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MI)的临床、血管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2月国内外期刊报道的BMMI病例,并结合本院诊治的 2 例BMMI,对纳入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血管影像学、诊治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BMMI患者发病年龄34~81(57.2±11.2)岁,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晕(16例),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21例)、头晕(18例)、构音不清(19例)、双侧病理征阳性(16例)、吞咽困难(16例)等,10例出现呼吸衰竭。19例行颅脑MRA、CTA或DSA检查,16例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其中11例为椎基底动脉狭窄/闭塞。无1例行溶栓治疗。转归良好组12例,可独立行走; 转归不良组8例,其中7例不能行走,1例死亡; 2组比较急性期呼吸衰竭及四肢肌力0级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MMI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头晕、球麻痹等,主要血管影像学特征为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粥样硬化,急性期发生呼吸衰竭及四肢肌力0级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资料。结果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多为急性起病的偏瘫、四肢瘫,延髓麻痹、深感觉障碍、伴或不伴面舌瘫,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预后较差,影像学表现为DWI序列上可见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类似心型或Y型。结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临床少见,易误诊,应尽早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在脑血管疾病中发病率很低,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是罕见。双侧延髓内侧梗死以四肢瘫为主要临床特点,也可以合并面舌瘫,四肢感觉异常,深感觉障碍,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磁共振弥散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能较早较清晰的呈现典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MM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BM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头晕6例(30%),四肢无力6例(30%),单侧肢体无力4例(20%),吞咽困难3例(15%),双下肢无力1例(5%)。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16例进展性加重;20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吞咽困难17例,构音障碍15例,头晕13例,舌瘫11例,水平眼震7例,呼吸困难8例,双侧深感觉障碍8例,双侧Babinski征阳性16例。20例颅脑MRI均示BMMI,18例DWI示双侧延髓内侧高信号,10例头颅MRI双延髓内侧见T1低信号、T2高信号。2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MRA、CTA或DSA见椎动脉的远端局限性的狭窄或闭塞。治疗后基本痊愈7例。结论 BMMI表现为急起四肢瘫痪,两侧基本对称,双侧锥体束征,常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受累症状及双侧深感觉障碍。头颅MRI结合DWI成像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主因"言语不清、行走不稳4 d"于2014年1月10日入院。患者4 d前无诱因突发言语不清、构音障碍,自觉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无法站立,有双手麻木感,伴有头晕,无视物旋转感,无恶心、呕吐,伴有饮水呛咳,轻度吞咽困难,咽喉部有异物感,无呼吸困难,无头痛。双下肢无力症状加重,呛咳明显,就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ilateral medullary infarction,BMI)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国各种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关于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病例报道文献,并回顾分析本文作者诊治的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从169例延髓内侧梗死的文献中筛选出符合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的文献共12篇,累计病例14例。文献中14例患者病情呈阶梯样加重者7例(50%),加重持续数小时至数天(2h~7d)。首发症状以头晕起病者最常见9例(9/14,64.3%),其次为言语不清、四肢无力各为6例(42.9%)。临床表现以四肢瘫、延髓麻痹为主,部分病例伴有感觉障碍。1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瘫痪,其后依次为构音障碍者11例(78.6%)、吞咽困难及眼震各8例(57.1%)、呼吸肌受累6例(42.9%)、舌肌瘫痪5例(35.7%,其中4例为伸舌不能)。感觉障碍分别为浅感觉异常者4例(28.6%)、深感觉减退者2例(14.3%)。意识障碍少见:嗜睡者2例(14.3%)、余12例患者意识清楚。本文报道的1例病例以发作性眩晕为首发症状,10余小时后相继出现言语不能、四肢瘫、球麻痹等,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持续数日。14例患者头部MRI均显示双侧延髓腹侧靠近中线部位有异常信号;8例行头部MRA检查:显示一侧椎动脉纤细或未显影者4例(44%)、单侧椎动脉局限性狭窄者2例(22%)、1例为基底动脉中下段及双椎动脉未显影、1例正常;1例DSA显示左椎动脉V4段严重狭窄,远端基底动脉显影不良,左侧脊前动脉未显影。本例患者MRI可见双侧延髓病变呈"Y"字型改变,以DWI为著,矢状位示病变位于桥延交界处;MRA右侧椎动脉较左侧细。结论 BMI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发病后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结合头部MRI检查,尤其是早期DWI联合T2WI、Flair成像可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中<1%为延髓内侧梗死,而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则更为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女,47岁。因"左侧后颈部疼痛1周,突发四肢无力伴吐词不清1 d"于2011年5月31日入院。患者1周前无诱因出现左侧后颈部疼痛,呈剧烈牵扯样疼痛。当地医院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予以止痛治疗无效。1 d前,患者站起时  相似文献   

8.
双侧延髓内侧梗死发生率极低,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脑血管病,目前国内报道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男,58岁。因吞咽困难5 d,双下肢活动障碍3 d于2010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于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  相似文献   

9.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笨拙7 d,加重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饮水呛咳2 d"于2014年5月16日入我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7天(2014年5月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表现为上肢尚可持物,下肢搀扶可行走,同时伴有言语笨拙、口齿不清,听理解正常,无视物旋转。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未见异常高密度,考虑"脑梗死",给予相关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下肢无力症状稍有好转,可自行行走。2天前(2014年5月14日)又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不能持物,下肢站立困难,同时伴有饮水呛咳、  相似文献   

10.
11.
脑桥梗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本文对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62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MRI所示的解剖相关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而且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典型的脑桥综合征和单纯眼肌麻痹者并不多见。结论脑桥腔隙性梗死占脑桥梗死的绝大多数且预后较好。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We present a case of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demonstrat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review 12 previously reported cases. We classify these 13 cases (including the present case)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extent of the ischemic region: type 1, the ischemic lesion developed from the medullary pyramid to the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type 2, the lesion was confined to the medullary pyramid.A 71 year old man presented with slight 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 dysarthria, disturbance of leftward gaze, no gag reflex and tetraparesis. He developed nearly complete horizontal ophthalmoplegia. MRI revealed upper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bilaterally that extended to the pontomedullary junction. We propose that the prognosis of type 2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ype 1. Furthermore, the prognosis of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itself may be better than previously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19例单纯位于幕上或幕下的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改良TOAST分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常见部位有胼胝体、分水岭区、丘脑、脑叶、脑干和小脑;其危险因素与一般脑梗死相同,部分患者可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诱因;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病以及多重发病机制的相互作用,分水岭区的双侧梗死常与低灌注有关,胼胝体、丘脑、脑干、小脑的双侧梗死应考虑到血管解剖变异存在的可能。结论急性双侧对称性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发病危险因素或诱因、梗死灶分布以及血管检查可为探讨其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根据是否伴有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116例(MS)和非代谢综合征组98例(nMS)。结果 MS组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高于nMS组脑梗死;MS组脑梗死的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也显著高于nMS组脑梗死。结论代谢综合征影响脑梗死预后,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双侧大脑脚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由DWI证实的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预后。 结果 共纳入18例双侧大脑脚梗死患者,其中10例(55.6%)出现四肢瘫痪,11例(61.1%)出现意识 水平下降。患者病程中最重阶段NIHSS评分为12.5(4.0~20.5)分。16例(88.9%)患者病因分型为大动 脉粥样硬化型。除了双侧大脑脚外,脑桥(88.9%)、小脑(72.2%)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16例(88.9%) 患者存在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余2例(11.1%)患者存在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 出院3个月后对18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其中有2例失访,13例患者预后不良(其中10例死亡)。 结论 双侧大脑脚梗死常合并脑桥和小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病机制可能 为低灌注,此类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治疗对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84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经颅超声治疗组和对照组,经颅超声治疗组42例于住院后即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加经颅超声治疗,对照组42例仅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0d、60d、90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量表(MRS)、卒中影响量表(SIS)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残疾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经颅超声治疗组和对照组在NIHSS、MRS、S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后两组NIHSS、MRS、S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颅超声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0d、90d随访,经颅超声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期脑梗死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经颅超声疗法,能显著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纹状体内囊梗死(SCI)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34例SC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皮质型SCI(CSCI)和非皮质型SCI(NCSCI)2组,进行临床和影像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 CSCI 23例,NCSCI 11例.CT血管成像共检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5例.CT脑灌注成像检出2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减低,其中19例累及广泛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SCI患者中检出上述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明显高于NCSCI患者中的4例(χ~2=3.27,P=0.020),CSCI患者中检出MCA供血区内血流减低区21例,明显高于NCSCI患者中的5例(χ~2=8.62,P=0.007).结论 SCI有临床和影像特征,大部分由于MCA原位病变所致.动脉病变和其造成的灌注减低是发生皮质症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