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其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而免疫学因素是UC研究中的热点[1]。近年来,随着肠道黏膜免疫的深入研究,逐渐认识到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黏膜免疫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因子的关系而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一种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部位见于直肠和结肠,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前列腺素EP2受体的表达,探讨EP2受体与UC黏膜炎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27例活动期UC、11例缓解期UC及23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UC患者按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UCAI)进行疾病分期及病理学分级,再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每例结肠上皮EP2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表明,活动期UC患者结肠上皮和炎症细胞中EP2的表达均高于UC缓解期及正常结肠黏膜(P<0.01),活动期UC患者EP2的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结论 EP2蛋白在活动期UC患者中的表达显著上调,且与炎症程度相关, EP2有可能作为UC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UC患者36例,采用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估UC的炎症活动度。行结肠镜检查时对UC患者的病灶部位及病灶周围正常肠黏膜组织进行活检,以半定量PCR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的细胞因子IL 2、IL 4、IL 17和IL 10的表达水平。从中选取10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黏膜组织中上述各细胞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该10例UC患者外周血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值。结果 IL 2在UC患者肠黏膜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周围正常黏膜。在UC患者不同活动度组间,IL 2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轻度组的IL 2mRNA表达水平高于中、重度组。IL 4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7 在病灶部位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黏膜,其中重度UC患者中的IL 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UC患者。IL 10在病灶部位中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黏膜,但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轻度UC患者中的IL 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中、重度UC患者。UC患者肠黏膜中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ESR、CRP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L 2、IL 4、IL 17及IL 10通过发挥不同的促炎或抑炎作用可能参与介导了UC发病,其mRNA表达水平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IL 4、IL 17及IL 10的蛋白表达水平亦与UC的炎症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可用来评估UC的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5.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消瘦等[1]。目前西医治疗UC以控制活动性炎症及调节免疫紊乱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柳氮磺胺吡啶(或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此类药物治疗本病副作用大、复发率高。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UC具有疗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特发于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是一种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过程。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其病理过程漫长,常反复发作。UC以腹泻、腹痛、黏液便、  相似文献   

7.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属于极易复发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多累及结、直肠,病变严重者会累及全消化道,临床常见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1]。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其中UC病变部位为结、直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以反复的腹泻、腹痛和脓血黏液便为主要表现;CD病变范围可累及整个消化道,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炎症性肠病(IBD),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患者常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及腹痛。目前认为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及精神等多因素相互作用有关,而免疫学因素是UC研究中的热点[1]。作者前期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因子关系进行了论述,本文针对UC与肠道黏膜免疫细胞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免疫反应性炎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UC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巨大,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甚至终身的过程。UC的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生物制剂、抗菌药物及益生菌。  相似文献   

10.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3):1744-1747
目的:研究针灸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UC)动物肠黏膜炎症反应、机体免疫应答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PF级别的SD大鼠并随机分为对照组、UC组和针灸组,建立UC动物模型后给予针灸干预。干预后14天时,检测肠黏膜中炎症介质及Th1/Th2/Th17/Treg细胞因子的表达量、血清中炎症介质及Th1/Th2/Th17/Treg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UC组大鼠肠黏膜中NF-kB、HMGB-1、TNF-α、IL-1β、IFN-γ、IL-17的mRNA表达量及血清中HMGB-1、TNF-α、IL-1β、IFN-γ、IL-17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肠黏膜中IL-4、IL-5、TGF-β1的mRNA表达量及血清中IL-4、IL-5、TGF-β1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针灸组大鼠肠黏膜中NF-kB、HMGB-1、TNF-α、IL-1β、IFN-γ、IL-17的mRNA表达量及血清中HMGB-1、TNF-α、IL-1β、IFN-γ、IL-17的含量显著低于UC组,肠黏膜中IL-4、IL-5、TGF-β1的mRNA表达量及血清中IL-4、IL-5、TGF-β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UC组。结论:针刺干预对溃疡性结肠炎动物肠黏膜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均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方黄柏液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常规治疗基础中,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给予复方黄柏液灌肠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及血清炎症因子情况。治疗期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粪便中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粪便中肠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TNF-α、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  复方黄柏液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UC疗效可靠,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减轻机体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解毒活血灌肠方联合中药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选择2016年7月—2018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住院及门诊UC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灌肠组40例采用解毒活血灌肠方联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40例仅采用中药口服治疗。采用改良Mayo评分判定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cam-1)的表达,有效病例随访2年。  结果  治疗后2组改良Mayo评分均随时间下降(P < 0.05)。治疗2、4周后灌肠组改良Mayo评分[(3.30±0.18)分、(4.30±0.27)分]低于对照组[(4.85±0.45)分、(6.15±0.38)分, 均P < 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血清IL-8、TNF-α、VEGF、Madcam-1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 < 0.05),灌肠组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 < 0.05)。2组患者结肠组织病理评分较前降低(P < 0.01),灌肠组病理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患者结肠黏膜VEGF、Madcam-1表达均低于治疗前(均P < 0.05)。有效病例随访2年,灌肠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中药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加用灌肠治疗能更快缓解症状,可能通过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减轻血管炎症反应,使患者更长时间稳定于缓解期。   相似文献   

13.
柯贤胜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2):950-951,957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活动期UC患者为观察组,选取与观察组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治疗6周,观察治疗效果,并比较2组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36/4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1/40);观察组治疗前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UC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美沙拉嗪可有效下调其水平,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血清TNF-α和IL-6的影响,并与口服美沙拉嗪进行对比。方法将50例UC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灌肠组和西药组,每组25例。中药灌肠组给予清热利湿方灌肠,水煎成300m L,取50m L,隔日灌肠1次,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1.0g,每天4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含量。结果中药灌肠组有效率92%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P0.05);两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中药灌肠组TNF-α和IL-6含量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结论中药灌肠较口服美沙拉嗪对于慢性UC患者的症状有更好的改善作用,且抑制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效果更佳,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宋世珅  钱青  高春岩  申宇鸿 《中医学报》2020,35(5):1088-1092
目的:观察镇心安神汤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P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106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和维生素C治疗,观察组给予镇心安神汤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IL-2)、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IL-4、IL-5、IL-10、IL-13和P物质水平,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进行评分,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2、IFN-γ、P物质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IL-4、IL-5、IL-10、IL-1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2、IFN-γ、P物质水平低于对照组,IL-4、IL-5、IL-10、IL-1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和总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和总分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0.57%,高于对照组的73.58%(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5.71%(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8%,低于对照组的35.85%(P<0.05)。结论:镇心安神汤能够显著改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症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和P物质水平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安滴丸联合奥拉西坦对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影响。方法:收治的10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与观察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脑安滴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量表(HD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细胞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72.55%(P<0.05)。两组治疗后HDS和MMSE评分增加,而ADL评分降低(观察组:t=10.929、14.555、13.531,对照组:t=7.039、11.691、11.901,P<0.05);观察组治疗后HDS和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而ADL评分低于对照组(t=4.479、7.388、7.086,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降低(观察组:t=46.222、30.701、24.149,对照组:t=30.071、19.036、8.396,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IL-18和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t=14.349、11.797、12.07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3.85%)低于对照组(17.65%)(P<0.05) 。结论:脑安滴丸联合奥拉西坦对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良好,且可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痴呆症状,及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金荞麦片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Toll样受体4(TLR4)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NLRP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门诊收集UC患者72例(大肠湿热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SASP治疗,治疗组给予金荞麦片联合SASP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玄参升麻汤联合复方甲氧那明治疗儿童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将88例慢性咳嗽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甲氧那明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玄参升麻汤.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指标(TNF-a、IL-6、IgE)及肺功能指标(FVC、PEF、TLC、FEV1)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NF-a、IL-6、IgE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的TNF-a、IL-6、IgE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FVC、PEF、TLC、FEV1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治疗后,观察组FVC、PEF、TLC、FEV1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玄参升麻汤联合复方甲氧那明能显著减轻儿童慢性咳嗽的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浆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的影响,探讨甘草泻心汤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柳氮磺吡啶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甘草泻心汤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临床疗效评定,采用Mayo评分系统评估疾病活动度,采用IBDQ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同时采集2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7、IL-23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P<0.05);治疗后2组Mayo评分均下调(P<0.01),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IBDQ评分均升高(P<0.05~0.01),治疗组IBDQ量表中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UC患者血浆IL-17、IL-23均下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IL-17、IL-23下调更显著(P<0.01)。结论 甘草泻心汤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UC,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甘草泻心汤下调UC患者血浆IL-17、IL-23水平,参与免疫调节,可能是其治疗本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实证肠炎方结合美沙拉嗪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西组和西药组各36例,西药组予美沙拉嗪口服,中西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实证肠炎方,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通过观察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良Mayo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液理化指标、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中西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西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西组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的症状积分及改良Mayo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较西药组低,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评分较西药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中西组未见不良反应,西药组出现胃部不适症状3例。[结论]实证肠炎方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U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提升生活质量,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