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面神经额颞支在前侧方入路时易受损伤,其损伤后可引起面部畸形。为给临床提供数据,进行此研究。方法对10例(20侧)为颅湿标本的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巨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和拍照。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三支,由腮腺和咬肌筋膜穿出后走行于颞浅筋膜浅面、皮下组织深层,且始终在颞浅血管之前。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血管后或耳屏前18mm后。在颞深筋膜浅、深两层之间分离,眶颧区同骨膜一起分离。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颞支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部除皱术在医学整形美容外科已经广泛开展,尤其是额颞部除皱术应用比较广泛。由于对面侧区及颞区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量、走行及解剖层次认识不够,导致手术操作中对面神经颞支的损伤,或者是术中为了防止损伤面神经颞支对眼轮匝肌处理不到位,导致除皱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外眦处(鱼尾纹)除皱效果都不明显。临床上,除皱术中在额颞部无论是大切口还是小切口,处理分离颞筋膜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一步,而术中能否保护好面神经及其分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就面神经颞支的分支、走行、分布进行研究,为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志钢  袁贤瑞  赵杰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25-927
目的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额颞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预防额颞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有1~4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距离为(0.8±0.3)cm,在颧弓表面行走于颞深筋膜浅层与结缔组织融合膜的浅层,向上行于颞区,位于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浅层之间,而在眶外侧角水平以上则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动脉后,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肌骨瓣眶颧入路进行解剖学研究,减少因传统眶颧入路造成的面神经颞支损伤及术后颞肌萎缩、颞窝塌陷的发生。方法:20侧尸头模拟肌骨瓣眶颧手术入路,观察术区面神经颞支和颞浅动脉额颞支的位置关系并测量二者之间的最短距离,测量MacCarty孔中心至额蝶缝的垂线距离和垂直点距额蝶缝末端的距离。结果:术区中面神经颞支均在颞浅动脉额颞支前下方走行,二者之间的最短距离为(4.80±2.40)mm, MacCarty孔位于额蝶缝上方,MacCarty孔中心距额蝶缝的垂直距离为(6.10±2.32)mm,垂直点至额蝶缝末端的距离为(22.42±4.12)mm。结论:颞浅动脉额颞支可做为筋膜间入路的解剖学标志;肌骨瓣血管神经保持完整降低了颞肌和骨萎缩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缘支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面神经颞支及其分支扣下颌缘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为涉及颞区扣面侧区的医学整形美容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对18例(36侧成人尸体面侧区及颞区进行层次解剖寻找面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关数据。结果:测量得到面神经颞支及其分支额肌支和眼轮匝肌支与颊弓下缘及眼外眦角的长度;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缘距离值。结论:掌握面神经颞支和下颌缘支的走行及分布,在面侧区及颞区的一些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操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颊支在面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的颅外分支主要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在这当中颊支与腮腺、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有规律可循。颊支位置较浅且与其它颅外分支有较多的吻合支。因此,研究和掌握颊支的局部位置和层次特点在面部手术的面神经定位、腮腺和腮腺区手术、面部除皱术及面瘫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使手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此神经,提高手术质量。本文是对成人面神经颊支的走行、分支类型以及颊支与腮腺和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进行解剖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调查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面神经颞支的定义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入腮腺实质并形成上、下二干 ,由干再发出许多细支相互汇合成腮腺丛 ,面神经颞支发自上干 ,一般分为 2支~ 4支 ,出腮腺上缘后呈放射状向上、内分布 ,越过颧弓走行于疏松结缔组织中 ,并紧贴颞浅筋膜底面 ,继续前行穿出帽状腱膜 ,于颞区表情肌深面入肌 ,分布到骨性额部颧额缝以上 ,冠状缝与上颞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同侧额肌 ,也支配后方的耳前肌及耳上肌和前方的眼轮匝肌。2 面神经颞支分布区层次解剖所谓颞区 ,是指上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外侧界为通过耳屏纵线、内侧界为经眼外眦…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的颅外支有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其中颊支与腮腺、腮腺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且颊支具有层次浅显、 与其它分支之间存在较多的吻合的解剖特点,因此在腮腺和腮腺区手术、面部除皱术、面神经定位及面瘫治疗中越显其重要性.掌握面神经颊支的局部位置和层次特点使手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避免损伤此神经,提高手术质量.本文是对成人面神经颊支的行程和分支类型,以及颊支与腮腺、腮腺导管关系进行解剖研究,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额颞低位开颅对面神经颞支的损伤及保护措施。方法32例颅脑疾病患者行额颞低位开颅,于颞深筋膜、颞肌间分离,总结出对颞支的保护方法。结果经过应用本方法行临床手术32例,无一例面神经颞支损伤。结论颞深筋膜附着于颞肌表面,二者易于分离,可很好保护颞支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腮腺手术中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依据、方法及手术时间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校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行腮腺肿瘤手术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复合麻醉成功后,先解剖颞支,在完成腮腺区肿瘤切除后术后,采用神经解剖术方法对面神经颞支的分布特点进行总结,同时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面神经颞支位置在耳屏前缘,在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颞支主要分布在眼轮匝肌外侧,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则构成了其分布的最后区域,不仅能支配眼轮匝肌,同时能支配额肌、皱眉肌。眶外上缘到颞支外上缘间的垂直距离为(1.2±0.3)cm。66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神经受侵切断,但并未发生神经受损并发症,其他患者神经定位均显示准确;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手术过程时间最长与最短分别为1h和40 min,人均手术时间在46min;无一例患者有涎瘘现象。结论在腮腺手术中,采用以颞浅动脉定位颞支的面神经解剖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定位神经位置,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在腮腺手术中具有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额肌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江义 《四川医学》2007,28(12):1317-1318
目的 为额肌瓣转移矫治上睑下垂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通过对观测53例(男44例,女9例)成人整尸额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额肌的血管、神经,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并对额肌瓣转移矫治上睑下垂手术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之为该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结果 额肌的长度6.5~7.0cm,宽度5.5~6.5cm,中份厚约1.5mm,其供血动脉主要来自颞浅动脉之额支、接受面神经颞支支配。结论 以额肌作为肌瓣完全能满足肌瓣转移矫治上睑下垂手术的需要,能充分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12.
<正>本研究借助sihler's染色技术观察人表情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为临床开展整形美容术提供解剖学基础。首先通过改良的sihler's染色技术对2例人的表情肌进行整肌染色,分别经过除色素、脱钙、染色、脱色、中和和透明,使表情肌的肌内神经呈现,借助X线阅片厢观察并摄片。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面部表情肌均由面神经支配。颞支分出2-3支,向前分别进入额肌和眼裂以上的眼轮匝肌。神经纤维几呈直角进入眼轮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在开颅手术中使用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探索一种既能满足手术暴露需要,又不损伤面神经额支,而且能符合美容要求的手术技术.方法 选择同期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手术患者(传统组)和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开颅手术患者(改良组)各35例.改良组采用头皮-颞筋膜-额骨膜瓣整体一层向前翻转直至颅底的方法保护面神经额支.术后第7天评价面神经额支的功能.结果 传统组有6例出现面神经额支损伤,改良组无一例出现面神经额支损伤.结论 改良筋膜下分离技术能避免面神经额支损伤以致影响容貌,同时达到良好手术视野暴露的目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额颞眶颧弓入路应用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共20侧,15例头颅干标本共30侧,对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相关的解剖标志进行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照、测量和统计。结果面神经额颞支与颧支存在变异的可能。与保留颧弓相比,离断颧弓后的骨窗下缘至中颅底可缩短15mm左右的距离,与干标本测量颧弓宽度的数据相当。结论额颞眶颧弓手术入路适合处理鞍旁区域病变,其手术空间和视角宽阔。  相似文献   

15.
颞浅血管额支蒂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蒂颞浅血管额支皮瓣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头面部进行解剖,并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并在尸体上进行手术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穿腮腺实质上行,在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两终末支,额支又于外眦上方分为额顶支和额眶支。额支、额眶支血管外径均在1mm左右,可游离血管蒂长度为130mm以上。结论: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皮瓣可用来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面部进行区域化界定,对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和面神经的分支重新定位.方法 在头部标本上确定标志点和标志线对面部进行分区,在分区内定位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和面神经分支.依A、B及L3线为坐标,对面神经各分支入肌点进行定位和测量.结果 ①一侧面部分为“三部九区”.②表浅肌肉腱膜系统肌性区位于面下一、二、三区及面中三区和面上三区;混合性区分布于面中二、三区以及面下二区和面下三区的交接部位.面神经颞支和颧支神经入肌点分布于面中二区,颊支和下颌缘支的神经入肌点分布于面下二区.③在面中一区和面中二区内,有少量“网格样”吻合支.结论 “三部九区”法定位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和面神经较为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17.
陈洪武  金波  李祖晟  金鑫 《浙江医学》2011,33(1):33-34,81
目的比较颞肌外和颞肌下两种术式在额颞区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额颞区颅骨缺损患者分为颞肌外和颞肌下修补两组(各21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塑形二维钛网分别行颢肌外和颢肌下两种颅骨修补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钛钉使用数、术后术区肿胀时间、切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对颅骨修复后的总体满意率。结果颞肌外组平均手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损伤较轻,术后肿胀时间相对较短,与颞肌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对修补术后的总体满意率颞肌下组要明显高于颞肌外组(P〈0.05)。结论颞肌下、颞肌外两种术式在额颞区颅骨修补术中各有优缺点,但从患者角度出发,颞肌下修补术后的总体满意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眉肌、降眉间肌与其运动神经-面神经颞支的关系,为临床内窥镜额部除皱术的术式改进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显微解剖等技术、方法,对降眉肌、降眉间肌的运动神经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支配降眉肌的神经来源于面神经颞支吻合网的分支;支配降眉间肌的神经90%来源于面神经颞支吻合网的分支,另有7%降眉间肌神经来源于颞颧支吻合网的分支;支配降眉肌、降眉间肌的神经分支在以眶上切迹(或眶上孔)为原点的坐标系中,各神经入肌点距X轴、Y轴的距离分别为:降眉肌距X轴(13.47±0.53-15.62±0.41)mm、Y轴(1.33±0.18-5.74±0.27)mm;降眉间肌距X轴(20.37±0.45-23.64±0.71)mm、Y轴(1.24±0.19-6.83±0.35)mm。结论降眉肌的神经均来源于面神经颞支,降眉间肌的神经90%来源于面神经的颞支,另有7%左右降眉间肌的神经来源于颞颧支吻合网;颞支形成密集复杂的网络,主要有颞支吻合网和颞颧支吻合网;支配降眉肌、降眉间肌的神经分支在其入肌点处的坐标呈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额颞颧部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额颞颧开颅术保护颞浅动脉主干及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防腐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颞浅动脉和面神经颞支的走行及分布层次进行逐层解剖和分析。结果颞浅动脉主干位于耳屏前(8.1±2.4)mm。面神经额颞支位于耳屏前(14.9±2.1)mm,在颧弓上缘距离颞浅动脉起始部(6.8±3.1)mm。结论皮肤切口应位于颞浅动脉后紧邻耳屏前缘。在颧弓上缘切口深度应达到颧骨骨质表面,沿颧弓表面向前在颞深筋膜浅层下分离脂肪垫,取弧形切口并指向额骨颧突。  相似文献   

20.
内窥镜下面部除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世凯  刘正茂 《重庆医学》2008,37(15):1672-1672
目的 将内窥镜技术应用于额、颞、面部,以扩大内窥镜在除皱术中的应用,达到微创、恢复快.方法 术中使用德国Medica 内窥镜系统,进行分离、切除、止血、固定、悬吊等,以达到提紧、祛皱.结果 本组行额、颞及全面部祛皱26例,效果优良,面神经额支挫性伤2例.结论 内窥镜用于额、颞面部除皱术其微创美容效果更优于传统,更易于被术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