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在等速肌力测试的人群中,关于儿童的等速肌力测试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通过对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情况的测试,探讨儿童膝关节屈伸工作时的生物力学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10-12在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实验室进行测试。对象:志愿受试的健康儿童选自石家庄市部分小学10岁左右的学生66名,男31名,女35名。方法:运用澳大利亚Kylingk公司生产的"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等速肌力测试,采用60,120,240(°)/s3种速度测试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力。主要观察指标:男女儿童屈伸肌峰力矩值比较和最大功率比较。结果:①3种不同测试速度中,男女儿童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呈现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下降,最大功率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儿童左侧峰力矩值大于右侧。③男女儿童各自屈伸肌峰力矩值均值比值F/E>0.7,并且随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增大。④在60,120(°)/s的测试中,膝关节屈肌和伸肌峰力矩值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0(°)/s测试中左右侧屈肌峰力矩值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男生左侧伸肌峰力矩值大于女生(P<0.05)。结论:儿童在不同的测试速度中,峰力矩及最大功率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与成人一致。提示儿童早期参加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发展屈肌力量,使屈伸肌力量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组MP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MPF、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能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而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以往对小学生下肢力量发育的评估,主要局限于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等身体素质的测量,缺乏对其肌肉功能的定量性研究.目的:通过小学生膝关节屈伸肌力发展现状进行测试分析,正确认识小学生关节肌肉力量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 "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随机抽取石家庄市年龄为9~12 岁的54 名健康小学生(男25 例、女29 例)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60,120,240 (°)/s 三种速度测试.结果与结论:小学生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均呈现随测试速度增加而下降的现象;男、女生左侧屈肌群在60,120 (°)/s 时及右侧屈肌群在60 (°)/s 时,峰力矩低于伸肌群峰力矩(P < 0.01 或P < 0.05).同一测试速度下,在测试速度为240 (°)/s 时,男生左侧屈、伸肌群及右侧屈肌群峰力矩明显高于女生(P < 0.01 或P < 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偏瘫病人恢复独立行走后患肢和健肢的肌力、屈伸肌力比,探讨膝关节不稳定的原因.方法采用CybexNORM系统对1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膝伸、屈肌等速肌力测试.结果3种角速度60、120、180(°/8)向心和60°/s离心伸屈肌峰力矩平均值健侧均高于患侧,伸肌120°、180°/8和屈肌60°、180°/s健侧峰力矩显著高于患侧(P值均<0.05),离心伸肌60°/s时(P<0.05);离心收缩大于向心收缩,峰值比(H/Q)均在40%~70%范围.60°/s膝10°位向心和离心伸肌力矩健侧显著高于患侧(P均<0.05).结论偏瘫病人伸、屈肌肌力不足是造成行走时患膝不稳(膝过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下肢闭链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为主的神经发育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偏瘫下肢闭链肌力训练,训练模式为普通等速离心/离心模式,连续治疗8周,每周治疗3次。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仪的峰力矩(peak torque,PT)、相对峰力矩(peak torque/body weight,PT/BW)、屈膝肌峰力矩与伸膝肌峰力矩比值(Hamstring/quadriceps,H/Q)、总功率(total work,TW)、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AP)对患肢肌肉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利用30秒坐起测试(30s chair-stand test,30CST)、计时站立起步测试(time-up-and-go,TUG)评价患者步态、步行能力。结果:连续训练8周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肌肌肉功能评定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TUG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都可以改进患者步行能力(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P0.05)。30CST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后都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采用闭链等速肌力训练方式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肌肉功能和步行能力,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对比两组的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下肢运动能力、运动效能。结果观察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56.49±3.45)分高于对照组(50.27±3.16)分(P0.000 1);观察组的10 m步行测试(0.89±0.41)m/s高于对照组(0.69±0.32)m/s(P0.05);观察组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28.97±3.78)分高于对照组(21.75±3.42)分(P0.000 1);观察组生理耗能指数(0.19±0.07)beats/m低于对照组(0.26±0.09)beats/m(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悬吊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提升患者步行功能,同时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效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目前对儿童肩关节肌群发育特征的研究非常少见。目的:通过等动肌力测试分析10岁儿童肩关节屈伸肌群力量的发育特征。方法:运用Kinitech等动测力系统对59名10岁儿童双侧肩关节屈伸肌进行60,120(°)/s两种速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同一测试速度下同侧同名肌群男女比较,左右肩关节屈伸峰力矩、最大功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左肩关节:男性屈肌在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峰力矩值高于女性(P<0.05),伸肌在60,120(°)/s速度下数值高于女性(P<0.01或P<0.05);男性屈肌在6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5),伸肌在60,120(°)/s测试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5或P<0.01)。③右肩关节:男性伸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峰力矩值高于女性(P<0.05);男女屈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伸肌在60,120(°)/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0.01或P<0.05)。说明10岁儿童男女相比,肩关节屈伸肌群发育无明显差异;自身相比,男女儿童肩关节伸的肌群力量要好于屈肌群,屈伸比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体各关节灵活程度不同,但屈伸运动都是具备的,在日常活动当中,屈伸运动也是最为常见的,但关节屈伸时在何角度产生的力矩是最大的昵?目的:掌握膝关节屈伸时发挥最大肌力的关节角度,为运动健身、训练提供理论指导.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试验于2008-04/06在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实验室进行.对象:自愿参加测试的大学生男女各30名.方法:测试仪器使用澳大利亚产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按照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手册要求对参试者膝关节进行固定并测试,3种测试速度为慢速60(°)/s中速120(°)/s和快速240 (°)/s.主要观察指标: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值力矩、达到峰值力矩时关节角度.结果:在速度为60(°)/s时,男女左屈肌小于右屈肌达到峰值力矩的关节角度,且左伸肌小于右伸肌;男子右屈肌达到峰值力矩的关节角度大于左屈肌,且女子与男子相同.在速度为120(°)/s时,男子屈伸肌达到峰值力矩的关节角度差异不显著,女子右伸肌达到峰值力矩的关节角度大于左伸肌.在速度为240 (°)/s时,男子左屈肌达到峰值力矩的关节角度大于右屈肌,而左伸肌和右伸肌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女子左右屈伸肌差异也不存在显著性.结论:自然发育下人体存在优势腿,在不同速度下达到峰值力矩的关节角度有所不同,在日常运动健身时尽可能的全面训练,使屈伸肌群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背景:等速测试系统作为一种评价人体肌肉功能水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运用等速肌力测试研究运动训练对青少年肌群发展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通过等速肌力测试,对长期进行跳高、跳远系统训练的青少年和同年龄的无训练者两类人群膝关节肌肉力量及其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10/12在河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对象:随机抽取河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不参加训练的志愿者20名作为普通组,抽取石家庄市体校进行跳高、跳远训练的志愿者20名作为训练组,参试者均为男性.方法:采用Cybex-6000等速测试系统,按照测试要求对参试者膝关节进行测试,测试顺序为先向心后离心.测试速度为慢速60(°)/s、中速120(°)/s、快速240(°)/s.主要观察指标:膝关节屈、伸肌群的相对峰力矩.结果:纳入实验对象40名,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普通组比较,训练组两侧膝关节60,120,240(°)/s屈、伸肌向心、离心收缩时峰力矩较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训练组左、右两膝在3个速度上的屈肌与伸肌峰力矩比值均低于普通组.结论:跳跃项目训练对青少年膝关节屈伸肌肉力量的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在青少年膝关节屈伸肌力协调发展上有所不足,造成屈伸肌比值下降,这也可能是训练方法不当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背景:等速测试系统作为一种评价人体肌肉功能水平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在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运用等速肌力测试研究大学生髋关节屈伸肌群发展影响的报道并不多见.目的:采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估大学生髋关节屈伸肌力.方法:志愿参加测试的大学生男女各20名.采用澳大利亚Kylingk公司生产的"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按照测试要求对参试者髋关节进行测试,测试顺序为先向心后离心.测试速度为慢速60(°)/s,中速120(°)/s,快速240(°)/s.观察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总功、相对总功.结果与结论:在相对应的角速度下,男性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均大于女性(P<0.01).角速度为60,120,240(°)/s时,男性屈肌峰力矩均小于伸肌峰力矩,而女性屈肌峰力矩大于伸肌,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相对应的角速度下,男性总功及相对总功均大于女性(P<0.01).男性屈肌总功及相对总功均小于伸肌[角速度为60,120(°)/s时,P<0.01;角速度为240(°)/s时,P<0.05)];女性屈肌总功及相对总功也均小于伸肌[角速度为60(°)/s时,P<0.01);角速度为120,240(°)/s时,P<0.05)].提示髋关节屈伸肌群在相对应的角速度下,男性峰力矩、相对峰力矩、总功、相对总功均大于女性;男女峰力矩、相对峰力矩、总功、相对总功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对应的指标下,男性的值大于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静态坐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行脑卒中早期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训练,2组患者均治疗2周。每次治疗后测定2组患者维持静态坐位平衡的时长,治疗2周后采用平衡评定与训练仪测定2组患者睁眼静态坐位30s重心移动轨迹长、轨迹面积、X/Y轴重心偏移等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睁眼静态坐位维持时间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心摆动轨迹长度、轨迹面积、X轴重心偏移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2组Y轴重心偏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早期针对核心肌群的强化训练可促进患者静态坐位平衡的重获和维持,提高患者的静态坐位平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坐位下竖脊肌、腹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与坐位平衡的关系。方法:收集脑卒中患者15例为试验组,健康人15例为对照组。测试过程:①受试者均在平衡仪(Teconbody,PK245)上进行坐位平衡测试,睁眼30s和闭眼30s,记录平衡仪参数(重心摆动长度、面积、X轴压力中心、Y轴压力中心);②受试者坐于平衡仪上,前后最大范围的进行腰背屈伸活动,在此同时用表面肌电(MEGA-6000)对双侧竖脊肌、腹直肌进行测试,通过肌电值原始数据分析计算出测试肌肉的对称指数。结果:在睁眼和闭眼坐位及坐位下前后最大范围运动时,脑卒中患者竖脊肌的对称指数比健康人的对称指数大,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而腹直肌的对称指数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平衡仪参数与肌电信号的对称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患者坐位下躯干肌两侧存在不平衡性,但是竖脊肌、腹直肌肌电信号激活的程度对坐位平衡功能无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系统训练的足球运动员进行双下肢髋、膝关节屈伸等速向心力量测试,分析其髋、膝关节在不同速度下屈伸的力学特征规律与不同。方法:实验于2002-10在黑龙江体科所机能实验室进行。以沈阳体育学院男子足球院队8名系统训练的队员为观察对象,采用美国Cybex-Norm等速测力系统对运动员进行双下肢髋、膝关节屈伸等速向心力量测试。测试时,受试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每次测试动作,每个动作连续完成4次测量,速度分别设定为60,120,180,240,300,360,420,480(°)/s,选取峰力矩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8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髋关节:60~480(°)/s的屈峰力矩(右侧)介于(179.00±15.61)N·m和(68.13±15.50)N·m之间,60~480(°)/s伸峰力矩(右侧)介于(265.75±44.56)N·m和(45.88±22.92)N·m。随测试速度的增加,屈伸峰力矩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左右侧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屈伸峰力矩比随测试速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中低速以下,递增幅度较小,中高速以上递增幅度较大。②膝关节:60~480(°)/s的屈峰力矩(左侧)介于(115.38±18.60)N·m和(25.38±16.68)N·m之间,60~480(°)/s伸峰力矩介于(242.13±40.50)N·m和(49.50±18.39)N·m之间;各项指标数值均呈减小趋势。屈伸力矩比左右两侧没有明显差异(P>0.05),均随测试速度增加,变化幅度不大,屈肌力量明显低于伸肌力量。结论:①足球运动员髋、膝关节屈伸肌肉的向心收缩力随收缩速度的增加而减少。②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足球运动对髋关节的屈肌力量的要求逐渐加大,也反映运动员在快速用力时髋关节屈肌具有很大的收缩潜能。③足球运动员膝关节随着运动速度增加,屈肌力量明显低于伸肌力量。  相似文献   

14.
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钱开林  王彤  张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30-831,849
目的:观察针对性腘绳肌练习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除了给予常规康复治疗(①中级偏瘫医疗体操;②神经肌肉促进技术;③步态分解练习;④ADL训练),还给予针对性胭绳肌练习(①腘绳肌最大向心性等张屈膝末端等长抗阻练习;②腘绳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时间60天。比较治疗前后等速肌力测试中各项数值。结果:治疗组指数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腘绳肌练习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膝关节不稳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量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动态姿势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量化评价。方法:选取2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平衡仪训练组(n=14)和传统训练组(n=14)。平衡仪训练组根据动态姿势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的训练方案进行个性化的平衡功能训练;传统训练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20min/次,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势平衡仪中的感觉组织能力试验(SOT),稳定极限测试(LOS)及徒步走测试进行准确客观的量化评估。结果:平衡仪训练组SOT测试中的EOSS、ECSS、SVSS条件下的平衡指数及LOS测试结果中患者EPE和DCL,治疗前后比较及与传统训练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徒步走测试中平衡仪训练组的步长与步速治疗前后比较及与传统训练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组内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动态姿势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根据变化的任务重建感觉(特别是前庭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能力,同时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等速测定不同运动水平的健康年轻人躯干屈伸肌群肌力和耐力,了解年轻人躯干肌群的肌肉功能特点.方法:①受试者为2005级首都体育学院一年级大学生120名,其中男60名,女60名.②按不同标准分为3组,普通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普通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获得二级运动员的运动系大学生,每组40名,男女各20名.受试者均自愿参加测试.测试仪器: 使用Cybex6000型等动测力系统(美国).③测试方法:对健康大学生躯干屈伸肌群的肌力[测试速度为60(°)/s和120(°)/s]和耐力[测试速度为120(°)/s]等速测试.④测试指标为峰值力矩、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耐力比、恢复比.结果:①躯干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变化趋势:在同一测试速度下,普通组、体教组及二级组男性躯干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均伸肌大于屈肌;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躯干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有下降趋势,伸肌下降最明显;普通组的躯干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小于体教组和二级组(P<0.05),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3组屈伸肌的峰值力矩值变化同上.在 60(°)/ s和120(°)/s时的躯干屈/伸肌群峰力矩比值,男性均小于1,女性均大于1.②在同一测试速度下,3组男性及女性躯干伸肌群的耐力比和恢复比均低于屈肌群.结论:与体育教育专业和二级运动员大学生相比,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力下降,以及躯干屈伸肌力失衡.不同运动水平大学生伸肌群肌力和耐力弱于屈肌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H反射的特征表现及其与偏瘫下肢肢体功能评定的关系,探讨H反射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神经电生理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0例,分别对患者双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所支配的腓肠肌和胫骨前肌进行H反射检查,并对患侧下肢给予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计算胫神经和腓总神经H反射的引出率,并对其所引出的H反射结果以及与CSI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双侧胫神经所支配的腓肠肌H反射引出率100%,胫骨前肌H反射引出率为10%。患侧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平均为(30.09±1.87)ms;非患侧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平均为(31.99±2.31)ms。患侧胫神经Hmax/Mmax比值均数中位数平均为0.476;非患侧胫神经Hmax/Mmax比值平均为0.189。患侧与非患侧相比,患侧H反射潜伏期缩短,Hmax/Mmax比值增大,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将患侧下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分别与CSI进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患侧下肢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与CSI不相关,而患侧下肢胫神经Hmax/Mmax比值与CSI存在秩相关关系。结论:用H反射来评价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痉挛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比CSI量表更客观、量化。其中Hmax/Mmax比值是评估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用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0例,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外,增加偏瘫侧膝关节运动疗法20min/天;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悬吊训练20min/天。于6周后采用膝关节CPM仪测量其膝关节角度位置重现角度、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以分别评定两组患者位置觉和运动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的移动角度位置重现角度及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组间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在30°、45°、60°的目标角度移动角度位置重现角度均更接近目标角度值,在30°屈和伸的被动复位实际移动角度测量值均减小,与组内治疗前测量值对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测量值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测量值(P0.05)。结论:悬吊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膝关节本体感觉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20.
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30min/d;治疗组根据动态姿态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内置的训练方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20min/d。两组训练时间均为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中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SOT)、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结果:两组受试对象的SOT指数、BBS和TUGT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SOT测试的闭眼、平台沿矢状面旋转(ECSS)、平台与视窗沿矢状面旋转(SVSS)程序下,治疗后的平衡指数与运动策略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结论: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