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姜健  华建江 《海南医学》2010,21(16):10-12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脂联素水平与AST/ALT比值的关系,评价HCV RNA、脂联素和AST/ALT比值水平在判断丙肝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荧光PCR试剂盒测定HCV RNA,ELISA法检测脂联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ST和AL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HCV患者组血清HCV RNA和AST/ALT比值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脂联素水平则降低(P〈0.05);HCV RNA病毒含量与AST/ALT比值呈正相关(r=0.535,P〈0.01),HCV RNA病毒含量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r=-0.483,P〈0.05),AST/ALT比值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r=-0.426,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HCV RNA、脂联素水平和AST/ALT比值的水平,对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HCV RNA水平和AST/ALT比值,以进一步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标本HCV RNA含量,并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HCV RNA阳性组和HCV RNA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中AST/ALT比值≥1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HCV RNA阳性组和HCVRNA阴性组AST/ALT比值≥1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病毒的直接作用和自身免疫是HCV损伤机体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HCV感染患者HCV RNA水平,ALT、AST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细胞因子分泌之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慢性HCV感染患者PBMCs72小时后,ELISA检测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2、IL-4、IL-10、IFN-γ、TNF—α)含量,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HCV RNA含量。结果:RNA阳性患者ALT、AST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但阳性患者之间,ALT、AST水平无显著差异。不论RNA滴度高低,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均无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IFN-γ与ALT、AST有一定相关性(r=-0.8178,P=0.02;r=0.7517.P=0.04)。结论:血清HCV RNA水平与肝损伤有关,INF-γ在抗HCV免疫应答的同时可能对肝脏也造成了一定损伤。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与HCV含量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水平的变化以及在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检测52例丙型肝炎患者(其中轻度18例,中度19例,重度15例)血清的IL-6、IL-12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含量,同时测定ALT水平,然后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与15名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ALT和HCV RNA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ALT、HCV病毒含量均与IL-6、IL-12浓度呈正相关。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2水平高低与HCV病毒含量有关,并且与肝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5,(4):309-31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丙型肝炎病毒核酸(HCV RNA)含量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0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 RNA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水平,利用全自动生物化学检测仪测定ALT水平.[结果]302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抗-HCV均呈阳性,其中199份标本HCV RNA含量高于检测上限(103 U/mL),2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为65.9%.ALT异常率随HCV RNA含量的增高而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155,P<0.05);而ALT水平变化与HCV RNA含量无相关性(r=0.001,P>0.05).[结论]HCV RNA含量与抗-HCV水平是诊断HCV感染的重要指标,HCV RNA含量结合ALT水平测定可帮助临床了解HCV在体内复制的状况及肝脏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用肝复乐治疗前后血清ALT、AST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测定60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浆ALT、AST的含量。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为综合治疗组;实验组30例为综合治疗加肝复乐。两组治疗前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Ch ild分级,治疗前肝硬化患者血清ALT、AST水平两组均为A级0.05)。结论:肝复乐治疗肝硬化A、B两级患者具有降低ALT、AST的作用,从而推论肝复乐具有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蔡木发  吴显劲  吕俊廷 《吉林医学》2011,32(13):2507-250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浕-L-岩澡糖苷酶(AF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89例乙肝患者血清,检测其HBV-DNA,根据其HBV-DNA载量不同分为1组(<5.0×102copies/ml)、2组(5.0×102copies/ml~5.0×105 copies/ml)、3组(>5.0×105copies/ml),每组63例,正常对照组63例;同时分别检测AFU、ALT、AST、GGT,对其结果进行分析,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AFU、ALT、AST、GGT检测采用速率法。结果:各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组AFU、ALT、AST、GGT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统计结果分别为AFU(F=10.548,P<0.05)、ALT(F=25.646,P<0.05)、AST(F=23.396,P<0.05)、GGT(F=16.425,P<0.05);1组AFU与ALT、AST、GGT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2组AFU与ALT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AFU与AS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3组AFU与AST之间无相关性(P>0.05),但AFU与AL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乙肝患者同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AFU、ALT、AST、GGT,更有助于观察肝脏的损害程度及预测肝炎病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检测AST与ALT比值的临床意义.方法:将该院收治的179名病毒性肝炎患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作为对照组,将来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66名健康人群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与ALT比值.结果:急性肝炎患者AST与ALT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慢性肝炎患者AST与ALT比值为1-2,肝硬化患者AST与ALT比值能够达到2.0.结论:通过观察AST与ALT比值变化,可以鉴别诊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便于临床医师诊疗,也有利于患者身体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检测及计算A/G、ALT/AST比值,与病情轻重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随着肝实质损害的加重,A/G及ALT/AST比值逐渐缩小,表现为A/G及ALT/AST呈同步变化,二者比值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关系,轻、中度慢性乙肝与中度慢性乙肝及重型慢性乙肝之间则已ALT/AST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该结果提示:计算A/G与ALT/AST比值对慢性乙肝的临床分类及估计病情预后有着一定的帮助,该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检测AST与ALT比值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3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收集300例健康志愿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分别对其实施AST(谷草转氨酶)和ALT(谷丙转氨酶)检测,并计算和比较其比值.结果:观察组AST/ALT值0.66±0.14明显低于对照组AST/ALT值1.13±0.31,差异经比较后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临床诊断时,通过检测AST与ALT比值可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有较高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肝汤对亚健康疲劳状态大鼠血清ALT与AST含量及组织形态学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治疗组采用补肝汤灌胃,检测各组AST与ALT含量的变化并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ST、ALT影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较大(P0.01);治疗组大鼠血清AST、ALT含量的影响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补肝汤可以改善亚健康疲劳状态大鼠的肝功能,具有补肝护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12与血清HCV病毒载量及ALT的相关性研究,探讨细胞因子在丙型肝炎发病的作用.方法 检测43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用Roche荧光定量PCR系统检测其血清HCV病毒载量,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和IL-12的水平.同时测定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6、IL-12及血清ALT水平.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组血清IL-6和IL-1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12水平与血清HC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和IL-12水平与ALT呈正相关.结论 IL-6和IL-12与丙型肝炎关系密切,免疫损伤可能是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ALT、AST、GGT水平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郑州人民医院门诊部收治的126例肝脏疾病患者为疾病组,同时选取70例同期入院行健康体检的患者为对照组,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水平;比较不同类型肝疾病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肝癌患者GGT水平高于其他肝脏疾病,急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中AST、ALT水平较其他肝脏疾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肝功能指标ALT、AST、GGT水平低于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LT、AST、GGT水平能判断肝脏损伤情况以及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14.
0 引言为提高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血清筛检水平,我们探讨了HCV RNA定量与抗-HCV和ALT的相关性,并评价其联合试验在筛检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AST/ALT比值对慢性肝炎及各期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AST/ALT比值对慢性肝炎及各期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0 3例慢性肝病患者AST/ALT比值及血清胆汁酸 (TBA)、总胆红素 (TSB)、白蛋白 (ALB)、钙 (Ca2 )含量。其中包括 10 2例慢性肝炎患者 (慢性肝炎组 ) ,10 1例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组 )。比较两组患者AST/ALT比值的构成及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AST/ALT比值变化的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的AST/ALT比值分布构成比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不同级别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异常率之间的线性趋势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3)两组患者的TBA、ALB及Ca2 的异常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4)不同级别肝硬化患者 ,TBA、TSB、ALB、Ca2 的异常率之间的线性趋势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采用AST/ALT比值鉴别诊断慢性肝炎、各期肝硬化 ,其特异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金宇  胡宏章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0):1144-1146
目的通过观察健康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G0~3)、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比值变化,探讨AST/ALT比值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患者(G0~3)及肝硬化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并计算其比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肝炎患者(G0~3)AST/AL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患者(G0~3)各期AST/AL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升高而递增,各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与Child-Pugh积分呈正相关(r=0.656,P<0.01)。与慢性肝炎患者(G0~3)比较,肝硬化患者AST/AL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肝硬化存活患者比较,肝硬化死亡患者AST/AL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比较,肝硬化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T/AL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T/ALT比值可以作为了解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一个较易观测的指标,对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斌  慈莉娅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7):781-782
目的探讨e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91例e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LT、AST/ALT指标。结果91例e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平均为1.24×105copies/ml;血清ALT水平平均为326IU/L;血清AST/ALT平均为1.15;血清HBV-DNA含量与ALT之间无相关性(r=-0.43、P>0.05);与血清AST/ALT成明显负相关(r=-0.314、P<0.01)。结论血清HBV-DNA含量由高到低变化与肝细胞损伤及损伤程度无关,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评价e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提示疾病会向不良方向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载脂蛋白(apoprotein,Ape)L1基因突变的检测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8例作为HCV组,选择同期健康人78例作为健康组,调查2组入选者的肝功能与一般资料,检测2组血液ApeL1基因突变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V组的ALT、AST等显著高于健康组(P< 0.05),HCV组HCVRNA水平为(8.24±0.551)glU.mL-1.HCV组中ApeL1基因突变率为16.7%,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3%(P< 0.05).在HCV组13例ApeL1基因突变患者中,其中-51G>A7例,-26A>G3例,310G>A2例,895G > T1例;健康组中1例基因突变为310G > A.在HCV组中,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peL1基因突变与HCV RNA、ALT与AST水平都呈现相关性(P< 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ApeLl基因突变比较常见,多为-51G>A突变,与患者的肝功能与HCVRNA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载量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镇平县中医院收治的13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CV-RNA载量分为低载量组(17例)、中载量组(24例)、高载量组(96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分析HCV-RNA载量与各项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载量组和中载量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均高于低载量组,高载量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高于中载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血清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载量与血清ALT水平呈正相关(r=0.789,P<0.001),与AST水平呈正相关(r=00.814,P<0.001),与ALB水平无相关性(r=00.253,P=0.737>0.05)。结论检测HCV-RNA载量可一定程度评估患者肝功能情况,可协助常规检测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疗效监测等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含量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测定HCV RNA的含量,速率法测定血清ALT水平,测定了16例丙型肝炎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治疗六个月的HCV RNA含量和ALT水平。结果16例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三个月和六个月HCVRNA含量和ALT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经六个月治疗有11例患者(68.8%)HCVRNA含量很低或为零,ALT正常,视为干扰素完全反应者;另外5例为部分及无效反应者。结论FQ—PCR定量准确,用其测定血清HCVRNA含量合并血清ALT水平一起作为丙型肝炎疗效观察指标,对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