按其首发卒中位于前循环或后循环分成两组,总结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结果 160例患者入选,93例(58.1%)以前循环卒中为首发(A组),67例(41.9%)患者以后循环卒中为首发(B组)。A组中51例(54.8%)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后循环血管,B组中18例(22.9%)前循环血管狭窄程度大于后循环血管。A组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狭窄22例(16.5%),B组3例(3.3%)。结论在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均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前循环血管狭窄严重的病例更倾向于以前循环卒中首发,合并左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狭窄的患者更容易以前循环卒中首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s)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患者52例(均为颈动脉自膨式支架,共52枚支架),平均随访1.3 y,以支架植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7例)和对照组(45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分析其与颈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颈内动脉ISRs组患者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术后残余狭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残余狭窄与置入支架术后再狭窄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术后残余狭窄可能是ISRs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支架内狭窄相关,故手术中尽量减少支架后残余狭窄及术后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及戒烟对防止术后再狭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双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流代偿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双侧颈总动脉闭塞和颈内动脉闭塞各1例,双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一侧闭塞合并一侧重度狭窄3例。临床表现为后循环缺血5例,后循环合并前循环缺血3例,前循环缺血2例。7例行DSA患者,有7例后交通动脉开放,4例前交通动脉开放。结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表现以后循环缺血多见,后交通动脉可能为其主要代偿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给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在术前、术后第1 d、3个月及1年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比较手术前后颈动脉狭窄段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颈动脉的血管内径明显增大,PSV和EDV明显降低(均P0.01)。与术后第1 d比较,术后3个月的颈动脉CDFI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第1 d比较,术后1年的颈动脉血管内径缩小(P0.05),PSV和ED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术后颈动脉狭窄得到缓解,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术后1年时部分患者出现支架处血管再狭窄,但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价颈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中度及重度狭窄的患者69例,采用TCD检测其大脑中动脉血流参数,评价其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和脑血流储备能力(CRV)。结果 TCD显示侧支循环开放者患侧收缩期峰时血流速度(Vs)、搏动指数(PI)及CVR明显高于无侧支循环开放患者(P0.05),颈内动脉中度狭窄组患侧收缩期峰时血流速度(Vs)、PI值及CVR明显高于重度组(P0.05)。结论颈内动脉狭窄时侧支开放可以改善远端血流动力学指标,但改善程度有限。TCD可检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治疗的96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90例行常规内科治疗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3 d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连线测验(TMTa、TMTb)、简易智能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3 d颈动脉狭窄为(79.51±6.02)%,治疗后3个月残余狭窄为(13.52±6.01)%,治疗后3个月狭窄程度较治疗前3 d有明显改善(P<0.05); 治疗后研究组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3 d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增加(P<0.05),TMTa、TMTb和ADAS-Cog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 治疗3个月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高度狭窄可能造成患者认知功能损伤,即使是无症状的此类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与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29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取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高灌注脑出血将其分为高灌注脑出血组(观察组,n=8)与未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组(对照组,n=290);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残疾程度,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3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采用NIHS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30 d后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动脉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30 d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血流速度、术后3 d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是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脑卒中组,依据是否并发脑心综合征分为单纯组(n=64例)和脑心组(n=36例),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所有人员颈动脉狭窄、左心功能[左心室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发生率为(28.12±6.54)%、56.00%。脑卒中组LAD、LVEDD明显高于健康组,脑卒中组LVEF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 脑心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发生率、LAD、LVEDD明显高于单纯组,脑心组LVEF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 重度脑卒中患者的LAD、LVEDD明显高于轻度脑卒中患者,重度脑卒中患者的LVEF明显低于轻度脑卒中患者(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LAD、LVEDD呈正相关(r=0.615,0.623,P<0.05),但与LVEF呈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有关,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的变化情况及其与主要危险因素、伴随症状、狭窄程度、狭窄部位和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106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80例无颈动脉狭窄的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收集所有研究对象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其他临床资料,并采集血清检测患者血清MMP-10水平。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按照危险因素分组后发现吸烟组血清MMP-10水平高于非吸烟组(p<0.05); 糖尿病组MMP-10水平高于无糖尿病组(p<0.05)。病例组患者分组后发现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无症状组(p<0.05); 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单侧组(p<0.01); 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血清MMP-10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且血清MMP-10水平随着狭窄程度升高而增加(p<0.01)。结论 中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清MMP-10水平高于对照组,吸烟和糖尿病可增加血清MMP-10水平; 对于合并脑缺血症状、双侧颈动脉狭窄、不稳定性斑块及重度狭窄中老年患者MMP-10血清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20例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视力与持续注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EA组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组,每组各20例,CEA组给予CEA治疗,CAS组给予CAS治疗,比较2组手术效果、并发症、视力、持续注意功能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结果 CEA组残余狭窄率明显低于CAS组(P<0.05); CEA组和CAS组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P>0.05); CEA组和CAS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明显高于术前,CEA组和CAS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RI、Log Mar最佳矫正视力和持续操作测试(CPT)的2、3位认错及遗漏数明显低于术前,CEA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明显高于CAS组,CEA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RI和Log Mar最佳矫正视力和CPT的2、3位认错及遗漏数明显低于CAS组(P<0.05)。结论 CEA可有效改善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动脉狭窄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与持续注意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CEA或CAS治疗的203例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及中期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203人,分为CAS组(n=132)与CEA组(n=71),术后随访时间为1 y。统计学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血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围术期并发症分析中显示,CEA组颈部肿胀3例(P=0.017);CAS组30 d内卒中比例明显高于CEA组(P=0.034)。1 y随访结果分析显示,CAS组再狭窄比例明显高于CEA组(P=0.047);在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方面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CAS与CEA均可安全有效的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方面CEA组颈部肿胀明显高于CAS组,CAS组30 d内卒中及1 y再狭窄比例明显高于CEA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预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价值,以及颈动脉超声相对于其它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预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优越性。方法对209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70%)的患者采用彩色多谱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别检查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并将患者分为颈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脑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分别比较狭窄组与非狭窄组之间的危险因素及生化指标,进一步对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超声结果中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较传统的危险因素更高。结论高血压病、颈动脉球部内膜增厚、多发斑块及不均质回声斑块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采用CDFI对确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检测,对心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进行筛选、评价治疗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