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Type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β-specific sequence,β-CTx)、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ypeⅠ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衢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013年3月~2016年7月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60例作为腰椎骨折组,绝经后骨质疏松无骨折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髋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和血清β-CTx、PINP水平。结果腰椎骨折组和对照组髋部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骨折组血清β-CTx、PI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与血清β-CTx和PINP呈正相关(P0.05)。β-CTx阈值为467.68 pg/m L时,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23、0.86、0.67;PINP阈值为29.34 ng/m L时,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51、0.89、0.43;β-CTx和PINP联合检测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91、0.94、0.83。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患者血清β-CTx、PINP水平升高,β-CTx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诊断价值高于PINP,两者联合检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诊断价值高于两者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对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19年1—6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20例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六味地黄丸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1年。检测治疗前后骨转换标志物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的表达水平和腰髋部骨密度。应用SF-36量表评估,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1NP、β-CTX及腰椎、髋部骨密度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变,2组组间血清P1NP、β-CTX及腰椎、髋部骨密度的平均百分比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NP:t=-12.902,P<0.001;β-CTX:t=-3.646,P<0.001;腰椎:t=13.814,P<0.001;髋部:t=21.606,P<0.001),六味地黄丸组优于对照组。入组时,六味地黄丸组和对照组SF-36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01),六味地黄丸组SF-36量表评分[(122.60±3.25)分]高于对照组[(115.62±2.96)分,t=11.743,P<0.001]。  结论  六味地黄丸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肾阴虚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提升腰髋部骨密度,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关性,进而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合并腰椎骨折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腰椎无骨折患者50例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骨折患者50例,记录并观察髋部、腰椎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 N 端中分子(N-MID)、25-羟基维生素 D[25-(OH)VitD]和血清 Ca2+。结果 P1NP、β-CTX 和25-(OH)VitD 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与血清 P1NP 呈正相关(P <0.05),25-(OH)VitD 呈负相关(P <0.05),β-CTX 无相关性(P >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 P1NP、25-(OH)VitD 能够很好地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风险,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症骨折风险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S-17、胃泌素(gastrin,GAS)、Ⅰ型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水平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患者是否感染Hp分为2个亚组[Hp感染组(n=54)、无Hp感染组(n=32)],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GS-17、GAS、PINP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GS-17、GAS、PINP检测对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GS-17、GAS、PINP与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清GS-17、GAS水平高于对照组,PI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Hp感染组血清GS-17、GAS水平高于无Hp感染组,PINP低于无Hp感染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GS-17、GAS、PINP诊断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相似文献   

5.
翟云芝  张浩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9):1134-1135,113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病人血清中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Ⅰ型胶原蛋白羧基端β降解产物(β-CTX)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来测定62例MM病人(MM组)和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PINP及β-CTX水平,比较不同临床分期的MM病人血清PINP和β-CTX水平的变化。结果:MM组病人血清PI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β-CT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MM病人Ⅲ期β-CTX水平较Ⅰ期升高(P<0.05),Ⅱ期与Ⅰ期、Ⅲ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NP水平在三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可用于评价MM病人的骨破坏程度,β-CTX水平较PINP对MM病人的预后评价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丛秋梅  丛波 《黑龙江医学》2017,(12):1166-1167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前后血清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乳腺癌骨转移患者31例。所有患者于骨转移疼痛剧烈处行姑息局部放疗。分别于放疗前、放疗疗程结束后测定患者血清PINP、β-CTX水平,并分析其与放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31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获得CR、PR、NR例数分别为11例、12例、8例,有效率为74.2%。放疗疗程结束后血清PINP、β-CTX水平比放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有效组与无效组血清PINP、β-CTX水平均有所下降。有效组血清PINP明显低于无效组,但两组血清β-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骨转移癌患者血清PINP与有效率有较密切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血清β-CTX与有效率有弱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经放疗治疗后,其血清PINP、β-CTX会明显下降,其水平降低程度与放疗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40~60岁女性不同年龄段的血清中总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Ⅰ N-terminal peptide,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N端骨钙素(N-MID)及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变化规律,以及这几项骨转换指标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①骨生化指标测定:上午8~9点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即时分离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中PINP、β-Crosslaps、N-MID及PTH的含量。②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检测各部位BMD。结果①40~44岁年龄段妇女血清中PINP、β-Crosslaps及N-MID相对较低,45~49岁年龄段PINP、β-Crosslaps开始明显升高(P〈0.05),而50~54岁年龄段又较45~49岁年龄段有明显的上升(P〈0.05),N-MID只在50~54年龄段较前一年龄段明显上升(P〈0.05),随后三个指标都在55~60岁年龄段出现小幅回落;四个年龄段间妇女血中PTH有随年龄而升高的趋势,但各组间皆无显著差异(P〉0.05)。②PINP与腰椎1~4(L1~L4)的BMD呈负相关(P〈0.05);β-Crosslaps、N-MID与L1~L4、Ward’s以及Troch的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PTH与各部位的BMD无明显相关性(P〉0.05)。③所测各区域,与正常骨量组比较,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组妇女的PINP、β-Crosslaps均显著升高(P〈0.05);低骨量组[除左侧股骨颈(femeralneck,FN)部位外]及骨质疏松组妇女的N-MID显著升高(P〈0.05);低骨量组妇女L1-L4及FN区域的PTH显著升高(P〈0.05),骨质疏松组妇女所测所有区域的PTH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高骨转换状态是围绝经期女性骨量丢失的重要原因。PINP、β-Crosslaps、N-MID及PTH在反映围绝经期女性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上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监测这几个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25(OH)D3测定在老
年人髋部脆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有髋部脆性骨折史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8例,同时设立68例确诊骨质疏松症、无髋
部脆性骨折史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老年人群做对照,测定血清Total-P1NP、β-CTX、25(OH)D3;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和髋
部骨密度(BMD);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髋部脆性骨折组患者的Total-P1NP、β-CTX高于对照组,
25(OH)D3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腰椎均值BMD及总髋部BMD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双变
量相关分析发现在髋部脆性骨折组,25(OH)D3 与腰椎均值BMD及总髋部BMD呈正相关,Total-P1NP、β-CTX与腰椎均值
BMD及总髋部BMD 呈负相关(P<0.05);在对照组,25(OH)D3与腰椎均值BMD及总髋部BMD无相关,Total-P1NP、β-CTX与
腰椎均值BMD无相关,与总髋部BMD 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BMD水平相近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Total-P1NP、
β-CTX的增高及25(OH)D3的降低有可能独立预示髋部脆性骨折的风险增高,这3项指标的检测有利于识别髋部脆性骨折高风
险人群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诊断卵巢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75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确诊为骨转移患者35例作为骨转移组,将未发生骨转移患者40例作为非骨转移组,另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的P1NP、β-CTx表达水平。结果:骨转移组的P1NP及β-CTx水平显著高于非骨转移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骨转移组与对照组的P1NP及β-C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β-CTx与P1NP在诊断卵巢癌骨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1);P1NP诊断的灵敏度为82.86%,特异度为100.00%,β-CTx诊断的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90.00%,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97.14%,特异度为85.00%。结论:β-CTx及P1NP可作为卵巢癌骨转移重要的血清诊断标志物,且两者联合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恒  赵曙光  陆金红  王毅  张凯 《黑龙江医学》2014,(12):1348-1352
目的研究骨转换指标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骨转换指标测定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0例绝经后妇女为受试对象,包括58例骨质疏松患者,21例正常对照者和11例骨量减低者,采用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骨转换指标。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骨质疏松组相比PINP(血清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OC(骨钙素)和Sclerostin均有显著性差异,并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单项指标中OC具有最佳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8.7%和72.4%;OC和PINP联合检测具有最佳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76.5%和88.2%);OC、PINP和Sclerostin联合检测具有最佳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81.8%和69.2%)。结论骨代谢指标可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多指标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123-126+封三
目的分析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号(β-CTX)、组织蛋白酶K(CatheK)、骨保护素(OPG)检测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5例绝经后骨质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将T值-2.5~1.0分的40例患者纳入骨量减少组,将-2.5分的45例患者纳入骨质疏松组。另选取同时期于我院体检且骨质正常的35名绝经后妇女纳入正常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β-CTX、CatheK以及OPG检测,统计三组β-CTX、CatheK以及OPG水平,经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β-CTX、CatheK以及OPG在诊断骨质疏松的价值。结果骨质疏松组β-CTX (8.95±1.74)μg/L、CatheK(35.14±8.41)ng/L骨量减少组[(2.34±0.71)μg/L、(29.85±6.31)ng/L]正常组[(0.53±0.24)μg/L、(21.63±5.41)ng/L](P0.05),骨质疏松组OPG (0.84±0.15)μg/L骨量减少组(1.67±0.18)μg/L正常组(2.08±0.34)μg/L (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血清β-CTX、CatheK水平均呈正相关,与OPG水平呈负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血清β-CTX、CatheK水平升高以及OPG水平降低可能是造成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β-CTX、CatheK、OPG单独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的AUC分别为0.873、0.813、0.885,均0.800,诊断效能均较理想。结论血清β-CTX、CatheK、OPG可初步诊断绝经期骨质疏松,其中OPG诊断价值最高,可为临床制订干预或治疗措施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其中无骨折患者29例(无骨折组),合并腰椎骨折患者31例(骨折组),检测并比较两组髋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和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PINP、β-CTX、25-(OH) VitD、N-MID],分析各骨代谢生化指标与腰椎骨折相关性。结果:两组髋部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PINP、β-CTX高于无骨折组,25-(OH) VitD低于无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N-MID高于无骨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与PINP呈正相关(P<0.05),与25-(OH) VitD呈负相关(P<0.05),与β-CTX和N-MID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INP、25-(OH) VitD等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相关,加强对各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为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与骨密度、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及骨质疏松性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206例,根据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患者腰椎和左髋骨密度的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90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16例)。测定血清GLP-1、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骨钙素、β-Ⅰ型胶原C端肽(β-CTX)、特异性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水平。运用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评估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年龄、绝经年龄、绝经年数、身高、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及各部位骨密度值),血清GLP-1和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分析绝经后女性血清GLP-1水平与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骨质疏松组比较,骨质疏松组患者的绝经年数显著增加,体重、腰围、臀围、BMI及各部位骨密度值显著下降,年龄、绝经年龄、身高、腰/臀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骨质疏松组血清GLP-1水平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腰椎正住总体、腰椎侧住、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各部位BMD均在20~29岁年龄组最高,29岁之后随增龄而缓慢下降;40~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差异无显著性。除腰椎侧住BMD外,吸烟组其他各部住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sOC和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两组之间的sNTX差异无显著性。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住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指标的变化研究淫羊藿苷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去卵巢方法诱发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用淫羊藿不同提取物对大鼠灌胃,检测PINP,NTx等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淫羊藿抗骨质疏松的疗效。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雌二醇(E2)和PINP含量明显降低(P<0.01),NTx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淫羊藿苷低、中、高剂量组可提高去势大鼠E2和PINP水平(P<0.05),降低NTx含量(P<0.05)。结论淫羊藿苷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改善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6.
何进卫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31-532,535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Ⅰ型胶原α1基因SP1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的关系,为阐明骨质疏松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50例上海地区绝经后健康、汉族、无亲缘关系妇女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的BMD,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绝经后妇女Ⅰ型胶原基因SP1结合住点多态性,同时随机选择2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反应目的条带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25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产物无一例能用Ba1 Ⅰ酶切开,显示均为SS基因型,其中2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反应目的条带经DNA序列分析证实是SS基因型。结论绝经后汉族妇女Ⅰ型胶原基因SP1结合位点无多态性,亦即不存在与BMD变异的关联性,提示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的遗传背景与白种人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7.
邓海鸥  林凯  李东风  黎映兰 《广东医学》2006,27(12):1830-1831
目的探讨血清β肢原分解片段监测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每天予罗钙全0.25μg、钙尔奇-D0.6g治疗。其中30例同时予静脉用二磷酸盐治疗。另30例为对照。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患者的血清β胶原分解片段(β—CTx)、骨钙素(BGP)、甲状旁腺素(PTH)、降钙素(hCT)、尿脱氧吡啶啉(U—DPD),治疗前、后骨密度(BMD)。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腰椎、Ward’s三角骨密度显著升高。U—DPD治疗后第3,6个月较治疗前降低28%和25%(P〈0.05)。血清β-CTx治疗后第3,6个月较治疗前显著降低43%和53%(P〈0.01)。余BMD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腰椎BMD与β-CTx呈负相关(r=-0.496,P〈0.05),Ward’s三角区BMD与β-CTx呈负相关(r=-0.413,P〈0.05)。结论采用化学发光法监测血清β-CTx对原发性骨质疏松治疗疗效监测优于U—DP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骨织素(OSTN)联合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检测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于河南省黄河三门峡医院骨科行PFNA术的老年IFF患者200例,根据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将其分为不良组(51例)和优良组(149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OSTN、PⅠNP水平差异,分析老年IFF患者PFNA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OSTN、PⅠNP水平对老年IFF患者PFNA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不良组年龄、术前有合并症占比、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占比、术前Evans-Jensen分型≥Ⅲ型占比、重度骨质疏松占比及血清OSTN、PⅠNP水平均高于优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合并症、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前Evans-Jensen分型、骨质疏松及血清OSTN、PⅠNP水平均为老年IFF患者PFNA术后髋关节功能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和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BAP和NTX,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结果:BAP和NTX与年龄呈负相关,随年龄的变化均以三次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最佳,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R2)为0.013~0.029(P<0.05).2个生化指标的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最高,随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50~59岁段达最低值.60岁之后骨吸收指标轻度增加,而骨形成指标则保持相对稳定.校正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及吸烟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BAP与各部位BMD呈负相关,而NTX与腰椎及髋部总体BMD呈负相关.结论:BAP和NTX是反映中国男性随年龄变化的骨转换的敏感性、特异性较强的指标,监测这两个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OP).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及股骨颈骨折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与骨转换生化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NTX)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4名骨质疏松椎体及股骨颈骨折病人的血清MMP-1、血清ALP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水平。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血清MMP-1与ALP及NTX无相关性;患者血清NTX水平较年龄匹配的骨质疏松组增高(P〈0.0 5),血清MMP-1水平高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及骨质疏松组(P〈0.05)。结论血清NTX水平增高可能为骨折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及股骨颈骨折患者血清MMP-1水平升高,可能为高骨代谢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生化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