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建立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研究氟西汀对CUMS大鼠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CUMS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氟西汀(3mg/kg)在造模完成后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21d。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海马CA1、CA3及齿状回NGF的分布与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减少(P<0.01),静止不动的时间较正常组增加(P<0.01)。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区NGF表达强度低,阳性颗粒数目少,且着色浅淡。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能明显改善CUMS大鼠的抑郁行为,增高CUMS大鼠海马NGF、细胞阳性表达。结论:抑郁大鼠海马NGF含量的高低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促进海马细胞NGF蛋白的表达,保护神经的可塑性可能是氟西汀抗抑郁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对大鼠行为及海马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应激组(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组)和氟西汀组,每组8只.在实验结束后对三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检测海马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 CUMS组大鼠总行程、平均运动速度、直立次数及糖水偏好低于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行为学评价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结果显示CUMS组海马乙酰化微管蛋白(Acet-Tub)表达升高,酪氨酸化微管蛋白(Tyr-Tub)表达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氟西汀处理后,Acet-Tub表达降低,Tyr-Tub表达升高,与CUM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能降低大鼠海马微管系统的动态性,损害神经可塑性,氟西汀可以逆转损害的微管结构,可能是抑郁样行为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舒肝解郁胶囊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舒肝解郁组和氟西汀组四组;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结合孤养建立抑郁大鼠模型,并用旷场、糖水消耗和强迫游泳试验评价大鼠的行为学改变,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及凋亡,应用蛋白印记分析检测脑组织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舒肝解郁组大鼠自发活动显著增加;糖水消耗量、糖水偏爱率显著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缩短;大鼠海马CA3区细胞结构破坏显著改善,凋亡细胞数及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0.01);氟西汀组与舒肝解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肝解郁胶囊能显著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抑郁症状,促进抑郁大鼠海马CA3区神经细胞损伤的修复和/或新生;减少大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阻止脑神经细胞的凋亡;疗效与氟西汀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氟西汀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蛋白激酶A(PKA)表达的影响,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氟西汀的抗抑郁效果.方法 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大剂量氟西汀联合阿司匹林用药组(C组)、大剂量氟西汀组(D组)、小剂量氟西汀联合阿司匹林用药组(E组...  相似文献   

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11):1001-1006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抑郁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海马组织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及Jun氨基末端激酶(JNK)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抑郁症组、生理盐水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0只。正常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刺激;抑郁症组、生理盐水组和氟西汀组大鼠给予8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于CUMS第5~8周,氟西汀组大鼠给予氟西汀(10 mg·kg-1·d-1)灌胃,生理盐水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10 mg·kg-1·d-1)灌胃;正常组和抑郁症组大鼠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CUMS前(造模前),CUMS4周后(造模后)、8周后(干预后)评估4组大鼠行为学变化,最后一次行为学评估后处死大鼠,并取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内MKP-1、JNK、磷酸化JNK(p-JNK)蛋白表达水平,并计算p-JNK/JNK比值。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体质量、蔗糖偏好指数、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及旷场实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正常组大鼠造模前后各行为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抑郁症组、生理盐水组、氟西汀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蔗糖偏好指数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水平运动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P <0. 05)。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抑郁症组、生理盐水组、氟西汀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蔗糖偏好指数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水平运动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P <0. 05)。造模后,抑郁症组、生理盐水组、氟西汀组大鼠各种行为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正常组比较,干预后生理盐水组及抑郁症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蔗糖偏好指数下降,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水平运动距离和直立次数减少(P <0. 05)。干预后,氟西汀组与正常组大鼠各项行为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生理盐水组与抑郁症组大鼠各项行为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生理盐水组和抑郁症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体质量增加,蔗糖偏好指数上升,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减少,水平运动距离和直立次数增加(P <0. 05)。抑郁症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海马组织内MKP-1蛋白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 <0. 05),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内MKP-1蛋白表达量低于抑郁症组和生理盐水组(P <0. 05),氟西汀组与正常组大鼠海马组织内MKP-1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组大鼠海马组织内p-JNK、JNK蛋白表达量及p-JNK/JNK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MKP-1改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基因,其影响抑郁症发病的机制可能不是通过JNK信号通路。氟西汀可能通过下调MKP-1表达水平而改善大鼠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柴胡皂苷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柴胡皂苷组,每组15只。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CUMS)加孤养方式复制抑郁模型。于造模第2天开始,对氟西汀组和柴胡皂苷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在实验的第1、7、14、21天,通过糖水消耗量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学改变。采用RT-PCR法对各组大鼠脑海马神经元JNK、Bad m RN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柴胡皂苷组、氟西汀组第14及21天糖水偏爱度均高于模型组,JNK、Bad m RNA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柴胡皂苷可以有效控制大鼠抑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组织中JNK、Bad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9):798-802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EE)对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S)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KP-1)表达的影响,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线索。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US组、氟西汀组及EE组,每组10只。CUS组、氟西汀组、EE组大鼠分别给予8周的CUS,从第5周起EE组及氟西汀组大鼠分别给予EE干预及氟西汀灌胃4周;对照组大鼠正常环境饲养8周。采用体质量增加量、旷场试验、蔗糖偏好等评估各组大鼠行为学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MKP-1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造模前体质量、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穿格次数、蔗糖偏好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CUS组、氟西汀组及EE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减少,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穿格次数减少,蔗糖偏好指数降低(P<0.05);CUS组、氟西汀组及EE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穿格次数及蔗糖偏好指数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及EE干预后,CUS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穿格次数、糖水偏好指数与对照组大鼠比较均减少(P<0.05);氟西汀组及EE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穿格次数及蔗糖偏好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氟西汀组和EE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穿格次数及蔗糖偏好指数较CUS组均升高(P<0.05);EE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穿格次数及蔗糖偏好指数与氟西汀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US组和EE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K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KP-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US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KP-1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EE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KP-1蛋白表达与CU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氟西汀组比较,EE组大鼠海马组织中MKP-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EE对大鼠抑郁样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对海马组织中MKP-1蛋白表达无显著影响,EE可能不是通过影响MKP-1表达作用于抑郁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抗体蛋白芯片技术观察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和趋化因子10(IP-10)表达的影响,探究电针抗抑郁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氟西汀组。电针组于每日给予应激前1 h电针"百会"和"印堂"穴,氟西汀组于每日给予应激前1 h药物灌胃,均连续28 d。应用抗体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大鼠海马CXCR4和IP-10蛋白表达的变化,以倍数变化(fold change)来判断蛋白的差异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可使模型组大鼠海马CXCR4和趋化因子IP-10表达上调(fold change分别为1.21、1.50);电针和氟西汀可逆转模型大鼠海马CXCR4和IP-10的上调表达(电针组fold change分别为0.65、0.72;氟西汀组fold change分为0.57、0.62)。结论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状态的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海马CXCR4和IP-10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因子PERK在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及β-细辛醚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β-细辛醚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20只。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模型复制成功后第2天给予氟西汀组和β-细辛醚组1次/d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氟西汀10 mg/(kg·d)、β-细辛醚25 mg/(kg·d)、β-细辛醚50 mg/(kg·d)。于实验前和实验第29天,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测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检测PERK蛋白水平。结果:经28 d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CUMS)后,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β-细辛醚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与氟西汀组大鼠水平和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区PERK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β-细辛醚低、高剂量组与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区PERK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β-细辛醚可以改善大鼠抑郁行为,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大鼠海马组织中PERK蛋白表达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抑郁模型大鼠接受再次急性和慢性应激后细胞支架微管系统的动态性改变,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生理盐水),CUMS组(CUMS+生理盐水),氟西汀组(CUMS+氟西汀),急性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急性游泳应激),CUMS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CUMS).实验结束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并使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乙酰化微管蛋白(Acet-Tub),酪氨酸化微管蛋白(Tyr-Tub),微管结合蛋白2(MAP-2)及磷酸化微管结合蛋白2(phospho-MAP-2).结果 (1)CUMS再应激组糖水偏好[ (43.38±7.84)%],总行程[(859.21±653.62)cm],运动平均速度[(2.05±0.60)cm/s]及直立次数[(0.12±0.30)次]均减少,与对照组及CUMS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再应激组行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糖水偏好和旷场实验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UM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2) CUMS再应激组Acet-Tub表达升高[(244.24±8.90)%],Tyr-Tub表达降低[ (30.92±11.00)%],与对照组及CUM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AP-2的表达与对照组及CUM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hospho-M AP-2的表达减少[(24.75±8.83)%],与对照组及CUMS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再应激组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各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UM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动物再次暴露于CUMS后,其行为和微管动态性损害更严重,同时伴随微管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变化,提示临床抑郁症的发生以及复发的町能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表达情况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氟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和氟西汀组给予21d的应激刺激,此期间对照组正常饲养,刺激期间氟西汀组每天腹腔注射氟西汀(10mg/kg),模型组和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行为学检测应用open-field法和液体消耗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 应激后,模型组水平穿越格数[(8.2 ±2.7)格、竖立次数(8.1±3.5)次、修饰次数(4.3±1.6)次]、糖水消耗百分比[(52.5 ±7.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1.3±5.8)%、(13.9 ±3.2)%、(10.6 ±2.4)%、(68.3 ±4.5)%;均P<0.01].应激后氟西汀组水平穿越格数[(15.3±7.7)格]低于对照组(P<0.01),但高于模型组(P<0.05);竖立次数[(8.2±5.6)次]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修饰次数[(6.2 ±1.5)次]低于对照组(P<0.01),但高于模型组(P<0.05);糖水消耗百分比(66.7 ±5.1)%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中,模型组大鼠海马CREB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大鼠海马CREB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高于模型组大鼠(P<0.01).结论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CREB的表达降低并可以被氟西汀部分逆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百合知母汤的抗抑郁作用及其对抑郁症大鼠海马组织钙调蛋白(CaM)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CaM、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的影响,探讨百合知母汤的抗抑郁机制。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氟西汀组和百合知母汤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结合孤养方法制备抑郁症模型,共计21d;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氟西汀(1.8 mg·kg-1)和百合知母汤(1.5、3.0 g·kg-1),共计28 d。分别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敞箱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自主活动能力及5 min内不动时间。采用尼氏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及修复状况。分别采用Western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CaM、CaMKⅡ蛋白和CREB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百合知母汤组和氟西汀组大鼠在Morris水迷宫平台象限的总时间、总路程和穿越平台的次数增加(P < 0.05或P < 0.01),第一次穿越平台的用时缩短(P < 0.01),敞箱实验总得分增加(P < 0.01),强迫游泳实验中5 min内的不动时间缩短(P < 0.05或P < 0.01);与氟西汀组比较,百合知母汤高剂量组大鼠游泳实验中5 min内不动时间缩短(P < 0.05)。尼氏染色,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百合知母汤低、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得到改善。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模型组比较,百合知母汤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aM和CaMK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或P < 0.01);RT-PCR法检测,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及百合知母汤组大鼠海马组织中CREB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或P < 0.01)。结论:百合知母汤有抗抑郁作用,能改善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其作用机制与提高抑郁症大鼠海马组织CaM信号转导通路中的CaM、CaMKⅡ和CREB等关键分子表达水平有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建立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来观察氟西汀对抑郁障碍大鼠海马区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1,FGFR1)和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1A receptor,5-HT1AR)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利用敞箱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分,选择得分相近的SD健康雄性大鼠32只,体重210290 g。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包括①抑郁模型组;②抑郁模型+氟西汀组;③空白对照组;④氟西汀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应激同时抑郁模型+氟西汀组、氟西汀组予氟西汀[5 m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每日给予等体积0.5%的羧甲基纤维素纳悬浮液灌胃处理,共21 d。21 d后,采用敞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指标评定大鼠行为学改变并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域的FGF-2、FGFR1和5-HT1AR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①敞箱实验、糖水消耗实验显示抑郁模型建立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模型+氟西汀组水平和垂直得分增高,排便粒数减少,糖水消耗增加(P<0.05)。②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抑郁模型组SD大鼠海马FGF-2(22.21±7.23)、FGFR1(20.51±6.67)、5-HT1AR (22.61±5.49)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氟西汀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抑郁模型组比较,抑郁模型+氟西汀组FGF-2(42.44±8.01)、FGFR1(42.50±9.30)、5-HT1AR (50.97±6.2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氟西汀可改善抑郁障碍大鼠的抑郁行为,其病理生理作用机制可能是与FGF-2、FGFR1、5-HT1AR在大鼠海马中的表达上调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抗抑郁药物氟西汀与噻萘普汀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噻萘普汀组和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噻萘普汀组给予21 d的应激刺激,此期间对照组正常饲养,刺激期间氟西汀组每天灌胃氟西汀(10 mg/kg),噻萘普汀组每天灌胃噻萘普汀(50 mg/kg),模型组和对照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行为学检测应用开场法和液体消耗实验。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应激后模型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Western-blot检测中,慢性应激后模型组大鼠海马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噻萘普汀组大鼠海马Bcl-2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慢性应激可能导致大鼠海马Bcl-2表达降低,氟西汀和噻奈普汀可能逆转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Bcl-2表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CUMS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DA、5-HT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抑郁模型大鼠脑组织DA、5-HT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变化,探讨抑郁症发病的神经生化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氟西汀组3组;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结合孤养建立抑郁大鼠模型,随后取脑并分离内侧前额皮质(mPFC)和海马,采用库仑阵列电化学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脑区DA、5-HT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PFC区DA、高香草酸(HVA)、5-HT及5-羟吲哚乙酸(5-HIAA)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或0.05),海马DA、HVA和5-HT浓度显著降低(P<0.01或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大鼠mPFC区DA、HVA和5-HT浓度显著升高(P<0.01或0.05);海马DA、5-HT和5-HIAA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CUMS抑郁模型大鼠mPFC和海马组织存在DA和5-HT递质系统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吴枫  孔令韬  汤艳清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8):2055-2058
目的探讨氟西汀与碳酸锂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碳酸锂组和对照组,各15只。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和碳酸锂组大鼠给予21 d的应激刺激,此期间对照组大鼠正常饲养;刺激期间氟西汀组大鼠每天灌胃氟西汀(10mg/kg),碳酸锂组大鼠每天灌胃碳酸锂(60 mg/kg),抑郁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行为学检测应用开场法和液体消耗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应激后:抑郁模型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碳酸锂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糖水消耗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氟西汀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和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抑郁模型组(P<0.05),水平穿越格数和竖立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修饰次数和糖水消耗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Western blot法检测中,抑郁模型组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碳酸锂组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抑郁模型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大鼠海马BDN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抑郁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可以导致大鼠海马BDNF表达降低,氟西汀和碳酸锂可以逆转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BDNF表达的降低,且氟西汀的效果优于碳酸锂。  相似文献   

17.
吴枫  孔令韬  汤艳清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1375-1377
目的探讨氟西汀与噻奈普汀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噻奈普汀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5只。模型组、氟西汀组和噻奈普汀组大鼠给予21 d的应激刺激,此期间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刺激期间氟西汀组每天灌胃氟西汀(10 mg/kg),噻奈普汀组每天灌胃噻奈普汀(50 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每天灌胃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行为学检测应用开场法和液体消耗实验。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PKC的表达情况。结果应激后,模型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修饰次数和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噻奈普汀组糖水消耗百分比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中,模型组大鼠海马PKC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大鼠海马PKC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噻奈普汀组大鼠海马PKC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氟西汀可以逆转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PKC表达的降低;噻奈普汀可以部分逆转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PKC表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抗抑郁药物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分为应激+氟两汀组(氟西汀组)、应激+噻奈普汀组(噻奈普汀组)、应激组(模型组)、应激+生理盐水组(盐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孤养与慢性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chronic unpredieted mild surss,CUMS)联合建立抑郁模型,旷场分析和液体消耗实验进行行为学观察.对抑郁模型进行抗抑郁药物氟两汀和噻奈普汀以及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灌胃30d,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海马VEGF表达情况.结果 氟两汀组、噻奈普汀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通过较旷场分析、液体消耗试验显示抑郁模型成功.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氟西汀组、噻奈普汀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海马VEGF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噻奈普汀均能促进抑郁模型大鼠海马VEGF的表达,VEGF可能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孤养与CUMS联合建立抑郁模型,旷场分析和液体消耗实验进行行为学观察。对抑郁模型进行氟西汀、噻奈普汀、生理盐水灌胃30天,GFAP免疫组化观察星型胶质细胞数量。结果:应激+氟西汀组、应激+噻奈普汀组与应激+生理盐水组比较旷场分析、液体消耗试验及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抗抑郁药物能促进抑郁模型大鼠海马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精皂苷(SRP)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部分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SRP(100、200、400 mg/kg)组和氟西汀(2 mg/kg)组。采用不同应激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指标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海马环腺苷酸(cAM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5-羟色胺受体(5-HT1AR)、蛋白激酶A(PKA)、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应激刺激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自主活动次数减少,体重降低,糖水消耗减少,处于抑郁状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海马5-HT1AR、cAMP、PKA、CREB表达显著降低,SRP组5-HT1AR、cAMP、PKA、CREB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 SRP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的行为学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5-HT1AR/cAMP/PKA/CREB信号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