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资料。结果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为急性起病的偏瘫、四肢瘫,延髓麻痹、深感觉障碍、伴或不伴面舌瘫,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预后较差,影像学表现为DWI序列上可见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类似"心型"或"Y型"。结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少见,易误诊,应尽早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自1990~2016在我国各种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病例报道文献,回顾并分析本科诊治的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共检索出32例患者,结合本例患者共33例,其中男27例,女6例,平均年龄(58.9±10.67)岁(34~84岁),主要表现为进展性四肢瘫痪(93.9%)、构音障碍、吞咽困难(93.9%)、头晕(59.3%)、呼吸困难(56.2%); 头颅核磁共振DWI表现为双侧延髓内侧V型、心型或者Y型高信号灶; 随访患者中84%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结论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可能和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变异有关,临床表现复杂,以急性进展的四肢瘫为特征,核磁共振检查有确诊意义,本病预后较差,患者多遗留严重的残疾。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BMMI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颅磁共振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13例、头晕10例、舌肌瘫痪8例、构音障碍8例,严重的可伴有呼吸困难3例。病程呈急性进展性加重,疾病达峰时间为起病第3~6天,3个月随访10例中重度以上残疾。高危因素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 imaging, DWI)显示延髓病灶呈特征性"Y"字型(6例)和"心"型(6例)的高信号影,磁共振血管成像提示一侧椎动脉重度狭窄10例。结论 BMMI是临床罕见的脑血管病,预后较差,头颅磁共振DWI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延髓内侧梗死(MMI)是一种发病率极低(0.5%~1.5%)的少见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临床上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更为罕见,尚缺乏大样本的系统临床研究[1]。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临床表现以四肢瘫为主要特点,可合并中枢性面舌瘫、深浅感觉障碍等,甚至合并呼吸衰竭危及生命[2]。其病因多与椎动脉闭塞或血管变异有关,现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MM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BM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头晕6例(30%),四肢无力6例(30%),单侧肢体无力4例(20%),吞咽困难3例(15%),双下肢无力1例(5%)。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16例进展性加重;2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吞咽困难17例,构音障碍15例,头晕13例,舌瘫11例,水平眼震7例,呼吸困难8例,双侧深感觉障碍8例,双侧Babinski征阳性16例。20例颅脑MRI均示BMMI,18例DWI示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10例头颅MRI双延髓内侧见T1低信号、T2高信号。2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MRA、CTA或DSA见椎动脉的远端局限性的狭窄或闭塞。治疗后基本痊愈7例。结论 BMMI表现为急起四肢瘫痪,两侧基本对称,双侧锥体束征,常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受累症状及双侧深感觉障碍。头颅MRI结合DWI成像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探究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MMI)的血管病因、临床表现、MRI特征和预后,以期提高BMMI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诊治的14例BM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MMI血管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临床症状表现为四肢瘫痪、舌瘫、感觉异常、头晕、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危重时出现呼吸衰竭.头颅DWI示双侧延髓内侧可呈特征性"心型"、"Y"字型、"V"字型或倒"八"字型高信号影.出院NIHSS评分、卒中进展(尤其呼吸衰竭)为BMMI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BMMI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预后较差;头颅MRI为其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在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很低,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是罕见。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以四肢瘫为主要临床特点,也可以合并面舌瘫,四肢感觉异常,深感觉障碍,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较早较清晰的呈现典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I)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国各种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病例报道文献,并回顾分析本文作者诊治的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从169例延髓内侧梗死的文献中筛选出符合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文献共12篇,累计病例14例。文献中14例患者病情呈阶梯样加重者7例(50%),加重持续数小时至数天(2h~7d)。首发症状以头晕起病者最常见9例(9/14,64.3%),其次为言语不清、四肢无力各为6例(42.9%)。临床表现以四肢瘫、延髓麻痹为主,部分病例伴有感觉障碍。1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其后依次为构音障碍者11例(78.6%)、吞咽困难及眼震各8例(57.1%)、呼吸肌受累6例(42.9%)、舌肌瘫痪5例(35.7%,其中4例为伸舌不能)。感觉障碍分别为浅感觉异常者4例(28.6%)、深感觉减退者2例(14.3%)。意识障碍少见:嗜睡者2例(14.3%)、余12例患者意识清楚。本文报道的1例病例以发作性眩晕为首发症状,10余小时后相继出现言语不能、四肢瘫、球麻痹等,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持续数日。14例患者头部MRI均显示双侧延髓腹侧靠近中线部位有异常信号;8例行头部MRA检查:显示一侧椎动脉纤细或未显影者4例(44%)、单侧椎动脉局限性狭窄者2例(22%)、1例为基底动脉中下段及双椎动脉未显影、1例正常;1例DSA显示左椎动脉V4段严重狭窄,远端基底动脉显影不良,左侧脊前动脉未显影。本例患者MRI可见双侧延髓病变呈"Y"字型改变,以DWI为著,矢状位示病变位于桥延交界处;MRA右侧椎动脉较左侧细。结论 BM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后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结合头部MRI检查,尤其是早期DWI联合T2WI、Flair成像可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正延髓内侧梗死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在后循环中占比不到1%,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为少见。双侧延髓内侧梗死通常表现为四肢瘫痪,可能伴有构音障碍、眼球震颤、感觉障碍、舌下神经麻痹、吞咽困难和呼吸衰竭。"心形"外观是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在MRI上的独特表现。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成像(Mag-  相似文献   

10.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延髓梗死病灶的定位并结合延髓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延髓梗死临床表现的特征.方法:31例急性延髓梗死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出院当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1例急性延髓梗死病例中:外侧延髓梗死(LMI)16例;内侧延髓梗死(MMI)13例;双侧延髓梗死(BMI)2例.LMI组病灶位于延髓背外侧或外侧;MMI组病灶位于延髓腹内侧,且多位于延髓上段.LMI多表现为不典型或部分性的"Wallenberg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为眩晕,Homer征、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软腭麻痹,肢体共济失调.MMI多表现为感觉运动性卒中(SMS)或纯运动性卒中(PMS),最常见的症状或体征为对侧肢体偏瘫、构音障碍、中枢性面舌瘫.31例延髓梗死患者中,BMI 2例均为双侧MMI,其中1例出现四肢瘫痪、双侧肢体深浅感觉障碍、核间性眼肌麻痹、构音以及吞咽障碍,另1例表现为左侧肢体偏瘫、构音障碍、强哭、强笑等症状体征.结论:典型的延髓梗死综合征在临床上少见,LMI多表现为不典型,部分性的"Wallenberg综合征".而MMI往往与桥脑、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的临床表现相似.双侧MMI导致四肢瘫痪等双侧锥体束受损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延髓出血是少见的脑出血类型,在文献中多以个案报道形式呈现,而双侧延髓内侧出血更为少见。本文介绍了1例老年男性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多年,平日血压控制不佳,此次以“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急性发病,后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失语、四肢瘫痪等症状。完善头颅CT提示双侧延髓内侧呈“心”形的高密度灶,明确诊断为延髓出血,并考虑此次发病与高血压有关。本文介绍了该患者的诊治经过,并从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以及结局等方面加以讨论,以期增加临床医师关于此病的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2.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二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髓内侧梗死最早在1908年由Spiller描述,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梗死的0.5%[1].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为罕见,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报道2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并结合文献对其血管病因基础、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ercheron动脉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本院神经内科临床确诊的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结果 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双瞳孔不等大及眼球活动障碍,头颅MRI为双侧丘脑旁正中部对称性DWI高信号和(或)中脑高信号呈"V"字征,经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好转。结论 Percheron动脉梗死,以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垂直凝视麻痹为典型临床表现,头颅MRI双侧丘脑旁正中DWI对称性高信号和(或)中脑高信号呈"V"字征为其影像学特点。部分Percheron动脉梗死病情危重,早期识别及诊治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延髓梗死患者MRI病灶部位与临床表现特点的关系.方法 总结1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照MRI结果对梗死病灶进行定位,讨论病灶部位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 延髓外侧梗死5例,延髓内侧梗死6例(其中双侧梗死2例);延髓外侧梗死常见症状是言语不清、眩晕、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及面部麻木,延髓内侧梗死常见症状是肢体瘫痪、言语不清;延髓外侧梗死常见体征是构音障碍、感觉障碍、Horner征及面瘫,延髓内侧梗死常见体征是肢体瘫痪、周围性舌瘫.结论 不同病灶部位的延髓梗死患者症状、体征各异,借助MRI可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双侧延髓梗死发生率低,双侧内侧脑桥延髓交接区梗死更为罕见,目前国内尚无病例报道,国际上也仅有1例.我院收治了1例磁共振显示为双侧的内侧脑桥延髓交接区梗死患者,磁共振表现为"Y"形,形状非常有特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Percheron动脉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收集2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资料。结果 2例Percheron动脉脑梗死以精神智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为DWI序列上可见双侧丘脑高信号,预后较好。结论双侧丘脑梗死临床少见,应考虑到Percheron动脉梗死可能,应尽早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Percheron动脉梗死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总结4例Percheron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4例均急性起病,意识障碍后出现智能障碍及眼肌麻痹,按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4例磁共振Tt及T2加权像均见双侧丘脑旁正中碟形长T1长T2信号,3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双侧丘脑旁正中以及中脑高信号,其中1例中脑为“v”字形高信号。结论以卒中样形式起病,有典型临床表现,结合MRI示双侧丘脑旁正中见碟形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及中脑“V”字征有助于Percheron动脉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因其在MR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类似"心型"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又被形象地称为延髓心型梗死,临床上极为罕见.现将我院诊治的2例表现为进展性卒中的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报告如下. 1 病例 1.1 例1 男,67岁.因"突发左侧上下肢无力、麻木伴言语不清2h"于2011年6月25日入院.患者2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半身麻木、无力,同时出现头晕、呕吐及言语不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病史.查体:血压180/90 mmHg(1 mmHg =0.133 kPa),神志清楚,左侧鼻唇沟浅,伸舌左偏,言语含糊不清,左侧上下肢肌力Ⅲ级、肌张力低,左侧Babinski征(+).头颅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结果 1例急性起病,以偏瘫、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病灶可缩小甚至消失。1例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意识水平的下降,头MRI示双侧弥漫分布的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2例患者病初均有头痛症状。结论 早期头痛症状、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双侧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等临床和影像特点有助于静脉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道1例椎动脉夹层导致延髓内侧梗死病例。方法回顾性描述1例椎动脉夹层致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为青年男性,颈部扭伤后出现延髓内侧梗死,高分辨MRI检查确认病因为梗死侧椎动脉夹层。结论椎动脉夹层致延髓内侧梗死病例文献报道较少,临床需引起重视,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