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最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最好,A组次之,B组最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M)的临床疗效.方法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MCM 21例,均取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及Orion钛板固定.通过观测神经功能改善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全部病人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术后mJOA评分及轴性症状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共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8例.结论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治疗MCM的有效方法,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前路颈椎管减压术及后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2007年7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法38例和颈后路减压法35例治疗并获随访的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随访X线片及MRI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本组73例患者均得到不同时间段的随访,6个月~3年4个月,平均约10个月.2组术后即刻融合节段的cobb角均较术前有叫显改善.2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政营,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1.56%、72.3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管减压术及后路颈椎管成形术均是治疗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综合考虑其病理特点和术式影响因素,合理选择术式,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各术式疗效应该是肯定的,部分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8例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一期颈椎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单开门减压联合前路椎间盘髓核摘除cage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手术前后测量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进行JOA评分和疼痛VA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疼痛改善情况等。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6.24±3.52)个月。颈椎曲度:术前2.1°~9.0°(5.41°±3.81°),末次随访6.2°~11.2°(8.40°±2.41°);椎管矢状径:术前5.2~11.8(8.82±3.13)mm,末次随访11.4~16.8(13.81±2.32)mm;JOA评分:术前8.4~11.3(9.45±0.96)分,末次随访13~16(15.56±0.64)分;颈部VAS评分:术前3.6~6.6(4.96±1.50)分,末次随访1.0~2.6(1.77±0.80)分;上肢VAS评分:术前5.2~7.6(6.66±0.80)分,末次随访1.3~2.8(1.86±0.83)分;以上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声音嘶哑、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肿、C5神经根麻痹、内固定塌陷、松动等并发症;2例术后出现轴性疼痛,予对症处理后2个月明显缓解;1例出现吞咽困难,予对症处理1周后好转。结论一期颈椎改良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治疗不稳定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译开门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3—2012-06我科收治的24例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末次随访.10A评分并观察颈部症状和活动情况。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8.7分,末次随访JOA评分平均14.9分.改善率74.4%,术后CT片示:植骨愈合良好,柞管矢状径明显扩大,MRI示脊髓受压解除。结论对于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一期前后联合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次序的选择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次序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7例,女18例,先行颈椎前路减压再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手术19例(A组),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再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26例(B组).术前、术后均采用JOA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的优良率.结果:术中A组1例因前路手术使椎管前方骨化组织进一步挤压脊髓组织致患者截瘫;2例因前路手术致压物切除不彻底,术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B组1例术后出现C5脊神经根麻痹,颈椎前路减压后逐渐恢复.术后随访9~38个月,平均20.4个月.两组优良率分别为69.23%(B组)、42.10%(A组),B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应先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再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8.
Cloward术式治疗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Cloward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分析术前各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用核磁共振 (MRI)测量术前椎管矢状径、受累节段脊髓矢状径与横径比值、最小横断面积。结合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 ,分析术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单节段受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多节段 (P <0 0 1)。年龄、椎管矢径、脊髓矢状径与横径比值 ,对术后疗效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临床病程、综合征类型、受累节段横断面积 ,对术后疗效有显著性影响 (P <0 0 1)。结论 Cloward颈椎前路手术对单节段受累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好 ,减压较彻底 ,术后并发症轻。临床病程长、受累节段多、脊髓明显变形的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疗效较差 ;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应尽早手术。建议对二个个节段以上受累的脊髓颈椎间盘突出症 ,行次全椎体切除术 ,或后路颈椎管成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行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其中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3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应用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活动度;行MRI或CT扫描检查假体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严重并发症。JOA评分结果示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良好,颈椎整体活动度恢复较快且较好(P<0.05)。末次随访时,A组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未发现异位骨化,未见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与单纯前路融合手术相比,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又能在达到良好前路减压目的的同时维持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曲度,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从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前、后路不同入路方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9月~2011年9月分别对126例患者采用前路、后路的手术方法治疗颈椎病,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比较则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硬脊膜囊矢状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膨胀回复率比较则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SODL)采用微型钛板内固定(MTPI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SCSM)的疗效。方法将90例MSCSM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分为A组(颈椎后路SODL采用MTPIF治疗,45例)与B组(颈椎后路SODL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45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康复锻炼时间、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椎管矢状径及颈椎轴性症状等。结果两组均获得6个月随访。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康复锻炼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JOA评分、颈椎曲度、颈椎椎管矢状径A组均优于B组(P 0. 05);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A组(15. 6%)低于B组(35. 6%)(P 0. 05)。结论颈椎后路SODL采用MTPIF治疗MSCSM疗效优于颈椎后路SODL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与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6-12诊治的57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6例采用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ACHDF组),21例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PCLF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术后2年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颈椎曲度。结果 5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7.8(24~60)个月。ACHDF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较PCL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CHDF组疼痛VAS评分较PCLF组低,颈椎曲度较PCL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JOA评分与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以及后路椎板切除固定融合术都可明显改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及神经功能,但前路Hybrid减压固定融合术更有利于缓解颈部疼痛,促进颈椎曲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颈椎后路跨节段和连续性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998年7月~2009年3月对2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治疗,其中218例连续性固定,38例行跨节段固定;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6~23个月),神经功能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两种术式在神经症状改善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跨节段固定明显优于全节段固定.[结论]在治疗某些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上颈椎后路跨节段固定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入路及方法。方法 自2009-01-2013-01行连续性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63例患者,其中36例行前路分节段脊髓减压,27例行后路改良锚定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24个月(12-36个月)。前路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路组,前路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后路组(P〈0.05),而住院天数后路组长于前路组,前路组术后后凸畸形矫正方面明显好于后路组,在末次随访VA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om评分、NDI评分等2组无明显区别,在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方面后路组多于前路组。结论 前路组及后路组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前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多于后路组,前路组恢复颈椎的序列,并发症少于后路组,但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对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两种前路术式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65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其中A组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0.43±6.50)岁;B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31±7.32)岁;评估2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2011年8月手术治疗的65例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A组)、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组(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B组),其中A组男性20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0.43±6.50)岁;B组男性25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2.31±7.32)岁;评估2种术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生理弧度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34个月,平均20个月。共有7例在手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植骨未融合2例(B组)(5.26%),B组植骨不愈合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声音嘶哑1例,其中B组1例(2.63%);吞咽困难2例,其中A组1例(3.70%),B组1例(2.63%);脑脊液漏1例(A组);切口感染1例(B组)。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40%,B组为13.1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7.9±32.4)min、(129±23)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5.3%和56.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7.78±1.1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15.82±3.27)°;B组手术前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为(8.36±2.57)°,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12.69±2.96)°;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均得到明显改善,但A组明显优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但ACDF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入路的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及结果。方法本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18例施行前路椎体及病灶切除减压 髂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30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 Axis侧块钢板固定 关节突植骨。前后路联合手术8例.3例后路术后一期联合前路手术,5例为后路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症状有加重,二期行前路手术。所有病例随访2年以上,采用JOA评分,观察前路、后路和前后路联合3种手术入路的减压效果。结果随访56例,颈前路患者的手术改善率69.69%;颈后路患者的手术改善率65.04%;前后路联合患者的手术改善率75.25%。3种术式存在显著差别。并发症发生率以颈后路手术者最低。结论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局灶型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虽然以前后路联合手术为最好,但并发症发生率也最高,而颈后路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最低。因此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以及影像学表现仔细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后路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4年6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43例,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手术疗效,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的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改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颈前路手术组(A组)和颈后路手术组(B组),其中A组男17例,女5例,年龄54.36±6.18岁;B组男19例,女4例,年龄58.09±8.83岁。在颈椎MRI T2WI上测量0.1cm2的高信号区与同一矢状面上0.1cm2正常颈髓内信号区的强度比值,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84±9.95个月。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数、术前JOA评分、术前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术后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64±1.09分,B组为13.09±1.56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B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4.14±12.76)%、(35.08±20.52)%,A组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B组(P0.05)。A组末次随访时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为1.36±0.14,B组为1.53±0.15,A组显著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B组为13.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时,前、后路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髓内高信号强度均有改善,但前路手术能更好地提高术后神经功能,并降低髓内高信号强度比值。  相似文献   

19.
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减压的安全术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减压的安全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32例前方压迫较严重(致压物的矢状径大于椎管矢状径的50%)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行颈前路手术(A组),11例行后前路联合手术(B组),24例(A组15例,B组9例)得到1年以上的随访,对两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出现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预警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中A组CSEP预警13次,B组预警2次,多发生在骨赘切除、脊髓减压期间;两组JOA评分改善率在术后3d时(B组为71.02%,A组为67.12%)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时B组(81.76%)明显优于A组(72.04%)(P<0.05),而手术出血、手术时间B组(300±123ml;185±24min)明显多于A组(90±43ml;67±19min)(P<0.05).结论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前路联合手术减压较单纯前路手术增大了创伤、延长了手术时间、后路固定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是此类患者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内固定术和后路单开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3~2016年在本院手术治疗的5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2例行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内固定(前路组),28例行后路单开门术(后路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结果、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小于后路组(P0.05)。平均随访(16.96±5.35)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颈椎曲度(Cobb角)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变(P0.05),组间相同时间点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ROM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前路组ROM显著小于后路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前路组1例吞咽困难,2例假体位置不正,1例邻近节段退变;后路组1例C5神精麻痹,1例颈痛加重,1例邻近节段退变。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18%vs. 10.71%, P0.05)。[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内固定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的优点,但更易发生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