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生物固定C2型股骨柄人工全髋关节对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丢失方面的影响。方法31例C2型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患者得到完整随访,包括X线片、Harris评分以及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采用Gruen七区法,非手术侧作为对照。结果31例患者HHS评分优秀22例,良好8例,一般1例。X线显示所有柄都是稳定的,X线上未见明显假体周围骨密度改变。DEXA测量结果表明手术侧骨密度较非手术侧均出现下降,范围在2.42%~27.4%,平均6.67%,其中Gruen 4区和7区的骨密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是-5.52和-7.08,P〈0.01)。结论 C2型股骨柄术后2年临床疗效较好,DEXA在评估THA的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方面比普通平片更敏感,THA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的骨丢失是存在的,尤其在股骨距区下降明显。假体周围骨丢失与假体设计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假体周围骨丢失是行人工假体(髋、膝)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已向临床需要密切随访和新的假体设计提出新的课题,假体周围骨丢失不仅影响骨的强度、增加骨折的危险,减少假体寿命.且降低了的骨支撑给以后假体翻修带来棘手的问题.这种区域性假体周围骨丢失早期在X线上不能及时反应出来.自从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的出现,它能早期、定量、敏感的测出假体周围的骨密度.下面就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特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的骨量丢失是导致股骨假体发生松动、下沉或假体周围骨折,从而引起人工关节远期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内在原因。随着双能X线吸收测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9例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了解人工髋关节翻修病人假体周围骨丢失情况。[方法]因假体松动而接受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手术病人9例,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比测量双侧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区域的划分采用Gruen七区法。术前临床评估以Harris髋关节评分(HHS)为标准。[结果]9例病人HHS评分61分,DEXA测量结果发现所有病人手术侧骨密度较非手术侧均出现明显下降,范围在8.9%~27.6%,平均15.4%,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中期失败的病人,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丢失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非骨水泥近端固定(anatomique benoist giraud,ABG)股骨干骺端与远端固定(anatomic medullary locking,AML)股骨干假体周围骨丢失特点,评价中期X线片表现。方法对1992年1月~1996年12月接受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其中ABG176髋分别为:股骨头坏死103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57髋,其他原因16髋,共计125例;AML220髋分别为:股骨头坏死147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65髋,其他原因8髋,共计173例。术后随访5~12年,平均8年的髋关节X线片正位,对比术后即刻和随访时X线片显示的骨质变化,按照Gruen分区记录发生骨丢失;测量骨丢失的范围占假体周围骨长度的比例。比较两种假体周围骨丢失的特点。结果术中造成股骨干裂纹骨折ABG2髋,AML5髋;干骺端裂纹骨折ABG3髋,AML1髋。术后外伤骨折ABG6髋,AML3髋,2髋ABG行翻修术,余行复位内固定术。ABG随访期间9髋翻修,其中无菌松动7髋,骨折2髋;AML随访期间无菌性松动3髋,未翻修;ABG和AML发生骨丢失的部位相似,近端1和7区最先和最多出现骨丢失,随时间加重并由近端向远端发展。AML在2、5、6、7区发生骨丢失者多于ABG;AML假体周围骨丢失的范围大于ABG。结论骨丢失的主要原因为应力遮挡,AML远端固定,在假体近侧发生应力遮挡性骨丢失;解剖形近端固定的ABG股骨柄减少了应力遮挡作用和骨丢失。值得注意的是AML在10年后骨丢失发展缓慢,提示假体周围骨丢失不会无限制发展,保证了假体的长期稳定性。在术后12年内ABG假体周围骨丢失少于AML。  相似文献   

6.
生物型全髋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量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丢失,通常是由应力遮挡引起,之后又逐渐得到恢复[1],在X线片上可表现为假体周围骨质透光度的增加,遇到这些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是如果在X线片上发现髋臼周围存在着明显的骨溶解现象,而且并未见到假体发生位移的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嵌压植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3月-2003年3月,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股骨侧严重骨质疏松的髋关节病变17例(24髋)。手术时平均年龄35.1岁(20.52岁);采用Harris评分方法及X线片观察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7例患者24髋获得了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10年,平均7.25年。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4.4分,术后优良率87.5%。X线片见股骨假体与股骨近段紧密压配;无假体感染及脱位。1髋出现5mm的假体下沉,发生于术后1年内,经过5年以上随访观察,假体未进一步下沉,并与骨质接触良好,目前无松动表现。[结论]骨质量对非骨水泥假体置换的疗效影响较大,采用自体骨嵌压植骨技术进行骨质重建,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随访的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患者10年以X线随访,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全髋的固定效果、松动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等。方法:获得10年上随访的38例45髋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4.6年。X线包括术后及最后随访时髋关节正侧位片。结果:髋臼假体松动有24髋(53%),其中明显松动(definite loosening)14髋(13%),可能松动(possible loosening)10髋(22%)。臼杯磨损共35髋(78%),平均磨损率为0.133mm/年;股骨假体柄松动有12髋(27%),其中明显松动8髋(18%),可能松动4髋(9%)。假体柄周围骨溶解18髋(40%)。本组45髋中8髋(18%)行翻修术,其中4髋因髋臼假体松动单纯髋臼假体翻修,其余4例行髋臼和股骨假体全部翻修。结论:骨水泥固定的Charnley型人工全髋置换术后10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股骨假体的固定效果较好,但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并不满意。聚乙烯臼杯磨损不可避免,作为人工关节材料,聚乙烯对金属的关节组合应重新考虑。采用改良的骨水泥固定方法对人工全髋假体的早期稳定性和长期寿命非常重要。从髋臼假体的固定效果来看,金属臼(metal shell)假体的非骨水泥固定效果优于聚乙烯臼的骨水泥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mplasty,THA)是目前治疗严重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其术后股骨近端骨的吸收造成假体远期松动,需要再次行翻修手术,如何解决假体松动仍是关节外科一个难题。影响全身骨量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性别、体重、废用、饮食结构、种族、生活方式等有着或多或少的某种联系;本文重点在于探索假体类型、固定方式对周围骨量影响。目前主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按照Gruen’S分区监测假体周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变化,本文就影响假体周围骨量的因素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0.
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36例42侧髋关节。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35-78岁。平均50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16年,平均6年3个月。翻修的原因;髋关节疼痛不伴假体明显松动11例11髋,感染2髋,无菌性松动27髋,假体柄位置异常2例。42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者10髋,GustilloⅠ,Ⅱ型髋臼松动14髋,Ⅲ型髋臼松动10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40侧股骨进行了翻修术。其中假体无松动12髋。GustilloⅠ型,Ⅱ型,Ⅲ型及Ⅳ型假体柄松动分别为6,8,13和1个髋关节,取出假体柄后视情况植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视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术后3d可以下地非负重柱拐行走,其余患翥 均可于术后3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术后随访6-66(平均22)个月。无假体自欺欺人多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5-54分(平均32.6分)增加到术后的56-98分(平均88.1分)。随访X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透亮带的患者。结论:最常见翻修的原因为无菌性松动。其次为股骨头或双动头置换术后金属与髋臼之间摩擦产生的疼痛,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术后中,近期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1.
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侧的X线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周围的骨反应。方法:根据Amstutz的分区方法对25例28个H/G人工全髋关节进行髋臼侧X线随访观察。随访时间36~76个月,平均48个月。结果:髋臼侧出现各种骨反应23个关节,占关节总数的82.1%。其中髋臼假体周围成骨22个关节,占关节总数78.5%;透亮带出现4个关节,占关节总数的14.3%;骨硬化2个关节,占关节总数的7.1%;骨吸收2个关节,占关节总数的7.1%;无髋臼松动病例。发生时间以9~12个月为主,发生部位以1~3区为多见。结论:假体周围成骨是骨小梁长入髋臼表面微孔区域,受力后逐渐增粗变大的现象,对长期稳定假体十分重要。但对于吸收类骨反应和透亮带的出现,作者通过改良手术操作,以期避免或减少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15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156例松动、疼痛病人随访,其中X线片松动率为64%。10年以上翻修46例,翻修率为29%。结果: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松动、疼痛病人与疾病的种类、假体的类型、骨水泥的使用、骨质质量以及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关系密切相关。结论:其中假体与股骨上端匹配关系是影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78名人工全髋关节术后的患者进行平均14个月的随访,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每个患者在术后1周和复查时都进行骨密度检查。结果在骨水泥固定组、非骨水泥固定组和杂交固定组,Harris评分低于80分的患者,其假体周围骨密度低于高于80分者。结论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能够反映假体周围骨丢失情况,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可能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功能恢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为手术操作及假体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检查提示)行全髋置换术后数据,建立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加载及仿真计算。分析骨质疏松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股骨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骨质疏松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由股骨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大,应力峰值为股骨假体末端周围皮质,主要集中在假体末端与股骨内侧骨皮质交界处。通过有限元力学分析,在骨质疏松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力学分布在各区域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骨质疏松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应力分布特点的分析,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选择远端压配型假体,假体放置需避免内外翻,以减少假体远端与股骨皮质的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15.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假体周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骨溶解和骨丢失,如果能够用药物抑制或延缓骨溶解和骨丢失,远期假体松动将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进而延长假体使用寿命。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假体松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骨关节炎等髋关节严重病损的有效手段[1],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超过100万例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2]。降低假体使用寿命及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导致人工髋关节松动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力学因素和生物学因素两大类,力学因素包括:假体设计、术中操作、应力遮挡等;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假…  相似文献   

16.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丛宇  赵建宁 《中国骨伤》2011,24(2):178-181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是其并发症之一,假体周围骨折分为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和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危险因素包括微创技术的使用、压配式非骨水泥假体柄的使用、髋关节翻修术和骨质疏松等。本文就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周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65例老年性髋关节骨折患者实施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X线片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下沉及脱位。末次随访依据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15%(56/65)。患者日常生活均可自理或基本自理。结论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髋关节骨折,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及髋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使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本组进行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100例(100髋)进行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股骨假体柄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60髋), B组(股骨假体柄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40髋)。对比两组髋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影像学特点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柄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显著( 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者股骨假体柄术后近期疗效明显优于生物型,但它有诱发深静脉血栓栓塞和骨水泥危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特征,分析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8-06完成的584例初次或翻修全髋关节置换术,17例出现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初次手术13例,翻修手术4例。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周围骨折组与未骨折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侧别、疾病类型、手术入路、骨质疏松状态、假体类型、假体覆盖比例及主刀医师手术量方面的差异。结果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高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疾病类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生物型假体、假体覆盖比例>80%、主刀医师手术量≤80台/年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周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高于初次手术。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以及选用生物型假体、假体覆盖比例>80%、主刀医师经验不足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要警惕髋臼假体周围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20.
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远期随访了解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方法:对本组176例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有回信和Harris评分的病例采用临床生存率进行统计。对X线资料完整的92例采用X线生存率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76例的临床生存率:5年158例(90%);10年130例(73%);15年32例(18%);20年12例(7%)。本组92例的X线生存率:5年57例(67%);10年40例(44%);15年10例(11%);20年2例(1%)。在10~15年X线生存率50例中的年龄分布是50~60岁。这说明50~60岁是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的较好适应证。另外,20年X线生存率和临床生存率的平均年龄是45岁。这也说明此年龄段的骨质和体质相对较好。在10年和15年X线生存率中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但在5年和20年X线生存率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可能与5年X线生存率的高龄女性骨质疏松和20年X线生存率中的女性活动量比男性相对较少有关。从20年临床生存率的12例中没有见到肥胖者,间接说明体重对假体磨损有一定影响。本组人工假体5年平均下沉4mm;10年平均下沉9mm;15年平均下沉13mm;20年平均下沉19mm;25年平均下沉22mm。平均每年下沉1mm。结论:从本组176例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随访结果可以提示:80岁以上、合并其他疾病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女性)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是5年左右;50~60岁而无其他疾病的患者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是10~15年左右;个别年龄相对较小(40~50岁)、体重较轻而无其他疾患、不从事重体力劳动而又经常体育锻炼的患者,其国产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生存率可能达到2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