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以川产道地药材郁金(块根)和莪术(根茎)的原植物蓬莪术为试验材料,研究蓬莪术植株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及其营养元素积累、吸收特点,探明其生长发育规律和营养需求特性,为其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测定并分析道地产区不同生长时期蓬莪术的植株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元素含量。结果 蓬莪术在10月之前以地上部分叶、茎生长为主,10月开始生长中心逐渐转移到地下部分,且以根茎、块根生长为主。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蓬莪术对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铁、锰、锌、铜的单株积累量分别达2 450.31、907.09、3 171.18、625.94、493.38、14.53、2.24、2.93、0.46 mg,积累量大小均为钾>氮>磷>钙>镁>铁>锌>锰>铜。结论 植株生长需要吸收足量的钾、氮,适量的磷、钙、镁,少量的铁及极少量的锌、锰、铜,且对钾元素吸收最多。氮磷钾肥为大量元素肥料,宜在苗期、叶丛期及根茎膨大初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补充氮肥;在苗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块根及根茎干物质积累期施用磷肥、钾肥;在苗期、叶丛期及根茎膨大初期、块根膨大及根茎二次膨大期使用多种中微量元素叶面肥。  相似文献   

2.
杨美权  刘大会  邵爱娟  陈美兰  金航  杨野 《中草药》2013,44(19):2745-2752
目的 研究黄花蒿植株干物质累积规律,以及对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并为制定黄花蒿科学施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黄花蒿不同生育期进行取样,分别测定植株不同功能构件的干物质量及氮、磷、钾、钙和镁的量。结果 移栽后前40 d为黄花蒿幼龄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叶片;移栽40~100 d为营养生长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叶片及枝;移栽100~180 d为生殖生长期,其中100~140 d为生殖生长前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枝及花蕾,140~180 d为生殖生长后期,干物质主要分配于枝和种子。黄花蒿幼龄期营养元素累积量最低;营养生长期对各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开始增加,主要分配于叶片和枝;生殖生长前期仍主要分配于叶片,但开始向花蕾转移;生殖生长后期主要分配于种子。黄花蒿干物质总量与营养元素吸收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全生育期氮、钾、镁、钙、磷总累积量比约为4.21∶4.17∶0.74∶0.63∶0.24。结论 黄花蒿幼龄期应少施肥,以减少养分流失;移栽40~140 d,黄花蒿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应及时追肥以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尤以氮、钾和镁肥为主;磷、钙和镁在100~120 d需求较大,应尽早施入及在现蕾期喷施速效钙镁磷肥,以保证花蕾的分化和种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菊花对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菊花植株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对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分配规律,以期为制定菊花科学施肥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菊花不同生育期进行取样,分别测定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及其氮、磷、钾、钙和镁的含量.结果:菊花生育期内植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氮、磷、钾、钙和镁营养吸收与累积而线性增加.不同生育期,植株对各营养吸收与分配不同.营养生长期各营养元素主要集中在植株的叶中,随着植株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各营养将逐渐向蕾、花及根部分配与转移.其中,花芽分化期既是菊花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其氮、磷、钾营养的最大效率期.生产上,每生产100 kg菊花药材需要吸收带走4.13 kg氮,0.37 kg磷,5.03 kg钾,3.03 kg钙,0.81 kg镁,各营养间吸收比例为N-P-K-ca-Mg1:0.09:1.22:0.73:0.20.结论:花芽分化期是菊花植株生长发育最关键的时期,生产上要注意这一生育期植株矿质营养和水分的供应,以促进植株花芽分化和干物质累积.在施肥时,磷、钾肥要提早施用,而氮肥宜分次施用,并需适当补充钙、镁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蕲春蕲艾头茬艾与二茬艾植株农艺性状、产量和叶片品质的差异。方法 测定头茬艾与二茬艾的农艺性状与产量,比较其出绒率,测定总挥发油的含量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艾叶挥发油中的共有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头茬艾与二茬艾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的含量。结果 二茬艾的株高和茎粗与头茬艾相比分别降低了50.26%和37.66%,叶片产量降低了38.46%,叶茎比升高47.46%;二茬艾的出绒率比头茬艾提高了66.34%,总挥发油含量降低了12.9%,艾叶挥发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90%,相似度较高;从6批蕲艾叶片挥发油中选取31种共有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头茬艾与二茬艾叶片中挥发性组分无明显差异且主要药用成分桉油精的差异较小,但有16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二茬艾中除隐绿原酸的含量低于头茬艾外,各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或上升或变化不明显,整体来说二茬艾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的含量高于头茬艾。结论 蕲艾头茬艾与二茬艾的产量、质量比较结果,可以为蕲艾二茬艾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云木香不同时期干物质及氮、磷、钾、钙、镁营养素积累与分配规律,为云木香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移栽后第1年生的云木香为研究对象,缓苗后每隔25 d田间取样1次,分别测定各器官干物质和氮、磷、钾、钙、镁的量。结果:云木香干物质积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慢-快-慢”的趋势,根部呈直线上升,生育前期主要以茎、叶的干物质积累为主。缓苗后50 d为返青期,养分吸收量较少。75~125 d为快速生长期,是根的快速生长膨大期,在125 d时氮、磷、钾元素的吸收量最大,分别为1395.90、205.03、1311.33 mg/株;150 d时钙、镁吸收量最大,为682.54、155.88 mg/株。云木香对氮、磷、钾、钙、镁养分吸收表现为氮>钾>钙>磷>镁,干物质积累和各营养元素吸收呈正相关。结论:云木香返青期应少施肥;快速生长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肥料利用最大效率期,施肥以氮、钾和钙肥为主,肥料使用应少量多次;钾肥早施;中后期主要施用速效钙、镁、磷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学肥料(以下简称“化肥”)配施对蕲艾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蕲艾种植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5个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方式[OM0(零生物有机肥配施),OM17(17%生物有机肥配施),OM33(33%生物有机肥配施),OM67(67%生物有机肥配施),OM100(100%生物有机肥配施)],测定不同处理方式对蕲艾农艺性状、叶片产量、出绒率、挥发油含量、黄酮与酚酸类成分含量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 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升高,蕲艾单位面积出苗数、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宽、叶片长、枯叶高和叶片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艾叶产量在OM33处理较OM0处理增加61.37%。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增加,蕲艾叶片出绒率呈持续增加趋势;挥发油含量及挥发性组分桉油精,α-侧柏酮,龙脑,樟脑和石竹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α-石竹烯和β-丁香烯含量逐步降低;酚酸类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黄酮类成分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含量持续增加;矿质元素Ca,Cu和Zn持续增加,K含量在高有机肥配施比例时下降明显。对不同有机肥配施比例下的艾叶出绒率,挥发油及7个挥发性成分含量,9个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共18个艾叶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OM17处理的艾叶品质最高,OM100和OM0处理的艾叶品质均较低。结论 综合不同比例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下蕲艾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指标,建议在蕲艾生产上采用17%~33%比例的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以促进蕲艾产业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含量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蕲艾叶、蕲艾花、蕲艾茎及5月至10月不同采收期的蕲艾叶精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蕲艾叶精油含量显著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且蕲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均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提取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6月蕲艾精油含量最高。经SD-GC-MS分析表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均检测出含量较高的桉油精、樟脑、冰片和α-蒎烯等。结论:蕲艾叶为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且6月为蕲艾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射干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射干提质增效栽培提供合理施氮依据。方法 在施用磷肥、钾肥120 kg·hm-2的基础上,设置0(N0)、60(N60)、120(N120)、180(N180)、240(N240) kg·hm-2 共5个氮肥施用水平,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射干农艺性状、产量、矿质元素积累量、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 施用氮肥有利于射干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射干药材产量,射干产量增加48.75%~86.62%。当氮肥施入量为60~180 kg·hm-2时能提高根茎中射干苷、野鸢尾苷、次野鸢尾黄素等活性成分含量,但不利于鸢尾黄素和野鸢尾黄素的积累;锰、铁元素分别在氮肥施用量为120、60 kg·hm-2时最高。结合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排名为N180>N120>N60>N240>N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射干苷含量与射干体内氮元素积累呈正相关、与钙元素呈负相关;鸢尾黄素含量与氮呈负相关、与钙呈正相关;野鸢尾黄素与钙、锌呈正相关。结论 氮肥120~180 kg·hm-2的施用量可提高射干药材产量及根茎中射干苷、野鸢尾苷和次野鸢尾黄素等含量,提升药材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患者中医体质与钙、镁、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上海熙康门诊部收集血脂异常患者200例,血脂正常人群10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脂指标(TC、TG、LDL-C、HDL-C)及血钙、镁、锌指标,并对血脂异常组进行中医体质评估。使用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异常组体质类型与钙、镁、锌及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血脂异常组钙、镁、锌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②不同体质之间的钙均值有差异(P < 0.001);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钙与LDL-C相关(P = 0.039),锌与TC相关(P = 0.03);④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钙与阳虚质及痰湿质相关,TG与阳虚质相关(P < 0.001),TC与痰湿质相关(P < 0.001)。结论 血脂异常患者血钙、镁、锌微量元素水平及血脂指标与中医体质分型存在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密度、叶位与叶龄对蕲艾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蕲艾规范化种植和科学采收,该文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叶位和叶龄对蕲艾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稀植能促进蕲艾植株茎粗增加,叶间距紧凑,叶片增大,枯叶率降低,有效叶片数增加;密植可以显著提高蕲艾亩产量和叶片出绒率,但会降低单株产量和有效叶片数。不同产地蕲艾,均是随着植株叶位的降低和叶龄的增大,蕲艾叶片大小和百叶重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叶片下表皮的非腺毛密度和叶片出绒率逐渐减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蕲艾叶片桉油精、樟脑、α-侧柏酮和棕矢车菊素含量逐步降低,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含量逐渐增加,而龙脑、乙酸龙脑酯和异泽兰黄素的含量是先增加后大幅降低的趋势。随着植株叶位的降低和叶龄的增大,蕲艾挥发油、酚酸和黄酮类成分的含量逐渐减少;PCA分析可将蕲艾植株叶片质量特征分为中、上部10~30 d叶龄和中、下部40~50 d以上叶龄2个部分。综合以上因素,生产上蕲艾根茎种植密度以28 000株/亩左右(株行距为10 cm×20 cm,1亩≈667 m~2)为适宜,田间有效株树以14.28万株/亩左右为适宜;蕲艾采收上建议分为农历"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进行分期2批次采收;如是采用五月一次性采收方式,则宜将蕲艾分成中、上部叶和中、下部叶2个部位采收加工,以此实现艾叶的优质优价,提高蕲艾种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肉豆蔻、麸煨肉豆蔻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去氢二异丁香酚为对照品,测定波长275 nm.结果:去氢二异丁香酚质量浓度在1.5~9.0 mg·L-1与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回收率97.6%(n=6),RSD 1.2%.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七叶一枝花和滇重楼提取物体外溶血作用强弱,探讨不同结构类型重楼皂苷的溶血作用特点。方法:采用75%乙醇对七叶一枝花和滇重楼根茎进行提取,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各类物质进行富集,采用快速制备色谱技术对目标组分群进行定向制备,基于对照品对照和在线紫外吸收光谱对总取物、部位和组分进行化学信息表征,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样品的溶血率。结果:根据质量浓度-溶血率曲线计算七叶一枝花和滇重楼总提物的50%溶血浓度分别为34.97,46.52 mg·L~(-1)。在2.5~10 mg·L~(-1)时,七叶一枝花部位中仅有70%乙醇洗脱部位(PPC-D)显示了较强溶血作用,滇重楼部位中70%乙醇和95%乙醇洗脱部位(PPY-D和PPY-E)均显示溶血作用。5.0,10 mg·L~(-1)时PPC-D的溶血率分别为78.00%和95.68%,PPY-D(PPY-E)的溶血率分别为31.86%和63.29%(15.82%和55.25%)。在2.5~5.0 mg·L~(-1)时,七叶一枝花的组分呋甾皂苷和薯蓣皂苷未显示溶血作用,偏诺皂苷组分在质量浓度为2.5,5.0 mg·L~(-1)的溶血率分别为5.89%和90.33%;滇重楼的呋甾皂苷组分同样未显示溶血作用,偏诺皂苷(薯蓣皂苷)组分在质量浓度为2.5,5.0 mg·L~(-1)的溶血率分别为0.51%和57.75%(4.29%和49.39%)。结论:七叶一枝花和滇重楼均具有溶血作用,其中七叶一枝花强于滇重楼;七叶一枝花溶血成分群主要为偏诺皂苷类,滇重楼溶血成分群为偏诺皂苷和薯蓣皂苷;两者呋甾皂苷均无溶血作用;总提物溶血作用强弱主要由其中所含偏诺皂苷和薯蓣皂苷类成分的绝对含量和相对比例来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var. tubiform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RP18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斑唇马先蒿的乙醇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六烷醇(1)、正三十六烷醇(2)、正三十九烷醇(3)、β-谷甾醇(4)、己二烯二酸(5)、肉桂酸(6)、对甲酰基肉桂酸(7)、β-胡萝卜苷(8)、芹菜素(9)、刺槐素(10)、木犀草素(11)、金圣草黄素(12)、苜蓿素(13)、东莨菪素(14)、1-羟基呫吨酮(15)、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16)、荭草苷(17)、槲皮素- 4′-O-D-半乳糖(1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9)、毛蕊花苷(20)。结论 化合物18101418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居群多茎滇重楼叶和茎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方法:采用HPLC测定不同居群多茎滇重楼叶和茎中主要活性成分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含量,流动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40 min,30%~60%B;40~50 min,60%~30%B),检测波长203 nm,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HPLC图谱分析探讨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结果:不同居群多茎滇重楼叶中重楼皂苷Ⅱ,Ⅵ,Ⅶ含量及总含量具有显著差异;除个别居群外,不同居群多茎滇重楼茎中重楼皂苷Ⅶ含量差异较小。叶中主要检测到重楼皂苷Ⅱ和Ⅶ,茎中只检测到重楼皂苷Ⅶ。多茎滇重楼和滇重楼比较的地上部分叶和茎HPLC图谱相似度均较低,6个居群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总质量分数达到了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量标准。结论:多茎滇重楼与滇重楼地上部分叶和茎存在一定差异,但多茎滇重楼叶中有效物质成分较高,该研究为多茎滇重楼地上部分叶和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获得广州相思子Abrus pulchellus subsp.cantoniensis(Hance)Verdc.全长转录本。方法:利用PacBio Sequel测序平台,通过对广州相思子的根、茎、叶3个部位混合样品开展三代全长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原始测序数据14.55 Gb,最终获得转录本序列172829条,N50长度为1572 nt,鸟嘌呤和胞嘧啶(GC)占比为40.86%。基因注释中,共有158888(91.93%)个转录本被成功注释;基因本体(GO)数据库注释中,102457个(59.28%)转录本分为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三大类46个功能组;真核生物相邻类的聚簇(KOG)数据库注释中,一般功能预测的转录本最多,为22461个;信号转导机制、翻译后修饰、蛋白反转和分子伴侣亦为其主要功能途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注释到转录本有99847个,其中参与广州相思子生物合成和其他次生代谢有4530个。基因结构分析中,共得到92344条编码序列,4800个转录因子隶属于59个转录因子家族。此外,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分析表明,40050处SSR位点中单碱基重复的SSR数目最多,其次是包含腺嘌呤(A)G/C胸腺嘧啶(T)的二碱基重复SSR。结论:获得的广州相思子全长转录组数据可为后续基因功能、代谢通路调控及分子标记开发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那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晓东  田伟  邓仁华  刘勇  邓会云 《中草药》2013,44(6):671-673
目的 研究那藤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 subsp.urophyll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溶剂法及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利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那藤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软木三萜酮(1)、二十烷酸(2)、羽扇豆醇(3)、β-谷甾醇(4)、豆甾醇(5)、齐墩果酸(6)、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7)、β-胡萝卜苷(8)、蔗糖(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翻白草及易混品委陵菜进行分子鉴定,保障药材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提取翻白草及委陵菜的基因组DNA,扩增内转录间隔区2(ITS2)序列并双向测序,所得序列用SeqMan软件校对、拼接;在线双序列比对翻白草对照药材(FR)及委陵菜对照药材(WR)的ITS2序列,并预测其二级结构;从GenBank下载部分相关序列,运用MEGA X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序列变异位点,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所有样品均成功扩增出ITS2序列,翻白草和委陵菜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210 bp。双序列比对结果表明,FR与WR的ITS2序列相似性为92.9%,二级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翻白草ITS2序列平均鸟嘌呤(G)+胞嘧啶(C)占比为63.0%,存在2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9 6;委陵菜ITS2序列平均G+C占比为64.4%,存在5个变异位点,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9 3;种间遗传距离为0.054 8~0.075 8。NJ树结果显示,翻白草、委陵菜聚为不同分支,可明显区分。结论 利用ITS2序列可以准确鉴别翻白草与委陵菜,为保障其安全用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蒙古黄芪种子外部携带真菌孢子数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筛选适合蒙古黄芪种子的专用种衣剂。方法 采用离体平皿法检测不同地区采集的10批蒙古黄芪种子外部真菌孢子数和内部携带真菌种类,对所携带的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发芽盒及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皿培养基法检验4个常用种衣剂组合对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结果 不同批次蒙古黄芪种子外部携带真菌孢子负荷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甘肃省陇西县最多、山西省五寨县最少;蒙古黄芪种子内部主要携带青霉属、链格孢菌属等真菌。不同产地种子适用的种衣剂配方不同。满益佳种衣剂+锐胜种衣剂对甘肃省陇西县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较佳,但对甘肃省民乐县、青海省互助县、山西省五寨县种子的抑菌效果较差;利农种衣剂+锐胜种衣剂、顶苗新种衣剂+锐胜种衣剂对山西省应县、甘肃省民乐县、青海省互助县蒙古黄芪种子的抑菌效果较佳,但对其他产地种子抑菌效果较差。结论 不同产地黄芪种子适用种衣剂配方不同,研究结果为开发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种子专用种衣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都为药用黄芪,二者亲缘关系近,成分相似,药用价值尚未区分。该研究旨在建立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水溶性蛋白表达谱,了解两种黄芪之间存在的差别。方法:样品采用水超声提取和丙酮沉淀的方法得到黄芪水溶性蛋白成分,质谱级胰酶酶解后的肽段经nano ESI-LC-MS/MS分析,采用Proteome Discoverer 1. 4软件比对豆科蛋白数据库鉴定蛋白,再使用非标记定量软件SIEVE分析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水溶性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最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2种黄芪共有蛋白的分类、分子功能、参与的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结果:蒙古黄芪鉴定特异性蛋白有920个,膜荚黄芪鉴定的特异性蛋白有717个,2种黄芪中共同表达的蛋白有472个,其中二者的差异表达蛋白有21个,如PR-10蛋白,NDK-1蛋白,谷蛋白A2,磷脂酶D等蛋白在两种黄芪中差异表达。蒙古黄芪高表达蛋白14个,膜荚黄芪高表达蛋白7个。结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水溶性蛋白表达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异性蛋白、差异表达蛋白和共同表达的蛋白可为今后两种黄芪的鉴别、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和寻找作用靶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接种不同解有机磷细菌或复合菌对滇重楼药材品质及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滇重楼人工栽培中生物菌肥的研制和施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单因素室内盆栽的方式,试验设空白(CK)组、接种Bacillus mycoides(S1)组、接种B. wiedmannii(S2)组、接种B. proteolyticus(S3)组、接种B. mycoidesB. wiedmannii(S4)组、接种菌株B. mycoidesB. proteolyticus(S5)组、接种B. wiedmanniiB. proteolyticus(S6)组、接种B. mycoidesB. wiedmanniiB. proteolyticus(S7)组8个处理,分析接种解有机磷细菌对滇重楼根茎总皂苷含量及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含量影响。结果 接种解有机磷细菌的7个处理中,滇重楼根茎总皂苷含量与CK组比较分别增加了16.42%、3.83%、16.86%、33.69%、2.11%、13.44%、28.83%;接种解有机磷细菌均不同程度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以S6和S7组的效果最为显著;接种解有机磷细菌提高了酶活性,以S7组效果最为显著,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比CK组高49.96%、104.67%、110.17%、99.61%、26.26%、11.29%;接种解有机磷细菌降低了根际土壤pH,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S7组处理下,滇重楼根际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组高181.46%、51.64%、42.62%;相关性分析表明,总皂苷与磷酸酶活性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各种养分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接种不同解有机磷细菌或复合菌能提高滇重楼品质和根际土壤肥力,其中以混合接种3种解有机磷细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