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常合并多种骨关节畸形及其他病变。在其发病因素中,国人最常见的是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发生寰枢椎脱位的机制为寰枢关节活动的代偿性增加。而国外文献报道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炎症造成的齿状突周围骨、韧带结构的破坏在寰枢脱位的发生中起很大作用。本文对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一个新型枕寰枢复合体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采集CT断层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完成枕寰枢的三维重建并获取点云数据,辅助以逆向工程完成骨性结构的曲面重构;采用Ture Grid软件建立包括关节软骨在内的全六面体有限元网格模型,建立模拟韧带的弹簧单元;在0.3 Nm和1.5 Nm外载荷下进行了前屈、后伸、侧屈和轴向旋转四种生理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及有效性验证.结果 该枕寰枢模型能对正常情况下生物力学特性如运动学、韧带应变、关节应力等进行预测.结论 枕寰枢有限元模型对枕颈交界区生物力学的改变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可以进行有效的、可重复的仿真分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时侧块关节的形态学变化与脱位的三维特征. 方法 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患者36例行螺旋CT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传送至三维可视化工作站.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按照骨性畸形、寰齿关节、侧块关节的次序观察骨性畸形及寰枢椎脱位的三维特征. 结果 寰枢侧块关节呈关节滑脱者57侧(79%)、关节整体变形前倾者61侧(85%)和关节面分离者11侧(15%).对照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侧块关节的形态变化与脱位时寰椎与枢椎的三维位置关系,本组寰枢椎脱位的三维分型可归纳为三种:对称N(14/36例,39%),为两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呈大致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旋转型(13/36例,36%),为两侧寰枢侧块关节呈显著不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分离型(9/36例,25%),为至少一侧侧块关节出现关节面的完全分离. 结论 寰枕融合畸形时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继发的关节变形以及韧带的疲劳拉伸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寰枢椎脱位发生的根本原冈.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寰枢椎脱位及寰枢侧块关节形态,对于手术决策和内固定方案选择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寰枕融合患者寰椎下关节面几何形态学特征。方法 35例寰枕融合患者CT扫描后,CT数据通过三维可视化软件(Amira4.0)重建寰椎下关节面和相关颅颈交界结构的几何形态。基于由Frankfort水平平面(FHP)、垂直于FHP的矢状平面和冠状平面构成的三维参考平面,测量关节面前后方向和侧方向空间成角。结果 35例中28例双侧、3例单侧寰椎下关节面前倾角大于10°,均表现为前后脱位、旋转脱位和颅骨下沉等不同类型的脱位。4例双侧关节面前倾角小于100,除1例外均无明显寰枢关节无脱位。两侧关节面的空间成角呈现不对称者常见。结论 寰枕融合时寰枢椎之间承重关节常呈现不同程度的前倾和不对称,这种几何形态变化导致的关节生物力学变化有可能是寰枢椎脱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模拟寰枢前路融合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力学变化。方法:获取正常枕寰枢的CT扫描的计算机数字图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将图像坐标数据转换成ASCII格式的点云数据,并利用CATIA软件对点云进行处理,通过Geomagic studio、Catia建立几何模型,然后导入有限元处理软件Hypermesh、Ls-dyna建立最终的寰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依据 “经口咽入路寰椎前弓、齿状突切除并侧块关节融合术”,在有效的寰枢椎有限元模型上,通过单元结构的删、填来模拟手术,建立术后模型;模拟颈椎运动、加载力,了解术后颈椎的应力云图的变化和活动度。结果:建立了有效的正常的寰枢椎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Hypermesh软件模拟了寰枢椎术后,并很好的观察了术后寰枢椎生物力学的变化。结论:采用CT扫描资料初步建立了一个解剖学模拟详细的寰枢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了有效性验证,在其基础上能够建立前路寰枢椎融合术后模型,对该模型生物力学改变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可以进行有效的、可重复性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寰枢椎脱位计算机模型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寰枢椎脱位(AAD),系指先天畸形、创伤、退行性病变、肿瘤、炎症和手术等因素造成的寰椎与枢椎(第1和第2颈椎)骨关节面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而发生的关节功能障碍和(或)神经压迫性病理改变,由脱位引起的脊髓受压往往产生严重的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不同于外伤等引起的寰枢椎脱位.先天性寰枢椎脱位没有可参照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导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0年3月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0例齿状突游离小骨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经验。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3h,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8例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小骨可以有效地进行寰枢椎之间的融合,改善齿状突小骨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8.
背景:寰枢关节作为连接头颅和脊柱的节点,在维持头颈部的运动、保持脑部和脊髓的联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寰枢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与外部损伤性因素共同决定了寰枢关节骨折、脱位的部位、类型和性质,也影响着寰枢关节损伤后的治疗方法。随着材料技术的进展和临床操作经验的积累,各种新型的置入物不断被研制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寰枢椎的手术方式和治疗策略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目前置入物的应用目的大都是促进寰枢椎的融合或加强寰枢椎之间的联系和固定,它们在加强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头颈部的活动。如何处理好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保证寰枢关节稳定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功能,是今后新型人工置入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寰枢椎关节包括寰椎和枢椎,是脊柱最特殊的区域,具有解剖和功能的复杂性。寰枢椎关节不稳多由创伤、先天性畸形、肿瘤、炎症及退变等原因引起[1]。寰枢椎关节不稳可导致枕颈部不适、四肢瘫痪,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颈椎内固定系统的目标是提供即刻的稳定,提高植骨融合率,矫正脊柱畸形,缓解患者痛苦,减少外固定的需要。对于寰枢椎失稳而言,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几十年,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取得了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重型颅脑损伤137例患者中合并寰枢椎半脱位者17例。每例患者均行颅脑和寰枢椎CT扫描,必要时加做寰枢椎CT三维重建或MRI检查。在积极治疗颅脑损伤同时,均予以颈同固定制动、颌枕吊带或颅环弓牵引治疗。结果1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寰枢椎半脱位患者经治疗后12例神志转清,5例植物生存。2例有脊髓损伤者完全恢复。无1例因寰枢椎半脱位而导致呼吸骤停或猝死,CT复查寰枢椎结构恢复正常。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伤诊治的同时,应常规行寰枢椎CT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 再进行关节重塑, 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 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 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 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 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 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 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 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 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 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6 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 例,未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失稳和脱位26 例(齿状突不连性或发育不良性寰枢椎脱位14 例、未合并脱位的颅底凹陷经前路切除齿状突减压所致医源性寰枢椎不稳12 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或下关节突螺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髂后上嵴松质骨颗粒植骨.结果 74 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 分法)由术前的9.43 ± 3.16 提高至13.80 ± 2.07(t = 4.063,P = 0.037),Odom 评级优19 例、良49 例、可7 例、差1 例.未合并寰枕融合者经后路固定手术均获得解剖学复位;50 例伴寰枕融合患者中15 例完全复位、35 例部分复位;其中26 例经口腔入路施行减压.共50 例获3 个月以上随访,JOA 评分由术前的8.90 ± 1.22 提高至14.72 ± 1.57(t = 4.914,P = 0.015),Odom 评级优18 例、良30 例、可2 例、差0 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板现象,内固定稳固、植骨完全融合.1 例术后清醒拔管12 h 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复苏成功后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 例术后第6 天发生全身凝血机制障碍,随后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目前仍然在康复治疗中,肌力恢复至3 级;2 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2 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后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 应用Goel 内固定技术行寰枢椎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结构拓扑优化技术在寰枢椎关节间融合器设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寰枕交界部位CT扫描,建立寰枢椎三维几何模型;对寰枢椎内固定系统模型基于边界反演法进行材料参数反演,构建各向同性材料参数下的简化模型,采用变密度法对植骨窗部分进行拓扑优化设计,获得植骨窗体积最大且结构刚度满足要求的结构,并几何重构为新型寰枢椎侧块关节间融合器(Cage A)。模拟融合器植入,比较CageA与传统融合器(Cage B)植入后,椎体、融合器及植骨内部应力响应,对植入融合器和椎体力学响应进行评估。结果 与传统融合器(Cage B)相比,Cage A模型最大应力明显降低,且应力较均匀分布在支撑面上;在后伸状态下,植入Cage B的整体模型形变峰值明显降低;Cage B植入的椎体最大应力值、植骨体积占比无明显变化。结论 借助结构拓扑优化技术设计的寰枢椎关节间融合器,应力分布均匀,椎体受力小。该方法可以实现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融合器设计。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寰枢椎脱位(附155例报告)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目的 探讨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治原因。方法 报告155例自发性寰枢椎脱位,根据影像学检查所见,分为三种类型。130例Ⅰ型和Ⅲ型脱位病人多经口腔切除齿状突行前路减压,再作后路枕颈植骨融合固定。25例Ⅱ型脱位病人试行头颅牵引,复位后作后路融合固定;不能复位者先经口腔切除部分C2椎体,再作后路融合固定。结果 128例平均随访6年8月,显效51例,有效48例,无变化16例,加重10例,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Goel技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7月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用改良Goel技术手术治疗的58例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患者得到3~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患者功能评价(Odom评级):优23例,良32例,可2例,差1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后组颅神经功能障碍和肢体无力均恢复正常。术后影像学复查:完全复位32例,近完全复位26例;小脑下疝及脊髓空洞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均恢复和缩小。随访期间1例患者于出院4个月后发现内固定松动,做了翻修手术;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断钉、断棒及脱位现象。结论应用改良Goel技术对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侧块关节进行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Goel技术(即应用C1侧块-C2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器械行C1~2侧块关节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的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例,女77例;年龄7~65岁,平均37.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C1~2侧块关节复位固定,于髂后上嵴取松质骨颗粒植骨融合.结果 138例中136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根据出院前颈椎3D-CT结果评判,54例完全复位,83例部分复位.87例得到3个月以上时间随访,未出现断钉、断棒现象,其中85例内固定稳固,植骨愈合,2例随访时发现内固定松动做了翻修手术,重新植骨融合.87例随访患者功能评价(Odom评级):优35例,良50例,可2例,差0例.结论 应用Goel内固定技术对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消耗性、以关节症状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侵犯关节,早期表现为滑膜炎侵犯关节软组织,使关节囊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的作用破坏;后期表现为炎症侵蚀骨组织、骨性融合,使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寰枢关节由于其自身关节囊松弛、韧带数目多且走行复杂等解剖学特点,是类风湿关节炎较易侵犯的关节。类风湿关节炎进展可以导致寰枢关节不稳,甚至脱位。本文拟就类风湿关节炎致寰枢关节脱位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一期前方咽后入路松解后路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入院后患者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术,常规行颈椎X线、MRI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枢椎脱位情况。所有患者采用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显露寰枢椎关节囊,去除寰枢椎之间的瘢痕、骨赘进行松解,一期在持续颅骨牵引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无脑脊液漏及食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JOA术前为(9.3±1.1)分,术后1年(15.6±1.2)分,两者相差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寰枕畸形指的是由于外界的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枕骨底部、寰椎以及枢椎及其周围的软组织出现发育及结构功能的异常[1]。寰枕畸形的主要类型有小脑扁桃体下疝、颅底扁平、寰枢椎脱位等。这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均会发病,其也没有十分特异性的临床症状,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则很容易造成此病的误诊。本研究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30例寰枕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研究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