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颜氏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虚痰瘀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药组采用敏使朗治疗,中西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颜氏益气聪明汤治疗。2组分别治疗14天,随访3月,进行生活质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结果:2组治疗14天生活质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的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随访3月后生活质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颜氏益气聪明汤配合敏使朗治疗气虚痰瘀型颈性眩晕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颜氏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虚痰瘀型颈性眩晕的疗效,初步探讨该方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方法:将254例气虚痰瘀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西药组采用敏使朗治疗,中药组采用颜氏益气聪明汤治疗,中西药组在西药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颜氏益气聪明汤治疗。三组分别治疗14天,随访3个月,从神经功能评分、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颜氏益气聪明汤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评分、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比较,中西医组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西药组与中药组之间治疗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随访3个月神经功能评分、眩晕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比较,中药组和中西医组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药组和中西医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颜氏益气聪明汤配合敏使朗治疗气虚痰瘀型颈性眩晕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尼莫地平为对照,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以头晕残障调查表(DHI)减分值为评价指标,观察不同证型3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阴虚型3组间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型中药组疗效优于中药加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型中药加西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治疗眩晕具有良好效果,在不同证型的眩晕中临床疗效存在差异,痰浊型和气虚型的中药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清脑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各30例;西药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中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补阳还五汤及清脑方;针药结合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3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及NIHSS积分、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NIHSS积分、Barthel积分、血液流变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结合组在中医证候疗效及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与中药组疗效相当(P0.05);针药结合组在NIHSS积分方面优于西药组与中药组(P0.05);针药结合组在改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及中药组(P0.05);在改善红细胞聚集方面3组疗效相当(P0.05);3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和清脑方能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流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疗效。方法:将180例眩晕痰浊中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与对照组84例,对照组予眩晕停、尼莫地平口服,丁咯地尔静滴治疗,治疗组予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观察治疗10天后,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在症状改善及治疗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健脾化痰定眩汤加减治疗眩晕急性期痰浊中阻证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期的诊断标准且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标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活血方,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衰Lee氏积分、脑钠肽前体水平、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室间隔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心衰Lee氏积分均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心衰Lee氏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脑钠肽前体水平均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活血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期气虚血瘀型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 例CAG 气虚血瘀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方治疗,2 组均治疗14 d。比较2 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82.50%(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脘胀满、胃脘疼痛、倦怠乏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IL-6、TNF-α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CAG 气虚血瘀证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丰隆穴位注射异丙嗪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接受长春西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丰隆穴位注射异丙嗪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臀部肌肉注射异丙嗪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及DH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及DH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80.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丰隆穴位注射异丙嗪是一种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清眩方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均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并结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眩方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评分变化、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2.69%(P <0.05)。治疗7 d和14 d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与DH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指标(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较治疗前均升高(P <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清眩方与“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用于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痰瘀互结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较好,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升解通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缺血性心肌病致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解通瘀汤口服,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积分、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试验(6MWT)、血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判定中医证候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29例/30例),对照组为50%(15例/30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KCCQ积分、NYHA心功能分级、中医证候积分、6MWT均明显改善,治疗组LVEF、血清NTpro-BNP水平亦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KCCQ积分、NYHA心功能分级、LVEF、6MWT、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佳。试验过程中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共观察病例100例,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中成药止眩方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和倍他司汀联合治疗,疗程结束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止眩方治疗组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止眩方能够明显改善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健脾疏肝消糖散治疗葡萄糖耐量低减(IG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IGT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生活干预组(干预组)22例、二甲双胍组(西药组)20例、中药加二甲双胍组(中西药组)24例,3组患者均给予生活干预,西药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中西药组给予健脾疏肝消糖散及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治疗前后比较,3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水平均有下降(P0.05或P0.001),中西药组及西药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下降较为明显(P0.001);3组患者治疗前后TG、TC变化比较,干预组TG、TC水平下降不明显(P0.05);而中西药组TG、TC降低较为明显(P0.05或P0.001);西药组TG下降不明显(P0.05),TC降低较为明显(P0.05);3组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生活干预、服用健脾疏肝消糖散及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改善IGT患者的血糖水平;中药健脾疏肝消糖散能够改善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及血脂水平,可以有效地治疗IG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并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增添中医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独的西药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2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经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尤其是通过中药能帮助胰岛素细胞再生及功能恢复,安全性高,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祛湿方对肝硬化腹水大鼠肝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ATP含量、ATP酶活性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F级雄性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健脾活血祛湿方高、中、低剂量组及秋水仙碱组,运用改良CCL4-酒精综合法造肝硬化腹水大鼠模型。提取肝线粒体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ATP含量、ATP酶活性测定。结果:模型组肝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ATP 含量、ATP 酶活性均明显低于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袪经过干预后健脾活血湿方能升高肝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ATP含量、ATP酶活性,其升高程度与中药使用剂量有关,袪其中健脾活血湿方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脾活血袪湿方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检测中,秋水仙碱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含量、ATP酶活性检测中,秋水仙碱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袪)。结论:健脾活血湿方能引起肝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活性、ATP含量、ATP酶活性的表达升高,缓解肝线粒体损伤,改善肝线粒体能量代谢作用,维持肝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补肾健脾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粉吸入剂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较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滋阴清热、补肺益肾疗法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滋阴清热、补肺益肾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4.0%,观察组总有效率88.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优势明显。结论:与常规西医方法相比,滋阴清热、补肺益肾中医疗法疗法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比较健脾益肾方与复方阿胶浆治疗贫血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贫血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方阿胶浆组和健脾益肾方组,每组30例;其中复方阿胶浆组患者给予复方阿胶浆口服治疗,30mL/次,3次/d;健脾益肾方组患者给予健脾益肾方口服治疗,1剂水煎200mL,早晚顿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指标及中医虚证积分等。结果:健脾益肾方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复方阿胶浆组(73.3%)(P〈0.05);复方阿胶浆组和健脾益肾方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象指标及中医虚证积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健脾益肾方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复方阿胶浆组(P〈0.05)。结论:相较于复方阿胶浆,健脾益肾方治疗贫血能够有效改善虚证证候,提高外周血象水平,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药治疗基础上运用健脾益气活血法和传统纯西药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64例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人为加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纯西药治疗;观察组西药治疗后另给予健脾益气活血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p清除率、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Hp清除率为76.92%,治疗组Hp清除率为37.0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86%,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均轻微,都可自行恢复,两组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药健脾益气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能有效清除患者Hp,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森林  全亚萍 《吉林中医药》2013,(12):1298-1301
西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是一种既非正常又非完全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然而无论是临床表现或现有的影像学检查都无法可靠的界定此状态,这给后循环缺血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属于“眩晕”范畴,其病机不外乎“风火痰瘀虚”,其运用中医传统理论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可取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