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个中心6年腹膜透析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1月30日6年间在我中心进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236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流行病学、腹膜透析(PD)并发症以及生存情况特点,分析可能的原因.方法 同顾性收集患者的性别、PD起始时间、年龄、住址、医疗费用支付类别、原发病、植管方式、透析管类型、并发症、退出PD时间等资料.计算漂管率、腹膜炎发生率、掉队率(DOR)、PD治疗时间(TOT)和生存率等指标,并与其它PD中心比较.结果 新增PD患者数呈逐年上涨趋势;新增患者年龄47±16岁,60岁以下77.96%;自费病人67.37%,自费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慢性肾炎(54.66%)是导致ESRD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12.29%)位居第二,与亚太地区多数中心相似,但梗阻性肾病(11.02%)、慢性肾炎比率偏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10.17%)比率偏低;导管移位发生率(8.05%)和腹膜炎感染率(1:44.22病人月)均较低;患者1年、2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65%、51.59%和 29.81%,低于其它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高于国内平均水平;DOR呈逐年下降趋势,TOT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二者分别为11.56%和 23.61月.结论 以上特点与我中心遵循"PD优先"原则、患者主要来源地区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高、部分患者在植管时预先采用了大网膜部分切除术、重视病人宣教与随访、以及医疗保险覆盖面和资助力度逐年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腹膜透析(PD)是治疗终末期肾病(CKD)主要手段。为此,对我院1989~2005年开展的397例PD患者存活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何卫  姜鸿 《新疆医学》2012,42(2):29-31
目的:调查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人群的数量,分析影响两种透析模式选择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至2009间,在本院分别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本地人群的数量变化,以及在本院初始接受腹膜透析的本地和外地患者人群的数量变化。结果:2006年至2009年间,本院本地血液透析人数从127人增至199人,占本院本地全部透析总人数比例从97.7%降至92.2%,四年间选择血液透析模式者占本院本地全部透析总人数平均比例为95.6%;本院本地腹膜透析人数从3人增至17人,占本院本地全部透析总人数比例从2.3%增至7.8%,四年间选择腹膜透析模式者占本院本地全部透析总人数平均比例为4.4%。四年间在本院初始接受腹膜透析的本地人数从3人增至17人,外地人数从5人增至29人,占全部腹膜透析总人数的平均比例分别为31.9%和68.1%。结论:血液透析仍然是患者主要透析模式,医学和非医学因素均可能影响患者对透析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式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DKD)患者血清Klotho蛋白、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终末期DKD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HD)组及腹膜透析(PD)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透析后0、6、12 个月均测定血清Klotho、FGF-23及颈动脉IMT水平。结果透析治疗后,血清Klotho均呈持续上升趋势,但两组同期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GF-23水平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但两组同期对比,治疗12个月时,PD组<HD组(P<0.05);颈动脉IMT在治疗12个月时均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同期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和PD对透析12个月内颈动脉IMT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两种透析方式均能提高终末期DKD患者的血清Klotho 蛋白,降低FGF-23,但PD相较于HD,在相对远期降低FGF-23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常用的一种腹膜透析(PD)方式,与血液透析疗法比较,具有更有效保护残肾功能、感染危险率更低、临床转归更佳,且可自行操作,无需受场地、仪器和设备的限制等优点,因此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亚太地区接受P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已逐年增多。尽管如此,腹膜炎仍然是PD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可造成治疗失败和患者住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终末期肾病患者临床依从性与治疗结局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潍坊市二级医院符合要求的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CAPD)137例,依据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患者依从性量表(ESA)评分中位数分值区分为高依从性组(68例)和低依从性组(68例).应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定生活质量,采集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率、病死率、透析感染率、再住院率等治疗结局指标,分析比较高低依从性组间的差异;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有关危险因素与治疗结局的关系.结果 137例CAPD患者退出透析61例,退出率44.52%.因死亡退出透析23例,占37.70%.高低依从性组间比较,非死亡腹膜透析退出率(11.8%,44.12%)、病死率(7.4%,26.5%)、透析感染率(8.8%,3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评分8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透析患者治疗结局危险因素的Cox回归分析果显示依从性是影响治疗结局、导致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HR 1.68,P<0.05).结论 临床依从性是影响腹膜透析治疗结局的重要因素,作为可干预因素,临床依从性应列为腹膜透析疗效监控指标和提高疗效的干预靶目标.  相似文献   

7.
腹膜透析(PD)是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表明,水平衡紊乱是腹膜透析人群的常见并发症,并且成为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之一。持续质量改进(CQI)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套系统管理方法,是腹膜透析中心提高治疗质量非常实用的质量改进工具。国内外很多中心通过CQI方法改善透析患者的贫血,降低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纠正钙、  相似文献   

8.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腹膜透析可以持续、缓慢地脱水,从而有效控制水、钠潴留和高血压,容易实现容量平衡.  相似文献   

9.
栗婷 《中外医疗》2011,30(8):57-57
目的探讨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治疗。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终末期肾病164例,依据透析方法分为腹膜透析组80例,血液透析组84例,观察2组病例透析前与透析后检测血钾、血钙、血磷、BUN、Cr、Hb、ALB、TG、TC、尿素清除指数(KT/V)、残余肾功能检查(肌酐清除率)和超滤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膜透析组与血液透析组治疗前比较P〉0.05;2组治疗后检查项目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2组治疗后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腹膜透析在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应用具有可靠的透析效果,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对残余肾功能起到保护,对血管要求较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糖尿病终末期肾病早期透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 血液透析(HD)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HD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如何提高透析质量越来越为临床工作者所重视。ESRD患者需长期透析,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因此深入了解HD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目的 通过对新增首次HD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探讨HD患者相关变化趋势,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透析质量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五年2016—2020年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662例新增首次HD患者的原发病资料,按照年份、性别、年龄、首次就诊原因、原发病、首次血管通路及长期血管通路选择、并发症、随访1年内患者死亡原因等因素探讨HD患者相关变化趋势。 结果 (1)新增首次HD患者共计662例,男女比例为1.38∶1。(2)新增首次HD患者中>40岁占90.03%,61~70岁患者占28.1%。(3)新增HD患者原发病前3位分别为糖尿病肾病(DKD)、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和高血压肾病(HN);21~40岁HD患者原发病以CGN为主;41~70岁HD患者原发病以DKD为主;≥71岁HD患者原发病以DKD、HN为主。(4)首次血管通路中,非隧道导管(NTC)占76.9%(509/662);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占19.9%(132/662);入院后进一步选择AVF的患者占82.1%(256/312);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置管占9.0%(28/312)。(5)常见并发症为肾性贫血100.0%(662/662)、肾性高血压77.0%(510/662)、消化道症状66.2%(438/662)、代谢性酸中毒50.2%(332/662)、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43.2%(286/662)。(6)随访1年内96.8%(641/662)患者存活,放弃与死亡患者年度占比减少;选择肾移植及改行腹膜透析患者年度占比略有波动;心脑血管事件是随访1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 结论 本中心2016—2020年新增首次HD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DKD、CGN及HN是ESRD主要发病原因,且DKD、HN发病年龄较CGN大,NTC仍是初次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肾性贫血、肾性高血压、消化道症状、代谢性酸中毒、心力衰竭及其他心血管事件是新增首次HD患者主要并发症。应加强患者的就医意识及对肾脏专科医师的继续教育,以期达到患者适时建立长期血管通路、适时透析治疗的目的。同时关注新增HD年龄偏高的男性DKD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数量庞大,自动化腹膜透析(APD)因其便利性、灵活性的优势,令众多患者受益,使用APD的患者数量逐步上升。目前APD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使用率较高,约占70%。在我国,APD虽尚未普遍,但呈现上涨的趋势。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理解APD技术、进一步推广APD在我国的运用,为众多终末期肾病患者造福,本文对APD的常见模式及临床应用予以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2.
章琴  黄益麒  金一鸣 《浙江医学》2020,42(24):2668-2671
目的探讨女性终末期肾病患者性功能障碍(SD)与腹膜透析(PD)充分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医共体总院确诊为终末期肾病且行PD的126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评测结果,SD107例,性功能正常(非SD)19例;比较SD与非SD患者血液检查及透析相关指标,分析血液检查及透析相关指标与FSF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女性PD患者SD发生率为84.9%。与非SD组比较,SD组血CRP、TG、肌酐、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明显升高,Hb、血白蛋白水平以及24h尿量、总尿素清除指数(Kt/V)、残肾Kt/V、残余肾功能(RRF)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TC、血钙、血磷以及24h超滤量、总肌酐清除率(C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PD患者血CRP、TG水平与FSF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血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性欲评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血尿素氮水平与性欲评分呈正相关(P<0.05),总Kt/V、总Ccr、RRF等透析相关指标与FSF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女性终末期肾病患者SD发生率较高,与透析充分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张博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2):714-715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探讨导致退出PD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收集我院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 APD)患者的资料,分析导致患者退出PD的原因及其所占比例。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接受PD患者89例,有32例患者退出腹膜透析,退出率为35.96%.退出原因:死亡20例,改血液透析7例,肾移植3例,经济原因2例。死亡主要原因为营养不良并肺部感染、心力衰竭。结论本组PD患者退出的重要原因为死亡,死亡原因与高龄、原发疾病、营养不良、患者文化程度、家属及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死亡首要原因为营养不良,故应掌握好透析时机及适应证,防止营养不良,制订个体化透析方案及PD患者透析后的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行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的治疗效果,探讨此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8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于置管术后根据透析前血糖值,透析液中直接加入相应剂量胰岛素进行腹膜透析,比较透析前后的血压、生化指标及尿量。结果透析后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P〈0.01),但尿量无明显减少(P〈0.05),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无明显改变(P〈0.05),体重减轻(P〈0.01),血压有所下降(P〈0.01)。结论根据患者血糖值,于透析液中加入胰岛素行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终末期肾病给予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8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研究组给予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腹膜透析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体重、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24 h尿量、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给予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腹膜透析治疗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采用腹膜透析治疗的45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1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5.0%。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在腹膜透析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缓解身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在慢性肾衰(CRF)伴大量腹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1993—2010年期间CRF伴大量腹水的住院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原发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7例,病尿病肾病(DN)5例,狼疮性肾炎(LN)6例,ESRD伴肝硬化4例,CRF伴肾病综合征(NS)2例,肾淀粉样变1例。常规PD植管术,先做好荷包结扎线,再切开腹膜植管结扎。术中放腹水1 000~5 000 ml,根据放腹水的数量补充白蛋白或血浆等。此后酌情行间歇腹膜透析(IPD)或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结果经PD后大多数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食欲改善,腹胀、浮肿逐渐消退。25例患者腹部切口均无渗漏腹水。患者透析后Scr、BUN显著下降(P〈0.05)。其中6例(23.08%)患者转为血液透析(HD)(1例PD 5个月后,1例PD 11个月后,1例PD 2年后,3例PD 5年后转为HD);最长1例患者已存活10年,目前仍在维持性HD中。患者PD后1年内死亡1例,2年及3年后各死亡4例,5年后死亡2例,7年后死亡1例。目前仍在PD5例,失访3例。结论只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相应措施,对CRF合并大量腹水的患者进行PD治疗是一种有效、经济、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探讨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于我中心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根据原发病分为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组和非糖尿病腹膜透析组,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生化结果和透析相关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460例随访腹膜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13.9%)。糖尿病肾病患者平均年龄高于非糖尿病者,分别为(63±13)岁和(45±16)岁(P<0.001)。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前白蛋白水平低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P<0.01)。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甘油三酯和标准蛋白分解率(nPCR)也低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钙磷水平、胆固醇水平、随访时间、透析充分性和残余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第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3.3%和90.7%(P<0.05),第2年分别为61.8%和82.5%(P<0.05)。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低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分别为24.6月和30.1月(P<0.05)。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2.449倍。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年龄和血清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开始时的年龄大,易发生营养不良和微炎症状态。年龄和营养不良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9.
徐鹏杰  张豪杰  王芳  仉超  褚宇东  沈洲姬  孟艳  刘江  裘晓蕙  杨金国 《浙江医学》2017,39(24):2279-2279,2300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D)患者退出PD的原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近13年因终末期肾病行PD置管术的患者354例,均进行规范的PD治疗。随访至本文收稿日期,观察并记录患者PD情况,退出PD的时间和原因及死亡的原因等。结果本组患者中退出PD159例(44.92%),自PD开始至退出最短1个月,最长12年,平均(64.70±35.15)个月。退出PD患者中死亡84例(52.83%),转为血液透析35例(22.01%),肾移植33例(20.75%),其它7例(4.40%)。死亡原因:心脑血管意外33例(39.28%),放弃治疗20例(23.81%),感染9例(10.71%),肿瘤9例(10.71%),营养不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5.95%),自杀2例(2.38%),脑外伤1例(1.19%),死因不详5例(5.95%)。结论死亡是PD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心脑血管意外是导致PD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腹膜透析治疗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采用腹膜透析治疗的45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29例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1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5.0%。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在腹膜透析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缓解身体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