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目的 探索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D型人格的关系,为丰富抑郁症相关的心理理论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5月-8月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住院部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n=100)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问卷、D型人格量表(DS-14)、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及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调查患者基本信息、D型人格、述情障碍及抑郁症状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各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82例抑郁症患者完成调查,其中75例(91.46%)具有D型人格,50例(60.98%)具有述情障碍;患者TAS-20、DS-14总评分及PHQ-9评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276~0.354,P<0.05或0.01),TAS-20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DS-14社交抑制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224~0.375,P<0.05或0.01),TAS-20情感描述障碍、情感识别障碍维度评分及总评分与DS-14负性情绪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257~0.341,P<0.05或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D型人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 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的抑郁症患病率更高且症状更重。青少年的普遍信任水平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相关,且依恋与普遍信任水平相关。故本研究基于普遍信任在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探寻女性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目的 探讨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普遍信任在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改善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2年3月-10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女性青少年患者73例,采用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普遍信任量表(IGTS)和儿童抑郁量表(CDI)进行调查。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使用Bootstrap法检验普遍信任在依恋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①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CDI评分与IPPA-R中的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三个分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r=-0.463、-0.459、-0.447,P均<0.01);IGTS评分与IPPA-R中的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三个分量表评分均呈正相关(r=0.372、0.318、0.395,P均<0.01);IGTS评分与CDI评分呈负相关(r=-0.531,P<0.01)。②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与抑郁水平的直接效应显著(效应值=-0.138、-0.136、-0.107,95% CI:-0.236~-0.039、-0.242~-0.029、-0.203~-0.012)。③普遍信任在父亲、母亲、同伴依恋与抑郁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0.069、-0.066、-0.071;95% CI:-0.127~-0.021、-0.137~-0.010、-0.145~-0.018)。结论 父亲、母亲、同伴依恋可以直接影响女性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水平,也可以通过普遍信任间接影响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心理干预对我国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为对我国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收集对我国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1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包含1 211例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602例,试验组60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受心理干预后,试验组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WMD=-15.41,95% CI:-18.67~-12.16,P<0.01)、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WMD=-9.07,95% CI:-10.38~-7.77,P<0.01)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WMD=-7.47,95% CI:-9.85~-5.10,P<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我国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焦虑、抑郁情绪对医学生网络游戏障碍的影响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效应,为预防和干预医学生网络游戏障碍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11月,选取四川省某医学院校11 771名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简式网络游戏障碍量表(IGDS9-SF)进行评定,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性别在焦虑、抑郁情绪和网络游戏障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①男生SDS评分低于女生(t=-8.302,P<0.01),IGDS9-SF评分高于女生(t=33.384,P<0.01)。②医学生SAS评分与SDS评分呈正相关(r=0.735,P<0.01),SAS和SDS评分与IGDS9-SF评分均呈正相关(r=0.288、0.238,P均<0.01)。③焦虑、抑郁情绪可以正向预测网络游戏障碍(β=0.245、0.058,t=18.864、4.444,P均<0.01)。④性别在焦虑情绪与网络游戏障碍之间具有调节作用(β=-0.194,t=-4.518,P<0.01)。结论 焦虑、抑郁情绪对医学生网络游戏障碍有正向预测作用。焦虑情绪对医学生网络游戏障碍的影响受到性别的调节,相比于女生,焦虑情绪对男生网络游戏障碍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背景 网络认知行为治疗(ICB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缓解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目前尚无ICBT对癌症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痛苦以及生活质量影响的荟萃分析。目的 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ICBT对缓解癌症患者心理痛苦、抑郁、焦虑症状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于2022年3月28日,以PubMed、PsycINFO、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源,系统收集关于癌症患者心理痛苦、抑郁、焦虑、生活质量、且以ICBT为治疗手段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7.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RCT,包括1 6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接受的干预措施相比,ICBT有助于缓解癌症患者的心理痛苦(SMD=-0.547,95% CI:-1.090~-0.145,P<0.01),但对抑郁(SMD=-0.652,95% CI:-1.734~0.002,P=0.051)、焦虑(SMD=-1.045,95% CI:-3.656~0.101,P=0.088)以及生活质量(SMD=0.234,95% CI:-0.064~0.449,P=0.112)的改善效果不明显。ICBT组脱落率高于对照组(OR=1.795,95% CI:1.358~2.374,P<0.01)。结论 ICBT对癌症患者的心理痛苦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对抑郁和焦虑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与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入组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市某医院门诊就诊的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119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82例,并从社区招募71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被试的抑郁及焦虑症状,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评估认知功能,包括处理速度、工作记忆、语言学习与记忆、视觉学习与记忆。采用多元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认知功能的差异,采用偏相关分析分别探索两组患者组内HAMD-17、HAMA评分与MCCB四个维度评分的关系。结果 难治性抑郁症组和首发未用药抑郁症组MCCB的处理速度、视觉学习与记忆评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难治性抑郁症组的工作记忆评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难治性抑郁症组的处理速度、视觉学习与记忆评分均低于首发未用药抑郁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同组内HAMD-17、HAMA评分与MCCB四个认知功能维度评分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与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和健康人群相比,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处理速度、视觉学习与记忆功能损伤更突出。而首发未用药抑郁症患者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缺陷与抑郁、焦虑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CD127-占CD4+的比例及Treg细胞与抗抑郁治疗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在大庆市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抑郁症患者共20例,均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关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总评分>20分;同期纳入在大庆市第三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共20例。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HAMD-17评定。对抑郁症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及健康对照组分别采取其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外周血CD4+CD25+CD127-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及CD4+CD25+CD127-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在CD4+CD25+CD127-/CD4+的水平上,抑郁症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抑郁症患者HAMD-17评分及血清CD4+CD25+CD127-/CD4+的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抑郁症显效组CD4+CD25+CD127-/CD4+的变化率与HAMD-17评分减分率呈正相关(r=0.716,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经SSRIs类药物治疗后,外周血CD4+CD25+CD127-/CD4+水平的降低预示抗抑郁疗效较好,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可能与调节T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手机游戏沉迷的现状,并检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为降低中学生手机游戏沉迷程度提供参考。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2 307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尊量表(SES)、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与手机游戏沉迷量表进行调查,并运用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自尊、社会支持与手机游戏沉迷的评分分别为(29.01±5.74)分、(63.75±11.89)分、(61.01±19.84)分;其中,手机游戏重度沉迷、中度沉迷、轻度沉迷或不沉迷所占比例分别为8.50%、62.72%、28.78%。中学生自尊与手机游戏沉迷各维度及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0.33~-0.21,P均<0.01);除了参与时长、参与习惯外,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评分与手机游戏沉迷其他维度及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0.28~-0.12,P<0.05或0.01);自尊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及总评分均呈正相关(r=0.11~0.26,P均<0.01)。自尊、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总评分均能负向预测手机游戏沉迷(β=-1.49~-0.21,t=-10.10~-2.36,P<0.05或0.01),自尊能正向预测社会支持(β=0.19,t=3.20,P<0.01);中学生社会支持在自尊与手机游戏沉迷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检验模型的参数如下:χ2/df=4.36,GFI=0.89,AGFI=0.90,NFI=0.91,CFI=0.93,IFI=0.86,RMSEA=0.078。结论 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手机游戏沉迷各程度分布不均匀,中度沉迷者占大多数。中学生自尊水平越高,社会支持状况越好,则手机游戏沉迷程度越轻。中学生自尊水平既可以直接影响手机游戏沉迷,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手机游戏沉迷。  相似文献   

9.
背景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是危害中学生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生NSSI行为相关危险因素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探索中学生抑郁情绪、冲动性和NSSI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纳入1 16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中学生均接受青少年NSSI行为评定问卷(ANSA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Barratt冲动量表(BIS-II)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中学生抑郁情绪、冲动性与NSSI行为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冲动性在中学生抑郁情绪与NSSI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检出存在NSSI行为的共122人(10.51%)。CES-D与BIS-I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340~0.556,P均<0.01),与ANSAQ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7~0.540,P均<0.01),BIS-I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ANSAQ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157~0.437,P均<0.01)。冲动性在抑郁情绪与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0.035(95% CI:0.004~0.067,P<0.01),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81%]。结论 中学生的抑郁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其NSSI行为,也可以通过冲动性间接影响NSSI行为,冲动性在抑郁情绪和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对睡眠的信念与态度,并探讨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n=61)和原发性失眠患者(n=62)为研究对象,并招募健康对照组(n=64)。三组被试均接受睡眠功能失调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同时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被试PSQI和DBA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PSQI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伴失眠的抑郁症组和原发性失眠组PSQ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8.932、18.610,P均<0.01),两组DB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561、-5.791,P均<0.01)。以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PSQI评分作为因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95,R2=0.327,P<0.05),DBAS中对睡眠的预测与控制因子和年龄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B=-0.100、-0.279,P<0.05或0.01)。结论 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存在更多的睡眠相关负性认知,且不良认知可能是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伴抑郁症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较重,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较无抑郁症状的患者更差,家庭负担更重。既往研究多认为家庭关系、视力等是导致老年白内障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自我感受、合并疾病等对老年白内障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有限。目的 探讨老年白内障患者抑郁症状与自我感受负担和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患者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7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4例,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25项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功能问卷(NEI-VFQ-25)评定患者抑郁症状、自我感受负担以及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伴抑郁症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PHQ-9、SPBS、NEI-VFQ-25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白内障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0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完成有效问卷调查,检出31例(31.00%)患者存在抑郁症状。抑郁组SPBS评分高于无抑郁组(t=11.062,P<0.01),NEI-VFQ-25评分低于无抑郁组(t=-5.235,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伴抑郁症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PHQ-9评分与SPBS评分呈正相关(r=0.485,P<0.01),与NEI-VFQ-25评分呈负相关(r=-0.440,P<0.01)。合并糖尿病(OR=1.441,P<0.01)、合并骨关节炎(OR=1.324,P<0.05)和高SPBS评分(OR=1.340,P<0.05)是老年白内障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白内障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伴抑郁症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更低;合并糖尿病、骨关节炎以及自我感受负担较重是老年白内障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 重度抑郁障碍是致残性最强的精神疾病之一,目前对该病的治疗多采用药物联合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关于物理治疗之间的对照研究较少,药物联合物理治疗的对照研究更少。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分别联合抗抑郁药物对重度抑郁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重度抑郁障碍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 连续选取2019年1月1日—2023年4月30日在山东省戴庄医院住院治疗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重度抑郁障碍患者(n=335)。入院后,患者根据病情接受MECT联合药物治疗(n=141)或rTMS联合药物治疗(n=194)。于基线期及治疗第1、2、3、4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定抑郁症状,阅读患者病程记录,了解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HAMD-24评分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3.081,P=0.042),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023,P=0.313),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642,P=0.191)。治疗后各时点,两组显效率及痊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MECT联合药物组中,有58人(41.13%)出现近记忆力受损,74人(52.48%)出现头痛或颈部肌肉痛;rTMS联合药物组中,27人(13.92%)出现头痛或头皮不适。结论 rTMS联合抗抑郁药物与MECT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重度抑郁障碍的效果相当,rTMS联合抗抑郁药物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一线医务人员的情绪特点,为制定心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20年1月17日-2月3日向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第一批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发放一般状况调查表、状态-特质焦虑自评量表(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查,并通过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156名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或血尿便等标本前进行了测评(未接触组),92名医务人员在接触过患者或标本后两周内进行了测评(接触组)。结果显示,未接触组的SDS、S-AI、T-AI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8.85%、17.95%、5.77%,而接触组分别为18.48%、20.65%、6.52%,两组SDS、S-AI、T-AI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中原感染科医护人员T-AI、SDS评分较未接触组的原感染科医护人员评分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接触组中女性医务人员S-AI评分为(44.85±11.58)分,接触组中女性医务人员S-AI评分为(45.28±10.97)分,分别与国内正常成人女性常模[(38.97±8.45)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面对重大新发传染病时,对原从事传染病防控的感染科专职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冲击不大,应更关注女性及非感染科一线医务人员的情绪变化。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抑郁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睡眠与抑郁症状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但目前关于睡眠与抑郁症状之间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目的 探讨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为预防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和延缓已有抑郁症状的老年人病情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CHARLS)中8 210名年龄≥60岁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按照中文简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10)评分标准,将老年人分为存在抑郁症状和不存在抑郁症状两组。使用Logistic回归及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老年人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结果 在8 210名老年人中,检出存在抑郁症状者3 118人(37.98%),平均每晚睡眠时长为(6.14±2.05)h。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χ2=412.670,P<0.01,df=4)。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睡眠时长<6 h、6~6.9 h和≥8 h的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分别是睡眠时长7~7.9 h老年人的2.971倍(95% CI:2.560~3.449,P<0.01)、1.372倍(95% CI:1.161~1.621,P<0.01)和1.185倍(95% CI:1.009~1.393,P<0.05)。在不同性别及60~69岁组老年人中,未发现睡眠时长≥8 h与抑郁症状检出风险有关(P>0.05)。结论 睡眠时长与抑郁症状存在近似非线性关联,但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抑郁情绪与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及精神疾病态度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服务和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10月选取济南市历城区690名街道办事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及精神疾病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248人(37.07%)存在抑郁情绪,不同年龄(χ2=16.110)、受教育程度(χ2=18.949)、婚姻状况(χ2=8.611)、职务(χ2=11.584)者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评分为(15.20±2.77)分,知晓率为75.99%,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评分为36(31~38)分。抑郁情绪严重程度与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评分呈负相关(r=-0.379,P?0.01),与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评分呈正相关(r=0.103,P=0.007)。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β=0.141,P<0.01)和抑郁情绪严重程度(β=-0.305,P<0.01)是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的影响因素,抑郁情绪严重程度(β=0.083,P=0.034)是精神疾病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并且抑郁情绪越严重,其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越低,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12月在甘肃省兰州市重粒子医院工作的162名一线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 共144名医护人员完成有效问卷调查,检出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者分别有17人(11.81%)、19人(13.19%)。不同抗疫工作时长的医护人员焦虑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2,P<0.01);不同职业、是否有抑郁家族史以及不同抗疫工作时长的医护人员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86、4.039、7.526,P均<0.05)。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抗疫工作时间长者焦虑检出率更高,医生、有抑郁家族史以及抗疫工作时间长者抑郁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抑郁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既往研究表明,犬尿氨酸途径(KP)在抑郁症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 探讨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血清KP代谢物水平的差异,并分析血清KP代谢物水平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为预防抑郁症复发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11月-2018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136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组,其中首发组62例,复发组74例。同时纳入60例健康被试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抑郁障碍患者和对照组血清色氨酸(TRP)、犬尿氨酸(KYN)以及犬尿喹啉酸(KYNA)水平。采用偏相关分析考查抑郁症患者HAMD-17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与KP代谢物水平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首发组和复发组TRP水平更低(t=-3.044、-4.477,P<0.05或0.01),KYN/TRP更高(t=2.343、3.644,P<0.05或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复发组相比,首发组和对照组KYNA水平更高(t=2.490、2.636,P<0.05或0.01),KYNA/KYN更高(t=2.894、2.6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偏相关分析显示,首发抑郁症患者KYN/TRP与HAMD-17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261,P<0.05),KYNA/KYN与HAMD-17总评分及阻滞评分均呈负相关(r=-0.286、-0.282,P均<0.05);复发抑郁症患者KYN/TRP与焦虑/躯体化评分呈正相关(r=0.280,P<0.05)。结论 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血清KP代谢物水平存在差异,且复发患者KP代谢物水平异常更明显,KP代谢物可能是抑郁症辅助诊断及判断复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抑郁症可能导致患者存在较高的自杀风险,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较大负担。虽然西药中的抗抑郁药疗效确切,但单一使用对抑郁症状改善相对局限,且联用两种抗抑郁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中成药与西药合理配伍使用可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且中成药安全性较高。目的 探讨氟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比较氟西汀联合舒肝解郁胶囊与单用氟西汀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的差异,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用药组和氟西汀组各32例。两组均接受氟西汀治疗,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联用舒肝解郁胶囊。治疗前,两组均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以及心率变异性(HRV)分析,并于治疗第2、4、6周末接受HAMD-24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第6周末再次进行HRV分析。结果 最终共60例抑郁症患者完成研究,联合用药组和氟西汀组各30例。治疗第2、4、6周末,联合用药组HAMD-24评分均低于氟西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7、-3.960、-4.432,P<0.05或0.01)。与治疗前相比,联合用药组在治疗第6周末24小时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标化低频功率(nLF)以及标化高频功率(nHF)均较高(t=-73.970、-31.878、-38.721,P均<0.01),而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之比(LF/HF)较低(t=3.525,P<0.01)。治疗第6周末,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氟西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67% vs. 70.00%,χ2=18.764,P<0.01)。治疗第2、4、6周末,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单用氟西汀相比,舒肝解郁胶囊联合氟西汀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改善患者心率变异性方面可能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结构特征的差异,探讨睡眠指标等因素对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查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n=97)和双相情感障碍(n=52)住院青少年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精神科诊断、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评分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根据NGASR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0~5分为自杀低风险组(n=32),>5分为自杀高风险组(n=117)。以既往文献中80例正常青少年的PSG数据作为对照组资料。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自杀高风险组睡眠效率和N2期睡眠占比均低于自杀低风险组(Z=-2.138、-2.520,P均<0.05)。抑郁组总睡眠时间、N2期睡眠时间以及REM期睡眠时间均少于双相组(t=-2.822、-3.087、-2.277,P<0.05或0.01);抑郁组和双相组REM期睡眠占比均低于对照组(t=-2.369、-2.069,P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N1期睡眠时间(β=0.019,P<0.05)、性别(男性vs.女性,β=-4.051,P<0.01)以及诊断(双相情感障碍vs.抑郁障碍,β=-1.429,P<0.05)。结论 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比,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睡眠连续性差、浅睡眠更少的特点。N1期睡眠时间、女性以及诊断为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紧张、心理资本和失眠的关系,并检验心理资本在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21年3月-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的81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心理资本量表(PCQ)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分别评定护士的职业紧张、心理资本和失眠情况,采用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心理资本在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658份(81.23%),护士付出-回报比与AIS评分呈正相关(r=0.379,P?0.01),与PCQ评分呈负相关(r=-0.275,P?0.01);PCQ评分与AIS评分呈负相关(r=-0.402,P?0.01)。护士职业紧张可以负向预测心理资本(β=-11.024,t=-7.324,P<0.01)以及正向预测失眠(β=4.117,t=10.478,P<0.01);心理资本可负向预测失眠(β=-0.087,t=-9.083,P<0.01)。当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加入时,职业紧张对失眠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3.158,t=8.185,P<0.01)。结论 心理资本在护士职业紧张和失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