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血清抵抗素水平与体脂含量和血糖及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浓度 ,探讨血清抵抗素水平和体脂含量、血糖及血压的关系。方法 酶免疫测定法检测 71例高血压病患者 (男 33例 ,女 38例 )的空腹血清抵抗素浓度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 ,测定血浆葡萄糖浓度和血清胰岛素浓度 ,计算葡萄糖曲线下面积 (AUCG)和OGTT开始 30min胰岛素和血糖变化的比值 (ΔI30 /ΔG30 ) ,根据Cederholm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测量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计算体重指数(BMI)、体内脂肪百分比 (BF % )及腰围 /臀围比 (WHR)。结果 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清抵抗素浓度男性 (2 3μg/L± 9μg/L)低于女性 (2 7μg/L± 11μg/L)与AUCG(r=0 380 ,P <0 0 0 1)及BF % (r=0 35 3 ,P<0 0 1)呈显著正相关 ,与ISI(r=- 0 2 42 ,P <0 0 5 )及ΔI30 /G30 (r=- 0 2 98,P <0 0 5 )呈显著负相关 ,与SBP、DBP、BMI及WHR无相关 ;较正年龄和BMI后偏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清抵抗素浓度与AUCG(r=0 2 6 8,P <0 0 5 )仍呈显著正相关 ,与ΔI30 /ΔG30 (r=- 0 2 47,P <0 0 5 )仍呈显著负相关 ,与ISI无相关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抵抗素浓度是影响血糖的独立因素。结论 血清抵抗素浓度与BF %及血糖浓度的相关性提示抵  相似文献   

2.
肥胖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比较肥胖患者急性期标志 -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 15 3例肥胖患者和 4 7例正常体重者 ,测定血清CRP水平 ,同时检测体重指数 (BMI)、腰围 (W )、腰臀比 (WHR)、血压、糖脂代谢参数、空腹胰岛素 (FIN)、胰岛素原 (PI)、胰岛素原 /胰岛素比值 (P/I) ,并对导致血清CRP改变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 1)肥胖组血清CRP高于体重正常组 (P <0 .0 0 1) ,单纯肥胖组与肥胖伴糖代谢异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4 13 ) ;( 2 )肥胖组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RP与W、WHR、SBP、TG、PI、HOMA IR、P/I呈正相关 ;( 3 )矫正年龄和BMI后 ,血清CRP与SBP、WHR和RI仍存在相关性 ,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消失。结论  1、肥胖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肥胖者 ,与SBP、TG、HOMA IR呈正相关 ,提示肥胖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与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 ;( 2 )血清CRP水平与P/I也呈正相关 ,提示血清CRP升高与 β 细胞功能缺陷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 3 )BMI、WHR、SBP和PI是血清CRP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脂肪肝与某些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控制状况。方法 统一组织 2 6 19例 4 0~91岁人群进行健康体检。结果  2 6 19例中老年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 2 6 .1% (6 84 / 2 6 19) ,脂肪肝人群与非脂肪肝人群年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谷氨酸转氨酶 (ALT)和空腹血糖 (FSG)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0 1) ,脂肪肝人群BMI、FSG、SBP、DBP、TG和TC控制达标率低。结论 中老年人群脂肪肝与BMI、SBP、DBP、TC、TG和FSG密切相关 ,脂肪肝人群BMI、血糖、血压、血脂控制状况不理想  相似文献   

4.
血浆类固醇性激素水平与女性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绝经前后血浆类固醇性激素水平与汉族女性乳腺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病例 90例和 116例匹配对照组血浆雌二醇 (E2 )、睾酮 (T)及孕酮 (P)水平 ,并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绝经前后血浆E2 、T、P水平 ,以及体质指数 (BMI)和腰臀围比 (WHR)对乳腺癌的危险度 (OR)及 95 %可信限(CI)。结果 :①绝经前 ,病例组血浆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绝经后血浆T、E2 水平、BMI和WHR ,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②以下四分位 (P2 5)为非暴露参考 ,绝经前 ,血浆P上四分位 (P75)水平调整OR(95 %CI)为 0 .2 1(0 .11~0 .6 0 ) ,趋势P =0 .19;绝经后 ,血浆E2 P75水平OR为 3.74 (1.17~ 11.96 ) ,调整OR为 2 .98(0 .84~ 7.96 ) ,趋势P =0 .0 3;③BMI和WHR与绝经后乳腺癌有正性联系 ,OR分别为 4 .97(2 .0 9~ 11.79)和 2 .80 (1.2 7~ 6 .17)。结论 :血浆性激素水平与乳腺癌的危险性相关。血浆P水平对绝经前乳腺癌有保护作用 ;血浆E2 为绝经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且存在剂量反应暴露效应 ;BMI和WHR与血浆E2 呈正相关且为绝经后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H)、体重(W)、血压(BP)、血肌酐(Scr)、血尿酸(UA)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及腰臀比(WHR)。比较T2DM合并NAFLD(A组,n=69)与T2DM不合并NAFLD(B组,n=75)的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SBP、DBP、TG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年龄、BMI、FPG、TC、HDL—C、LDL—C、WHR、FINS均高于B组(P〈0.05)。BMI、LDL—C、TG是糖尿病脂肪肝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是独立于体重指数及脂肪分布类型以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 91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 6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和 40例健康人的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t PA ,PAI 1和血压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数目分为 4组 ,随着危险因素增加 ,各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逐渐降低。脑卒中患者的ISI与收缩压、舒张压、TG ,APOB和PAI 1水平负相关 (P <0 .0 1 ) ,与HDL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胰岛素抵抗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性密切相关 ,提示改善人群的胰岛素敏感性可减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健康人群体重指数分布状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南京地区健康人群中体重指数 (BMI)、腰臀围比 (WHR)及腹围的流行病学分布状况。 方法 :对 344 5例长期居住南京地区的 18~ 90岁汉族健康成人的BMI、WHR及腹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检测受检者身高、体重、腰围、腹围、臀围 ,分析BMI、WHR及腹围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结果 :南京地区健康人群总体的平均BMI为 (2 3.2 8± 3.4 9)kg/m2 ,其中男性为 (2 3.81± 3.36 )kg/m2 ,女性为 (2 2 .2 5± 3.4 9)kg/m2 ,经t检验有显著差异(t=12 .75 ,P <0 .0 0 1)。BMI≥ 2 5的人群比例为 30 .9% ,BMI≥ 30的为 3.4 %。BMI随年龄变化的曲线为抛物线 ,从 18~ 4 9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 ,5 0岁以后升高趋势变缓 ,6 0~ 6 9岁达到最高峰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开始略有下降 ;WHR及腹围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则为斜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 ,5 0岁以后升高速度缓慢 ,但依然维持上升的趋势。 结论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群中BMI、WHR及腹围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肥胖者日趋增多 ,应重视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肥胖患者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及西布曲明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疗效及对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单纯性肥胖患者 [体重指数 (BMI)≥ 2 5kg/m2 ]70例 ,随机分为B组 (口服盐酸西布曲明片10mg/d)和C组 (口服安慰剂 1片 /d) ,共治疗 12周 ;另选 3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A组 ) :BMI<2 3kg/m2 ,均检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观察空腹血糖 (FPG)、血清空腹胰岛素 (FINS)、血清瘦素 (leptin)的变化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1/ (FPG×FINS) ],对瘦素与上述指标和ISI的相关性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 12周后 ,B组体重、BMI ,腰围、臀围显著下降 (P <0 .0 0 1) ,但C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两组肥胖受试者在治疗前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ISI明显低于A组 (P <0 .0 1) ;但B组用西部曲明治疗后血清瘦素、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ISI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而C组用安慰剂治疗后上述指标无变化。在肥胖受试者中 ,影响瘦素最主要的因素依次为性别、BMI,胰岛素、ISI(R2 =0 .6 6 1,F =12 .6 6 2 ,P <0 .0 1) ,去除性别、BMI的影响后 ,瘦素与胰岛素呈著显正相关 (r=0 .5 97,P <0 .0 1) ,与ISI明显负相关 (r= 0 .4 6 8,P <0 .0  相似文献   

9.
广西人群空腹血糖受损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群IFG(空腹血糖受损)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2003~2005年对广西东、南、西、北和中部五个地区人群开展糖尿病调查,收集被调查人群个人基本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FBS)及餐后2h血糖(2hPBS)、血脂、UA(尿酸)、FINS(空腹胰岛素)等资料,10164份调查数据完整的资料入选,按照200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诊断分类指南的空腹血糖受损标准,对研究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年龄、BMI(体重指数)、SBP(收缩压)、TCH(胆固醇)、UA、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是广西人群IFG发生的危险因素,HDL(高密度脂蛋白)是保护因素,性别、DBP(舒张压)、WHR(腰臀比)、TG(甘油三酯)、LDL(低密度脂蛋白)不是IFG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SBP、TCH、UA、HOMAIR的升高促进IFG发生,HDL的升高有利于降低IFG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亚临床炎症状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炎症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敏感的方法检测血清超敏感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 ,采用ELISA法检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介素 (IL) 6水平 ,比较 6 0例正常人 (对照组 )及 10 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病例组 )之间炎症标志水平的差异 ,分析炎症标志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各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为 0 .18~ 4 .14mg/L ,中位数为 0 .6 2mg/L ;病例组为 0 .18~2 2 .0 0mg/L ,中位数为 1.17mg/L ,病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病例组中 ,hsCRP水平与收缩压 (SBP)、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空腹胰岛素 (FI)、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 IR)等临床指标均呈等级相关性 (P<0 .0 5 ) ,以hsCRP作为应变量 ,以相关临床指标作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BMI、SBP进入方程。高血压病患者的炎症细胞因子TNF α、IL 6均与BMI相关 (r值分别为 0 .2 2 0、0 .2 2 9,P <0 .0 5 ) ,IL 6与SBP显著相关 (r =0 .2 34,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亚临床炎症状态 ,SBP增高及肥胖是可能的促进炎症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血小板及白细胞黏附分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血小板及白细胞黏附分子的关系。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73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P -选择素 ,白细胞L -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 (I CAM) - 1、ICAM - 3的表达 ,年龄相当而无重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正常人 2 7例作为对照 ,观察患者与正常对照黏附分子表达指标间的差别 ,并分析年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以及血脂与黏附分子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体重指数、收缩压、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P -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率高于对照组 (t=3 .890 ,P <0 .0 0 1 ) ,L -选择素阳性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低于对照组 (t=2 .1 2 6及 2 .46 6 ,P <0 .0 5 ) ;P -选择素阳性血小板百分率与空腹血糖、P -选择素阳性血小板平均荧光强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分别呈正、负相关 (γ =0 .3 0 9,P <0 .0 1 ;γ =- 0 .2 6 1 ,P<0 .0 5 ) ;L -选择素阳性单核细胞与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呈负相关 (γ =- 0 .2 4 4 ,- 0 .2 4 6 ,-0 2 74,P均 <0 .0 5 ) ,L -选择素阳性淋巴细胞与舒张压、空腹血糖呈负相关 (γ =- 0 .2 4 1 ,- 0 .2 5 6 ,P <0 .0 5 ) ;ICAM - 3阳性单核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与年龄呈负相关 (γ =- 0 .  相似文献   

12.
超重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超重对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 (IR)的影响及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 2 6例高血压超重、2 6例高血压非超重者及 2 2例正常对照的空腹血糖 (SG)、胰岛素 (INS)、C肽 (CP)水平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并将 ISI与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体重指数 (BMI)、年龄等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 :高血压超重者 INS、C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ISI明显减低 (P<0 .0 5 ) ;高血压非超重组虽有类似的改变 ,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 ,ISI仅与 BMI显著相关。结论 :超重对 IR有一定的影响 ,可促进和加重高血压患者的 I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浓度并探讨其与肥胖、脂质代谢异常和高胰岛素血症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 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正常对照组 30例 ,2型糖尿病患者 6 0例 ,按体重指数 (BMI)分为非肥胖组 30例 (BMI <2 5 )和肥胖组 30例 (BMI≥ 2 5 ) ,测定各组的BMI、腰臀比 (WHR)、收缩压(SBP)、空腹血糖 (FBG)、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血尿酸 (UA)、空腹胰岛素 (F -INS)以及TNF α值。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TNF α值为 (12 .2 5± 4 .2 1) pg/mL ,2型糖尿病之非肥胖组与肥胖组的TNF α值分别为 (19.5 6± 9.99)pg/mL、(2 3.6 4± 7.6 4 ) pg/mL ,非肥胖组和肥胖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P均 <0 .0 0 1)及肥胖组与非肥胖组相比 (P <0 .0 5 )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NF α与BMI(r =0 .4 0 3,P <0 .0 0 1)、FBG(r =0 .2 4 6 ,P <0 0 1)、TG(r =0 35 2 ,P <0 .0 0 1)、UA(r =0 .2 98,P <0 .0 0 5 )、F -INS(r =0 .4 18,P <0 .0 0 1)均呈显著正相关 ,与HDL(r =- 0 .195 ,P <0 .0 5 )则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TNF α浓度增高 ,并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几个特征性指数的代谢异常之间呈现相关性 ,提示TNF α可能在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的因素。方法 分析了 6 4 1例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和 5 9例健康体检者体重参数、血压、血脂、血糖、外周白细胞计数 (WBC)水平 ,采用稳态模式 (HOMA)评价胰岛素抵抗 ,并根据HOMA IR中位数 (3.2 2 98)和WBC中位数 (5 .9× 10 9/L) ,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数量、性别、危险因素成分 ,进行分析。结果 合并 1种危险因素组 (M 1)、2种危险因素组 (M2 )、3种危险因素组 (M3)和 3种以上危险因素组 (M 4 )的体重指数 (BMI)、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空腹血糖 (FBG)、甘油三酯 (TG)和HOMA IR水平高于无危险因素组 (M0 ) (P <0 .0 5 )。随着危险因素数量增多 ,BMI、SBP、DBP、TG、HOMA IR和胆固醇 (TC)呈升高趋势 ,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HDL C)呈降低趋势 ,各种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合并高血压或WBC升高的 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累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SBP、BMI、FBG、HDL C、TC、TG、空腹胰岛素 (FINS)、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LDL C)、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和HOMA IR是影响男性 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主要的危险因素 ,SBP、BMI、TG、HDL C和UAER是影响女  相似文献   

15.
人血清抵抗素水平与体脂含量、血糖及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血清抵抗素浓度,探讨血清抵抗素水平和体脂含量、血糖及血压的关系.方法酶免疫测定法检测71例高血压病患者(男33例,女38例)的空腹血清抵抗素浓度;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测定血浆葡萄糖浓度和血清胰岛素浓度,计算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和OGTT开始30分钟胰岛素和血糖变化的比值(ΔI30/ΔG30),根据Cederholm公式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BMI)、体内脂肪百分比(BF%)及腰围/臀围比(WHR).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清抵抗素浓度与AUCG(r=0.380,P<0.001)及BF%(r=0.353, 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ISI(r=-0.242, P<0.05)及ΔI30/(G30(r=-0.298, 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SBP、DBP、BMI及WHR无相关;较正年龄和BMI后偏相关分析显示空腹血清抵抗素浓度与AUCG(r=0.268,P<0.05)仍呈显著正相关,与ΔI30/ΔG30(r=-0.247, P<0.05)仍呈显著负相关,与ISI无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抵抗素浓度是影响血糖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抵抗素浓度与BF%及血糖浓度的强相关性提示抵抗素可能是人体肥胖与2型糖尿病联系所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瘦素(L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n=30,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n=30,UA组)患者血清LP水平,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LP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AMI组、UA组患者血清L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血清LP浓度明显高于UA组(P<0.05)。ACS患者LP水平分别与BMI、TG、SBP、DBP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血清LP是老年男性ACS重要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而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探讨葛根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病人胰岛素抵抗 (IR)及纤溶活性异常的影响。②方法6 9例UA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31例 )和葛根素治疗组 (38例 ,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治疗 ) ,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检测血糖、血浆胰岛素 (FINS)、纤溶指标 ,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选择 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③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UA组FINS浓度增高 ,ISI降低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活性降低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活性升高 (t=2 .139~ 3.2 0 7,P <0 .0 5 ,0 .0 1)。葛根素组治疗后 ,FINS浓度降低 ,ISI增高 ,tPA活性增高 ,PAI 1活性下降 (t=2 .116~ 3.6 36 ,P <0 .0 5 ,0 .0 1)。UA组治疗前及葛根素组治疗后FINS ,ISI与PAI 1之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 (r =0 .35 1,- 0 .332 ,0 .4 2 7,- 0 .4 5 2 ,P <0 .0 1)。④结论 葛根素可改善UA病人的IR及与IR密切相关的纤溶活性异常。  相似文献   

18.
肥胖对老年糖尿病人胰岛素及C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 型糖尿病 (DM)患者胰岛素 (INS)水平、 C肽 (CP)水平及肥胖对它们的影响。方法 : 型 DM组 :肥胖 [n =15 ,年龄 (6 8.40± 4.46 )岁 ,BMI(2 8.40± 3.2 0 ) kg/ m2 ],非肥胖 [n =19,年龄 (6 9.84± 5 .5 7)岁 ,BMI(2 0 .89± 1.88) kg/ m2 ]。对照组 :肥胖 [n =10 ,年龄 (6 8.5 0± 6 .6 0 )岁 ,BMI (2 7.93± 2 .34 ) kg/ m2 ];非肥胖 [n =13,年龄 (6 7.93± 6 .34 )岁 ,BMI(2 1.34± 2 .0 1) kg/ m2 ]。所有受试者均行 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及同步 INS释放试验及 CP释放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结果 :OGTT后 INS应答及 CP应答在肥胖者是相同的 ,但在非肥胖 型 DM病人空腹及糖负荷后 1,2 h INS及 CP均减少 (P<0 .0 5 )。DM组及对照组内肥胖者各时点 INS及 CP均高于非肥胖者 (P<0 .0 1) ,但肥胖者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低于非肥胖者 (P <0 .0 5 )。结论 :非肥胖老年 型 DM病人主要是 INS释放受损 ,而胰岛素抵抗 (IR)轻微。肥胖老年 型 DM患者虽然 INS水平不低 ,但 IR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血清瘦素水平以及与胰岛素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例,2型糖尿病33例,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入选对象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血压、总胆同醇(CHO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和瘦素(Leptin),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和单纯糖尿病组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瘦素与性别、BMI、WHR、TG、SBP和FINS呈正相关(P〈0.03~0.001),与ISI呈负相关(P〈0.0011;性别、WHR、BMI和ISI在逐步回归分析中最后进入方程(r^2=0.596,P=0.000)。结论:高血压和糖尿病时血清瘦素水平增高,高瘦素血症与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提示瘦素在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尿白蛋白排避率(UAER)与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T2DM)患者258例,按照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U)(〈30ms/24h)、微量白蛋白尿组(MAU)(30-299ms/24h)和临床白蛋白尿组(CAU)(≥300ms/24h),比较三组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生化指标、24h尿尿酸(UUA)、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NAU组比较,MAu组收缩压(SBP)、BMI、血尿酸(UA)、UUA、in(HOMA—IR)和In(HOMA—IS)升高,In(ISI)降低(P〈0.05);而CAU组SBP、舒张压(DBP)、BMI、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UA、UUA和1n(HOMA—IR)升高,In(ISI)降低(P〈0.05);CAU组较MAu组TG升高(P〈0.05)。UAER与SBP、TG、VLDL、UA呈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TG、SBP、UA是UAER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2DM患者TG、SBP、uA是UAER的主要影响因素,提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