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丙诺啡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肩周炎患者分为A、B、C共3组。A组患者给予丁丙诺啡及关节松动术联合治疗,B组患者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洛索洛芬钠及关节松动术治疗,C组患者则单纯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于治疗1周、3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观察3组患者疼痛、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M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变化,并比较3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关节松动术手法力度间差异。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评分、CM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治疗1周时A组患者疼痛评分[(2.8±1.0)分]较B组及C组[分别为(3.8±1.0)分和(4.5±1.3)分]均显著降低,A组患者CMS评分[(60.1±10.7)分]较B组及C组[分别为(48.8±11.0)分和(44.9±9.7)分]均显著提高(均P<0.05),A组患者肩关节后伸、90°外旋位外展、内旋、外旋角度[分别为(41.3±7.8)°,(68.8±12.4)°,(38.5±4.5)°和(36.6±5.9)°]均显著优于B组[分别为(34.2±4.5)°,(62.0±11.7)°,(34.0±3.5)°和(32.9±5.1)°]及C组水平[分别为(32.4±7.2)°,(60.7±12.9)°,(31.6±6.9)°和(32.4±5.6)°],且上述差异一直持续到治疗后3个月时。另外在治疗1周时发现A组患者行关节松动术的力度[(2.5±0.5)级]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水平[分别为(1.7±0.6)级和(1.3±0.5)级],并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治疗后3个月时。 结论丁丙诺啡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在肩周炎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1例KOA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组及对照组。联合治疗组给予等速肌力训练、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对照组仅遵医嘱进行家庭自我踝泵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采用WOMAC简明健康调查量表评定)及等速肌力指标[包括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值(PT),屈、伸肌峰力矩值对应角度(AOPT)]进行评定。 结果各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对照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WOMAC量表评分(包括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及总分)、等速肌力指标(包括膝关节屈肌及伸肌PT值、屈肌及伸肌AOPT值)均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rt;0.05);而联合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34±1.76)分]、膝关节活动度[屈膝(117.66±20.60)°、伸膝(5.69±2.12)°]、WOMAC指数评分[疼痛(110.34±49.53)分、僵硬(38.97±35.49)分、功能评分(430.52±270.43)分、总分(581.21±322.90)分]及等速肌力指标[膝关节屈肌PT值(21.83±3.63)N?m、伸肌PT值(28.90±6.76)N?m、屈肌AOPT值(99.86±18.94)°、伸肌AOPT值(49.93±6.78)°]亦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联合采用等速肌力训练、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及关节松动术治疗KOA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提高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痛点封闭和肩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角度尺及Primus RS系统评定患者的VAS评分、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及峰力矩(PT)。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2.11±1.08)分]低于对照组[(2.56±1.15)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肩关节前屈[(131.28±25.60)°]、后伸[(37.83±11.24)°]、外展[(117.78±20.23)°]的AROM均大于对照组前屈[(111.11±20.80)°]、后伸[(25.56±8.36)°]、外展[(98.33±24.70)°]的AROM(P<0.05),在60°/s、120°/s及180°/s的角速度下,治疗组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在外展、前屈、后伸时的PT均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痛点封闭疗法和关节松动术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物理因子(如短波、干扰电治疗等)治疗及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测,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并分析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其颈椎屈曲、伸展、旋转、侧屈活动度分别为(40.8±2.8)°、(42.6±3.2)°、(55.3±5.4)°、(38.9±4.2)°]及疼痛VAS评分[(1.22±0.67)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麦肯基力学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受压神经支配区域疼痛、麻木症状,加速颈椎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下肢步行训练,观察组则辅以下肢机器人训练。2组患者下肢训练时长均为每次30min,每周训练5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检测2组患者步态时间参数、时相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及地面反作用力大小等指标。 结果观察组患者经下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后,其步速[(59.34±12.20)cm/s]、步频[(89.39±13.80)次/分钟]、跨步长[(74.17±15.54)cm]提高,步宽[(18.69±3.16)cm]缩小;患侧支撑期百分比[(69.72±10.06)%]、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1.07±0.11)、双支撑期百分比[(16.85±8.23)%]、髋关节最大活动度[(35.39±9.31)°]、膝关节最大活动度[(50.21±15.34)°]、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109.36±13.28)%]、患侧向前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6.95±1.98)%]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与传统步行训练比较,下肢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物理因子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膝关节活动受限的影响。 方法选取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术后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5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物理因子(红外线和调制中频)治疗方案,治疗组在上述物理因子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关节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0d后(治疗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活动度和临床治疗疗效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和关节活动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活动度为(110.15±10.13)°,与对照组治疗后的(85.49±1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关节松动术联合物理因子治疗TKA后术侧膝关节活动受限,可有效地缓解患者膝关节的疼痛,改善膝关节关节度,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并于术后辅以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频电药物导入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时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Lequesne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4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1±1.1)分]、Lequesne评分[(65.9±10.3)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3.2±1.23)分]、Lequesne评分[(64.0±10.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但此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7±0.8)分和(1.9±0.9)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81.3±10.9)分和(83.5±11.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1.4)分和(3.1±1.4)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72.9±12.1)分和(70.4±12.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关节镜清理术、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时间治疗法服用塞来昔布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于2005—08/2006—04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女性患者4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和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各组1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并要求镇痛时肌注盐酸哌替啶50mg,每次间隔4h以上;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患者术前8h口服塞来昔布(西乐葆,西尔大药厂波多黎各分厂,批号:0408064)400mg,术后禁食水期过后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次日起按每日2次常规服药,期间可按患者要求给予肌注盐酸哌替啶50mg镇痛,每次间隔4h以上;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患者术前3—7d每日通过目测类比评分法测定疼痛周期及峰值,术后在峰值时间前35min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对无明显疼痛周期的患者,参照Labreeque的研究结果确定服药时间。记录3组患者术后应用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次数,术后12d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功能锻炼后的屈曲角度。结果:纳入患者4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术后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次数明显低于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以24-48h为例,分别为(0.750&;#177;0.173),(0.625&;#177;0.143),(1.125&;#177;0.121)次,P〈0.051。②功能锻炼同期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术后第4天为例,分别为7,5,4分,P〈0.05)。⑧塞来昔布时间治疗组在术后第6,7,9天时膝关节功能锻炼的屈曲角度高于塞来昔布常规治疗组、盐酸哌替啶肌注镇痛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以术后第6天为例,分别为(87&;#177;2)&;#176;,(76&;#177;2)&;#176;,(64&;#177;1)&;#176;,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痛阈,明显减少术后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的次数,缓解功能锻炼期关节疼痛。采用时间治疗法服用,可更为明显地降低患者功能锻炼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早达到功能锻炼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CL重建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分阶段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以螺旋-对角线运动训练为主)。分别于术后3,6,9个月时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关节位置觉检测。 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2.04±0.80)°、(3.53±0.95)°、(3.38±1.41)°]及术后6个月时的关节重现误差[伸膝15°、30°、45°时的关节重现误差分别为(1.99±0.61)°、(2.20±0.67)°、(2.83±1.7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重现误差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于ACL重建术后早期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加速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64例确诊为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推拿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个治疗项目持续15~20min,每周训练6d,连续治疗2周。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治疗后)摄颈椎正侧位片及动力性侧位X线片,并测量颈椎X线片相邻椎体水平位移及角位移,评定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颈椎X线片测量水平位移[(1.79±0.85)mm和(2.05±1.15)mm]及角位移[(3.08±2.85)°和(4.74±3.11)°]均较治疗前[(2.34±0.92)mm和(2.29±1.24)mm及(6.43±2.66)°和(6.59±1.87)°]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的NDI评分[(16.33±6.54)%和(20.05±7.32)%]亦较治疗前[(36.85±8.82)%和(35.85±9.13)%]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Mulligan松动术配合悬吊运动训练可以明显降低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颈椎功能障碍程度并有效提高颈椎的稳定性,是保守治疗退变性下颈椎不稳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全身振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3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解除脑水肿、抗凝药物、脑保护以及扩容等改善脑血液循环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良姿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桥式运动、坐站训练、下肢重心转移训练、膝关节屈伸肌力训练、下蹲与站立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空气压力波治疗、神经促通技术等),每日45 min,每周5 d,治疗3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辅以德国SVG公司的Wellengang 谐振系统进行全身振动训练,分别取0~15°、30~45°膝屈曲位,振动频率12 Hz,每日治疗时间均为10 min,分2次完成,每次5 min,其间休息1 min,每周5 d,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1-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和Humac Norm型等速测试仪评估系统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估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17.60±2.23)分、( 19.53±2.42)分]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8.07±2.19)°、(6.33±1.18)°]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15.40±2.16)分、(10.06±2.76)°;观察组(14.67±1.49)分、(8.93±2.25)°]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下肢FMA及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全身振动训练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且疗效较常规康复治疗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等速运动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乳腺癌女性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等速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等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放射性核素淋巴扫描观测2组患侧上肢淋巴流量的变化,在腕横纹上10cm处测量2组双侧上臂周径,应用ISOMED2000为等速组记录等速肌力测定值,采用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的评定,采用测角器测量肩关节活动度。 结果 ①治疗后,等速组和对照组的上肢淋巴流量分别为(16.8±2.5)和(10.9±3.4),较组内治疗前[(7.6±3.4)和(7.7±3.2)]明显增加(P<0.05),等速组治疗后的上肢淋巴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双侧上臂周径差值[(2.1±0.2)和(4.5±0.3)cm]均较组内治疗前[(5.5±0.4)和(5.2±0.8)cm]减小(P<0.05),等速组治疗后的双侧上臂周径差值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②等速组患者治疗后的等速肌力测量值(峰力矩、总功率、平均功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③2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等速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总分[(96.74±12.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84.17±1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活动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等速组治疗后的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0.25±16.13)°、后伸(46.83±8.52)°、外展(169.38±14.53)°、内收(35.93±5.62)°]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前屈(144.67±19.15)°、后伸(39.84±6.93)°、外展(137.13±11.67)°、内收(31.68±5.2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等速运动可以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虚拟情景反馈训练对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选择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功能训练、关节松动技术、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手指的侧捏力、三点捏力及握力进行测试,采用Carroll手功能评定(UEFT)评定患者的手功能及上肢功能,对掌指关节(MP)、近端指间关节(PIP)、远端指间关节(DIP)的主动活动范围及手指总主动活动范围(TAM)进行评估对比。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手指肌力、UEFT、MP、PIP、DIP活动度及TAM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手指侧捏力[(6.56±0.22)kg]、三点捏力[(5.61±0.21)kg]、握力[(20.73±1.63)kg]、UEFT评分[(82.17±2.98)分]、PIP活动度[(83.44±9.05)°]、DIP活动度[(62.48±8.18)°]及TAM[(213.52±30.1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MP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虚拟情景反馈训练,能明显改善Ⅱ区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术后患者手指关节活动范围和手部肌力,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手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腕部行正中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0 min,每周治疗6 d;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总冲击次数为2000次,功率密度为0.16 mJ/mm2,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整体症状评分(G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 治疗2周及4周后,发现2组患者GS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GSS评分[分别为(13.12±4.55)分和(7.56±5.01)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2±1.66)分和(1.22±1.0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中神经DML[(3.65±0.73)ms]、拇指-腕SCV[(45.12±5.56)m/s]、中指-腕SCV[(55.45±7.67)m/s]、拇短展肌CMAP[(8.23±3.15)mV]、拇指-腕SNAP[(13.21±4.23)μV]及中指-腕SNAP[(13.45±3.89)μV]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正中神经DML[(3.68±0.77)ms]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拇指-腕SNAP[(10.78±4.34)μ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T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腕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折后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膝关节骨折后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关节松动术、超声波理疗、软组织牵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等速肌力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股四头肌训练椅训练。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应用等速系统测试患者伸膝、屈膝的最大峰力矩(PT)、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值(H/Q),采用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角度尺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活动范围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膝关节伸直度、屈曲度、屈伸弧度、伸膝PT、屈膝PT、H/Q、H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126.33±9.23)°]、伸膝PT[(108.70±16.83)N?m]、屈膝PT[(63.13±9.64)N?m]、HSS评分[(87.13±9.56)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等速肌力训练可促进膝关节骨折患者功能障碍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静态进展性牵伸(SPS)联合关节松动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TKA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SPS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分别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定2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122.14±9.73)°、HSS评分(87.13±9.56)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PS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TKA后关节功能障碍,可有效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扩大膝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下肢功能、安全性及关节软骨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KOA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T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膝关节肌力训练,每日3组训练,每组10次,连续训练4周;ESWT组辅以体外冲击波疗法,压力2.5 bar,频率8.0 Hz,频次2000,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患者除冲击波压力设置为0.2 bar,其余治疗步骤及治疗参数与ESWT组保持一致,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5周及第12周,测评和比较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指数、奎森指数评分及膝关节软骨磁共振检查T2值,并记录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 ESWT组在第12周的VAS分值[(2.3±1.1)分],WOMAC指数[(11.3±6.8)分]和奎森指数[(3.9±2.7)分]分别较组内治疗前[(5.3±0.8)、(31.6±7.2)和(10.6±2.4)分]有明显改善(P<0.0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第12周时的各个评分[(4.3±1.1)、(24.5±10.1)和(8.7±3.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WT组在第12周的T2值[(49.2±5.6)ms]与组内治疗前[(49.1±5.5)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第12周的T2值[(49.1±5.8)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组出现不良反应的频次没有明显差异(P>0.05)且均在第12周时前消失。 结论 ESWT可明显改善KOA患者的下肢功能,且其对膝关节软骨的影响在安全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反馈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减重平板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减重平板训练时辅以运动反馈,每次训练10~20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评估各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及下肢关节活动度。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步速、步宽、患侧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步态不对称性指数及髋、膝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组步宽[(20.79±4.03)cm]、患侧及健侧摆动相百分比[分别为(40.52±6.21)%和(37.91±8.34)%]、步态不对称指数(0.06±0.08)、髋、膝关节最大屈曲活动度[分别为(12.62±3.84)°和(41.57±13.5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减重平板训练结合运动反馈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对提高其步行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UCS)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UCS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肉牵张及力量训练,治疗组增加MET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记录患者颈椎前屈和旋转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部障碍指数(NDI)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AROM前屈[(41.02±3.56)°]及旋转总和[(111.26±8.00)°]、VAS评分[(1.40±0.99)分]、NDI[(9.87±2.3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AROM前屈[(37.42±2.97)°]及旋转总和[(103.44±8.28)°]、VAS评分[(2.60±1.35)分]和NDI[(12.07±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UC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物理因子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侧膝关节关节活动受限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TKA术后骨性关节炎(OA)患者5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物理因子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关节松动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0d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法(VAS)、量角器和临床治疗疗效标准对2组患者疼痛、关节活动度(ROM)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膝部的VAS评分和ROM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ROM为(110.15±10.13)°,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85.49±15.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优良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关节松动术联合物理因子治疗TKA后关节活动受限,不仅能有效地缓解患者膝关节肿胀和疼痛,还可显著改善膝关节ROM,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