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66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硬脊膜撕裂的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采用PETD治疗的2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资料。结果 236例中,3例发生硬脊膜撕裂,发生率为1.3%(3/236)。2例术中诊断,其中1例术中转为显微镜下修补硬脊膜,1例术中未做处理;1例术后诊断,在显微镜下完成硬脊膜修补。3例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从术前8.0分降至1.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从82.1%降至17.8%,均无神经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改良MacNab评分2例为优,1例为良。结论 硬脊膜撕裂是PETD较为少见的并发症,应根据术中和术后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肿瘤治疗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PVP治疗45例患者共62个病变椎体,随访时间点为术后24h、3、6、12、24及36个月,采用VAS、ODI评价其临床疗效,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评估影像学结果.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3.9±7.8)个月,术后24 h,患者VAS疼痛评分、ODI指数及Cobb角分别由术前(7.3±1.9)分、32.0±3.4和15.0°±2.3°降至术后(4.8±1.6)分、22.1±2.1和14.0°±1.9°(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6.0±1.8) mm升至(19.0±2.1)mm(P<0.05).3~36个月随访期内,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约54%患者VAS评分维持在5分以内.结论 PVP是治疗骨折及肿瘤所致的椎体源性疼痛简单有效的微创疗法,临床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3.
正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1]。按照此标准,我国2000年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7.55×106人,占总人口的10.1%[2]。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增龄性疾病日益受到重视。颈椎病、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以颈椎病为例,  相似文献   
4.
脊索瘤是临床少见的原发性低度恶性骨肿瘤,源自残留的胚胎脊索或迷走的脊索组织,好发于中轴骨,具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高、预后差,以及对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不敏感等特点,使其临床治疗存在巨大挑战。位于活动节段的脊柱脊索瘤由于脊柱特有的解剖学特点而具有其独特特点,本文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脊索瘤生物学行为特点进行概述,以期为脊索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黄韧带囊肿为椎管内少见的退行件病变.临床表现与椎间盘突出症、滑膜囊肿和腱鞘囊肿类似,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易引起误诊.我科收治1例腰椎黄韧带囊肿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颈交界区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临床经验.方法 27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患者(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21例、颅底凹陷症经口齿状突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外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经口斜坡脊索瘤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3例和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致寰枕关节破坏1例),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1~13分,平均(7.45±1.62)分,施行枕骨钉或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通过螺钉间撑开技术使寰枢关节复位.根据手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27例患者中除1例手术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余26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2周CT检查椎体间融合良好,仅2例(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损伤或神经压迫,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3~36个月,平均10.50个月.手术后3个月,患者JOA评分1~13分,平均(13.26±1.02)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10,P=0.001);平均改善率为(60±12)%.结论 枕骨钉或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颅内外高流量搭桥治疗海绵窦内动脉瘤过程中,保留颈外动脉远端分支及处理保存大隐静脉的方法。方法取下2例患者的大隐静脉显露后,利用压力扩张技术以解除血管痉挛,并存放于保护液中备用;颅内选用大脑中动脉M1、M2交界处或M2段作为受者血管,大隐静脉与受体血管端一侧吻合,而非端一端吻合。在颈部大隐静脉与颈外动脉也行端一侧吻合。结果2例患者手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颅内吻合口远端血流充盈良好,颈外动脉远端侧支保留完好,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搭桥血管内血流量分别为210ml/min及180ml/min。随访6~9个月,症状均有好转。结论压力扩张技术解除移植血管痉挛,可以简化手术操作;大隐静脉与颈外动脉端一侧吻合,可以保留颈外动脉远端侧支,同时也可达到高流量搭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在颅颈交界区后路内固定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自2007年1月-2010年10月施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48例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诊断与治疗经过,观察分析其椎动脉解剖走行特点。结果根据椎动脉分支和行程,48例患者96侧椎动脉共分为5种类型:Ⅰ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共19侧(19.79%);Ⅱ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骨孔,共43侧(44.79%);Ⅲ型,椎动脉单干,走行于枕骨与寰椎后弓之间,共29侧(30.21%);Ⅳ型,椎动脉开窗,一支走行于枕骨化的寰椎后弓下方,一支走行于寰椎和枕骨之间,入硬脑膜后重新汇合成椎动脉,共3侧(3.13%);Ⅴ型,椎动脉发育细小或缺如,共2侧(2.08%)。结论先天性寰枕融合患者,椎动脉解剖走行变异较大。对于Ⅰ型和Ⅳ型椎动脉患者,神经外科手术显露时损伤椎动脉的风险较高;而Ⅱ型和Ⅲ型椎动脉患者,遵守严格的骨膜下分离操作原则可降低椎动脉损伤风险。手术前行CT血管造影并结合骨性结构融合特点,能够明显降低手术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报告利用螺钉-钛棒(板)固定技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不稳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作者1年来行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技术内固定9例,其中齿突样骨引起的C1~C2不稳2例,手术后进行性颈椎后凸2例,颈椎管狭窄2例,C3-C4滑脱1例,C6~C7外伤滑脱2例。分别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C3~C5侧块螺钉、C2-T2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然后连接钛棒或钛板完成固定。9例病人共植入螺钉59枚。结果 所有病人在1周内带外支架进行活动,除1例因拒绝治疗死亡外,其余病人在1个月及1年后复查均未见内固定物移位。结论 颈椎后路螺钉-钛棒(板)固定为安全可靠的技术,可以术后即刻获得牢固内固定,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前外侧及后外侧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脊(延)髓前方及侧方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指征进行讨论。方法 18例病例包括10例脑膜瘤,7例神经鞘瘤及l例转移瘤。手术方法包括前外侧入路l例,后外侧入路16例(20次),前外侧 后正中入路1例。结果 肿瘤全切16例(其中3例复发后又行l~2次手术),部分切除2例,l例在C1-2关节切除后行内固定。本组无手术死亡。结论 后外侧入路可用于处理颅颈交界区脊(延)髓前方或侧方硬膜下肿瘤及部分哑铃型肿瘤,安全显露并控制椎动脉的方法为沿C1后弓骨膜下由内向外分离。前外侧入路可用于C1横突侧方或椎前间隙的病变,与后正中入路联合可用于多数哑铃型肿瘤,显露椎动脉的方法为首先找到C1横突,然后沿上、下斜肌及肩胛提肌分离出C1-2之间及C1后弓上方的椎动脉。术后MRI复查十分重要,对复发良性肿瘤建议再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