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公藤内酯醇对哮喘豚鼠内皮素-1水平影响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哮喘豚鼠血浆与肺组织内皮素—1(ET—1)、肺组织浸润炎性细胞数的变化,以及雷公藤内酯醇(IP)干预的影响。方法:78只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哮喘组(A)和干预组(T),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和肺组织ET—1,并对肺组织炎性细胞计数。结果:①0h外各哮喘组和2、4、8h干预组肺组织ET—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均于4h达高峰。②8h哮喘组血浆ET—1显著高于对照组。③4、12、24h哮喘组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分别显著高于同时段干预组;0h哮喘组及0、24h干预组外各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④肺组织ET—1与EOS比较呈正相关(r=0.834,P〈0.001)。结论:哮喘时肺组织ET—1升高,且与肺组织EOS数正相关。IP可抑制ET—1的合成、分泌及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发作期儿童哮喘、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皮肤变应原以及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测定92例哮喘组、52例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组特异性皮肤变应原,分别测定两组肺功能并与缓解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为56.52%,儿童哮喘组及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组尘螨阳性率居首位,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肺功能FEV,在哮喘组、哮喘合并鼻炎组与缓解组比较明显降低.具显著性意义;哮喘组与哮喘合并鼻炎组比较哮喘合并鼻炎组明显低于哮喘组,具显著性意义;FEF5o在哮喘组、哮喘合并鼻炎组与缓解组比较明显降低,具显著性意义;哮喘组与哮喘合并鼻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哮喘、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两种疾病发病情况密切相关,当两种疾病同时存在时加重肺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贵阳市婴幼儿哮喘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贵阳市两城区3岁以上儿童哮喘及婴幼儿哮喘的患病率,方法:用随机抽样,回顾性询问填表法调查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在贵阳市两城区2298名婴幼儿中共查出哮喘病人43例,婴幼儿哮喘患病率为1.87%,男孩患病率(2.39%)显著高于女孩患病率(1.29%),好发于夏冬季节。首次发病原因和复发诱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结论:调查提示,贵阳市婴幼儿哮喘患病率较10年前贵州省儿童哮喘发病率有明显增高,小儿哮喘中绝大多数是在3岁以内发病,故对婴幼儿哮喘的防治是降低哮喘患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推广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和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问卷调查115例儿童哮喘防治情况,对基层医师进行相关培训,基层医师对儿童哮喘进行规范化管理及吸入布地奈德治疗,随访患儿6个月,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ACT)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用药依从程度采用依从性指数(CI)作为判断。观察推广前后吸入性皮质激素(ICS)用药依从性、小儿哮喘控制水平和不同用药依从性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结果推广规范化管理和治疗之后,患儿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推广前(P<0.01),患儿哮喘的控制程度显著高于推广前(P<0.01),服药依从性高的患儿,其哮喘的控制程度显著高于依从性低者(P<0.01)。结论在基层医院推广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和治疗,可提高儿童哮喘整体控制水平,ICS和C-ACT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哮喘的关系.方法 选取78例哮喘患儿为观察组,7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以及不同哮喘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患儿间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析儿童哮喘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哮喘严重程度及控制情况患儿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是儿童哮喘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维生素D的缺乏可增加儿童哮喘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不同时期血浆中内皮素含量。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4名急性发作期患者和30名缓解期患者血清内皮素(ET)含量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COPD急性发作期组血清内皮素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缓解期组与正常组相比较无差异,结论:ET在COPD的发病演变中可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7.
陈国华 《当代医学》2016,(15):23-24
目的 分析儿童哮喘和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之间的相关关系,了解遗传因素对于该病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孝感市5所幼儿园中的儿童、3所小学和初中的14岁以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360例哮喘患儿作为病例组、随机挑选其中未患有哮喘的36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与儿童哮喘相关的因素,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中,有家族过敏史的患儿占24.72%,对照组中占3.61%,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性哮喘对儿童哮喘的影响最大;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二级亲属,在一级亲属中,姊妹患病率对儿童哮喘产生的影响较小.结论 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与儿童哮喘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医生应当仔细询问患儿的家族史,以免出现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8.
ET-1及VEGF与脑梗死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中内皮素(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放免法及ELISA法测定血浆中ET—1和血清中VEGF含量。结果:脑梗死组ET—1及VEGF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急性期升高明显,恢复期下降。ET—1及VEGF含量与梗死灶的大小及病情程度呈正相关。结论:ET—1及VBGF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IL-4基因启动子C589T,IL-4R基因E375A、C406R、Q576R和IL-13基因Arg110Gln位点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PFLP)方法检测122名哮喘儿童、144名健康儿童各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L-4R基因E375A、C406R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哮喘组E375A位点等位基因A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406R位点的等位基因C频率分布在哮喘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13基因Arg110Gln位点Gln等位基因携带者(GlnGln+ArgGln)的频率在哮喘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IL-4R基因E375A和C406R位点可能与儿童哮喘的发病存在关系,其中,A和C等位基因可能分别是易感等位基因,而IL-13基因Gln携带者可能更易罹患哮喘.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漏诊率高,发病机制复杂。代谢组学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生物样品的低分子量分子或代谢产物的变化,为寻找生物标志物和发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运用于儿童哮喘的研究,运用靶向或非靶向研究策略,以哮喘儿童及健康儿童的血液、呼出气、粪便及尿液为研究对象,试图寻找儿童哮喘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发病机制,为儿童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近年来代谢组学在儿童哮喘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受限于个体差异、样品采集、数据分析及组学异质性等因素,代谢组学在儿童哮喘的解释方面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和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的动态变化,探求这些物质与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RIA)和Green's法检测36例急性脑梗塞发病48、168、480h共3次3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值)AVP、ET、NO水平。结果:脑梗塞后48和168h的AVP、ET显著高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后与正常值接近,P>0.05。NO在脑梗塞后48和168h,非常显著低于正常值,P<0.001和0.01;而480h接近正常值,P>0.05。脑梗塞大梗塞灶组AVP、ET显著高于小梗塞灶组,P<0.01;而NO大梗塞灶组显著低于小梗塞灶组,P<0.01。结论:AVP、ET、NO与急性脑梗塞发病后的时间和梗塞范围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观察急性脑梗塞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冷热哮证与ET-1、ANF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6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 ,就ET - 1、ANF含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哮喘组ET - 1、ANF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热哮证组ET - 1含量增加 ,明显高于冷哮证组 (P <0 .0 5 )。提示 :ET - 1可作为冷、热哮证不同病理、生理变化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患儿及家长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认知程度对中文版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hinese-Childhood Asthma Control Test,Ch-CACT)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支气管哮喘患儿77例,随机分为管理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按2008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指南对哮喘儿童进行规范化治疗,管理组进行哮喘知识教育,定期随访;对照组儿童未进行哮喘知识教育.入选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1次Ch-CACT测试及哮喘认知程度问卷填写.结果 管理组与对照组在管理前Ch-CACT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管理后,两组Ch-CACT得分与管理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00);管理组Ch-CACT得分增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认知程度得分增加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6);管理后Ch-CACT得分增加值与认知程度得分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 提高患儿及家长对哮喘的认知程度能显著提高Ch-CACT得分,从而提高对哮喘的控制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皮素(ET)在小儿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0例肺炎患儿和15例正常儿童血浆ET含量。结果: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患儿血浆E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症肺炎组患儿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病情越重,ET升高越明显。结论:肺炎患儿ET水平显著升高,尤以重症肺炎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内众素(EndothelineET)对哮喘及重症肺炎的病理生理意义,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健康儿童,重症肺炎及哮喘息几血浆ET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哮喘及重症肺炎患儿血浆ET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提示ET是影响哮喘及重症肺炎发病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遗传及环境影响因素。方法:选取 2016年5月至 2019年5月就诊于重庆市3个不同区县医疗机构的支气管哮喘患儿310例纳入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同性别、同年龄段非哮喘儿童310例纳入对照组。调查2组母孕期基本情况、婴幼儿期喂养和疾病情况、社会家庭因素等哮喘发病相关因子,使用卡方检验筛选出P<0.05的单因素,以其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自变量作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高危因素。结果:影响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单因素共16项,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共11项,其中血亲过敏性疾病、母孕期烟雾接触、宠物接触、城市居住、父亲高压力等是哮喘的独立高危因素,而半岁内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时添加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父母学历本科及以上是哮喘的保护因素。结论:积极识别、合理规避或利用儿童哮喘的高危因素和保护因素,对预防和控制儿童哮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庆良  陈民理  陈秀凤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1):234-234,236
目的:了解南安市204例0~14岁儿童哮喘的发病原因。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2月间儿科诊治204例儿童哮喘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0~5岁发病126例(61.8%),占首位,其中3岁以前发病143例(70.1%)。冬春与秋冬为好发季节,分别为71例(34.8%)和69例(33.8%)。发病与气候变化和季节变换明显相关73例(35.8%),上呼吸道感染132例(64.7%),是常见的诱因。过敏性疾病史116例(56.9%),62例(30.3%)有一、二级家族哮喘史,52例(25.4%)有亲属过敏史。结论:儿童哮喘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气候变化和季节交换、过敏性疾病、家族哮喘史及亲属过敏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伴肥胖症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血液高凝状态。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伴肥胖症患儿36例作为哮喘肥胖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40例作为哮喘组,选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儿童40例作为正常组,对比3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结果哮喘肥胖组PLT、PDW、CD62 p、CD62 p分别为(379.85±17.52)×109/L、(18.08±1.85)fl、(10.89±3.07)%、(8.07±1.51)%均显著高于哮喘组和正常组(P0.05),哮喘组和正常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喘肥胖组AT为(83.26±12.87)%显著低于哮喘组和正常组,Fbg、D-D、TT分别为(3.91±0.38)g/L、(0.81±0.18)mg/L、(24.06±2.18)s均显著高于哮喘组、正常组(P0.05),哮喘组和正常组组间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伴肥胖症患伴随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凝血指标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9.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儿童哮喘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哮喘人群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树突状细胞、气道上皮细胞、黏膜免疫、相关信号通路等方式参与哮喘的发生和发展,而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脂多糖、色氨酸、次级胆汁酸等也可能在哮喘发病中起着保护或促进的双重调控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转化生长因子β1(TGβ1)及白细胞介素4(IL-4)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哮喘患儿分为危重组(21例)及普通组(39例),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60例发作期及48例缓解期哮喘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进行血清IL-4、TGβ1水平测定,并用血球分析仪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哮喘发作期血清TGβ1较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低,血清IL-4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高;危重组血清TGβ1较普通组低,血清IL-4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普通组高。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转化生长因子β1(TGβ1)及白细胞介素4(IL-4)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