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清NO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血清,氧化氮(NO)水平,探讨NO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关系,为慢性忆肝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揭示"证"的实质及其与客观指标的内在规律。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收集152例确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辨证分型、辅助检查(如ALT、AST、HBV-DNA、肝纤4项)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患者中肝郁脾虚证112例,占73.68%,湿热中阻证20例,占13.16%,瘀血阻络证16例,占10.53%,肝肾阴虚证3例,占1.97%,脾肾阳虚证1例,占0.66%。肝纤4项各项指标的阳性人数均以肝郁脾虚证患者占大多数,PCⅢ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中阻证;Cl-Ⅳ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LN的次序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HA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但肝纤4项中各项指标中,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是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随着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增高,肝纤4项的阳性人数随着中医病机演变而逐渐减少,但PCⅢ、Cl-Ⅳ、LN、HA的水平随着中医病机演变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sIL—2R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sIL-2R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层得接中医辨证分成5型,同时以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水平,结果:湿热内阻型和瘀血阻络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白细胞人素2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肝郁脾虚型和脾肾阳虚型最低,结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乙肝肝胆湿热证与血清HA等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季光  曹承楼 《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0):433-434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 2例 ,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放免双抗体法和 EL ISA法分别测定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结果 ,肝胆湿热证多见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升高 ,且与 AL T的变化规律一致 ;肝郁脾虚证 ,三者的变化不明显 ;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以 HA升高为主 ,TNF- α、IL- 6的变化不显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升高 ,可为肝胆湿热证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关系,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参数。方法:将NAFLD患者13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5型,即脾虚湿痰证(32例)、肝郁脾虚证(30例)、痰瘀互结证(30例)、湿热内蕴证(34例)和肝肾不足证(4例,因样本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测定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并以同期不嗜酒的30名健康人为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AFLD不同中医各证型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中医各证型间按脾虚湿痰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内蕴证依次升高,湿热内蕴证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其他三个证型(P0.05);痰瘀互结型血清TNF-α、IL-6水平高于脾虚湿阻证、肝郁脾虚证(P0.05),但肝郁脾虚与脾虚湿痰两证型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NAFLD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表达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血清瘦素、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60例,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别测定其血清瘦素水平、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含量,设健康对照50例,并将上述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作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湿热中阻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除脾肾阳虚外,其余证型均存在明显的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其水平依次为脾肾阳虚、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其中湿热中阻型及瘀血阻络型患者更易于脂肪变。结论:湿热中阻是慢性丙肝的主要证型,高瘦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可以作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病毒核酸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肝炎(CHB)中医证型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关系.方法:对260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HBV-DNA定量检测,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各中医证型的HBV-DNA水平有一定规律性,按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顺序呈递减趋势.结论:CHB患者HBV-DNA水平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部分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方法:选择肝郁脾虚、肝肾阴虚两组中医证型慢性乙肝患者各30例,同时选择健康人30例标记为对照组。检测所有人的血常规,比较三组之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肝郁脾虚证与对照组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对照组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相比,MCV、PLT、MP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CV、PLT、MPV与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成正相关。结论:慢性乙肝可造成血常规中MCV、PLT、MPV发生异常,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381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白细胞介素-2、10、12(IL-2、IL-10、IL-12)、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补体C3水平(C3)。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CD4渐降而CD8、CD4/CD8渐升(P<0.01);湿热中阻证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相比CD8明显降低而CD4/CD8渐高(P<0.01);IgM、IgG水平在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证高于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P<0.01或P<0.05);慢乙肝各中医证型的细胞因子及C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组C3水平明显低于湿热中阻、肝郁脾虚、瘀血阻络组(P<0.01)。结论: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可为慢乙肝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参数的关系。方法:将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其肝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 aggregation,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 ratio,P-LCR),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各项血小板参数检测中,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DW、P-LCR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异常率比较,湿热蕴结证除PCT外其他各指标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的PDW与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大血小板比率增高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2.
AST、ALT及AST/ALT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08例4种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分析显示:血清ALT在各种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以湿热中阻型明显,同其他三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AST在各证型中亦有不同程度升高,其升高幅度较血清ALT小。除肝郁脾虚型外,其他3组无显著性差异。ASF/ALT比值在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中其值小于1,在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其值大于1,以瘀血阻络证值最高接近1.16。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不同。肝损害程度不一,随着中医病理发展和证型的变化,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亦有不同的变化。可考虑将上述值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sIL-2R、IFN-γ及部分肝功指标的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55例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肝功能指标进行了检测,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肝硬化CT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134例肝硬化患者进行CT分型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两种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均匀型和节段型肝硬化多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次而对应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结节型肝硬化则以气滞血瘀证和水湿内停证最多,其次为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最次为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各分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分型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联系,可相互辅导借鉴,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129例,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32例,湿热中阻型32例,肝肾阴虚型23例,脾肾阳虚型20例,瘀血阻络型22例。全部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各证型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疗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BV-DNA阴转率、肝纤维化改善方面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疗效与慢乙肝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患者生存质量及心理障碍的相关性,为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施治和心理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68例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采用慢性肝病问卷(CLDQ)进行生存质量测评,研究各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差异。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和肝胆湿热证比例最高分别为36.9%和28.6%。(2)CLDQ问卷以肝郁脾虚、肝胆湿热两型评分最低(P0.05)。(3)中医各证型神经症评分比较,肝胆湿热证总积分最高、肝郁脾虚证次之(P0.05);且不同证型在症状积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或P0.05)。(4)SDS、SAS量表评分比较:SDS评分以肝郁脾虚最高(P0.01),SAS评分以肝胆湿热证最高(P0.01)。结论:慢性乙肝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生存质量、心理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以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型心理障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类风湿因子等多种自身抗体的相关性,为RA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收集RA住院病例资料及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共分为5型: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气虚寒证和肝肾阴虚证,比较其自身抗体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收集RA确诊病例218例,其中寒湿痹阻证55例,湿热痹阻证62例,瘀血痹阻证38例,肾气虚寒证31例,肝肾阴虚证32例。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不同证型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因子阳率高低依次为: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瘀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率高低依次为:瘀血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结论:不同中医证型RA自身抗体分布存在差异,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可为RA的分型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患者白细胞VCS参数在不同中医证候分型的变化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96例患者分成3组,分别为肝郁脾虚型38例,湿热中阻型31例,瘀血阻络型27例,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对照组,研究各组白细胞VCS参数特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3组的MNV、MLV、MMV升高,MLC、MNS、MLS、MMS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各证型中,肝郁脾虚型与湿热中阻型比较,MNV、MLV、MLC、MNS、MLS、M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MNV、MLV、MLC、MNS、MLS、M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中阻型与瘀血阻络型比较,MLC、MNS、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乙肝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白细胞内部结构会发生改变;新型白细胞VCS参数对乙肝疾病中医证候分型诊疗具有一定辅助作用,能提供新的快速价廉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2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肝标志物检查、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检测(PCR方法),经中医辨证确定205例患者的中医证型。结果研究发现各中医证型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高病毒栽量)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湿热中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最高(占82.5%),与湿热中阻证组(占55.2%)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中医证型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由小到大排列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组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占77.2%),与肝肾阴虚证(占27.3%)、湿热中阻证(占34.3%)、瘀血阻络证(占53.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HBV—DNA(定量)及PBMCs中HBV—DNA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系,肝郁脾虚证组血清HBV.DNA(定量)≥1.0×10^5拷贝/mL患者比例及PBMCs中HBV—DNA感染患者比例最高,治疗应注重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